设计师分析——冈特·兰堡
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

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研究结课论文[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冈特·兰堡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不论从他的作品风格还是人格魅力,都是那么的引人注目,令人折服。
他被人们称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他以其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一、成长经历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成长于战后的民主德国。
当“二战”结束时,他才八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同时土豆也使冈特·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在农村成长的经历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素材。
在之后的40年创作生涯中,冈特·兰堡 (GunierRambow)设计了约三千多幅海报,每一幅海报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他的设计作品集不仅仅是完成受委托的设计任务,也是一部鲜明的个人自传。
儿时的记忆,成长的环境都成为他创作海报时汲取的源泉.二、创作风格依据冈特·兰堡从1960年他的学生时期开始到20世纪末期间所创作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创作风格基本上划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的绘画图形广告时期、70年代—80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时期、90年代的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1.绘画图形广告时期(60年代)这一时期的广告招贴设计还没有彻底摆脱绘画对其的影响,只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过渡时期,更多的还是被认为是绘画的延伸或者分支。
冈特·兰堡60年代初期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性招贴的特征.图一冈特·兰堡此时的招贴作品大多舍去了华丽的色彩,多以黑白色调为主,与色彩丰富的绘画性作品从色彩上明显的区分开来,在造型上更加的平面化,简单化,不去注重细节的描绘,尽可能地在创作中摆脱绘画艺术的单纯写实表现。
冈特兰堡简析PPT课件

完整编辑ppt
3
深度的分离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兰堡的土豆 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
完整编辑ppt
4
土豆系列招贴画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 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 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 化。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 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完整编辑ppt
17
Thanks
完整编辑ppt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完整编辑ppt
19
完整编辑ppt
11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2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3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4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5
作品欣赏
完整编辑ppt
16
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
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
完整编辑ppt
6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 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 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 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计学院院长,现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 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景德镇 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 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 《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
《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 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 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 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 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 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 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 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 “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 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 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 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 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 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 人文主义情怀。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设 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巧 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的标 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都能 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是很 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 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 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 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中的书被手握住, 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 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 计理念。
设计师分析——冈特·兰堡

精选课件
7
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 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 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 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 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精选课件
8
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 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 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 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 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 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 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2
精选课件
3
精选课件
4
冈特·兰堡作品的特点:
深度的分离 式样的转换 张力的凸显
精选课件
5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 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兰堡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 度分离特征。
精选课件
6
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 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 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 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土豆中 红绿、黄蓝两对互补色的运用使 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精选课件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课件
14
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 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 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笔在 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 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 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 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 的字母上了。
精选课件
15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 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 过元素的密 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即张 力的凸显
精选课件
9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 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 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 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 他将土豆"玩"到极致,他通过平 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 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冈特兰堡

土豆系列招贴 体现了兰堡对 土豆的钟情, 也反映了兰堡 对同一种设计 主题的执着。
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 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 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 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 通过轮廓线和色彩叠加,个性与整体相 互映衬,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形成了纵深 的空间,不仅停留在二维表面,而是继 续探寻更多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 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 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土豆像立 在纸面上的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想象 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 机技术的条件下,用暗房手法来完成,是我们今 天难以想象的。兰堡本人认为他早期的作品从艺 术性来说,比后期的作品要更和谐,由于手头的 设计任务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常常把印刷的事交 给印刷厂负责,这一点他曾自责说这将给他的作 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此这般,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笔者认为,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 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 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 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 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 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 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执着于为S· 费舍尔 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同时更以一个设计 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 解。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 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
黑白是最单纯 也最宽容的颜 色,是极度化的 色彩境界.宁静、 简洁、单纯是 冈特· 兰堡的招 贴设计所极力 主张的设计理 念.
冈特兰堡简析

李宏程 M075115125
冈特·兰堡
一、简介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 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
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
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 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
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
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土豆系列招贴画
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 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 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 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 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 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
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冈特·兰堡招贴作品分析

冈 特 ・ 堡 ( ne a b w ) 生 于 德 国 , 兰 Gu t rR m o 出 是
国 际 著 名 设 计 大 师和 教 育 家 。 曾就 读 于 卡 塞 尔 造 他
型 艺 术 学 院 学 习 绘 画 和 实 用 美 术 , 业 后 担 任 了 多 毕
术 博 物 馆 已将 他 的 几 幅 作 品 作 为 永 久 藏 品 珍 藏 。
二 战 结 束 时 冈特 ・ 堡 年 仅 8岁 ,他 的 童 年 是 兰 在 战 争 和 饥 饿 中度 过 的 , 时 处 于 难 捱 的 饥 饿 a  ̄ 当 - ' t 的 德 国 人 发 现 , 美 国 引 进 的 土 豆 经 过 短 暂 二 十 天 从
前 卫性 , 的价 值 取 决 于精 神 深 度 和 广度 的开 拓 。 它
4 结 论 、
贴 以及 1 6 — 18 96 9 8年 系列 个 展 招 贴 作 品 中 , 们 我 都 能 看 到 他 通 过 三 维 化 处 理 , 得 土 豆 形 象 展 现 出 使 非 同 寻 常 的 视 觉 效 果 , 被 赋 予 深 刻 的 内 涵 和 生 命 并 力 。 兰 堡 的 土 豆 招 贴 设 计 令 人 称 道 的 不 是 土 豆 本
了 重 要 的 生 活 基 础 。 在 他 为 “ g it 杂 志 所 作 的 招 E os ”
生 存 命 运 和 精 神 的 东 西 , 体 意 识 不 是 个 人 主 义 , 近 现 实 个 切 更 需 要 艺 术 家 的 道 义 感 和 责 任 心 , 术 不 能 丧 失 精 神 发 展 的 艺
赵 晓东 在 塑 造 农 民工 形 象 的 时候 重 的笔 触 给 人们 留 下 深 厚 刻 的 印 象 。 他 们 的 作 品 一 方 面 具 有 强 烈 的 环 境 意 识 及 人 文 关
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

一、设计师介绍冈特·兰堡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
冈特·兰堡(德)与福田繁雄、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兰堡60年代的绘画图形广告造型优美,表现自然,深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纯绘画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八十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风格是兰堡的又一个顶峰时期,兰堡风格也好,德国风格也好,摄影图形都把广告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引导了国际潮流,他为慕尼黑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的系列招贴作品表现了兰堡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他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注重把一种元素的叠合视感作为强烈的对照物研究,他的招贴作品以其虚幻的写实性摄影图形著称,他感兴趣的是物体、照片和抽象概念的综合艺术效果。
这个时期的摄影招贴作品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是摄影艺术家们感觉到了摄影艺术的自我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存在。
90年代,当一批设计师陶醉于摄影招贴时,兰堡的思维又一次起了变化,单纯、简洁、明了、注重视觉力度又成为他追求的新风格。
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想象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用暗房手法来完成,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兰堡本人认为他早期的作品从艺术性来说,比后期的作品要更和谐,由于手头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常常把印刷的事交给印刷厂负责,这一点他曾自责说这将给他的作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豆与,整体性更强。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 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 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 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 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 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 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 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 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深度的分离 式样的转换 张力的凸显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 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兰堡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 度分离特征。
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 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 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 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土豆中 红绿、黄蓝两对互补色的运用使 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 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 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 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 他将土豆"玩"到极致,他通过平 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 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纵观兰堡的设计作 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那是因为当一个平 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观赏者往往会倾向 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 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 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 运动趋势。这种"不动之动"具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冈特·兰堡的作品被波兰华沙的韦尔杰洛招贴广告博物馆、科 特巴斯国立美术馆、法国巴黎招贴广告招贴广告博物馆、德国国 立席劳动力文化艺术成就博物馆、柏林美术图书馆、卡塞尔国立 美术珍藏馆等国际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曾多次荣获 国际广告设计金奖,曾任华沙赫尔辛基、大阪、墨西哥、科罗拉 多等五大国际广告设计艺术展评委。
招贴大师:
冈特·兰堡
——创造会说话的作品
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 这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 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
他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用 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冈特·兰堡作品的特点: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这 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以书籍招贴为例。
书被手握住,这只手 由平面转向立体,书 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 下阴影,营造出一种 失重的空间感。它传 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 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 念。
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 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 着一股亮光。书上的窗户将书 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 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 后面的另一个空间。
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 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 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笔在 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 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 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 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 的字母上了。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 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 过元素的密 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即张 力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