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4.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文科)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是地表及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所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洋侵蚀、生物侵蚀等。

选择题部分:1.答案:D。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地壳只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

2.答案: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3.答案:B。

沧海桑田是指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地理作用,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地理作用,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所产生的结构形态。

4.答案:B。

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是由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水蚀和化学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5.答案:D。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6.答案: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太阳辐射能、地球表面的水能、大气运动的风能都属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7.答案:C。

地壳水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常见的形式有断层、褶皱、地堑、地台等,不会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答案:C。

外力作用强度和速度都比内力作用小,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会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9.答案:A。

属于内力作用的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搬运、堆积,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也是内力作用,但不属于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

(湘教版)必修一: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每课一练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每课一练及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1.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2.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了()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大西洋D.红海读图,完成3~4题。

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地堑、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玄武岩高原B.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C.火山锥是由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D.由于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所以火山高度多在5 000以上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7.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8.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下图为“某种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判断图中甲地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10.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地形成因是()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12.下列叙述不可能存在的是()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D.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下图是“油气田地质示意图”。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训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3题。

1. 图中a地所属地质构造是A. 山岭B. 向斜C. 背斜D. 地堑2. 图中①②③④处的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 ①B. ②C. ③ D . ④3. 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A. aB. bC. cD. d【答案】1. C 2. D 3. B【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

1. a处岩层上弯是背斜构造,b处岩层下弯是向斜构造。

2. 图中主要呈现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类岩石,沉积岩分层明显,岩浆岩侵入到了沉积岩中且出露于地表,所以岩浆岩形成时间最晚。

3. 向斜处易储存地下水,背斜处易储存油气资源。

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

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

据此完成4~5题。

4. 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A. 背斜顶部B. 向斜槽部C. 向斜右翼D. 背斜右翼5. 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A. 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B. 向斜槽部地势凹陷C. 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D. 地表岩层差异侵蚀【答案】4. C 5. D【解析】4. 岩层年龄为M,右侧岩层老,左侧岩层新,结合背斜、向斜的岩层弯曲的特点,可以判断地质剖面示意图位于向斜右翼或背斜左翼,C正确。

5. 根据提示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断裂带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岩层有错位,岩层在形成时间上会不连续,即该处不可能是处于断裂带,A错误。

据上题可知,该处不是向斜槽部,B错误。

由于图示地区是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少,流水侵蚀弱,所以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是错误的,C错误。

①处起伏较大,且地势走向与岩层分界线走向一致,故应是两个岩层地表岩层差异侵蚀造成,D正确。

题十六: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2.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答案】D【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受热会变质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的,故也形成较晚。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形成。

3.断层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由于地壳运动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沿断裂面发生移动,形成断层;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不会岩层断裂并移动。

故选C。

【考点】地壳运动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答案】C【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而形成的地貌:山岭。

故选C。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答案】B【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5.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櫥。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2018-2019年度威海市区测试学校9月份考试学校:姓名:班级::一、选择题(题型注释)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M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D.背斜2、地质调查员从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分布情况是()A.由新变老B.由老到新C.由老变新,再变老D.由新变老,再变新【答案】1、C2、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褶皱构造。

向斜是受水平挤压力向下凹的结构,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

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

1、图中M处是向斜构造,地貌是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

选C正确。

2、P到Q处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所以由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由新变老,再变新。

选D正确。

【答案】A 【解析】读图,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图中⑥是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 质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B 是沉积岩,图中②表示外力作用。

④代表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A 对。

B 、C 、D 错。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③处为向斜成岭 B.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C.该地区断层发育D .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 C.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高温熔化B.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高温熔化 D.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④、⑥分别代表什么() 海拔八/A.甲一IIB.乙一IC.丙一IVD.T—m【答案】4、B5、B【解析】4、从图中地质构造可知①③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②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地理高频考点2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及解析

地理高频考点2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及解析

地理高频考点2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风力作用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火山地震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读图甲与图乙,回答5~6题。

5.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A.①B.②C.③D.④6.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B.海岭C.褶皱山D.裂谷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

尽管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据此完成7~8题。

7.该区域可能属()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8.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南地区D.江南地区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回答9~10题。

9.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沿中间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10.图中甲处地形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A.山谷—背斜B.山脊—向斜C.山谷—向斜D.山脊—背斜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伤痕”的成因是()A.板块张裂B.板块碰撞C.流水侵蚀D.人类活动12.该处的地质构造是()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邻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4.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文科)一、选择题。

(60分,每题3分)1. 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B.地壳只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3.“沧海桑田”之说是指()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地质构造4.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B.东非大裂谷C.喀斯特地貌D.风蚀蘑菇5.有关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壳运动的结果B.只有内力作用才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C.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所以先有内力作用,后有外力作用D.内、外力作用同时起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6.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7.关于地壳水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B.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D.常使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8.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C.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D.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9.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搬运⑤火山喷发⑥堆积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10.【白静原创】下列内力作用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A.地震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4~6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大的○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31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褶皱:强烈○33________和○34____________,可以使○35_________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36________和○37_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

b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38__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39________,称为断层。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40________,常发育成○41_______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42____________,常有典型的○43________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是指○44________喷出地表的现象,形成○45__________、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46________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往往造成地壳○47________和○48______。

探究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现在只有8844、43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按这样的速度,用2 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

1、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有人说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雕刻师,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3、“坚如泰山”、“稳如磐石”是否符合科学道理,简要说明理由。

内、外力作用的对比分析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实验探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1、实验目的:探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内力作用的关系2、实验用品:竹片3、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测的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近。

5、实验过程:(1)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6、实验现象:竹片折断瞬间,断裂口有震感。

7、实验结果分析:(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竹片向上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易形成________(地貌),向下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易形成______________(地貌)。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地球上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总结与思考:(1)做该实验,你认为除了用2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用哪些材料?(2)若在实验过程中,在竹片已变形,但未折断时,将两枚钉子钉入竹片向上弯曲、向下弯曲两处地方,请你思考哪枚钉子易钉入竹片当中,并分析原因。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2)找水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是基本的地理知识,应理解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内力②外力③地球内部④地壳运动⑤岩浆活动⑥地震⑦太阳能⑧搬运⑨堆积⑩岩石圈 ?断裂 ?六 ?运动 ?内 ?太平洋 ?亚欧 ?印度洋 ?非洲 ?美洲 ?南极洲○21太平洋○22大陆○23山脉○24高原○25海洋○26大陆○27海沟○28山脉○29岛弧○30张裂○31裂谷○32地壳运动○33碰撞○34水平挤压○35沉积岩○36背斜○37向斜○38断裂○39位移○40地垒○41陡峻的山峰○42地堑○43盆地○44岩浆○45火山锥○46构造○47断裂○48错动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珠穆朗玛峰在受内力作用抬升地壳的同时,又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渤海地区在受外力泥沙沉积的同时,地壳又在不断下沉,所以出现了这两种看似错误的地理事象。

2、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发生隆起或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对地表进行精心雕刻,使地形多样化。

3、不符合。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即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地壳物质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某些岩石被破坏,某些新的岩石又会重新生成。

考例探究1 B[本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山崩、泥石流等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都是在瞬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剧变,并常造成自然灾害。

而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进行得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却会使地表发生显著的变化。

因此,内、外力作用都有快、慢的表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

] 探究点二本题以实验为背景,探究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用竹片代表岩层,当竹片受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向上拱起,表示背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表示向斜,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火山和地震常出现在岩层易断裂处,即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

用材料模拟岩层,要选用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的层状分布的材料,如薄木板,塑料泡沫板或三合板等。

在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故在向上拱起的地方钉子易钉入。

3、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7、(2)背斜山岭向斜谷地或盆地 (3)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8、(1)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刚性又有塑性)。

(2)向上弯曲处,顶部受张力作用,材料易破碎。

考例探究2 (1)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多,物质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块状 (2)图略。

(中间两个箭头向上,两边两个箭头向下)(3)AC (4)① 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地下水比较丰富,打井可达含水层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