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14-15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 晋灵公不君活页
【测控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3.1 晋灵公不君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 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 四年(前 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7),并在全书 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 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全文共 196 000 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 经”。《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晋灵公不君》比较富于故事性,学习时可在梳理词句、了解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董狐的“书法不隐”和赵盾的“为法受恶”。 同时,深入体 会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并与学过的 《史记》 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加以对照。 2.《直书》一文用典较多,学习时注意利用注释读懂文章。在了解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思考自己对史书中直书与曲笔这两种不同写法的认识,写出 心得,然后同学之间交流。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胹 熊蹯 (ér fán) . .
稽 首(qǐ) . 衮 职有阙 (gǔn quē) . . 嗾 (sǒu) . 寘诸橐 (tuó) .
寘 诸畚 (zhì běn) . . 鲜 克有终(xiǎn) . 胟麑 (chú ní ) .. 翳 桑(yì ) . 自诒 伊戚(yí ) .
经典原文
3
晋灵公不君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 宣公二年》,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 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 607 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 620 年至前 607 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 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 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 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解析

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
D.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此。
项,诒,遗留。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古之良大夫也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进及溜B.而观其辟丸也C.既而与为公介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书法不隐B.弃君之命,不信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项,古义:记事的原则。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B项,古义:不守信用。
今义:不相信。
D项,古义:不合礼法。
今义: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测试)《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晋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晋灵公不君》同步检测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B . 其脆易泮C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 .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考点】2.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 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B . 千里之行复众人之所过C . 当其无不失其所者久D . 凿户牖以为室是以圣人欲不欲【考点】3. (2分)选出与例句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A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B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考点】4. (2分) (2015高二上·连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访风景于崇阿A . 遂见用于小邑B . 农人告余以春及C .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考点】5. (2分) (2020高一下·新乡月考) 下列加划线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西当太白有鸟道B . 砯崖转石万壑雷C . 朝避猛虎D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考点】6. (2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 . 行李之王来B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C . 国事遂不可收拾D . 璧有瑕,请指示王【考点】7. (2分) (2015高一上·乐山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缘染溪:沿着假舟楫:凭借,利用B .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浪遏飞舟:阻止C .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峥嵘岁月:不同寻常的日子D .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觉而起,起而归:睡醒【考点】8. (2分)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A . 夫晋,何厌之有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 .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D . 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考点】9. (2分) (2017高二上·福建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春秋笔法《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十四》《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
(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
(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
(实录)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题解1、出处《左传》(《春秋左氏传》)2、灵:谥(shì)号。
《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论语》十则 活页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论语》十则活页分层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可谓好学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解析C项,“已”通“矣”。
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 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
解析B项,“无施劳”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意思。
施,表白。
答案 B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A.请事斯语矣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答案 D解析A项,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B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C 项,安、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可谓..好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解析C项,“一日”古义为“一旦”,表假设;今义是“一天”。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3分)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
A项,兼词,“于是、于之”;B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C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月出于东山之上D.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A项为判断句。
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7.默写出下列名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3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
过程和方法目标:1. 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
2. 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
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
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二)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素养课件:3.3 晋灵公不君

2.寘诸畚
(“_寘__”同“_置__”,_放__置__)
3.三进及溜 (“_溜__”通“ ”,_屋__檐__下__滴__水__处__,_这__里__指__屋__檐__下__)
4.衮职有阙 (“_阙__”通“_缺__”,_过__失__)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第3课 晋灵公不君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文宗史圣——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 臣史祖”。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 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
( 动词的使动用法 )_使__…__…__幸__免__ ( 动词的为动用法 )_为__…__…__而__死__
四、古今异义
1.﹒书﹒法不隐
古义:_记__事__的__原__则__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2.古之良﹒大﹒夫也
古义:_古__代__官__职__名__ 今义:医生
五、特殊句式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判断句) 译文:_大__王__您__能__有__始__有__终__,_那__么__国__家__就__稳__固__了__。__ 2.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 译文:_那__么__就__没__有__谁__能__够__接__着__您__去__劝__谏__了__。__ 3.宣子田于首山。(状语后置) 译文:_赵__盾__在__首__阳__山__打__猎__。__
(√)
2.衮,古代天子或三公所穿的礼服,引申指穿衮服的人,即天子或三公。 (√ )
3.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 √ )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A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 .而观其辟丸也C .三进及溜D .衮职有阙解析 B 项“辟”同“避”;C 项“溜”通“罶”;D 项“阙”通“缺”。
答案 A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鲜:很少。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进入。
B.⎩⎪⎨⎪⎧ ①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速。
②尚早,坐而假.寐 假:假装。
C.⎩⎪⎨⎪⎧ ①弃君之命,不信. 信:诚信。
②晋侯饮.赵盾酒 饮:给……喝。
D.⎩⎪⎨⎪⎧①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留下。
②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亡:逃跑。
解析 A 项,“入”应为“被采纳”;B 项,“骤”应为“多次”,“假”应为“非正式的”;D 项,“遗”应为“送给”。
答案 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厚敛以.雕墙 ②使妇人载以.过朝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 ⑤寘诸槖以.与之 ⑥倒戟以.御公徒 ⑦以.示于朝 A .①②⑥/④⑦/③/⑤ B .①②⑥/③⑤/④⑦C .①⑥/②③⑤/④⑦D .①⑥/②④/③⑦/⑤解析 ①②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④⑦介词,把;③连词,表修饰;⑤连词,顺承。
答案 A4.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 .其我之谓矣B .宜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C .有一于此D .赵穿攻灵公于桃园答案 A解析 A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A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 B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坐而假寐..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解析C项,这里是“记事的原则”;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
答案 C7.填空。
(4分)《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相传为____________所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____________同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答案左丘明《国语》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入:纳,这里指被采纳。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
D.晨往,寝门辟.矣辟:打开。
解析C项,“靡”是否定代词,不是否定副词,应为“没有谁”。
答案 C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①而观其辟丸也.②则社稷之固也.B.⎩⎪⎨⎪⎧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①不入,则.子继之②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D.⎩⎪⎨⎪⎧①宣子骤谏,公患之.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解析 A 项,“也”都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B 项,“而”都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C 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D 项,“之”,①代词,指这件事;②助词,的。
答案 D10.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3分) A.⎩⎪⎨⎪⎧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 B.⎩⎪⎨⎪⎧ 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②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C.⎩⎪⎨⎪⎧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①公患之,使麑贼之②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解析 A 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 项,②是士季的话;C 项,①不能表现灵公“不君”。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1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 .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
可见其“不君”。
C .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 .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
这种精神连杀手麑都被感化。
解析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
答案 C1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第(1)句中“终”“赖”的含义。
第(2)句中“患”“贼”的含义。
第(3)句注意翻译出判断句的语气来。
答案(1)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赵盾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钅且麑去刺杀赵盾。
(3)杀害百姓的当家人,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守信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子产①为政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众人。
⑦褚:储藏。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答案 C解析意思是“钱财”。
14.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3分)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答案 C解析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的思想。
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给予了子产高度的赞扬。
答案 A解析“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爱之,不吾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