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5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5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5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特别广泛的用途.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珍贵的源泉,自然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推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图像和性质等.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打算了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中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将是三角函数定义的运用的起始课,也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其次课时.【学情分析】受教班级是个理科班,同学比较活跃,同学总体平均水平在中考录用线上30分左右,基础薄弱,整体属于中下等水平.同学已经学过“任意角”一课时,“弧度制”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课时,对三角函数这一内容初窥门径.在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已经借助单位圆等学问,生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进行了简洁的求值.【教学目标】运用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结合单位圆,把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两种简洁运用,学习数形结合、类比归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1.初步体会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并会用其解决简洁问题.2.自主运用: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并把握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学习重点】两个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简洁运用形成过程中,图形运用――单位圆,代数式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学习难点】接受函数思想,在数学结合、归纳类比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使用下,推出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和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学习过程】揭示课题:上节课中,新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且运用定义导出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本节课,我们将要连续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复习引入、回想再认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如何定义的呢?(2)此定义中要素有哪些?(3)该比例式与终边在单位圆中的位置有关吗?同学们回答得简明扼要,说明上节课学习得颇有心得.下面请同学们思索并争论以下三个问题:(1)一条终边在单位圆中毕竟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课件显示8种图形)(2)一条终边可以表示多少个角?(3)假如把刚才复习的两个学问点,也就是终边和任意角三角函数串联起来,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命题呢?大家可以自由争论,试试看.生(众):窃窃私语,不确定中……师:其实这是两个旧学问:终边相同的角和三角函数的定义相结合,所产生了的2个新问题,即: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和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新知探究(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吗?1.小组争论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单位相互争论,拟定解决此问题的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开头!2.全班反馈生:直接画图,看图,看坐标.师:领悟到了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在这里将发挥作用.但表达得语言够简约的,能意会的同学举手.(寥寥几个而已)师:有没有更详细点的操作.生: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各个击破.师:好的.这是个也许方针.同意的同学举手.(大部分举手)有没有补充方法?生:文字表达,换成数学符号表达.师: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了.3.汇总(1)理解问题师:终边相同的角,即:α与α+2kπ终边相同.那么,此问题转化为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生(众):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α+2kπ)是否相等?(2)分解问题师:首先讨论: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想一想,三角函数的定义.生:在单位圆中,终边交单位圆的交点坐标P(x,y),则sinα=y. 师:那么,我们的问题转化为求什么?生:角α与角α+2kπ的坐标是否相等,单位圆中的坐标.师:补充得很完整了.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是?生(众):与角α的交在同一点P(x,y).师:也就是说,sin(α+2kπ)=y.结论:终边相同的角的正弦值相等.即:sin(α+2kπ)=sinα.师:回忆本次胜利推理的过程.生(众):终边相同坐标相同同一函数值相同(3)类比师:请同学们思索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 (α+2kπ)是否相等?生:角α与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都是P(x,y),所以cos (α+2kπ)=cosα=x.生:tan(α+2kπ)=tanα=yx.(4)归纳通过以上分析,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由此得到一组公式,称作公式一(公式一的符号表达):sin(α+2kπ)=sinα,cos(α+2kπ)=cosα,tan(α+2kπ)=tanα (k∈Z).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公式一的角度制写法,熟识公式的两种写法. (5)公式一的固化练习通过大家的乐观思索,共同努力得到了公式一.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熟识运用过程..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①cos9π4②tan(-11π6)师(分析、板书):①cos9π4=cos(2π+π4)=cosπ4=22.②tan(-11π6)=tan(-2π+π6)=tanπ6=33.例2化简下列各式:①sin(-1395°)cos1110°+cos(-1020°)sin750°;②sin(-11π6)+cos12π5・tan4π.师: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批改板演.老师对板演状况赐予评价.(6)小结师:这两道题目分别是角度制和弧度制的写法,大家通过练习对公式一有了更熟识的了解.留意观看以上几道题目,想一想,公式一的作用是什么?生(争论):可以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0到2π(或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简而言之:大角化小角.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学习得心应手.下面这个任务我就放心地完全交给大家执行了.探究(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α第一象限其次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sinαcosαtanα1.执行任务师: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争论并完成以上表格.教室里热火朝天的争论中……2.反馈汇总师:请同学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得到结论的?生:由sinα=y,所以一、二象限是正的,三、四象限是负的.生:角α与单位圆交点坐标(x,y),由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得,cosα=x,所以第一、四象限是正的,其次、三象限是负的.生:单位圆中,tanα=yx,第一象限x正y正tanα正,其次象限x负y正tanα负,第三象限x负y负tanα,正第四象限x正y负tanα负. 生:还可以从象限看.第一象限全是正的,其次象限只有正弦正其他负,第三象限正切正其他负,第四象限余弦正其他负.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一起从两方面总结:依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1)单独看:sinα上正下负,cosα左负右正,tanα奇正偶负. (2)联合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3.综合练习,进展思维力量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并说明理由例3推断符号:①sin340°・cos265°;②sin4・tan(-23π4).课堂整理我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请同学们现在放轻松,回忆并感受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老师提问检查并强调:1.你是如何记忆公式一?其作用是什么?(依据定义,……将角转化到0°到360°)2.你是如何记忆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值的符号?(依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45分钟课时作业》第3课2.仔细阅读教材第17页《三角学与天文学》一文,了解三角学的起源与进展,熟悉几位数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对数学做出的贡献.特殊学习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坚韧毅力.【教学反思】课堂是发觉自我,熟悉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本节课的主旋律就是指导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查找真相.基于学情和理念指引,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和老师们的点评,以下问题值得我的关注和完善:(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营造和谐轻松的上课氛围;由于连上两节课,因此本节课伊始,便指出本节课将承接上节课定义的运用,仍是一节定义的运用课.在简洁有效的复习后,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目的就是让同学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引起同学心理上的疲乏感.紧接着,让同学自己思索,两个旧学问产生的碰撞,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并为探究学习阶段的解决问题在方法上指明方向.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极力引导同学制定方案,从小处着手切入点,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思维状况.娴熟运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间的转化,便利解题.培育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明明白白读题,清清晰楚表达.多次采纳小组争论的模式,大家一起想方法解决问题,消退同学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上的紧急感和无助感,关心同学向独立自主过渡.(2)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浙江省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同学为中心,以同学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和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同学的乐观思索、参加争论并解决问题,使同学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长久性,更好的培育同学自主创新力量.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虑到受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水平,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本节课是由同学半自主学习过渡到完全以同学为主体的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是同学主动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探究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探究二时,才完全交给同学操作、观看、思索、得到结论.然后老师关心同学将过程和结论表述精致,这个过程完全以同学为主体使得同学自动将使用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提到使用的前台,充分体会到了单位圆的优越性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作用.也借此机会,让同学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转化与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抽丝剥茧、由繁化简的作用.(3)学会等待,善用等待.回顾以往教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到三秒钟,就要同学回答,若两三个同学都无法回答,老师就会自问自答.考试和作业中,讲过好几遍的题目,同学还是做错.纵观历史长河,很多仁人志士正是由于学会了等待,才有其千秋功业.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学会了等待,才会灭吴;诸葛亮学会了等待,才会有“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俞伯牙在几十年学艺中学会等待知音,于是有了钟子期的消失,有了《高山流水》的绝唱.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教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语设计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一、竟读课文、自主强化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影子》教学课堂实录三篇

(人教版第一册)《影子》课堂实录(一)第1课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
(每个学生桌上发放好谜语的纸)上面都有拼音,你来自己拼一拼,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猜出来了请举手。
读一读,猜一猜。
(生拼读谜面)师:猜出来了吗?生:猜出来了。
师:告诉盛老师。
(指名)生:影子。
师:是影子吗?生:是。
师:没错,就是影子。
(评:采用小朋友很感兴趣的谜语导入,能激起学习的兴趣,进入课文情境。
可是,才学完拼音不久的学生,不可能个个能借助拼音把谜语念正确。
既然劳师动众地把谜语打印出来了,可以把这则谜语当成很好的课外拼读材料,老师指导学生一起拼拼读读,让部分独立拼读还有点困难的学生跟着练习,读懂谜语到底在写什么。
或者,就不用拼读谜语这一环,让老师自己直接背诵谜语,让学生猜,简单又干脆地揭示课题。
)师:看老师来写“影”字。
你看,右边有“彡”,就像是影子。
昨天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有趣吗?生:有趣。
师:这“彡”是影的偏旁,叫做三撇,跟我读。
生:三撇师:伸出手,写一写。
师:“影”是后鼻音,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影师:好的,你读得很认真,还有谁愿意读?生:影师:今天你的声音特别响,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影师:跟“子”连起来怎么读?谁先来试一试。
生:影子师:读得快一点,影子生:影子师:轻一点生:影子师:好,再来一次。
师:再请一位同学生:影子师:你觉得影子有趣吗?生:有趣。
师:那怎么来读?女同学来一遍生(女):影子师:男同学来读生(男):影子。
师:小朋友,你知道影子是怎么样跟着一个小男孩的?总是跟着他的吗?我们到课文当中看看。
请你们打开课本82页,看一看,读一读。
课文里有很多生字,把这些生字从课文中圈出来,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看看有什么方法把它记住。
(评: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初读课文应该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生没有自由读,在齐读了)师:你们都一起在齐读,刚才要求没听清楚,82页中有很多生字,请你们看小小诗当中一个一个圈出来。
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雷雨》教学实录(精选13篇)

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雷雨》教学实录(精选13篇)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化内心——《雷雨》教学实录篇1这篇教学实录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现的,获得首届全国中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大赛一等奖,可知重量很重,很有创意..教学目的:品尝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共性。
教学方法:朗读品尝法;争论点拨法教学手段:Authorware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观赏)教学时数:第一课时导入:(显示按钮页面)上世纪60年月,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访问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盼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头构思,在高校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
那么,毕竟是什么缘由,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单元学问短文告知我们,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
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投影:“话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雷雨》的胜利,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胜利。
(投影:“钱谷融语”。
全体齐读:)我的确太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奇的感觉,他那颜色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经常很奇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异的艺术世界,赐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向往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观赏答问录》)原来,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制造了无比奇妙的艺术境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详细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向往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吧。
一、片段一:洋火(投影:“洋火”一)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精选5篇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5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实录5篇》,您浏览的《小学语文教学实录5篇》正文如下: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篇1】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谁愿意试读?(学生纷纷试读)师:现在,同学们就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开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说说你们组学懂了什么?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远远的看瀑布就像一条河挂在山上。
生: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点评:学生在读懂古诗的情况下,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生:没有,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李白是说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烟雾,而不是升起了烟雾。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师: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谁愿意来有感情的读读前两句?(学生纷纷试读,群体练读)(点评:指导学生仔细读书,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师:谁来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生:“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应该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落下来。
师:你理解的真好!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
那你还知道那些诗句使用了夸张的写法吗?(点评:教师巧妙适时地点拨,复习已学的诗句,使记忆不断得到强化。
)生:“危楼高百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实录5篇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实录5篇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实录5篇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实录1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用时:5分钟)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用时:15分钟)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wěidà jìlù( ) ( )bǎocún ōuzhōu( ) ( )jīnɡyàn shèhuì( ) (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竹片、木头→笨重帛→价钱太贵麻→粗糙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

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您浏览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正文如下: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篇1)昨天我们分析了两首婉约派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下剩下三首豪放派的作品。
其实上,婉约派与豪放派并不都是绝对的!比如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李易安李清照,她曾经就写过一首诗非常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非常豪放是不是,我们根本就看不出来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人比黄花瘦的纤弱女子所做!所以啊,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但大体上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界限还是非常鲜明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害怕!好,我们一起读一读今天的这三首豪放派词作!大家读得很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好啊,有豪放的味道出来了。
还是按照上节课的老规矩,这三首词也是可用一个字概括。
好,不错,一些同学都记得,是愁字,对不对?愁,我们再来看看三首里面,哪首更愁?找出具体证据,说出观点和理由哦,胆子大些,来!好,这位同学找到一处了: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将*的头发都白了,士兵们天天泪流满面。
是这样翻译吗?呵呵,老师觉得不对!难道就将*有白发,士兵就没有?难道就士兵流泪,将*就不会流泪?所以啊,这句话的翻译是将*和士兵头发都白了,将*和士兵都流泪了!大家说,像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学过吗?学过,当然学过,这叫什么啊,这就是互文!两句话里面可以相互交替使用的。
譬如有同学说的木兰诗里有没有啊,有对不对。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果按字面解释是将*百战后全部都死了,没一个活着,而士兵们一个都没事,全部都活着回来了,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打仗如果打成这种状况,那才真见鬼了,是不是?呵呵!那应该怎么理解,应该是将士们经过百战,九死一生,有的战死,有的凯旋归来了。
是将士们,将*和士兵都有,他们各有死的,各有活着回来的!再来一个最典型的互文,叫:战城南,死郭北!这句话怎么翻译?难道要翻译成:在城南打战,死在城北?在南边打战却死在北边,诈尸了不成?所以,应该怎么翻译啊:战城南,死城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檀营小学梁帅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整数加减法学的特别好,听课老师和梁老师特别想见识见识。
看大屏幕,哪错了?
生:数位没有对齐。
师:哦,数位没有对齐,数为没有对齐也就是计数单位不一样,计数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能直接相加吗?所以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你们让老师们见识了你们整数加减法学的确实很好!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到处都花红柳绿,春意盎然。
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学校后院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学校打算把它交给五六年级管理。
看大屏幕,把这块菜地平均分成七份(边说边播放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七份),请你用数学眼光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数?(七分之一)
师:七分之一怎么得来的?
生:把菜地平均分成7分,其中的一份就是七分之一。
师:对分数真的很了解。
师:还有吗?
生:七分之二。
师:七分之二里有几个七分之一?
生:七分之二里有两个七分之一。
师:还有别的分数吗?
生:七分之三。
师:七分之三是由几个七分之一组成的?(课件演示)
生:七分之三是由三个七分之一组成的。
师:很好。
师:接着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七分之四里有4个七分之一。
师:六个七分之一是多少?
生:七分之六。
师:还有哪些分数,一起说。
师:七分之七还可以用谁来表示?
生: 1
师:分数知识掌握的扎实。
三、自主探究,探讨算法
1、观察发现
师:认真观察这些分数,你发想什么共同点了?
生:他们的分母相同。
师: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成为同分母分数。
(边说边板书)
师:同分母分数有什么特点?(叫一个孩子回答)
生:分母相同。
师:回答的既完整又清楚。
2、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他们打算用这块菜地的七分之二种黄瓜,七分之三种西红柿(课件出示文字),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西红柿和黄瓜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西红柿和黄瓜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师:真是个爱动脑筋会提问题的好孩子。
(问题出示)
师:还有吗?
生: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也很值得研究。
(贴纸条)
师:还有吗?
生:西红柿比黄瓜多多少?
师:你的意思是说西红柿比黄瓜多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是这样吗?
师:你真会思考。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位同学的问题。
师:现在你们完整的读一读题,你会列式吗?
生:七分之一加上七分之二等于多少?
师:看来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都是求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边说边板书2/7+3/7)。
究竟等于多少?你来说师:你呢?
生:七分之五。
师:你们都认为是七分之五吗?老师还没讲呢,你们就知道答案很厉害,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的表达出来那就更厉害了。
咱们同桌两人先交流一下,拿出第一张纸,你可以借助图通过算一算画一画来说明你的想法,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好,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确定来投影解说的同学)
展示交流(慢稳细)
(1)交流借助第一种图形的方法(找长方形)
师:咱们先请第一个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比比谁听得最认真。
师:(待投影准备好后)开始吧!
生:我是数的,一共五份。
这是七分之二,这是七分之三,合起来就是七分之五。
师:他是把七分之二和七分之三合起来,来看1、2、3、4、5真的是5份(师数),这5份指的是5份什么啊?
生:七分之一
师:谢谢你精彩的汇报,让我们明白了七分之二加七分之三等于七分之五的原因。
师: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生:这是两个七分之一,这是三个七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五个七分之一,也就是七分之五。
师:汇报的既完整又精彩。
(2)交流利用线段图的方法。
师:他们是通过长方形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有没有借助线段图的?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你是说七分之二里有两个七分之一,七分之三里有三个七分之一,两个七分之一加上三个七分之一就是七分之五。
师:对分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
师:同学们,通过借助长方形和线段图,你们探究出了七分之二加七分之三等于七分之五的原因,同时你们都紧紧的抓住两个七分之一和三个七分之一合在一起是多少,就像整数加法一样,只
有计数单位相同,想一想个位和个位。
十位和十位。
才能直接相加。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会研究。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播放课件)这是两个七分之一,这三个七七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五个七分之一也就是5个七分之一,就是七分之五。
(板书2/7+3/7=2+3/7)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看大屏幕,一起说。
七分之二加七分之三就是(课件播放)2个七分之一加上3个七分之一就是5个七分之一也就是七分之五。
师:七分之二加上七分之三你们会算了,能举一个像这样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吗?
生:三分之一加上三分之二等于一。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个三分之一加上两个三分之一就是三个三分之一就是一。
师:刚学习的知识就运用的这么好真的很厉害。
师:谁还能举一个?
生:六分之二加上六分之三等于六分之五。
因为两个六分之一加上三个六分之一就是五个六分之一,也就是六分之五。
师:你不说原因,老师也要问你的,你自己说出来了,真好。
3、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继续看(播放课件)
师:完整的读一读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生:七分之五减去七分之二等于七分之三。
师:你把答案都说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五个七分之一减去两个七分之一就是三个七分之一就是七分之三。
师:你能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多会学习啊!
师:谁还想说说?汇报很完整很精彩。
师:一起来看(课件),七分之五里面有五个七分之一,七分之二里面有二个七分之一,七分之五减七分之二就是五个七分之一减去两个七分之二就是三个七分之一也就是七分之三。
师:谁能像这样,写一个同分母分数的减法算式?
师:老师写一个肯定和你的不一样,来看1减去3/8是多少?师:你把1看成了8/8是吗?看来啊,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把1看成8/8可是在写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要写成1.
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答呢,一起来看。
怎样列式?让学生板书:2/7+3/7=5/7 1-5/7=2/7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2/7+3/7求的是西红柿和黄瓜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1-5/7求的是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师:也就是说在算的时候把1看成了7/7,而在写的时候要写成1.
师:老师也有一个算式,看看你们能不能明白?
板书:1-2/7-3/7
生:求的是这块地减去种西红柿的地再减去种黄瓜的地就是剩下的地。
师:说的真明白。
4、感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一块小小的菜地,蕴含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认真观察这些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静静的回忆一下。
(30秒)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谁来说?
师:你已经理解了,还有谁想试着说说你的想法?
师:很善于总结。
四、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想不想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看大屏幕第一题。
师:先看图写出分数再计算。
师:谁来说说?
生:十分之二加上十分之三就是十分之五。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
师:完全正确。
师:想一想在计算这样的题时,我们首先要怎么样?
生:要看看是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看来一个简单的图形告诉我们,我们首先要看清它被平
均分成了几份,否则很容易出错。
师:第二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师:谁来说说?
师:手势判断
师:都做对了,你们真棒!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你把刚才的计算过程说清楚了,能用我们总结的的计算方法来算吗?
师:学以致用很棒!
师:看第三题。
师:先提出问题再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正确的解答出来了,真了不起!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师:你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真了不起!
师?谁还想说说?
师:你很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好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师:梁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吗?通过这节课,梁老师发现咱们三一班的同学思维好,习惯好,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好,梁老师打心眼里佩服大家,感谢大家与梁老师一起度过了这难忘的40分钟,这节课就到这。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