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0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 所 处 的 环 境 : 封 闭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 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 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什么是苏联模式?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开拓
1、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设想 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计划自觉组织和调节生产 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对立和差别,国家消
亡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度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 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
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
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 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 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
视 频 播 放
大 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 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社会主 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在复杂的国际 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毛泽东率先提出了科学 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实现马 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 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并且取 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召开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 1957年2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讲话提纲的两页手迹
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 的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是在人民根本 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矛盾,是非对抗性 矛盾。我们必须严 格区分这两类性质 不同的矛盾。
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
在1958年1月召开的中央南宁会议上,毛泽 东说:反冒进者是促退派, 离右派只差50 米。它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个政治性、方 向性的错误, 以后永远不许再提反冒进。 毛泽东对反冒进 的批判,为大跃 进的发动扫清了 障碍。
(2)大跃进的发动
•大跃进的发动是以“浮夸风”的兴起为标志。 首先,体现在舆论上, 宣扬:“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不怕 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 到”。鼓励人们大胆地 想象,大胆地夸张。 “稻粒赶黄豆,黄豆象 地瓜;芝麻赛玉米,玉 米有人大。”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以公平、民主、自由去实现社会公正与正义的一体性,以满足人民对美
好社会的期望。
它根据人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有效的分配和统筹来解决社会的收入分配、财富配置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建立起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关注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发展各种经济基础,建立起公平的社会
分配秩序,确保社会经济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同时赋予每个人众多的自由及公正的待遇。
例如,社会主义政府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发展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能够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各种条件。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民主的原则上进行的,通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
并以平等自由的原则作为主导,实现以每个公民尊严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
共同体,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正是其对于保持公正社会、鼓励创新活力和发展
潜力,以及向先进文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
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
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
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
毛概 第五章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强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理论 问题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 理论问题
•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 基本理论问题。 • 2、邓小平一再强调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 是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
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这一 重要命题是江泽民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 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 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 讲话中首次提出的。 要务,通常是指 最重要而又最迫切的 任务。第一要务,是 相对其他各种要务而 言的。
为什么说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 1、这是时代主题和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 2、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要求。 • 3、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 题的根本要求。 • 4、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条主要经验。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科学内涵
• (1)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社会。
• (这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最高效率)
•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共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 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 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
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 何正确处理经济、政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成为 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 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5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四五计划 (1971~1975) :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 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 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 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对极“左” 思潮进行了批判。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 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 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义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义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在我国,要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 在我国,要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百多年。 一百多年。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 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 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 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 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 理论意义: 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公有制、按劳分配、 。(公有制 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公有制、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2、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 实践意义: 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列宁时期: (2)列宁时期: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战时共产主义”制度。 高度计划、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制度。
1921年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这是对如何 搞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 搞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和途径) 。(目标和途径 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和途径)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答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
此外,通过结合十八大报告,我们发现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十八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述,使我们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很快在实践中体现出良好效果。
例如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救灾。
科学发展要求全面的发展。
所谓全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是短腿,其他诸如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也必须解决。
科学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境的制约、资源能源的制约,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粗放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原则。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践行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默生女工 下跪事件
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
我们承认中国存在贫富差距,而且有拉大 的趋势
• 2009中国各省GDP排名!! 名次 省区 GDP(亿元) 人均GDP(元)GDP增长率
• 1 广东 35696 37588 10.1% • 2 山东 31072 33083 12.1% • 3 江苏 30024 33089 12.5 • 4 台湾 27110 110663 0.12% • 5 浙江 21486 42214 10.1% • 6 河南 18200 18322 12% • 7 河北 16188 19588 10.1% • 8 香港 15442 198213 3.0% • 9 上海 13698 73124 9.7% • 10 辽宁 13461 24945 13.1%
• 21 陕西 6812 18386 15% • 22 江西 6480 14727 12.6% • 23 吉林 6424 18126 16% • 24 天津 6354 53175 16.5% • 25 云南 5700 12809 11% • 26 重庆 5098 16014 14.3% • 27 新疆 4203 17616 11.0%
是高度集中的纯公有制超越了生产力发
展水平而阻碍了其发展,所以要现改变
旧的生产关系。即:发展生产力首先要 破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放生产力。
2、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消灭剥削 和消除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从一产生就是靠剥削发家致富,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里的发展,资本主义社 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在到帝国主义阶段, 剥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
• 11 四川 12506 11008 9.5% • 12 湖北 1137521 12.8%】 • 14 福建 10863 30255 13% • 15 北京 10488 63029 9% • 16 安徽 8874 14249 12.7% • 17 黑龙江 8310 18763 11.8% • 18 内蒙古 7761 26128 17.2%, • 19 广西 7171 14786 12.8% • 20 山西 7028 21103 10%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提出过程:针对历史上出现的脱离 国情抽象想象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 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解
(一)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 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 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 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 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 活到18岁。” 这份按满红手印的字据现藏国 家博物馆,馆藏号:GB54 563,一级文物。
(二)针对城市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 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私有制经济形式
(三)针对国人对姓资姓社的疑虑
(二)科学内涵 1、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突破了毛泽东时期过分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社会主义的错误
布尔什维克+公有制=社会主义 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
• 因此,生产力不发达就体现不出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但是在毛泽东时代,恰恰
28 甘肃 3100 11961 10% 29 贵州 3350 7264 10% 30 澳门 1710 235452 20% 31 海南 1459 13361 9.8% 32 宁夏 1070 17540 12% 33 青海 960 18940 12.5% 34 西藏 392 13754 10.1%
•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中国经济中心依然 领先 2、北京市 10488亿元 增长9% (京) 第二个过万亿的城 市,首都的转型是成功的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副省级中最高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计划单列中最高, 特区中最高的,深港一体化将推动其继续更好的发展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地级市中最高, 外资集中地 6、天津市 6354亿元 增16.5% (津) 环渤海中心城市 7、重庆市 5096亿元 增14.3% (渝) 依然是中西部唯一 进全国十强的城市,在直辖市中最低,发展速度惊人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随着长三角沪宁杭 的继续融合,杭州的地位将继续保持 9、青岛市 4409亿元 增13.5% (山东1) 山东的经济中 心已经拉开了和省会济南的距离 10、无锡市 4400亿元 13.1% (江苏2) 今年增速放缓了 一点
• 11、佛山市 4300亿元 15.4% (广东3)国务院点 名批评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该慢下来,好好打好 基础 12、宁波市 3964亿元 10.1% (浙江2) 13、武汉市 3960亿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亿元 12.1% (四川1) 受地震影 响增速减缓,排名继续下滑,预计将被东莞超过 15、大连市 3858.2亿元 增16.5%(辽宁1) 直逼 省会沈阳 经济发展相当快 16、沈阳市 3855亿元 (辽宁2) 17、南京市 3775亿元 增12.1% (江苏3) 18、东莞市 3710亿元 (广东4) 19、唐山市 3560亿元 增13% (河北1) 在河北 遥遥领先 20、烟台市 3460亿元 (山东2)
• 21、济南市 3017亿元 同比增13%(山东3) 22、郑州市 3002亿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长沙市 3000亿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尔滨市 2800亿元 增长13.2%(黑龙江1) 25、石家庄市 2770亿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长春市 2588亿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亿元 (江苏4) 29、潍坊市 2500亿元 (山东4) 30、温州市 2430亿元 8% (浙江3) • 31、淄博市 2300亿元 (山东5) 32、福州市 2296亿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绍兴市 2223亿元 (浙江4) 34、大庆市 2220亿元 (黑龙江2) 35、常州市 2200亿元 (江苏5) 36、西安市 2190亿元 同比增15.6% (陕西1) 37、东营市 2065亿元 (山东6) 38、徐州市 2000亿元 (江苏6) 39、济宁市 2000亿元 (山东7) 40、邯郸市 2000亿元 11.5% (河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