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合集下载

思考《思考中医》

思考《思考中医》

思考《思考中医》“罢极之本”,“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

这是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一书中用同象原理推断出来的结论。

是这样吗,的确就是的。

至于《中基》教材里关于“疲劳到了极限”的说法,虽然“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逻辑”,但是当初编写中医教材的那几位西医专家,能够用查字典来解决这个“罢”字的释义,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尽管一向对中医经典情有独钟,但是刘力红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主攻方向都是《伤寒论》。

所以虽然已经用阴阳来论述,但是这里仅仅依靠一个同象原理推断出的结论,似乎仍然略微显得有点不够严密。

在《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帝曰:善。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仔细读读这段对话,不难发现这里的六节气位和主气的排列是有出入的。

再想想《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的那句“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岂不是更加“不符合逻辑”了吗?气位居终的厥阴木气怎么就一步登天了啊?在《河洛易——先天八卦》一文的末尾,当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把正确的脏腑取象和图中八卦的位置对应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呢?当然回复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么现在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发现了什么。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按照先天八卦的卦序排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震卦和巽卦。

由乾卦开始到接近坤卦,次序是由天及地。

但是接下来到第五卦巽卦的时候,位置并没有按照数序自然排列,而是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到了巽卦就真的是一步登天了。

震卦和巽卦,就是厥阴啊,在先天卦序呈现出来的是个地覆天翻的局面。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段话:《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

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

读《思考中医》有感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读《思考中医》有感篇1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

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

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

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

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

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

《思考中医》读后感范文

《思考中医》读后感范文

《思考中医》读后感范文斗转星移,不觉间已从医十六载,虽然这几年也曾翻阅《思考中医》,但毕竟还是查阅性的阅读,接到三轮笔试的通知,再次翻开书橱中的思考中医,认真阅读,又是另有一番收获。

思路也无限性的扩展。

,①、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的哲学里,阴阳五行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和范畴。

②、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内证不就是道家在返观内视的过程中对身体经络走行的一种高度概括啊!几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发现了这种神秘而又天人相应的修行方法,及其对人体养生保健,治病作用的延伸,与《内证观察笔记》的天人相应相互验证。

③、时相里面的假设与应用———《黄帝内经》:“谨侯其时,气可与期”,五运六气的应用及伤寒论的欲解时就是最好的应用,针灸的候气、守神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应用呢?④、正确的认识与经验的传承———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确要从繁体字入手,繁体字的意、形、象、义,都需要认真的去琢磨,去咬文嚼字方得真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家里,而中医又与三家文化密切相关,若说中医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也未必有过分之处。

整本书写下的是一个理,留下的是对事物人情的思辨,充满智慧的总结,对经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

刘力红老师与龙子仲编辑问答中有句一句经典性总结———治境不如治心,堪称点睛之笔,由于特殊的家教关系,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大学之道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又怎能失去一个格物致知的小人才呢!若所有人都懂得从意诚心正的修炼,积淀自己的德行而达到修己化人,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发扬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做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上医,这样才能实现上医医国的好大夫!医之道,君子之道也,必有恒者、仁心者、慧心者,始可为医,方能成上医!借刘力红老师祝福语谨愿普天下的人家庭幸福,身心健康!。

对《思考中医》之思考

对《思考中医》之思考
((思考 产生如此轰动 效应 ,与 国医大 师题 写书名 、全 国著名 老 中医作序有 很大 关系 。为全 面捍 卫 中医学 , 思考 指名道姓 挑 战诺 贝尔 奖得 主杨振宁教授 , 展 示一种 “合我 其谁” 的气势 ,也会 引来部分 人 的猎奇 。在 热捧人群里 ,“更多 的并不是在从事 中医这个行业 ,但是他们却一直在 关注 中医 ,一直 希望 中医走 出 困境 ,一直在 盼望 和寻找一些有 关 中医和传统 文化的好书 。”(刘 力红接受 时代 财 富 记者 采访 的话 )。说 明客 观存在 内行看 门道 、外行 看热 闹的现象 。传统文 化 的基 因深深烙 印在 国人血脉里 ,一批对 中医和传 统文化感兴趣 的人 与之 合拍产
《科学文化评论》 第 10卷 第 4期 (2013):53—68
学术沙龙
对 思考 中医 之 思考
梁茂新 范 颖
摘 要 刘力红教 授撰著 的 《思考 中医》,在 国内学术界产 生 了轰 动效应 ,成 为中 医界 最为畅销 的书籍 之一 。是 书承 载着一批 人 的愿望和诉求 ,代 表着 当前 中医研 究中两种主要 思想的较量 与搏弈 。其积极意 义在于 ,促 成 了又一轮 中医继承 与发 展 的理 性 思考 。客观地 说 ,此 书存 在不 少原 则问题 ,严 重抵毁 了它 的学术价值 。 本 文从 六 个 方 面剖 析 并 澄 清 了这 些 问题 。 关键词 《思考 中医》 刘力红 商榷
一 对 中医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 当采 取 什 么 态 度
在 中医界 ,一般将 ((内经))、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和 ((本草 经 视 为四大 经典 。由于经典著 作最 早建立 了中医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病 因学说 、 病机学说 、脉学 、诊法 、经络学说 、养生学 、药性学说 、七情学说 、组方 原则 等 理论体系 ,一直 是古代业医者 的必修 书。与古代有 所不 同,现行统编教材 中医 基础理论 ))(简称 中基)))等选择性保 留了经典的 内容 ,另设经典课程 ,通过读 原著 了解 其微 旨大意。

金 针 探 秘

金 针 探 秘

近日,笔者拜读了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一书,深有感触。

此书对当今中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认为中医学术须师承才能得真传。

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中医已落后过时,但他们忘了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传承了几千年,且疗效确切。

反观现代医学,在短短百年中,发展迅速,但毒副作用也随之出现。

以抗生素为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对疾病起了作用,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四环素造成了一代人的黄牙病;没有想到,庆大霉素造成了成千上万人药物性耳聋。

另一方面,人类研制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和病毒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再有,旧的病毒、细菌控制了,但产生了新的病毒和细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人类总有一天会进入人类无法制服病毒的黑暗时代。

在治疗理念上,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念,就有病症此消彼长的缺憾。

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疾病,运用最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和仪器尚无法治愈,而以中医针灸辅之中药,却能将疾病神奇治愈。

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历经数千年仍然指导着临床实践,这也是西方国家引起中医热的原因,足以说明中医学的宝贵。

中西医理念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哲学思想的不同。

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

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

”(《反杜林论》)。

因此,西医是通过解剖来研究人的肉身和形体,是静止的。

思考中医读后感1500字

思考中医读后感1500字

思考中医读后感1500字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

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

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思考中医读后感读完此书,不得不说,中医无法光大,是有原因的。

时无英雄,而令竖子成名。

首先,我是个信中医的理性派。

中医之所以值得信,是因为不同药材所含成分不同,而该成分有可能利于某病的治疗。

但中医又讲究统筹和谐,通过配伍,使药效达到极致而最大程度降低毒副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中医比西医令我放心。

正巧近几日重感冒,夜夜咳得不能成眠,拖了几日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只能求救于西医。

几次猛药,烧也退了,咳嗽也缓解了,但是昏昏沉沉自觉灵魂游离于躯体,瞳孔扩大视物不能聚焦。

我知道医生一定用了抗生素才有快效,而药后种种,也必是不良反应所致。

复诊,问之,果然。

所以对于西医,我是又爱又恨,爱之客观直白快速,恨之只管病症不顾其他。

对于中医,所爱所恨刚好相反。

中医着实是中华之瑰宝,唯其如此,我无法忍受本书作者肆意强加个人臆测。

要说阅读各有心得,倒也无可厚非,但本文中多处已经牵强附会到病人穿衣颜色及给墙刷漆的荒诞做法,于巫师何异?巫化中医,即是污化中医,此种行为,非蠢既坏。

医学应当类似于法律,人之行为,触犯哪一条法律的规定,所导致的后果是可预测的,会知道用哪条规定进行规范;相应的,如果一个人被某个条款规范调整了,我们也能反推其行为触犯了哪一条款。

医学亦当如此,什么病症对应什么诊治,应当是清楚客观的,而不能是玄之又玄不可言说,相应的,若用了某种诊治,也能反推此人病症为何。

这样才能使医学得到真正的、切实的发展。

尤其是中医,中医许多的理论成型过早,以至于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些地方不合时宜。

刘力红:《思考中医》

刘力红:《思考中医》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来源:《新晨》2020年第04期龙子仲(本书初版责任编辑):刘力红博士你好!《思考中医》出版,应该说这本书点燃了许多人对中医的信心和热情。

我看近来媒体对中医的关注是越来越多,不管是捧是骂,我想都是好现象。

我想问的是:这三年来对《思考中医》的批评和共鸣很多很多,作为“思考”者,你对中医有些什么后续的思考?或者说,你对这些批评或共鸣有些什么样的回应?刘力红(本书作者):中华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了不起的文化,这一点已经有很多的人在说、在论证。

怎么个了不起呢?我想最大的一个了不起的就是她的生命力了不起。

为什么中华文化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因为她适应性强,在每一小时代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应和通变的内涵,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被打倒了,但是她的精神不泯,她的元气植根很深,所以被打倒的只是形式。

对于传统文化,我现在所持的是比较乐观的态度,她是不会泯灭的,传统文化不会泯灭,中医当然也不会泯灭。

即便遇到一时的阻碍,即便很多的人不理解,甚或耻笑她,但这些都要过去,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有一段逆反心理,迟早会过去的。

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什么适应于每一个时代呢?我想在以后的问题中再具体说。

2004年后我有幸拜在邓老、李老及卢崇汉老师门下,在他们的教导和影响下,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李老从医近五十年,都是在基层滚打,尤其是在急危重症中滚打,他所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告诉我们,中医对急危重症亦有非常之处,有的方面如心衰的抢救,不但不亚于西医,而且有胜于西医。

再看2003年的SARS,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

SARS来势凶猛,变化迅速,死亡率高,不可谓不急、不可谓不危、不可谓不重,广东的SARS因为中医的介入,死亡率仅3.8%,而与之一墙之隔的香港,因为中医介入很少,死亡率高达17%,这其实是中医于急危重症大有用武之地的一个明证,也是对我的一个很好的教诫。

对于诸如此类的不妥之处,能够有人提出来批评,这是一件好事。

《思考中医》读后感1500字

《思考中医》读后感1500字

近距离接触中医一年,走过整个大一,对中医似乎有了个大概概念。

就想借暑假时间览读一部经典,渴望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便选仲景之《伤寒》,企图啃下一小块,尝尝味道。

不料,此时的我读《伤寒》之经典,犹如无牙之婴孩欲啃上品之牛肉。

咬不动又撕不烂,无奈只能不求甚解的多次朗读,不敢奢求太多通悟。

可毕竟思想还是需要营养滋补的,便选了中基老师曾推荐的一本书——《思考中医》,渴望从思维上能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

读书之前先看目录,顿时觉得这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一本书。

便仔细阅读,边读边记,颇有收获。

这本书最开始先从引导独者对中医的正确认识上下手,先让人规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后又讨论了中医中阴阳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对《伤寒论》的分类整理与剖析,虽然心里是对伤寒满满的困惑与好奇,书后面的章节对伤寒的介绍似乎正是我所需要,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医认识的一些介绍,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太值得每个学中医的人去细细思考。

问题一: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它是否能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发挥神奇的作用。

中医里面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个众人经验归纳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去倾心信任?这关乎到人们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被形容为太玄,太神秘,甚至到并不值得完全信赖,都是因为她的理论验证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人的面前。

物理学家杨振宇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

的确,中医里确实没有小白鼠之类的实验,也没有像西方解剖那样一层皮一层膜,一根筋一块骨那样把结构分的清清楚楚,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点,丁是丁卯是卯,一样一样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清楚。

而中医,人们认为,并没有证据来明明白白的说清理论,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谁还愿意去完全信任呢。

对于中医里没有试验的说法,那肯定是要予以否定的,中医的实验是独特的内证试验,就拿人的经络来说,没有试验,只靠思考与归纳,似乎不能完成。

经络的走行,不同的穴位,没有真正的发现他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经络系统,内证试验,又是一个太玄乎的名词,因为他只能是个人去身体力行,在此说他只是为了说明,中医的理论也是经过独特方式试验出来的,而非误打误撞侥幸得来的,修道或习气功人士一定更加认同,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来一一窥探验证的过程,就给了很多人怀疑中医的借口,旁人便也罢了,学中医的一定要相信,真理的能存在如此多年,并非侥幸,而是真真正正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孜孜不倦的去发现真理,去体验他的独特,而后再利用自己所学去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去相信他,学习的人都没有信心,该怎么做到全心全意去研究她,没有下够苦功夫,又怎么可能学到真本事去治愈别人从而使人们去更加相信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导读:本文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作者:姜礼洋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
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

物理者,自然之理也。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

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

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

"
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

""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
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

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

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

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

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

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

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五脏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说文解字把它归为肉旁,说明这些都还属于有形之物。

唯有心,没有月旁,说明它是神的范畴。

心主火,这里的火,指的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神火。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十二脏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 可见形器的东西是要依赖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独火为无形之物。

我们所能见到火,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

我们会发现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响,故曰上炎。

再看我们的身体,发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

可见与其它四行的差别。


观中医各大流派,伤寒、温病、扶阳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将人体中的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状态。

说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

故养生善知火,是为根本。

当下最盛行的扶阳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认识的。

单从这个层次去认识中医当然会不如西医。

比喻一个突发心梗的病人,你会送什么医院呢?当然是西医,我想哪怕是医圣复生也会建议送西医院。

在处理类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时候,中医确实不如西医。

但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中医的意义是让类似心梗这类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会发生。

当下的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个是大数据精准化医疗。

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是治未病。

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压根就不让疾病冒头。

可见治病于未发的疏导手段无疑是最为科学的。

要知微见著,那就得学经典。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 治未病不易,你得学会望闻问切,很大程度上还得要靠经验和感知。

所以中医学之不易,且学且珍惜。

中医特色就是形而上,西医特色是形而下。

一个是道,一个是器,所谓以道御器。

是为上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