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朱熹共讲月泉说质疑
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山上的鹅湖寺举行了一场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这场辩论由著名理学大家吕祖谦主持,会上,程朱派的朱熹与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针锋相对,虽然最终难分伯仲,未能辩论出实质性结果,但这次集会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一、鹅湖之会争辩双方1、朱熹,南宋著名的学者,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号紫阳,江西人。
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理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的学说,利用了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关于“性”和“气”的学说,并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各派理学,成为了集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体系以理气论为中心内容,将理、天理、太极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他明确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即“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
在认识论上,朱熹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不过,他说的“行”多是理学家所注重的道德践履方面的内容。
性命之说也是朱熹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人类受到了天理的因素,因而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但各人受到的“气”有清浊的不同,所以有智愚善恶的差别。
由此,他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等一系列理论。
在“理”与“欲”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人欲中自有天理”的说法,认为道德意识与物质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的,从而修正了“二程”的观点。
不过,他也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他还将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伦理纲常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
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

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吕祖谦朱熹共讲月泉说质疑

高, 至今 登 高 山 以之 得 名 。后 朱 元 晦 提举 浙 东 , 部浦 江 , 祖谦 又 至浦 , 讲 学 月泉 之上 。绍 定 行 适 共 ( 宋理 宗年 号 ) 县 李知 退建 二 贤祠 , 知 祀梅 节愍 执 礼及 祖 谦 , 后 学 景行 。祖 谦 学 以关 洛 为 宗 , 广 为 充
[ 者 简 介 ]方 勇( 9 6一 ) 男 , 江 浦 江 人 , 东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中 文 系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先 秦 文 学 作 15 , 浙 华 博 文 主
和 宋 元 文 学研 究 。
维普资讯
同讲 学 于 浙 江 浦 江 县 的月 泉 书 院 , 即第 一 次 在宋 孝 宗 乾 道 年 间 , 二 次 在 孝 宗 淳 熙 八 年 。但 如 果 就 古 代 第
文献所提供的这两个 时间 来考察 , 则所谓 吕祖谦 、 朱熹一起讲 学月泉的事实属子虚 乌有 , 以讹 传讹 , 属 不
能信 以 为 真 。 而 之 所 以会 产 生 这 种 误 传 , 此 两 人 一 个 作 为 儒 学 正 宗 , 个 被 公 认 为浙 东 学 派 的 实 际 开 与 一
之上 。其 时知县王霖 龙 , 因讲业 创为书舍 , 祀二贤 谦 、 朱熹 一起 讲学
[ 收稿 日期 】2 0 0 5—1 —1 2 9 [ 刊 网 址 ・ 线 杂 志 】 t :/ ww o ra .j eu c / 本 在 ht /w p junl z d .n mc s u
维普资讯
吕祖谦的故事

吕祖谦的故事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小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
接下来,我将为您讲述一些与吕祖谦相关的故事:1. 寒泉之会:乾道八年(1172年),吕祖谦任秘书省正字。
在科举开考时,他读到了陆九渊的卷子,大加赞赏。
陆九渊高中后,吕祖谦还特地去看望他,两人由此相识。
尽管后来两人因对学术和教育的理念有所不同而产生争论,但他们的友谊仍持续了一生。
2. 严于责己,重视教育:吕祖谦不仅严于责己,对子孙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他特别关注子孙在勤学、节俭、处世等方面的教育。
他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
他的这些教育理念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创建丽泽书院:晚年的吕祖谦在其弟吕祖俭等人的协助之下,创建丽泽书院,培养了大批学者。
丽泽书院亦历久不衰,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之一,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4. 博学多识,影响深远:吕祖谦的学问广博,治学严谨。
他对前人及同时代的学者的学说见解,均能持论公允,很少门户之见。
他的思想在当世思想界、学术界影响很大,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关于吕祖谦的一些故事,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鹅湖之会的故事

鹅湖之会的故事
鹅湖之会是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学术思想论战的一次聚会,因朱熹在鹅湖寺(今属江西省铅山县)主办,故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吕祖谦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论辩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即治学方法。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使自己的思想言行合乎“天理”;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认为本心天生具有道德价值,“只要在心上思考,不必向外寻求”。
双方从“治学方法”展开论辩,进而扩展到“人性才性”、“道心人心”等更为广泛深入的理论问题。
双方互相指摘,互不相让。
这次辩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的小故事朱熹的小故事导语:朱熹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
他的道德学问受到人们敬仰,流传、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朱熹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孩提问天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2、连环巧问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
”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3、鹅湖论学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
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
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
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吕氏家塾读诗记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十二卷。
宋吕祖谦(1137-1181)撰。
祖谦为宋代名儒,其生平事迹,详见《古周易》。
是编往和待女为论说《诗经》之作。
祖谦与朱熹交往最契,二人为密友,初期说解《诗经》的观点亦颇为一致,为说立论都本于毛传;后来,朱熹观点发生变化,而改从郑樵之说,对毛传为首的汉学采取了批试占操激判的态度。
但祖谦却仍守其说而不改,此书中凡所谓"朱氏曰"者,即所采用朱熹撰《诗集传》初稿之说也。
朱熹为此书作序,并称自己早年的浅陋之说,为祖谦误取而用,去时既久,自感其说有所未安,或不兔有所更定。
祖谦反不能不置疑于其间,故自己深感不解,正想向祖谦阐释自己观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理由时,不想祖谦已下世云来自云,反映了祖谦与朱熹后期思想观点的分歧。
书中说解除宗于毛传外,又博采委娘带命路变丰诸家之说,存其名氏,先列训诂360百科,后陈文义,剪裁贯穿甚为有散线古体,如出一人之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诗》学之详正,未有逾于此书者。
"魏了翁后序亦云,是书"能民明诗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旨"。
宋儒对待毛传、郑笺,分作二派,多数为攻,少数为快扬升型宗,此书即属宗毛传、郑笺一派的代表性著作,尤其是书中保存了较多朱熹早期研究《诗经》的观点,对研究朱熹早期理学思想来族代搞上听球烟边精节及宋代《诗经》流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自张异《公刘》以下编纂已备,而条例未竟,学者惜之。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作者: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一·道体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阴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爲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
无极之真,二五之真,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2.诚无爲,几善恶。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
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5.乾,天也。
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
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
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
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6.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
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
7.天所赋爲命,物所受爲性。
8.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9.《剥》之爲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
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
上九亦变,则纯阴矣。
然阳无可尽之理。
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
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
或曰:「《剥》尽则爲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吕祖谦朱熹共讲月泉说质疑
作者:方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5期
[摘要]明末以来的不少文献资料如《嘉靖浦江志略》、《乾隆浦江县志》都记载,吕祖谦、朱熹曾一同讲学于浙江浦江县的月泉书院,即第一次在宋孝宗乾道年间,第二次在孝宗淳熙八年。
但如果就古代文献所提供的这两个时间来考察,则所谓吕祖谦、朱熹一起讲学月泉的事实属子虚乌有,属以讹传讹,不能信以为真。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传,与此两人一个作为儒学正宗,一个被公认为浙东学派的实际开创者不无关系。
这一事实也反映出一些旧地方志乘不一定值得信赖。
[关键词]吕祖谦;朱熹;共讲月泉;质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