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中学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中学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中学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中学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参考答案:1.A2.D2.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22—23题22.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23. 有关甲处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暖流的影响B.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热带沙漠气候——沿岸寒流的影响D.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环流的作用参考答案:D B3.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有人称此种现象为“用工荒”。

读图1,完成5、6题。

5、如果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劳动力、原料、技术三个区位因素,则甲、乙、丙、丁四种产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A.甲种产业类型B.乙种产业类型C.丙种产业类型D.丁种产业类型6、如果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则在甲、乙丁四国之间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的是A.甲国→丙国B.乙国→丁国C.甲国→乙国D.丙国→甲国参考答案:A C4.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老师使用软管演示并解析: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出示图片向斜山,并总结褶皱形成晚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过渡:由此可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在野外,我们不能简单的依据地形来以貌取人,判断它属于背斜还是向斜,这样可能会犯错。出示野外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在野外地表可能会有植被覆盖甚至是掩埋与地下,我们也无法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它是早期的背斜山,还是晚期的向斜山。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来区分背斜和向斜呢?
断层面一侧形成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河谷。
多媒体动画展示
图片展示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过渡:两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我们就学习完了,那么学习地质构造有用吗?请大家阅读课本P32,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并通过对点演练1、2加深理解。
总结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读一读,记一记
对点演练
3.通过探究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提高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学生齐读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请大家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本P29-30,完成辅助学案表格一。
自主探究
交换批阅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过渡:根据自主探究环节,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又使地表趋于平坦。结合中国西高东西大致呈三级阶梯的地形,我们可以得出,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内力。那么它在促使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岩层中留下一些抹之不去的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海相生物化石图片,说明这里确实经历过海陆的变迁,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呢,根据能量的来源,我们把它划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

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

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4.风化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反思《“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想和大家说说我们上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堂课。

哇,一开始听到这个标题,我就觉得好深奥呢!我心想,这到底是讲啥的呀?地表形态,这听起来就像大地的脸,那外力作用就像是有人在这张脸上画画或者捏来捏去的吗?我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开始了这堂课。

老师走进教室,没有马上开始讲那些干巴巴的知识。

老师先给我们看了好多超级酷的图片。

有一张是黄河壶口瀑布的,那黄河水就像一群愤怒的骏马,奔腾而下,水花溅得高高的。

老师就问我们:“你们看,这黄河水这么凶猛,它对地表有没有影响呢?”我们都抢着回答:“有!”这时候我就想到,这黄河水就像一把巨大的锯子,在大地上切割着,慢慢地就会让大地的形状发生改变呀。

这黄河水就是一种外力,在塑造着地表形态呢。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看了风蚀蘑菇的图片。

那蘑菇一样的石头,上面大下面小,真的好奇怪。

老师让我们猜猜是怎么形成的。

有的同学说像魔法变出来的,大家都笑了。

然后老师告诉我们是风的作用。

风就像一个勤劳的雕刻家,不过这个雕刻家有点调皮,它不停地吹呀吹,把石头比较软的部分都给吹走了,就留下了这么个奇怪的形状。

我就在想,风这么轻柔,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像我们吹口气,只能吹动一张小纸片,可风却能改变那么大的石头的形状。

在课堂上,我们还分组讨论了呢。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特别兴奋。

我就说:“我觉得这外力就像我们在玩沙子一样,我们可以把沙子堆成小山,也可以挖出小沟,外力对地表也是这样的。

”我的小伙伴小明马上接话说:“对呀,那雨滴打在地上,就像小锤子一样,时间长了,也能把地打出小坑来。

”另一个小伙伴小红也说:“那冰川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推土机,把一路上的东西都给推开或者带走了。

”我们越说越起劲,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个小科学家,发现了好多大秘密。

可是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时候老师讲的东西我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比如说关于海浪侵蚀海岸的那些原理,老师讲了什么海浪的能量呀,还有海岸岩石的硬度之类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本节重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本节难点是理顺地质过程。

需要教师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时渗透“变化”与“综合”的观点。

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具体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实例”分析是最佳途径,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同时初步建构起综合思维的深度应用。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分析其形成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强化保护地球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成因和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图表、模型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资源:地球科学相关教材、参考书籍。

互联网资源: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包括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等。

分析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地貌图像,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特征。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外部环境与外力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绘图和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蚀作用减 弱,侧蚀作
用加强
出现连续的 河弯
侧蚀为主
横剖面呈 槽形
钟乳石 石柱 石笋
Ca(HCO3)2
CaCO3+CO2+H2O
右图为某河流河曲处的示意图。
E
F
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沿EF断面的是(D )
E
FE
FE
FE
F
A
B
C
D
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此河流一定位于北半球 B、此河流一定位于南半球 C、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F地 D、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E地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在热胀冷缩、雨水的渗透、 水的冻融、植物的破坏以 及空气等作用下,再坚硬 的岩石,也会逐渐崩解。
花岗岩球状风化
猴子观海
岩石风化的产物残留在 地表称为风化壳
二、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洼地
沙 丘

沙丘
沙 垄 垄、槽的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垄
沙垄
雅丹地貌(风蚀城堡)
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8.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B)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9.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C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水蚀地貌
河段 图示
上游
中游
下游
主要侵 下蚀 蚀方式
溯源侵蚀
河谷形 横剖面呈“V”字型 态
角峰
冰蚀地貌
U形谷
峡湾地貌
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 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 曲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 的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 海岸,还有挪威的西海岸。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四、沉积作用
流水堆积地貌
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治沙的方法
风从沙丘的缓坡吹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