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兰堡招贴作品分析
德国招贴设计大师岗特兰堡作品分析

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探析摘要�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他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关键词�冈特·兰堡�深度分离�式样�张力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
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1](P.269)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
它反对所有传统的、保守的、商业化的设计�强调现实存在的东西与想象结合�表达出个人的想法与观念�让海报等平面设计达到明确的视觉传达功能。
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2冈特·兰堡简介冈特·兰堡�G u n t e r R a m b o 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 G I�。
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冈特兰堡招贴画作品赏析

冈特兰堡作品赏析
图1 图2 图3
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堡作品,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图1,图2,图3,都是运用土豆的素材一一呈现的,如图一中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冈特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是展示空间的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他通过平面上收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图2 ;虽然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但运用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在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吧土豆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图3;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二成为一个整体,有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价值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
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互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冈特兰堡简析

李宏程 M075115125
冈特·兰堡
一、简介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 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
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
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 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
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
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土豆系列招贴画
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 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 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
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 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 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 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
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 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
运用的设计方法。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
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 来光明和希望。
冈特兰堡作品解析

冈特·兰堡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的设计思想影响了很多的设计 师引发新的灵感。他的设计风格简洁明了,突出又一步到位,是极 具创意的一位举足轻重的设计大师。
在我看来,他的设计就是自由的代表。
谢谢
冈特·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 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 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 平面效果的突破。
冈特·兰堡的设计风格
从1960年学生时期到20世纪末,兰堡在近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 了200多件代表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 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 维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 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 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如此这般,兰堡 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 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冈特·兰堡招贴作品分析

冈 特 ・ 堡 ( ne a b w ) 生 于 德 国 , 兰 Gu t rR m o 出 是
国 际 著 名 设 计 大 师和 教 育 家 。 曾就 读 于 卡 塞 尔 造 他
型 艺 术 学 院 学 习 绘 画 和 实 用 美 术 , 业 后 担 任 了 多 毕
术 博 物 馆 已将 他 的 几 幅 作 品 作 为 永 久 藏 品 珍 藏 。
二 战 结 束 时 冈特 ・ 堡 年 仅 8岁 ,他 的 童 年 是 兰 在 战 争 和 饥 饿 中度 过 的 , 时 处 于 难 捱 的 饥 饿 a  ̄ 当 - ' t 的 德 国 人 发 现 , 美 国 引 进 的 土 豆 经 过 短 暂 二 十 天 从
前 卫性 , 的价 值 取 决 于精 神 深 度 和 广度 的开 拓 。 它
4 结 论 、
贴 以及 1 6 — 18 96 9 8年 系列 个 展 招 贴 作 品 中 , 们 我 都 能 看 到 他 通 过 三 维 化 处 理 , 得 土 豆 形 象 展 现 出 使 非 同 寻 常 的 视 觉 效 果 , 被 赋 予 深 刻 的 内 涵 和 生 命 并 力 。 兰 堡 的 土 豆 招 贴 设 计 令 人 称 道 的 不 是 土 豆 本
了 重 要 的 生 活 基 础 。 在 他 为 “ g it 杂 志 所 作 的 招 E os ”
生 存 命 运 和 精 神 的 东 西 , 体 意 识 不 是 个 人 主 义 , 近 现 实 个 切 更 需 要 艺 术 家 的 道 义 感 和 责 任 心 , 术 不 能 丧 失 精 神 发 展 的 艺
赵 晓东 在 塑 造 农 民工 形 象 的 时候 重 的笔 触 给 人们 留 下 深 厚 刻 的 印 象 。 他 们 的 作 品 一 方 面 具 有 强 烈 的 环 境 意 识 及 人 文 关
从视觉语言的角度分析冈特·兰堡的招贴

土豆系列招贴 , 每个 画面都是 以土豆为表现主题 , 不 同的
是对土豆的处 理方式。他将 土豆削皮 、 缠绕 、 切块 、 上色, 再堆 砌 ……不同的组成 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那就是兰堡 在构图时把土豆形 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轮廓线
和色彩是绘画中最 能表现区域的元素 ,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 到招贴上同样取得 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招贴 中的土豆会因表
图” 、 “ 不要 忘记创 意” 、 “ 你被抄 袭 了吗 ” 等等 话题 , 甚至 2 0 1 1
达了设计 师的无奈与呐喊 。 面对设计界创意 的缺失 , 思想 的枯 竭, 平面设计未来 的路如何走成为我们 当下要关注 的事情 。 从历 史中寻找答案 , 来仔 细探索世界平 面大师冈特 ・ 兰堡 的作 品 , 会发现在他 的作 品中常常有规律 的、 科学 的、 逻辑的 、 心理 的要 素 ,或许 这可能成为我们解决 当前平面设计瓶颈 的
豆这个二 维表 面 , 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 、 第 三个层次的空 间。这种平面上 的深度 分离效果 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
景中亮度 和色相上 的差异 。
( 二) 式样 的转 换
2 0 1 3 . 1 0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外
国 文 艺
从视 觉语言 的角度分析 冈特 ・ 兰堡 的招 贴
杨 晓 文
( 东华 大学 , 上海 2 0 0 0 0 0 )
摘 要: 冈特 ・ 兰堡的设计创作 , 是基 于视 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 , 把设计 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 高度地个人化、 自由化 。 他
近几年 , 在平 面设 计领域 , 我们总是 能听到诸 如 “ 注意 构
冈特兰堡作品解析PPT课件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 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 维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 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 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如此这般,兰堡 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 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杰 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德国视觉诗人
冈特·兰堡
Gunter Ram bow
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出生于德国 ,22岁时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 后又创办了个人设计事务所,现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59岁时 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
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与日本的福田繁雄以及美国的西 摩·切瓦斯特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 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 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 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事实上, 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 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 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通 过元素的密集和发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以达到平面 效果上的突破。
•60年代 绘画图形广告时期 •70年代-80年代 摄影图形广告时期 •90年代 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
6
0 兰堡60年 年 代的绘画 代 图形广告
造型优美,
绘 表现自然, 画 深刻,注
招帖设计

德国招贴大师冈特· 兰堡作 品分析
冈特· 兰堡简介 冈特· 兰堡 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 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1963年(20岁~25 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 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 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 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 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1974年至今 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同年,36岁 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 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 (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 授、副校长。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 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 兰 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 美国的西摩· 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 设计师"。
2.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 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 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 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 每年至少为S· 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
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3a中的书被 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 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 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 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 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 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 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 的效果。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 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 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 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 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 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的大堆的垃圾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她把这种生活的现实完蓬全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是被这个社会中最容易忽视的群体他们过的是最累最苦罐的生活带给城市是一片繁荣景象他们应该得到社会和人《辅们的尊重。
赵晓东描绘的是城里打工经商的边缘人这些人蠓时时刻刻在他的身边出现。
农民工劳动吃饭休息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状态是赵晓东创作的主题内容让他有一种冲动把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描绘出来让人们去关注去尊重。
赵晓东在塑造农民工形象的时候厚重的笔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及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年代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用“玩世现实主义”来描述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是方力钧、刘小东、岳敏君等。
它的特点是直接呈现周遭的人和环境在精神上强化独立意识。
方力钧的一系列“光头泼皮”形象成为他经典的绘画语言表达了年代末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感觉。
刘小东这个对现实始终抱有敬意的画遘家当然也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份子。
刘小东作为“新生代”的代表在一个商业化、消费疯狂的时代他抛开浮华直面现实。
将描绘的焦点聚集在日常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人物上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将每个人的真实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当代艺术家在关注现实时不能避开那些关于每个个人生存命运和精神的东西个体意识不是个人主义切近现实更需要艺术家的道义感和责任心艺术不能丧失精神发展的前卫性它的价值取决于精神深度和广度的开拓。
、结论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经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的社会艺术也和所有的人文文化一样承担着人类共同的问题艺术家更关心的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人的生存问题这样也会使艺术家关心个人的命运关洲也周围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环境。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形态的多种方式并存是与人们的精神的多样性是相通的。
现实主义精神要求艺术家和欣赏者把自己的思想性指向现实生活本身现实主义绘画对社会中存在的真实有巨大的作用记录人们的情感展示对真实的理解并且每个现实艺术者对艺术有着和别人不同的选择和表达方式。
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不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作为一种绘画精神它的表现形式也融进画面里。
现实主义仍然是艺术家们关注社会、揭露问题、实现人文关怀的最有效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它并不因为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方法而过时现实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面向社会是因为我们爱每一个人我们转向自我是因为我们要与人作心灵的交流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对生命的真正的热忱。
”我想评论家王林的这句话是对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最好阐释。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责任编辑李薇薇一、背景冈特�9�9兰堡出生于德国是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和教育家。
他曾就读于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服务业的广告。
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年迁到法兰克福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
在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已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二战结束时冈特�9�9兰堡年仅岁他的童年是在战争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难捱的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短暂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可以说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
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土豆也使冈特�9�9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并救活了兰堡可以说没有土豆也就没有兰堡和他的招贴艺术。
童年的经历为冈特�9�9兰堡日后施展艺术才华、钻研艺术理论和推广艺术主张尊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
在他为。
杂志所作的招贴以及一年系列个展招贴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通过三维化处理使得土豆形象展现出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并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
兰堡的土豆招贴设计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以此产生的视觉魅力从此他对图形的特有方式的表达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其表现于他以后的诸多作品中。
二、冈特�9�9兰堡的艺术主张兰堡在世纪年代绘制的广告画造型优美表现自然、深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平面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而注重三维形态的情趣化表现。
世纪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风格是兰堡的又一个代表性风格。
摄影图形把广告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引领了国际潮流。
兰堡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三维世界与二维世界的关系表现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注重摄影图形元素的叠合与错视关系。
这个时期他的摄影招贴作品不仅感染了观众也使摄影艺术家们感觉到了摄影艺术的存在价值和应用价值。
然而到了世纪年代当一批设计师还陶醉于摄影招贴时兰堡的思维又一次起了变化单纯、简洁、明了、注重视觉三维化力度又成为他追求的新风格。
三、冈特�9�9兰堡的作品分析万方数据冈祷‘▲奄——■—●参’’堡招赃作品分析。
、“。
“矿一。
≯。
‘“。
¨国‘。
‰’、“●张天予”●‘‘、气。
、—————————————————————————————————————————————————————————————————————————————————————————————————————————————————————————————————。
—————————————。
、‰、多维化图形之相似性冈特�9�9兰堡在招贴作品中创作了很多突破传统形体、传统空间理解和认识的多维化图形以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模式构建起了一个个无法实现却又触手可及的多维化视觉空间。
他认为多维化图形的相似性表现来源于面设计中的“形的同构”、“意的同构”、“形意同构”“形的同构”是利用物象之间视觉形式上的相似把两种不同物象联结成一个完整概念。
用“形的同构”表现手法设计出来的图形指适合于一个整体形态两个部分的形或一个系列形态中造型相似的两个部分。
“意的同构”是利用物象之间蕴含意义的彼此关联来揭示所要传达的图形的本质。
由于同构双方在形状和结构上的关联不一定很突出因此它主要是利用联想作用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用“意的同构”手法设计的多维化图形般容易产生主题深刻、构思奇特且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形意同构”注重同构事物间符号的表征及其内涵的双重因素利用含义相似和形式相依的双重效果创造出不仅能够迅速吸引人视线而且能够使人产生强烈心理反映的图形创意。
较之于“形的同构”兰堡认为“意的同构”在创作上更具难度。
因为这种同构的双重性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形式同构作为一种手段含义同构作为一种目的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形意同构”。
就这样冈特�9�9兰堡运用图形的相似性利用二维图形制造出特有的三维化空间视觉使得阅者享受到三维化空间中图形所呈现出的全新的审美快感。
、多维化图形之空间性冈特�9�9兰堡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简约但有着空间性的图形组合。
他认为空间在于框定事物范围、确定具体物象位置。
在一定条件下空间是人的某种情感的符号载体和情感投射对象。
图形因为空间的表现而有了方向性、纵深性图形语言更丰富。
冈特�9�9兰堡在作品中运用了相似、对比、承接、特异、渐变等多种表现手段对空间形态起到了装饰作用使其显现出不同的风格。
图形与空间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空间因为图形的装点形式更加丰富图形因为空间的表现而更富有层次和意义。
、多维化图形之视错觉当人们站在冈特�9�9兰堡作品的面前时视觉现象和审美心理受到了来自作品本身和读者自身的双重影‘。
响。
阅者始终都处于一种竭力将已知图形改变为完美图形的知觉活动之中这是在一种内在心理需要的驱使下进行并通过感官刺激来完成的即所谓视错觉。
换句话说当观察者发觉自己主观上的经验与对象之间矛盾时就会产生错觉误差和视觉混乱这就形成了视错觉。
例如冈特�9�9兰堡的一些招贴作品由于线、形的互相干扰以及明暗、空间和视角的关系而产生了对比错觉使得我们的知觉判断与所观察的形态在现实的特征中产生了不均衡。
由于左右两眼对事物观察时所成的角度上的差异人的右眼观察左侧面比较大左眼观察右侧面比较大对某一形态经过长时间的凝视在视觉上会引起错觉如错动感或起伏感。
另外受各种视觉元素的制约以及受注意力的差异和视域的优选所左右视觉流程具有引导和暗示作用。
冈特�9�9兰堡正是认识到了视觉和心理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利用他的作品来控制人们的审美过程。
主要是要达到两种目的利用错觉“将错就错”以错觉达到预期的效果矫正错觉即在设计之前就估计的错觉的发生设计时有意避免或积极的创造出可以预测的又能够诱导视觉美感作用的设计来。
冈特�9�9兰堡告诉了我们其实艺术语言的真正奇迹并不是它能帮助艺术家创造错觉而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手中能使物象具有了可塑性。
冈特�9�9兰堡正是借助图形中的视觉语言把构成要素次第联系起来使视觉流程活跃、生动。
兰堡制造了强烈的空间位移感形成了更替变换的奇妙视觉景象他把这种动感特征应用到多维化平面设计中产生了更多形式的视觉效果以更有力的形式吸引了观众。
四、结束语冈特�9�9兰堡的作品始终围绕着图形变化在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效果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
他把理性的事物应用于感性的艺术构想中并以独特的刨作手法将二者相结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了隐含在作品下面经过艺术性夸张而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冈特�9�9兰堡的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多维化的图形语言进行创作并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一艺术创作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责任编辑翁婷昭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