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市赛一等奖

高中化学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市赛一等奖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

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标准关于化学能与电能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在本模块中只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本节根据学生对“电”的感性认识及其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问题产生的兴趣,通过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激发学生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本章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1)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本章内容又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其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引入新型化学电池开发与利用的知识,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学习与讨论,学生将对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更深的认识。

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此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导学案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知道原电池概念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实验探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趣味原电池制作活动中,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和参与探究的喜悦。

3. 通过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感悟化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习重点】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温馨提示】建立宏观现象与反应本质间的联系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__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_,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_____,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_____失电子总数___=___得电子总数_____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39—40,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一次能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流水、风、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电力等。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情景导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小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大到火箭上天、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电池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

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今天我们用化学知识来揭开电池这个谜。

下面我们先认识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活动一:认识能源的分类交流:“新知预习1"。

对应练习1.下列能源中,一次能源有(1)(2)(5)(6)(9)(10)(13)(14),二次能源有(3)(4)(7)(8)(11)(12)(15)(16).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资源有(1)(5)(9)(10)(13)(14),不可再生资源有(2)(6)。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课时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案鲁科版必修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课时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案鲁科版必修

课时2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目标与素养:1.了解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知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宏观辨识)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微观探析)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活动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及结论反应混合液的温度升高NaOH+HCl===NaCl+H2O,反应时释放能量锌粉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温度升高Zn+2HCl===ZnCl2+H2↑,反应时释放能量混合粉末变成糊状物,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Ca(OH)2+2NH4Cl===CaCl2+2NH3↑+2H2O,反应时吸收能量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分析E1>E2,反应吸收能量(吸热反应);E1<E2,反应释放能量(放热反应)。

2.宏观角度放热反应的过程可看做“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或光能等释放出来;而吸热反应的过程可看做是热能、电能或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微点拨:苛性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但不是放热反应,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也不是吸热反应,因为它们都不是化学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化学反应的旧键断裂的过程是放出能量的过程。

( )(2)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当化学键断裂时的能量大于化学键形成时的能量时,反应放热。

( )(3)所有的燃烧均放出热量。

( )(4)化合反应均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均是吸热反应。

( )[答案] (1)×(2)×(3)√(4)×2.已知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B.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C.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D.光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答案] B3.下列各图中,表示吸热反应的图是( )A BC DA[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7、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ΔH=- S(g)+O2(g)=SO2(g) ΔH=-297.3kJ/mol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D ) ΔH>A.S(g)+O2(g)=SO2(l) ΔH>-297.3KJ/mol ΔH<B.S(g)+O2(g)=SO2(l) ΔH<-297.3KJ/mol 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 1molS和 C.1molSO2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和1molO2键能之和 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 1molS和 D.1molSO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和1molO2键能之和
(3) H2( g )+1/2O2 ( g ) = H2O ( l ) ∆H3 = c kJ/mol ) (4) 2H2( g )+O2 ( g ) =2H2O ( l ) )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 、 、 的关系正确的是 A、a<c<0 、 B、b>d>0 、 C ∆H4 = d kJ/mol 。
∆H=QP
焓 生成物 △H>0
焓 反应物 △H<0
吸热 反应物 反应过程
放热
生成物 反应过程
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 ∆H<0或 ∆H为“-” < 或 为 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 ∆H>0 或∆H为“+” > 为
反应热.焓变. 反应热.焓变.键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 (1)概念 反应热 化学反 应中吸收 或者放出 的热量。 的热量。 焓变 恒压条件下的反 应热 符号:Δ H 符号:Δ H<0:放热反应 Δ H<0: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Δ H>0 :吸热反应 键能
例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 H— N- 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 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946kJ, 生成NH 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92KJ/mol 生成NH 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30.6KJ/mol 。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

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

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以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

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

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

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 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B)
A. 每生成2分子AB(g)吸收bkJ的能量
B. 1molA2(g)与1molB2(g)反应生成 2molAB(g)吸收(a-b)kJ能量
C.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 的总能量
D. 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放出 akJ能量
棒快速搅拌,闻到气味后迅速用玻
璃片盖上烧杯,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新知探究
①混合物呈糊状
②闻到刺激性气味
③用手触摸杯壁下部, 该反应吸收热量
闻到气味后迅速用玻 冰凉,用手拿起烧杯,
璃片盖上烧杯
木__片__与__烧__杯__粘__在__一__起___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吸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实验6-1】 ①在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 2 mol/L 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 其温度。 ②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 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目的是除去镁条表面的MgO,以免MgO 和HCl的反应干扰Mg和HCl的反应
【 实 验 6-1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看到有气泡产生
误的是( B)
• A. 放热反应
B. 吸热反应
• C. 氧化还原反应
D. 可逆反应
从宏观角度来说,每种物质都具有能量,同一物质不同的 状态具有的能量不同,气态时的能量高于液态高于固态。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课程,本章内容的编写力图在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认识视角。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教材除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放热反应等热量变化现象和概念外,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其主要内容和思路如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微观解释)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宏观判断)化石能源的贡献与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应用价值)本节的内容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

教材利用实验或结合化学反应中热能利用的历史,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出并分析新知识,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减缓认知坡度。

教材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出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介绍,则利用了学生学过的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及相关数据。

2、注重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印证。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化学键重组的微观推理深化学生对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论认识;又以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变化关系的宏观分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较少时,适当应用理论,对具体反应进行分析。

3、利用自主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

化石能源的利用与面临的问题,教材着墨不多但内涵丰富。

从化石能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到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从化石能源储量到能源消费需求,再到其燃烧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开发清洁新能源,这些无一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均属社会热点问题,是体现学科价值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 月___日 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 编写:刘红旗 审核:张先斌 审批:苏自先 选选修修四四::第第一一章章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与与能能量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内导学案(第1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知道焓变,△H 的“+”与“一”。

3、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焓变 反应热
(一)焓变
1、焓( )是与______有关的物理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_______( )决定。

2、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时,此时的反应热等于_______,用____表示,常用单位为_______。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任何化学反应都有_______,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_____作用,这需要_____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即新化学健_____时,又要_____能量。

2、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 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 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 守恒和 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______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习】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 + Cl 2(g) = 2HCl(g)为例,该反应的反应热为_________。

【合作学习】
1、如何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大小来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角度(物质结构知识)去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方法:△H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H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当△H为“-”或△H<0时,为热反应;
当△H为“+”或△H>0时,为热反应。

4、注意:在应用焓变时,应注意△H的符号。

当△H>0时,其“+”号不能省略。

5、“反应热”与“热量”的区别:反应热有“+”、“-”之分;而热量是标量,但要注明是“吸收”、还是“放出”。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在恒压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有的尚不能直接测量。

【拓展提升】
1、常见的放热反应类型:
2、常见的吸热反应类型:
回顾小结
布置作业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2.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

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Q1+Q2>Q3B.Q1+Q2>2Q3C.Q1+Q2<Q3D.Q1+Q2<2Q3
3.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4.下列变化一定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A.H2O(g)===H2O(l)放出44 kJ热量
B.ΔH>0的化学反应
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
D.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5.关于化学反应的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D.化学反应的发生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碳的燃烧为吸热反应
C.由C(石墨)―→C(金刚石)Δ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7.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总焓的是()
A.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B.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C.氧化钙与水反应D.碳酸氢铵分解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生成物的总焓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焓
9.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

已知断裂1 mol N—N键吸收193 kJ热量,断裂1 mol N≡N键吸收941 kJ热量,则()
A.N4的熔点比P4高
B.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724 kJ能量
C.N4是N2的同系物
D.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 kJ能量
10.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
中的热效应,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
镁片,再用滴管往其中滴加5 mL盐酸。

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和H2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11.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下:
A+B
反应物总能量为E1
A B C D
发生反应++
C+D
生成物总
能量为E2
(反应前)(反应后)
(1)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B.该反应若有热量变化,则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不需加热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D.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一定相等,且遵循能量守恒
(2)若E1<E2,则该反应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12.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是多少?
13.在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我们通常做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或三合
板)上,然后再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实验中要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实验中没有看到“结冰”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出三个以上的原因)
(3)如果没有看到“结冰”现象,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说明该反应吸热?(回答出两种方案)
(4)实验中即使不“结冰”,将烧杯提起的时候,发现烧杯与玻璃片也“黏在一起了”,原因是什么?试用简单的方法说明烧杯与玻璃片之间是因“结冰”而黏在一起的。

14
物质Cl2Br2I2H2HCl HI HBr
键能/kJ·mol-1243 193 151 436 431 298 36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1)~(4)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H2B.Cl2C.Br2D.I2
(2)下列氢化物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HCl B.HBr C.HI D.HF
(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