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专辑)
“串子”集儿歌 恍如返老还童--刘建斌

“串子”集儿歌恍如返老还童--刘建斌北京通系列之刘建斌拆毽子攒铜钱如今家里“阔”喝小酒遇“神人”唱曲记童谣下雨天见“观音”顽石成宝贝写建议救城墙廿载才成真北京通档案姓名:刘建斌年龄:65岁身份: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兼学术部主任、中国交通报社原编委兼总编室主任出版作品:《京华风情歇后语》、《俚语言情》、《皇城春秋》、《古钱币收藏与鉴赏》,《北京胡同》及《胡同的记忆》画册,北京童谣磁带、光盘各五盘42年前,在北京市第一轧钢厂工作的刘建斌还是个23岁的毛头小伙儿。
只要天气转暖,他一下班就从西直门溜达到新街口的峨嵋酒家,吃份凉面,喝碗热汤。
再走到中国书店看书,一直到晚上八点半书店打烊。
书店往北有家小酒馆,这是他每晚的最后一站,酒馆里聚集着不少老北京人,边喝酒边侃大山,聊老北京的掌故,还有说评书的助兴。
听到晚上10点多,人群都散去了,刘建斌才起身走回西直门外大街的宿舍。
一纸建议投媒体20年后终落实1981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北京的内二环路新开通不久,刘建斌骑着自行车来了个半日游。
到达东便门城楼下,又沿着残破的城墙往西骑到崇文门大街。
城墙边上有个著名的“工棚区”,住着铁路工人的家属。
“工棚”面积太小,住户们就扒下城墙上的城砖,用整块或半块的城砖盖小房。
刘建斌把他看到的情景描述为“旧日京华城上砖,散入修房百姓家”。
那时,皇城东西北三面的城墙已经被渐次拆除,只剩下东便门迤西不足三里的一小段城墙了。
刘建斌当即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投给《人民日报》,提议将城下铁路工人的“工棚区”搬迁,把这段残破的城墙保护起来,加以修复。
趁着有城有楼,建一个“古城遗址博物馆”,在东便门城楼上展出介绍老北京城的实物和图片。
以后还可以在古城墙下、二环路旁建一个城墙遗址公园,种植花草,添置仿古建筑等。
这样可以保存城墙,还能多出一处旅游景点。
投稿发表后,北京市文物局几次打电话给刘建斌,说到适当的时机就会修复城墙。
一直到2001年,刘建斌终于在报纸上看到要建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的消息。
单口相声《当行论》_经典台词

单口相声《当行论》_ 经典台词在旧社会呀,不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没法儿做买卖。
解放后当售货员就好办啦,比方卖鞋吧,商品明码标价,您进门儿买双鞋,试好啦,穿着合适,开票儿交钱。
齐啦。
要是在旧社会,鞋铺的伙计必须得能说会道,只要您进了鞋铺的门儿,就得让您把鞋买走,合适买,不合适也得买,那就全仗着说啦。
要是您连挑三双不合适,真正合适的尺寸又没货,如果这么说:“现在您穿着合适的尺寸没有,您明天来吧!”“好!”这位买鞋的出了门儿,明儿?后儿也不来啦,卖鞋的一家挨一家,上哪儿买不行啊!这就叫把主顾放跑啦,不会做买卖。
会做买卖的呢?得会说呀。
您买鞋,不怕您褒贬,常言说“褒贬的是买主”,您褒贬,也绝跑不出这八样儿来。
哪八样啊?比如说:千层底的布鞋,顾客褒贬起来,卖鞋的得会说。
您问:“这鞋,底子太厚哇!”“对,您穿鞋呀还是底儿厚点儿好,走道儿省得硌脚。
”“哎,底儿太薄哇!”“是呀,薄底儿您穿着轻松啊!”“哎,这鞋肥呀!”“鞋肥点儿您脚不受屈。
”“瘦哇!”“瘦点儿您穿上跟脚,走道儿利索。
”“鞋脸儿太长啦!”“鞋脸儿长点儿不脏袜子。
”“鞋脸儿短了!”“脸儿短,通风,您不长脚气呀!”嘿!穿这鞋还带治脚气的!“嗯,小点儿!”“新鞋,紧点儿好,过两天一松楦儿,正合适您哪。
”“哎,大了点!”“是呀,新鞋,穿上着了地有潮气儿,一回楦儿,正好!”他这鞋是松紧的!您还说什么?您刚一愣神儿,“好,给这位先生找个好鞋盒,装上,先生,两块九角五,不方便,过两天您再带过来。
”这不是废话嘛!谁买鞋不带钱去呀?临走,小徒弟一拉门:“您慢走!”瞧这态度多好!旧社会买卖人都得这样,是都这样吗?不,有一行,不讲服务态度,还专门儿气人;气了人,到时候你还得去找他。
什么买卖呀,当铺。
别的买卖您进门是花钱去啦,进当铺是拿东西找他要钱,他这劲儿就来啦。
当铺是吃穷人,喝穷人,穷人不当人,说出话来气死人。
解放后,当铺这一行没啦。
上岁数的知道,当铺的柜台有两米来高,这叫“压人一头”,他看你,低着头;你看他得仰着头。
有趣的北京儿歌,俚语,顺口溜!(三)

有趣的北京儿歌,俚语,顺口溜!(三)【一】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一个,咕噜咕噜仨。
前方打美帝,后防大傻瓜,傻瓜不在家,专打大西瓜,西瓜没有子儿,专打小日本!(由博友《藏獒大壮》提供,这就是“锤子剪子布”的儿歌,北京土话叫:猜cei丁壳)【二】前面的妞儿十八九,拽住我的弟弟不撒手,她一瞅我一拽,我的小弟弟少一块!(由博友《阳光杰文》提供)【三】天崩了,地陷了,小花狗不见了!【四】我们家穷,你们家阔,你们家尿盆一大摞!【五】青竹杆儿,挑簸萁儿,你躲躲,我过去!(由博友《一帆风顺》提供)【六】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七】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八】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九】这么好的天儿呀,满天下雪花儿呀,老师要学费呀,还得等几天儿呀!【十】三岁的娃娃穿红鞋,扭扭歪歪的去上学。
老师讲课他睡觉,背着书包往家跑。
跑跑跑不了,了了了不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图画。
图图图书馆,管管管不着,着着着火了,火火火车头,头头大奔头!【十一】从前有个屁,惊天动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了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王正看戏,闻到这个屁,非常不满意,全城戒严捉拿这个屁!【十二】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楞挤,锻炼身体!谁放的响,谁当校长!谁放的臭,谁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十三】半夜三更黑咕隆咚,你们家发生了激烈战争!你妈指挥,你爸冲锋,你爷爷勇敢往前冲,打了大半夜呀,天气微明,你们家都掉进了臭茅坑!(此儿歌用《天津快板》唱)【十四】青椒炒辣椒,土豆煮山药。
你爸爸爱吃你妈不会炒。
你爸一瞪眼,你妈一叉腰,你爹一烟袋,你妈一饭勺。
两口子打呀么不可开交!(此儿歌用《天津快板》唱)【十五】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十六】唐僧骑马噔哩个噔,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老北京传统吆喝

老北京传统吆喝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酸梅汤:喝的嘴里凉嗖嗖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烤白薯:热乎呃年画儿:卖哎画儿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水萝卜:辣了换呃小金鱼:仨大一条啊送财爷:送财爷来了年糕坨:好大的个块儿嘞瓜子儿:瓜子儿哎拔火罐:拔火的罐儿啊石榴花:拣样儿挑哇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年画儿:卖哎画儿口琴:谁买口琴儿哎芝麻秸儿呀松柏针儿呀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烤白薯:热乎呃狗窝铺帘子:谁买狗窝耶硬面勃勃:勃勃啊水萝卜:辣了换呃炸丸子、炸豆腐:炸丸子开锅了羊头肉:羊头肉喂玫瑰枣儿咸落花生卖报纸:瞧瞧当天的新闻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柿子、海棠:涩了还要换的咧五香炸花生仁磨剪子、磨刀:戗菜刀喂梳头油、雪花膏酱豆腐、臭豆腐:老窝瓜:面老窝瓜哎煮豌豆:哎豌豆嘞多给云豆饼:烂乎的哎云豆哎嘎嘎枣:买枣呗要先尝哎黄面火烧:粘的咧哎锢露锅焊洋铁壶:焊洋铁壶哦修理雨伞:雨伞呃旱伞活螃蟹:大活螃蟹呀哎烧饼麻花;烧饼麻花儿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老玉米:您给来个嫩着点的鸡头米:谁买老鸡头呃藕:白花儿的藕咧哎江米糖糕:江米咧哎糖糕哎冰核:冰核味儿来喔鲜花:茉莉花呀哎酸梅汤:喝的嘴里凉了嗖嗖凉粉扒糕:酸又辣啦哎田瓜:旱性味的哎卖青菜:嫩了芽的香椿西瓜:这斗大的西瓜鲜菱角:我卖的老菱角哎樱桃桑椹:樱桃多给呀扁桃:三姑娘踩扁个儿桃哇哎甜桃:桃儿甜的哎江米小枣粽子:好大粽子咧哎苣荬菜/桑树叶:抓苣荬菜嗨茶歌:多喝多修福咸螺蛳:真正儿五香的黄花鱼:新鲜的哩豌豆黄:这俩大块了蹭油的:蹭油的呀酥饽饽:玫瑰馅儿的哎太阳糕:供佛的哩哎小金鱼:仨大一条啊元宵:大碗的元宵啊哎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豆面糕:有糖捻儿哎艾窝窝:艾窝窝馅好啊哎祭神鲤鱼:祭神的哩哎大活鲤鱼呀哎记“吆喝大王”臧鸿留存一份行渐消失的声音京味吆喝再现古都神韵。
记忆中的美好老北京童谣你记得多少?

记忆中的美好⽼北京童谣你记得多少? 回忆起遥远的童年就想起⼀⾸⾸难忘的童谣。
童谣是为⼉童作的短诗、歌谣,也可以说是孩⼦学前教育的第⼀课。
童谣朗朗上⼝,通俗易懂,⽽且有趣,孩⼦爱听想学。
上个世纪五⼗年代,在我家门前的⼤槐树下,母亲哄着我哼唱那京味⼉⼗⾜的童谣,情景仿若昨⽇,历历在⽬。
记得那会⼉⼤⼈哄孩⼦玩⼉时,经常与孩⼦⾯对⾯坐好,握着孩⼦⼩⼿⼀拉⼀送,模仿着拉锯姿势唱的是:“拉⼤锯,扯⼤锯,姥姥家唱⼤戏,接闺⼥请⼥婿,⼩外孙⼦也要去……”⾮常亲切。
下⾬后,潮湿的地⽅会出现很多蜗⽜,孩⼦们有的蹲着看、有的拿草棍⼉拨弄,有的把蜗⽜托在⼿⾥,边玩边唱:“⽔⽜⼉——⽔⽜⼉——先出犄⾓后出头哟哎,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哟哎,你不吃不喝,全让⽼猫给叼⾛了哟哎。
”这流传久远的童谣,⾄今仍有孩⼦在唱。
绕⼝令式童谣更富有情趣,⽐如:“⼀⼆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
七个仙⼥来摘果,七只篮⼦⼿中提。
七种果⼦摆七样:苹果、桃⼉、⽯榴、柿⼦、李⼦、栗⼦、梨。
”既练了数数,⼜训练了⼉童发⾳。
“⼩耗⼦,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咕噜滚下来。
”“⼩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煮碗⾯,奶奶嫌我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
”内容贴近⽣活,语⾔⽣动形象。
游戏童谣更是鲜活,⽐如跳猴⽪筋的童谣:“⼩⽪球,⾹蕉梨,马莲开花⼆⼗⼀。
⼆⼋⼆五六,⼆⼋⼆五七,⼆⼋⼆九三⼗⼀。
三⼋三五六,三⼋三五七,三⼋三九四⼗⼀……”⼀直到九⼋九九⼀百⼀。
跳⽪筋的过程是由两个⼈抻着⽪筋,⼀个⼈跳,⼀关⼀关过,⼀共九关。
第⼀关⽪筋套在腿肚上,⼀关要⽐⼀关⾼,直到最后⼀关,⽪筋要举过头顶。
这是⼥孩⼦普遍爱玩⼉的游戏,⼿脚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常活泼。
颠倒歌谣别有意趣,其特点是运⽤“故错”⼿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说。
⽐如:“吃⽜奶,喝⾯包,夹着⽕车上⽪包。
出门碰见⼈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怕砖头咬了⼿。
”这⾸童谣幽默诙谐,在男孩⼦中间流传较⼴。
《老北京的小胡同》读书笔记书评

《老北京的小胡同》读书笔记书评《老北京的小胡同》读书笔记书评1“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
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
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爸爸说他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妈妈说她小时候住在北长街,可惜我一出生就住在高楼里,然而在我上学前有幸住在了北锣鼓巷的一间小平房中,在那几个月里,我每一天都穿梭在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中玩耍,算是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亲身的感受。
萧乾在书中这样描述道,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
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
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
老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坚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我十分喜爱北京的小胡同,更喜爱小胡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
我为自我生活在北京而自豪。
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书深刻地描绘出了积淀在胡同深处的文化,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此书。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老北京的小胡同》基础检测和答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
检测
一、《老北京的小胡同》选自作者
二、《老北京的小胡同》生字
羊倌褡裢潮汕一阕
锔盆嗞啦发怵秫秸
三、《老北京的小胡同》按拼音写字
guān dālián shàn què
羊潮一
jūzīchùshú jie
盆啦发
四、《老北京的小胡同》解词
1、褡裢——
2、发怵——
3、屁股帘——
4、秫秸——去
答案:
四、《老北京的小胡同》
(一)选自《萧乾散文》作者萧乾
(二)、注音
guān dālián shàn què
羊倌褡裢潮汕一阕
jūzīchùshú jie
锔盆嗞啦发怵秫秸
(三)解词
1、褡裢——是中间开口、两端可装钱物的长口袋,搭在肩上,小的也可以系在腰间。
2、发怵——感到害怕。
3、屁股帘——课文中指形状像屁股帘的一种简易风筝。
4、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专辑)目录(1)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2)屁股帘儿(3)放屁帘儿(4)清明放风筝话“屁帘儿”(1)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俗话说: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大概意思是那里不怕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家穿开裆裤的小孩儿,天冷的时候就在腰间围个屁帘儿,既保暖挡风,也方便拉尿。
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老百姓家里取暖大都用煤球炉子,屋里的温度也不如现在有暖气的房子那么高,有人晚上睡觉还把棉袄棉裤压在被子上面。
但是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并没有介意天气的寒冷,仍然在院子里胡同里尽情地和伙伴们玩耍着,腰间系着各自的屁帘儿。
那屁帘儿大都是奶奶姥姥妈妈给孩子量身定做的,薄厚大小正合适,是亲人们的爱心所致。
有时候冻得鼻涕都快流到嘴边了也不觉得,大人见了还经常表扬我:瞧你那鼻涕都快过河啦!大人们居然连孩子什么时候该拉尿都知道,到时候就帮孩子把屁帘儿撩起来,免在后腰上,还嘱咐一句:想着自个儿挪窝儿!长大了才知道学名管这叫:跳槽。
那时一冬天就这么下来,孩子们很少患感冒,哪像现在,穿着羽绒服还老往医院跑。
北京还有一种风筝,因长方的形状像屁帘儿,所以就落了个屁帘儿的名字。
这是大人哄孩子的玩意儿,用几根竹劈儿绑好架子,糊上纸,栓上耍线,为了平衡还要在下面加个穗子就行了。
大人带着孩子去放,那屁帘儿虽简易却能飞得很高很远,穿着屁帘儿的孩子雀跃着,欢快的心情也随着风筝在空中飘荡。
如今的孩子都金贵,冬天在户外活动都穿保暖衣服,屁帘儿早已风光不在。
您看,儿童医院里家长们手里拿着的一摞摞单子。
都够糊俩屁帘的啦!minliu2276(2)屁股帘儿见马三立的《学外语》。
今儿说屁股帘儿。
这东西现在没有了,其实就是系在穿开裆裤的儿童屁股后边的一块方布。
南方我不知道,我年青时候的北京还常见,而且第二字一般读轻声,听着象“屁乎帘儿”,也有顺势简化成“屁帘儿”的。
这东西一般一尺多、二尺左右见方,上方两个角上缝有带子,好系在腰上。
有夹的,但是多数似乎是棉的,又防冷又可以垫着坐。
另外,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最简单的风筝,形状也是方形加两个飘带,由于象这个东西,也被叫做屁股帘儿,或者“屁帘儿”风筝。
屁股帘儿是比较有乡土色彩、比较土气的东西了,外国没听说有。
所以马老在《学外语》里边说:屁股帘儿英文怎么说?不好说。
我琢磨着,借助传统段子里边,把帽子翻译成“脑袋顶着”的思路,可以把屁股帘儿翻译成“under hip”,直译就是“屁股下面儿”的意思,就挺好。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准确,屁股下面儿怎么就见得一定是屁股帘儿呢?我觉得,倒不用太叫真儿。
英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多了。
英文管“手提电脑”叫“laptop”,直译就是“大腿上面”的意思,难道就准确么?固然,人坐着,可以把手提电脑放在大腿上面用,可放在那上面的,怎么就一定是手提电脑呢?头次看到“"laptop”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姑娘”的意思呢。
(3)放屁帘儿放屁帘儿——老北京的玩艺儿(3)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屁帘儿”的。
放屁帘儿尤其是男孩子的所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人,生活都不富裕,只是逢年过节才有可能给孩子买个风筝玩。
北京的小小子儿,生性好动,除坐门墩儿,就是推铁环、弹球儿、拍洋画儿……糊“屁帘儿”,放“屁帘儿”也是孩子们的一乐儿。
制屁帘儿的工艺并不复杂,材料也好找。
没有竹批儿,高粱秆皮也行,因陋就简。
找三根秫秸杆皮,约半厘米宽,二三十厘米长即可,将三根骨架(即秫秸杆皮)搭成“又”形。
用高丽纸糊在骨架上面,在骨架交叉处再多糊一层小纸使之粘牢。
在屁帘儿下方两角再粘连长长的细纸条儿。
待糨糊干透后,再栓提线,提线拴好后就可试飞了。
初试过程中要再三调整,把提线调到最佳位置,以达最好的飞行效果。
屁帘儿虽没有风筝飞得高远,也没有风筝那么漂亮,关键是放起来后没有风筝稳定性好,常常刚放起来,忽来一阵风,它就一下落到了地上,所以那时北京街头有这样一句歌谣:“小屁帘儿真叫起,一个跟头折到底。
”(4)清明放风筝话“屁帘儿”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
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
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
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
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
旧社会,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
两个制钱就能买只转个不停的小风车。
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
春天,胡同里的天空就成了孩子们的风筝世界。
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
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孩子们心里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我没上小学时就迷上放风筝,放的风筝是自己糊的。
找六根珠帘竹坯儿,用棉线栓成长方形,再斜着绑个十字。
找张旧报纸或窗户纸用糨子粘上,下面再糊二根二尺多长的尾巴。
在十字中间拴上粗棉线,一小轴粗棉线几分钱,一幅屁帘儿风筝就做成了。
那时候我家住建国门,春天放风筝的好地方是护城河边。
身后是高高的城墙。
护城河东边是刚返青的麦田。
麦田旁有座小庙,叫月牙寺,解放后是月牙寺小学。
月牙寺现在变成中日合资长富宫饭店,门口挂着日本太阳旗。
日本鬼子占领北平八年,北平人叫日本太阳旗——屁股帘儿。
六十年代,星期天我陪中学同学到天安门广场放风筝,他是高干子弟,家里有足够钱让他买想玩的东西,风筝是北京常见的沙燕风筝。
那时候的天安门广场没有放屁帘儿的。
下面照片是1952年春天北京红领巾们在天安门广场放飞和平鸽风筝的照片。
调回北京后,我住广安门护城河边的塔楼,从楼上就可以看见放风筝的。
春季在护城河水泥步行桥上,几十位退休老人在那儿放风筝,可以说除了刮风下雨,天天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建国门立交桥西北角6个单位209户居民搬迁,围着建国门地铁站,建起具有北京风俗的风车广场大绿地。
我家在1999年正月初六搬离住了48年的老宅子。
下面照片几根金属风车米黄色背景墙的后面,就是我家三间北房的位置。
2007年2月立春,以风车为地区形象标志的建国门街道就将价值4万余元的5000余个风车插挂在了建国门风车广场。
这些供拍照留念的风车却遭到了许多人的疯抢。
工作人员对此很无奈,“大家都是街坊,低头不见抬头见,也不好说什么,可能是这些风车太招他们喜爱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家穿开裆裤的小孩儿,天冷的时候就在腰间围个屁帘儿,既保暖挡风,也方便拉尿。
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老百姓家里取暖大都用煤球炉子,屋里的温度也不如现在有暖气的房子那么高,有人晚上睡觉还把棉袄棉裤压在被子上面。
但是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并没有介意天气的寒冷,仍然在院子里胡同里尽情地和伙伴们玩耍着,腰间系着各自的屁帘儿。
那屁帘儿大都是家里大人给孩子量身定做的,薄厚大小正合适,是亲人们的爱心所致。
有时候冻得鼻涕都快流到嘴边了也不觉得,大人见了还经常表扬说:瞧你那鼻涕都快过河啦!大人们居然连孩子什么时候该拉尿都知道,到时候就帮孩子把屁帘儿撩起来,免在后腰上,还嘱咐一句:想着自个儿挪窝儿!那时一冬天就这么下来,孩子们很少患感冒,哪像现在,穿着羽绒服还老往医院跑。
北京长方的风筝形状像屁帘儿,所以就落了个屁帘儿的名字。
那是大人哄孩子的玩意儿,用几根竹坯儿绑好架子,糊上纸,栓上耍线,为了平衡还要在下面加个穗子就行了。
大人带着孩子去放,那屁帘儿虽简易却能飞得很高很远,穿着屁帘儿的孩子雀跃着,欢快的心情也随着风筝在空中飘荡。
如今的孩子都金贵了,屁股帘儿变成了尿不湿。
冬天在户外活动都穿保暖衣服,稍微见点儿风,就感冒发烧。
儿童医院里家长们手里拿着的一摞摞单子,都够糊俩屁帘的。
现在,家长也带孩子到户外放风筝。
风筝都是掏钱买的,便宜的几十块,花一、二百也不在乎,还有上千元的风筝。
北京特色商店现在很少再见到卖北京传统风筝的,北京传统手工制作的风筝是叫好不叫卖。
玉渊潭公园里的工艺品商店里的风筝种类则比较齐全,远远看去,颜色都非常鲜艳,喜羊羊、蝴蝶、蜈蚣各种图案样样都有,材质以尼龙布和防水布为主,价格基本在几十元左右。
买风筝的小朋友两手抓着店前的冰箱,伸着脑袋嚷嚷着要妈妈给买喜羊羊。
虽然普通风筝卖得很火,但想找个真正的手工老风筝却很困难。
以前老北京人最爱放的风筝是“黑锅底”,又叫沙燕,相传还是曹雪芹为救助穷苦人整理的风筝图谱。
目前北京的老风筝店普遍不景气,有的被迫搬到网上,勉强开着的也是惨淡经营。
在网上搜寻“老风筝店”只寻到两家,大众点评上的一家已经关门了。
“不好意思,我们现在没有实体店了,只在网上卖”,在网上搜到一家在丰台卖老风筝的店,电话打通,老板小白却说实体店面临拆迁目前只在网上卖。
现在北京的租金太贵,卖老风筝利润又太低,“贵了真承受不起”。
说起老风筝的窘况,小白介绍说,她认识的一位老板,手艺真是好,风筝店开在三环,近两年生意不好,关店之前减价甩卖,看着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风筝贱卖都卖不动,伤心之余,一把火将风筝烧掉关店走人,再后来听说转行了。
“实在是太可惜了,手艺是真好!”小白感叹。
位于地安门西北角“三石斋”是家祖传风筝店。
老板姓刘,拿手好戏是传统沙燕风筝和长龙风筝。
这里是京城里为数不多的风筝专卖店,档次很全,还可以定制心仪的风筝。
三石斋风筝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三石斋传人刘宾的曾祖父是一位清末手工艺人,青年时被选入宫学习制作宫廷风筝,后将其毕生所学传其祖父刘汇仁。
刘汇仁先生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一直沿用着中国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
并于2003年开办“三石斋”风筝店,使传统、神秘的宫廷风筝走向社会,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接触和了解宫廷风筝,使它与现在的人们拉近了时空的上距离。
“三石斋”里有个能现场制作风筝的大桌,但对于想做个属于自己的“只此一件”风筝的顾客来说,真要从最根本的制作风筝骨架就开始自己动手,实在是不太容易。
最好您就亲手往风筝上绘图吧,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设计出很现代的风筝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做骨架等专业程序还是让专业人员来做比较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