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刘兴鹏: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THE SURFACE ECG POSITION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OUTFLOW TRACT

关键字: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2013-10-0914: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95%。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消融靶点的位置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次数,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体表心电图是由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的二次投影而形成,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首先投影至一平面,形成平面除极向量环,再次投影至某一个心电图导联,形成这一导联的心电图波形。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一、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占所有流出道起源的70%左右,体表心电图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aVL导联以负向波为主,胸导联一般移行在V3导联或以后。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时,提示起源点偏前,反之则偏后。右室流出道可进一步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部。游离壁起源的室早移行更晚,通常在V4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早下壁导联通常没有顿挫,移行略早,通常在V3或V3、V4之间(图1)。

右室流出道延伸部位是指肺动脉主干,即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其心电图特征和右室流出道很难区分。同右

室流出道的早搏相比,肺动脉瓣上的早搏胸前导联移行更早,通常在V2/V3导联。Ⅰ导联R波更高或呈M型。这一现象与aVR和aVL导联QS波深浅与起源点位置前后高低不同相关(图2)。

二、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右室流出道起源者主要区别在于右胸导联,前者移行更早,根据起源点不同,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图形特点各不相同。

(一)左冠窦起源的室早

左冠窦起源的室早除下壁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外,左冠窦起源的室早通常胸前导联移行在V1或V1、V2之间,Ⅰ导联为rs(rRⅡ,QS aVL>QS aVR。其有效消融区通常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前下方的主动脉窦壁上(图3)。

(二)右冠窦起源的室早

右冠窦起源的室早同左冠窦起源的室早相比,右冠窦起源的室早移行较晚,通常移行在V2,V3导联。其Ⅱ、Ⅲ、aVF 也是直立呈单向R型,且RⅡ>RⅢ,QS aVR>QS aVL,但Ⅰ导联多呈直立的R型(图4)。

(三)左右冠窦之间交界处起源的室早

左右冠窦交界处也可以产生室早。此处的室早,V1~V3导联至少有一个呈qrS型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我们的数据显示,如果胸前导联移行早,提示为左侧起源,而Ⅰ导联R波直立,呈R或Rs型,这种左右起源矛盾时提示室早起源点位于左、右窦之间(图5)。

(四)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环连接处的室早(AMC)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环连接处的室早胸前导联R波单向直立,常有顿挫。QS aVL>QS aVR,下壁导联正向波为主,伴降支切迹(图6)。

(五)心大静脉远端起源的室早

心大静脉远端起源的室早在胸前移形较早(V1或V2),V6导联无S波,胸前导联R波可见顿挫波,Ⅰ导联呈Rs或rS(图7)。GDCV室早部位可经冠状静脉窦途径进行标测,但会有阻抗过高无法消融。另外,此处室早起源位置毗邻冠状动脉,消融前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以免损伤冠状动脉。

三、结语

文献报道过多种鉴别左右流出道的方法,总之,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起源具有快速定位作用,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是精确的定位需要心内电生理的细致标测。

程宽: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一例

关键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2013-02-0714:1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频发室性早搏是指一分钟内有六次以上的室性早博。对于临床上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多不予抗心律失常治疗。

然而对于有些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晕厥或黑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拒绝长期服药的顽固性、频发性室早患者,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可取的选择。射频消融是治疗室性早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射频电流频率较高,对肌肉及神经无刺激作用,消融放电过程中仅有温热的感觉,并无疼痛感,手术过程只需30~90分钟,且患者一直处于清醒状态。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心慌、胸闷8年”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自8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心慌、胸闷,多次查常规心电图(ECG)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曾先后服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加之患者有拟行试管婴儿术的计划,故有强烈根治室早的意愿。遂停用药物,复查动态心电图(Holter)提示:24小时心搏总数86,713次,室早36,598次,占心搏总数42.2%。此次入院拟行室早射频消融手术。病程中无黑矇、晕厥,无活动时气促、乏力等症状。

既往史:否认有心肌炎、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无家族病病史记载。

入院查体:BP120/80mm Hg,青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可,无颈静脉充盈、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70次/分,律不齐,可闻频发早搏,时呈二联律,各瓣膜区听诊区无杂音。其他体征无异常。

辅助检查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二联律(图1)。

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内径正常,左室收缩活动未见异常,左室射血分数64%;右房、右室不大,右室心尖部局部(8mm×7mm)变薄、膨出,收缩活动减弱。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记物等指标均正常。

入院诊断:频发室性早搏,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待查。

诊治经过

入院后排除手术禁忌,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择期行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室早射频消融手术。术中操作消融导管在右室流出道(RVOT)附近标测,结合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在流出道较低位置偏间隔面寻找到较好靶点后(局部无右束支电位),以10W功率试消融15s,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停止消融,见室早仍频发,RBBB未恢复。继续标测,在记录到最大希氏束(His)电位的上方、室上嵴附近,记录到一种特殊的尖锐电位。该电位在窦性激动时位于QRS波后,在室早时则领先QRS波(电位反转)。经标测,发现尖锐电位最早领先体表QRS波起点51ms,且此处无明显的His束电位(图2,图3)。在该位点放电4s后室早即消失,遂巩固放电,消融成功。通过CARTO三维电解剖系统测量,成功靶点处离His束约1cm(图4)。术后复查ECG示窦性心律,仍呈RBBB,PR间期正常,无室性早搏。随访2个月,患者无室早复发,ECG仍为RBBB。

图3中,第1、3跳为窦律(RBBB),第2跳为室早(与窦律有融合,故与术前室早的形态有所不同)。红色箭头所指即为异常的尖锐电位,窦律时位于QRS波之后,而室早时反转到前面,领先QRS波51ms。注意消融导管双极电图记录的局部心室激动并不提前,单极电图也不是常规靶点图所见到的“QS型”。

术后讨论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中,约有10%不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通常认为此类室速为特发性。其起源最常见于右室流出道(RVOT)和左室流出道(LVOT),即流出道室速,也有一些起源于流出道附近的毗邻结构。此外尚可见于心室流入道、房室瓣环附近、心室外膜等。近年来,随着对室性心律失常关注度的增加,频发室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起源也最多见于流出道部位。患者早搏的数量很多,可占24小时总心搏数的10%~20%以上,甚至50%。虽然许多患者经一般的临床检查,未能发现明确的心脏疾病,但部分患者确实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例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或者尚处于早期阶段而未有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本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心尖部局部变薄、膨出,收缩活动减弱”,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某种心肌病变,虽然超声显示的部位与其临床室早成功消融的部位并不一致,但是不排除有ARVC的可能。由于ARVC的进展可能极为缓慢,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长期随访。

流出道室速/室早常与延迟后除极而引发的触发活动有关。目前,对此类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导管射频消融,多能取得良好效果,成功率在90%左右。无论是否采用三维标测技术,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是寻找和确定靶点时最常用到的标测技术。激动标测主要是根据消融导管远端电极对记录的局部心室激动领先QRS波起点的程度(通常要提前20~30ms 以上)以及远端电极的单极电图呈“QS型”来确定靶点,起搏标测则要求起搏出的QRS波与自身室性心律失常的QRS 波在12导联ECG中的形态(包括顿挫、振幅等)、时限等方面完全或近乎完全一致。本例手术中,开始采用激动和起搏标测寻找靶点未能奏效,最后则在室早时有领先的尖锐电位和电位反转处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处的局部心室激动领先QRS波并不明显,单极电图也并非下降支锐利的QS型,这显然与成功靶点处的一般电图特点有所不同。

实际上,关于室性心律失常成功消融靶点处的这种尖锐电位及电位反转现象,已有相应的文献报道。Bloch Thomsen 等报道,25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有24例(96%)可在靶点处记录到“异常电位”,并进一步描述了其特征[1]。该电位在窦性心律时,位于QRS波后10~85ms[(41±19)ms],时限(33±11)ms,振幅(2.0±1.5)mv,而在室早时则领先QRS波10~52ms[(37±11)ms]。24例中有21例消融成功,且消融之后仍能记录到这种电位。国内贾玉和等也有类似报道[2],并将其称为“峰电位”,在流出道室早成功靶点处的出现率达85.2%(46/54例)。该报道

认为,此种情况类似于心房颤动患者左房与肺静脉交界处的“肌袖”电位,标测这种电位有助于确定室早的消融靶点。

然而,关于该电位形成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异常的电位可能代表着室早从起源点到出口传出前有一小段缓慢传导区[1]。也有人认为这种电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各向异性传导的表现[2]。

在临床消融实践中,除本例患者外,本中心在其他流出道室早患者中也曾观察到过此种电位。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靶点处的出现率远远低于上述报道。此外,更多的关于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的文献中,并未特别地强调这种电位。因此,该电位产生的机制及其在消融过程中对于确定靶点的意义和价值,可能还需要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更多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本例患者室早的起源点在His束附近。在消融此类室性心律失常时,有损伤正常传导系统导致RBBB甚至房室传导阻滞的潜在风险。本例在开始试消融时,虽然局部无右束支电位且以小功率短暂放电,但仍发生了RBBB,说明消融位置仍靠近右束支,且在放电中导管可能有轻微移位。这也提示我们,在导管消融过程中,耐心细致的标测、谨慎地放电并严密地观察导管位置,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丁燕生:起源于乳头肌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消融

MAPPING AND ABLATION OF IDIOPATHIC VT/PVC ARISING FROM PAPILLARY MUSCLE

关键字:乳头肌心动过速消融2013-02-0614:36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及心功能主任

本文介绍了电生理的特点,以及乳头肌起源的室早/室速的诊断和消融需与其他左心室特发性室早/室速相鉴别。

电生理特点

起源于左心室乳头肌的室早/室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是:(1)基线心电图和心腔内传导时间正常;(2)后组乳头肌起源室早/室速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电轴朝上,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早/室速则电轴朝下;(3)心房和心室程序刺激不能诱发室速,心室超速起搏可能不能终止心动过速;(4)室速不能够被拖带;(5)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可以诱发室早/室速;(6)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心室乳头肌的基底部与心肌交界处;(7)在最早激动点没有高频电位,提示浦肯野纤维不参与心动过速。在消融成功处记录到的浦肯野电位,在窦性心律下领先于局部的心室肌电位,而在室早/室速时则心室肌电位领先于浦肯野电位,提示可能为远场电位;(8)对用传统方法消融后复发的患者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再次消融可获成功,提示室早/室速起源于乳头肌的深处。

鉴别诊断

乳头肌起源的室早/室速的诊断和消融需与其他左心室特发性室早/室速相鉴别:

第一,左心室流出道室早/室速较易识别,电轴左偏且最早激动点在主动脉瓣下方或主动脉窦内;另有一些左心室局灶室早/室速起源于心外膜,最早激动点在心大静脉;还有一些可起源于二尖瓣环下心室侧。这些室早/室速均可以通过心电图形态和精细标测最早激动点来区分,且均远离乳头肌部位。

第二,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早/室速还需与形态相近的室早/室速相鉴别: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室速常常为折返机制,其QRS波可能呈任何形态。这种室早/室速可以通过识别心外膜和心内膜的低电压区来诊断,消融针对窦性心律下的舒张早期电位、室速发作时的舒张中期电位。而这些特性是乳头肌局灶起源的室早/室速不具备的。

第三,起源于左心室后组乳头肌的室早/室速需与临近的左后分支室早/室速鉴别:(1)左后分支室速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和电轴左偏。在室间隔成功消融可以记录到独立的束支电位,心室快速起搏能够拖带提示与折返相关;(2)束支内折返室速和自主型分支室速可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此类患者往往存在传导系统障碍,HV间期异常或基线QRS波增宽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束支内折返室速的机制是折返,可以被拖带和被程序刺激诱发且可被超速起搏终止,可通过消融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来去除;(3)自主型室速则不存在高频电位,提示并非起源于传导系统,而是起源于浦肯野纤维,在心动过速时可见局部心肌激动之前存在高频电位。

第四,起源于左心室前组乳头肌的室早/室速需与临近的左前分支室早/室速相鉴别:(1)与左前分支室速相比,前组乳头肌起源的室速QRS波更宽大(>150ms),分支型室速在V1导联均呈RSR’形,而乳头肌起源的室速在V1导联的QRS波以单相R波或QR为主。(2)左前分支室速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典型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前组乳头肌起源室速通常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电轴向下。(3)左前分支室速的有效消融靶点均可记录到收缩期前浦肯野电位,而乳头肌起源室速仅可记录到浦肯野纤维与心肌交界处的远场浦肯野电位。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 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 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 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 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 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与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得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得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书写不能 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内侧面: 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与劳动技巧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 损害 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②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 C失用症 (三)颞叶: ①感觉性言语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十三、体表心电图产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基础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经一百周年,对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肌缺血损伤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心电图波形发生的原理,多年来一直处于理论上的推断。近十年来,由于采用了同时记录心肌细胞电活动和跨壁心电图( transmural ECG )的方法,进入了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的实验研究阶段,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以下简单介绍心电图波形的产生原理: P 波:反映右、左心房先后的激动兴奋。节律性兴奋自窦房结发出后,兴奋右心房,同时通过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 BAChmann 束将兴奋传导到左心房,其传导速度达到 0.8 ~ 1.0 米 / 秒。右、左心房的兴奋历时约 100mS 。 P 波的前半代表右心房兴奋,后半代表左心房兴奋,所以右心房肥大造成 P 波波幅高耸,左心房肥大引起 P 波时间延长或伴有 P 波切迹(切迹前代表右心房兴奋,切迹后代表左心房兴奋)。 心房的复极化波称为 T 波,一般重合于 P-R 段及 QRS 波群而被掩盖,在房室完全传导阻滞、房室脱节或者心房肥大时,有时在心电图上可以见到 T 波。 P-R 间期:窦性节律兴奋一方面兴奋心房,另一方面通过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将兴奋传给房室结、希式浦肯野系统,一直到心室壁内层。在这个兴奋传布过程中,耗时最多的是房室结,因为一方面它们产生的是慢反应动作电位,另方面房室结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稀疏,所以传导速度仅为 0.1 米 / 秒,兴奋通过房室结耗时约 70mS 。 P-R 段的时间大多消耗在房室结内,造成房室延搁。 QRS 波群:反映左、右心室的兴奋激动过程。心室内兴奋的传布,依赖位于室壁内的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它们的细胞膜上具有高密度的快钠通道,传导速度很快,使两侧心室很快兴奋激动。在心室的兴奋过程中,最先兴奋的是室间隔的左侧,然后兴奋循左、右束支的行进方向,引起心尖部位室壁由心内膜下传向心外膜下心肌的兴奋,心室最后兴奋的部位是左心室心底部的心外膜下心肌。因此,在心室兴奋过程中,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心电的合力(因为合力有方向、有大小,故称为心电向量)多次迅速改变方向,因而形成心电图上幅值较大、多次改变方向的 QRS 波群。各个导联(肢导联、胸导联)由于在心电的电场中位置不同,所以不一定都显示 Q 、 R 、 S 三个波。但是,由于心电兴奋的发生、传布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所以在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记录到的 QRS 波群形态有极强的可重复性,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说明在心室内兴奋的扩布出现异常的变化。 起源于心室以上(心房、房室交界区)的早搏称为室上性早搏。由于它们下传到心室的途径和正常的窦性兴奋相同,所以这类早搏的 QRS 波群形态和正常的窦性心律相同或十分相似。反之,起源于心室内的异位节律如室性早搏,由于它在心室内的兴奋扩布途径和速率和正常窦性心律完全不同,因此 QRS 波群宽大畸形,和正常的完全不同。 ST 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2 期的前半部,这时各部分心室肌细胞之间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心电图的 ST 段应该位于等电位线即基线上。 ST 段是一个极敏感的心电图指标,如果各部分心室肌的复极化略有先后快慢之分(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 Brugada 综合征)或者心肌有缺血、损伤,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刘兴鹏: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THE SURFACE ECG POSITION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OUTFLOW TRACT 关键字: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2013-10-0914: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95%。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消融靶点的位置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次数,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体表心电图是由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的二次投影而形成,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首先投影至一平面,形成平面除极向量环,再次投影至某一个心电图导联,形成这一导联的心电图波形。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一、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占所有流出道起源的70%左右,体表心电图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aVL导联以负向波为主,胸导联一般移行在V3导联或以后。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时,提示起源点偏前,反之则偏后。右室流出道可进一步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部。游离壁起源的室早移行更晚,通常在V4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早下壁导联通常没有顿挫,移行略早,通常在V3或V3、V4之间(图1)。 右室流出道延伸部位是指肺动脉主干,即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其心电图特征和右室流出道很难区分。同右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 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伴随胸背神经行走,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迂曲后行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分支营养 附近诸肌。 三、上肢部 肱动脉的体表定位:将上肢外展90°并稍旋后,由锁骨中点到肘窝中点作一连线,连线与肱二头肌内 侧缘交点以下的部分。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全部内容。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 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 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一、正常窦性心律 二.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三.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 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 心电图特点: 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 3)不完全代偿间歇 六.心房颤动:(Af)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R-R间期不等。 七.心房扑动:(AF) 心电图特点: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 2)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以2:1或4:1比例下传 3)心室率规则R-R间期相等 八.室早 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提早出现形态异常 (宽大畸形)时限≥ 2)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 波 3)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 rasystole)、室性过早收缩(ventir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等,然而,室性早搏一词则是广为通用的术语。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早搏;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者,为分支性室性早搏。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1) 表—1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 I、aVL II、III、aVF V1 V5 心电图表现———————————————————————————————————————右室上部上下上类似RBBB 下部下下上类似LBBB 右束支上上下上呈L BBB 左束支主干上上上上呈RBBB 左前分支上下上上RBBB+LPH 左左后分支下上上上RBBB+LAH 前壁下下 室后壁上上 侧壁上下 室间隔与窦性QRS—T波形小异———————————————————————————————————————注:上:指QRS主波向上下:指QRS主波向下 现将发自心室不同部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如下:

01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

第1章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 WPW综合征几个概念 预激波(δ波)定向(图1-1) ?将具有预激特征的QRS综合波起始部40ms规定为δ波 ?δ波正向用“+”表示,指δ波位于基线以上 ?δ波负向用“﹣”表示,指δ波位于基线以下 ?δ波在等电位线用“±”表示,指与有明确预激导联同步记录的QRS波无δ波、δ 波双相或δ波起始时偏离基线而在QRS开始之前又回到基线 图1-1 δ波极性判断模式图左:δ波正向用“+”表示中:δ波负向用“﹣”表示右:δ波在等电位线用“±”表示 旁道位置对预激程度(δ波大小)的影响(图1-2) ?左侧旁道预激程度小,δ波窄小,QRS波窄,甚至有旁道前传但看不到预激,因旁 道离窦房结远 ?右侧旁道预激程度大,δ波宽大,QRS波宽,因旁道离窦房结近 图1-2 旁道与窦房结的位置关系左侧旁道离窦房结(SN)远,右侧旁道离窦房结(SN)近

旁道传导速度/ 房室结传导速度对预激程度(δ波大小)的影响 ?房室结传导快/旁道传导慢时预激程度小,反之预激程度大,由于房室结传导受植 物神经因素影响大,而旁道传导基本不受植物神经因素影响,因此同一预激综合征 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电图会有区别 ?阻断或延缓房室结传导的药物、刺激迷走神经等抑制房室结传导后使预激程度加大 或房室完全经旁道传导,有助于诊断和旁道定位 胸前导联QRS波移行 ?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概念主要用于右侧显性旁道定位 ?冠状面上QRS波移行指胸前导联QRS波的R/S振幅比例的变化 ?以胸前导联QRS波R/S振幅比=1的导联为移行导联 ?如果某个导联R/S振幅比<1,而后面相邻的导联R/S振幅比>1,则规定QRS波 移行是在这两个导联之间 关于旁道位置的定义 旁道位置分区是以X线影像为主,而不是真正的解剖,仅对希氏束旁旁道结合局部双极心电图,分区如下(图1-3) 右侧游离壁 ?右前侧壁(RAL):三尖瓣环12点附近(9:30~12:30) ?正右侧壁(RL):三尖瓣环9点附近(8:30~9:30) ?右后侧壁(RPL):三尖瓣环6点附近(6:00~8:30) 间隔部 ?前间隔 ◆右侧希氏束旁(RPH):右室侧,靶点图有可分辨的希氏束电位 ◆左侧希氏束旁(LPH):左室侧,靶点图有可分辨的希氏束电位 ?中间隔 ◆右中间隔(RMS):冠状窦口上缘以上,右侧希氏束旁以下 ◆左中间隔(LMS):冠状窦口上缘以上,左侧希氏束旁以下 ?后间隔 ◆右后间隔(RPS):三尖瓣环6点~冠状静脉窦口上缘以下 ◆左后间隔(LPS):左侧距冠状静脉窦口1.5cm以的局限区域,向上不超过冠 状静脉窦上缘 ◆心中静脉(MCV) 左侧游离壁 ?正前壁(LA):二尖瓣环正上方 ?左前侧壁(LAL)二尖瓣环正侧壁以远,但不到二尖瓣环正前方 ?正左侧壁(LL):二尖瓣环正侧壁 ?左后侧壁(LPL):左后间隔与正左侧壁之间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完整版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 特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一、正常窦性心律 二.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三.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 心电图特点: 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 P波不同 2) P′-R间期≥ 3)不完全代偿间歇 六. 心房颤动:(Af)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R-R间期不等。 七.心房扑动:(AF) 心电图特点: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 2)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以2:1或4:1比例下传 3)心室率规则 R-R间期相等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分类 危险分层与临床处理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分类、危险分层与临床处理 作者:[1]?[1]? 一、概述 ?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室颤)等。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健康人群均可见到。从胎儿到至高龄人群均可发生。 二、室早定义与ECG特点 ? 室早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传导到心室之前,心室中某一异常兴奋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即为室早,也称室性期前收缩(图1)。室早心电图特征: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一般>、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2)室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相对恒定;3)代偿间期完,即包含室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 4)可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三、室早的分类与定位 ? 按照室早的图形可以分为左束支阻滞图形(left buddle branch block, LBBB)室早和右束支阻滞图形(right buddle branch block, RBBB)室早两大类。再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具体分类、定位。 ? (一)室早呈LBBB图形 ? 大多数LBBB图形室早起源于右心室,少数LBBB室早可起源于左心室。LBBB图形室早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细分类。

? 1.?室早呈LBBB图形,伴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这种类型的室早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起源右室流出道室早,若II、III、AVF导联QRS波较窄<150 ms,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图2A);若下壁导联QRS波时限>155 ms,且有顿挫,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图2B)。若室早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R波时限/QRS波时限)>50%或振幅指数(R波振幅/S波振幅)>30%,或V2移行指数 [室早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窦律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或室早胸前移行-窦律胸前移行<0等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室流出道室早,II、III、AVF 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I导联振幅>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图2C)。部分患者主动脉根部的左冠窦靠近二尖瓣环,QRS波起始有△波(2D)。若室早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 波,II导联振幅>I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图2E)。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无冠窦的室早极少见。若室早呈LBBB形,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与振幅指数高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但未达到左室流出道室早标准,且室早胸前导联移行在V3,要考虑室早起源于肺动脉瓣上(2F)。

人体血管神经体表定位

人体血管神经体表定位 (2012-12-27 16:17:26) 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 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

实验一 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

实验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 介绍 1. 背景信息 生理学实验中,大都需要用电子技术,将生物体的各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再应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将测量结果作为信息,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处理,进行后续的研究。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仪器更加微机化、数字化、智能化。如今,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开发的集生物信号的放大、采集、显示、处理、存储和分析的机电一体化仪器已经普遍用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实验,为实验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掌握此类仪器的使用,是进行生理学实验的基石。 心电描记术(Electrocardiography ,ECG 或者EKG )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 在1872年,Alexander Muirhead 报告其从连接到一个发烧病人手腕上的导线上获得了他心脏搏动的电信号并记录了下来。1903年,荷兰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发明了弦线式检流计,从而带来了心电图历史上的第一次突破。埃因托芬把心电图中的一系列波分别命名为P 波,Q 波,R 波,S 波和T 波,并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特点。如今,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其是诊断心电传导组织受损时心脏的节律异常以及由于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心脏节律的改变。 2. 相关资料 生物信号的计算机采集,实验室采用RM6240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在信号的采集过程中,需要对采集频率、通道模式、灵敏度、时间常数与滤波等参数进行调节,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正常的人体内,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到左、右心房,在通过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经由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固定于体表的测量电极可以记录到这一系统 的电变化,描记为人体心电图(ECG )在正常的心电图的一 个周期内,可见三组基本波形(图1-1):首先出现的P 波 代表心房的去极化,随后的QRS 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 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综合性电位变化的发生、传导和消失过程,虽然电位的变化可以引起心肌收缩,但这种联系在病理状态下并不是绝对的。心电图常被用于心动异常病例及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诊断。 测定心电图时,电极常采用肢体导联常,通常有三种,分别称为导联Ⅰ,Ⅱ和Ⅲ。三种导联方式电极的连接方法如图1-2,其中右腿恒接地。且三种导联方式所测定的电位如下: 导联Ⅰ是左臂(正极,LA )和右臂(RA )之间的电位差: Ⅰ = LA ?RA . 导联Ⅱ是左腿(正极,LL )与右臂(RA )之间的电位差: Ⅱ = LL –RA. 导联Ⅲ是左腿(正极,LL )与左臂(LA )之间的电位差: Ⅲ= LL –LA. 图1-1正常人心电模式图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详解

房性早搏 您好:多数见于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亦不会引起循环障碍,有时病人可诉心悸、胸闷。疲劳、焦虑、吸烟、饮酒、喝浓茶、饮咖啡、洋地黄中毒、心房病变、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均可引起房早。不同疾病引起的房早可出现不同的伴随症状,心脏听诊可听到心脏搏动突然提早出现,而后为延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较正常响亮,第二心音弱或听不到,早搏的脉搏弱,或者摸不到。 其心电图特征有以下几点: (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P波无QRS 波,称为未下传房早。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详解 ?时间:2009-05-11 作者:小尾巴浏览次数:1793所有转载网站必须注明转自百洋健康网 ?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如何呢?室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窦房结激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心室内某一异位兴奋灶提前激动而引起心室搏动。 临床显示,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为:QRS波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形态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时间多>0.12s以上,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期。

其中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中早搏后ST段及T波变化为: 室早后的1个或数个窦性搏动的ST段及T波发生改变,即ST段移位,抬高0.1~0.3mV或降低≥0.05mV;T波低平、倒置、高低交替出现或增高,这些现象多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而且绝大多数为心肌缺血所致。此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单硝基类、二硝基类等)改善心肌缺血比单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更好。 因为有的室早是由低钾所致,此时,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为:①U波振幅增高>0.1mv;②同一导联中U波>T波;③ST段下移≥0.05mV。一般选Ⅱ,V 3 导联分析,这两个导联中T波大多直立,U波表现更清楚;这两个导联中共有6个阳性指标,当这6个阳性指标其中出现3个以上时,结合检验血清钾降低,可以诊断为低钾血症,此时出现的室早几乎为低钾所致,通过补钾,室早即可消失。 由此,相信大家对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有所了解。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重要血管神经的体表定位

重要血管神经的体表定位(转)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