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示范教学设计{作文类}

合集下载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

(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

(重点)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一、新课导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2.老妇苦在何处?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杜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5篇)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篇1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2. 揭露官吏的横暴3. 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纲1. 介绍背景资料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

(戍、戌、戊等)3. 分析文章的中心(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重点加点字的分析)(2) 对比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二.详案1.导入: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

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石壕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石壕吏》,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分析作品中揭示的深刻主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作品内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文本:《石壕吏》2.主题:战争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话题的思考,让他们谈论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

2.讲授(20分钟)3.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作品中的语言细节和情感描写,分析其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4.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展开讨论。

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小结。

5.个人写作(3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与《石壕吏》主题有关的文章。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悟,同时要求他们保持客观性和逻辑性,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6.作品呈现与展示(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全班,通过朗读或展示的形式,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他们在写作中保持思辨性和深度。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石壕吏》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他们分析文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石壕吏(教案)范文

石壕吏(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石壕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内容,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3.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句式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查找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文内容。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诗文句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查找生僻字词,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分析诗文句式。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诗文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诗文句式。

3. 课堂练习:学生练习翻译诗文,体会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时代背景,探讨诗文的历史价值。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诗文《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对于诗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思想到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

思想到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
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走,古今异义,古指跑。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

惟,只。

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

如,仿佛,依稀。

前途,古今异义。

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问:谁在哭?(儿媳)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

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汇总报告
老妇、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充分,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内容:《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学生写完后课相互阅读比较,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互评)。

四、汇总报告
学生汇总报告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思想到了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