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含答案

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我国科考队找寻青藏高原隆起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谷底发现了蛇绿岩,它是海洋洋底的古老岩石,原生火成岩,可以作为洋盆、古缝合线及古俯冲带存在的直接标志。
但一块蛇绿岩还不能说明什么,随后科考队在几百千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都发现这种蛇绿岩分布,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找到了直接的证据。
据此完成1-2题。
1.蛇绿岩出露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 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地壳的抬升B. 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板块的挤压C. 地壳的抬升、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D. 板块的挤压、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2.科考队员发现了蛇绿岩,继续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考察,方法和目的是A. 沿江考查,证明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印度洋板块B. 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发现地势低洼,证明可能是张裂拉伸的结果C. 走走停停,寻找证据,恰好沿江找到这种蛇绿岩D. 分纵向和横向考察,证明蛇绿岩呈线性分布,是古俯冲带存在的表现“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图所示)。
回答3-4题。
3.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A. ④③②①B. ⑤⑥③⑦C. ⑥②⑦①D. ⑦⑥③①4.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A. 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岩层断裂-外力侵蚀B. 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 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5-6题。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29课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29课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区域营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的差异。
2.结合示意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内容,运用板块运动原理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示意图,分析火山活动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1.地质作用(1)概念: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作用,二是_作用。
(2)内力作用[思维拓展]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的差异分为_(图一)和_(图二)。
(2)地壳水平运动包括_(甲)和_(乙)两种形式。
地壳水平运动常形成_、海洋、山脉。
(3)地壳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_(B、D)和_(A、C)。
地壳垂直运动常造成海陆变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2)地中海位于板块的_边界,面积不断_;红海位于板块的_边界,面积不断_。
[指点迷津]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在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4.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成因: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_。
(2)组成【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典例][2020·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6分)[解题能力培养][答案][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2.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答案】D【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受热会变质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的,故也形成较晚。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形成。
3.断层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由于地壳运动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沿断裂面发生移动,形成断层;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不会岩层断裂并移动。
故选C。
【考点】地壳运动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答案】C【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而形成的地貌:山岭。
故选C。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答案】B【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5.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含答案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地质构造的类型(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表形态的成因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A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褶皱断层造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貌 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C 级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022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某一地貌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构成图示地貌的岩石可能为()A.火山岩 B.变质岩C.沉积岩D.侵入岩2.图示地貌阶梯状陡崖的存在,说明地壳运动使该地貌岩层()A.拾升幅度不同B.持续性抬升C.间歇式抬升D.有抬升有沉降(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最老的岩层是()A. 砂岩B. 砾岩C. 侵入岩D. 玄武岩4.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A. 褶皱变动B. 断层构造C. 岩浆侵入D. 火山喷发5.影响该区域河流发育的主要因素是()A. 岩性B. 断层C. 火山D. 褶皱(2021·南昌一模)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
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据此完成6~8题。
6.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A. 地壳B. 地幔C. 莫霍面D. 古登堡面7.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A. 温度高B. 压强大C. 地层稳定D. 地层活跃8.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A. 下降加快B. 下降减慢C. 上升加快D. 上升减慢(2021·南通三模)张教授在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戈壁滩就是一个天然的‘玛瑙加工厂’——远古时期形成的岩石气孔和缝隙是它的模子,后期岩浆注入为玛瑙提供原料,周边矿物为其着色,①使其成为独立的个体,散落戈壁,②让它翻滚打磨,终成宝石。
”左图为“戈壁上长满玛瑙的石头照片”,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
据此完成9~10题。
9.为玛瑙形成提供“模子”的岩石按成因属()A. 甲B. 乙C. 丙D. 丁10. ①、②表述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 风力侵蚀风化作用B. 沉积作用流水作用C. 流水侵蚀冰川作用D.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11.(2021·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2.1.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学案(含答案)

2.1.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含答案)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2.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学说内容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常形成地貌褶皱A背斜山岭B向斜谷地或盆地C断层谷地或陡崖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找水在向斜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思考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答案不是。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1主要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2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地貌地貌作用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冲刷.下切作用形成沟谷,强烈向下侵蚀常形成峡谷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在山谷口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A.日本群岛B.冰岛C.红海D.东非大裂谷1题,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
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A正确。
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2.A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4.图中()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
该地貌的成因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
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的,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的,故成因不同,C错误。
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
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
②处为向斜,易储水,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
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图解法“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3)断层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重难点探究】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
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名师点拨】板块的运动方向直接影响宏观地形的变化。
消亡边界多位于大陆板块之间,大陆与大洋板块之间,通常形成高形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地势有上升趋势。
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与大洋形成有关。
[要点整合] 1.地壳的变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力作用地球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喷发等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2.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板块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常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脉主题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背斜和向斜构造的岩层弯曲形态有什么区别?岩层的新老关系从中间到两翼又有什么差异?(2)甲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何种地貌?乙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何种地貌?为什么?(3)归纳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
【答案】(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则相反。
(2)甲图中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
乙图中背斜形成谷地,向斜形成山地。
成因:由于背斜顶部受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3)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即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2.结合断层示意图,分析断层的判断依据和形成的地貌。
(1)归纳判断图示地质构造是断层的依据。
(2)断层能形成哪些地貌?举例说明。
【答案】(1)判断依据: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2)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岩石破碎,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名师点拨】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1.基本形态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新老关系法。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要点整合]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思维拓展应用结合下图,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为什么背斜是油气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2)开凿隧道时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采石场为什么选择在背斜顶部?(3)如何利用背斜和向斜确定钻矿位置?(4)在野外找水时为什么可以到断层线处找?道路、水库、桥梁建设时为什么要避开断层构造?【答案】(1)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岩层在背斜中位置高,在向斜中位置低,而水、油、气的密度不同,水的密度最大,位置最低,储存在向斜中;油、气密度较小,分布位置高,储存在背斜中。
(2)背斜形成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透水,是良好的隧道选址;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开挖容易导致塌方,且地下水丰富,易出现透水事故,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向斜部位。
背斜顶部受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3)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找水: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有利于地表水汇集。
所以在断层线处常有泉水、湖泊分布,河谷发育。
建筑:断层处岩层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
【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地表形态是在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C.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D.地壳运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解析】地表形态是在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B2.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力作用的是( )。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解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均是力作用;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均是外力作用。
【答案】 B读下列景观图,回答3~4题。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裂后经沉积【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
第3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4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 3.B 4.A“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千米处的大西洋海岸,是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石柱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化作用C.风力侵蚀D.岩浆活动2.该地区( )。
A.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C.海底地形多海沟分布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较小【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石柱是由玄武岩组成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第2题,北爱尔兰位于大西洋,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多形成于消亡边界;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图示景观部分被淹没,且受海浪和风暴潮影响更严重。
【答案】 1.D 2.B3.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原理来自于板块构造学说。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海绵、水、蜡烛加热分别模拟、、。
(2)通过实验观察,两大板块是怎样运动的?板块交界处的空间如何变化?此边界属于哪种类型?(3)在两大板块交界处形成了哪种地貌?请举出地球表面的实际例子。
【解析】此实验的目的是印证板块运动的原理。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岩浆)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的运动分为相对运动和背离运动,由于运动的方向不一样,边界处形成的地貌不同。
该实验主要是模拟板块裂(背离)运动的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答案】(1)板块岩浆地球部热能的释放(2)两大板块做背离运动(板块裂)。
板块交界处的空间逐渐增大。
此边界属于生长边界。
(3)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答案】①板块运动②裂拉伸③褶皱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岩石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核心素养题序能力级别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基础达标1、2、3、4、5拓展提升6、7、8、9、10、1112一、选择题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