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小专题2 地形-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1]
![小专题2 地形-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78f39457fd5360cba1adb66.png)
小专题2 地形【课标要求】1.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板块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和海底基本地形类型。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地形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征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⑴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⑶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⑴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⑵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⑴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⑵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考点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分析不同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各种地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详细讲解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如喜马拉雅山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④岩浆活动:介绍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地貌。
⑤变质作用:简要说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
(2)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③风化作用:解释风化的概念,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与内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关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4.学会运用地质学方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内力作用的原理和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与内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找出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总结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联。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二、过程与方法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展示图片]阅读材料,思考下类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结合材料,思考】: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思考】:地壳运动的能源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结合上节课岩浆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学生归纳总结】:【承转】:有些内力作用进行慢,我们短时间感觉不到,有些内力作用则能瞬间改变地表,如:地震,火山。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壳运动最流行的学说)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思考:1.地壳,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区别。
2.全球有哪几大板块?是否只有六个板块?3.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台湾,日本多地震?5.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貌?【学生归纳】: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各板块构成了岩石圈。
2.全球六大板块,若干小板块。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挤压使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4.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分析其形成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强化保护地球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成因和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图表、模型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资源:地球科学相关教材、参考书籍。
互联网资源: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包括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等。
分析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地貌图像,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特征。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外部环境与外力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绘图和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等。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间:20—35分钟一.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能够发育成山地。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叫地垒。
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二.展示背斜,向斜,地垒与地堑的图片,老师依图讲解,之后再展示表格思考,分析,倾听四.运用练习时间:36—42分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新知识就到这儿了,下面还剩一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关于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练习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1.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的观点看,不正确的是()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3.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观察,讨论,练习,回答4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五.结课时间:43—45分钟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儿了,下节课我们接下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学们要做好预习哦。
下课。
教学后记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1、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 )A.地质作用B.地壳运动C.地质构造D.变质作用2、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3、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4、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B.泰山、庐山C.渭河平原、汾河谷地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5、下图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是( )6、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A.东非大裂谷B.冲积扇C.秦岭D.阿尔卑斯山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8、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9、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化和风蚀D.水的溶蚀10、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11、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地质作用D.变质作用12、石油形成于下列哪一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C.断层D.海沟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②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③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因而易被侵蚀成谷地④背斜常形成储油构造,向斜常形成储水构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
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教学难点】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
阅读材料,思考下类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
【结合材料,思考】: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思考】:地壳运动的能源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结合上节课岩浆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学生归纳总结】:
【承转】:有些内力作用进行慢,我们短时间感觉不到,有些内力作用则能瞬间改变地表,如:地震,火山。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壳运动最流行的学说)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思考:
1.地壳,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区别。
2.全球有哪几大板块?是否只有六个板块?
3.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这种分布和板块
分布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台湾,日本多地震?
5.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貌?
【学生归纳】: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各板块构成了岩石圈。
2.全球六大板块,若干小板块。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挤压使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4.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5.板块张裂——裂谷或大洋中脊
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例,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相撞产生的。
【承转】: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学生活动】:把书本当一个完整的岩层,观察书本受挤压变形的实
验,让学生讲为什么书本会变形?
书本受力弯曲,向上拱或者向下凹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学生活动】观察褶皱动画,归纳下表:
【注意】:不是所以的时候背斜都成山,向斜都成谷,理解原因。
判断背斜还是向斜,看连续岩层(未侵蚀)的弯曲方向。
[承转]: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动画】:断层的形成过程
【讨论】: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我们称之为断层。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块状山地或高地,如:陕西华山,江西庐山,山东泰山
下沉:谷地,低地,如:陕西渭河平原,山西汾河谷地
【注意】:断层的岩层失去了连续性和完整性。
【活动】: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课堂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