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一)

合集下载

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的课例

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的课例

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的课例汇报人:日期:•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表现的方法目•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录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方法01于永正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情境创设他经常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口语交际。

真实模拟于永正老师在情境创设中,注重语言的渲染,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语言渲染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优秀学生示范他也经常邀请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通过同伴的榜样力量,激发其他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亲身示范于永正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经常亲身示范,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样本,让他们模仿和借鉴。

视频示范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于永正老师还会使用视频示范,让学生观看专业人士的口语表达,拓宽学生的视野。

示范引领,激发口语交际兴趣角色扮演指导他会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扮演角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提高他们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评价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于永正老师会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激励他们不断提高。

角色分配于永正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角色的分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角色扮演,激发口语交际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021 2 3于永正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纠正学生的发音,特别是对于方言较重的学生,他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发标准音。

纠正发音于老师强调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应使用恰当、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达,避免使用粗俗或含义不清的词汇。

强调用词于老师注重纠正学生在口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特别是时态、语态等方面,他会仔细讲解并示范正确的用法。

规范语法规范语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于老师经常组织听力训练,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并鼓励他们积极反馈听到的信息。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01年11月10日班级: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三(1)班整理: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胡元翔评析: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何伟俊生:信。

(众笑)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

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生:没有。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

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

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

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

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

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

这办法好不好?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

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师:再请一位,请过来。

你愿画谁?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

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

其他小朋友说。

哪位先说?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男的女的?生:王钟灵是男同学。

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师:[师:眼睛向前看。

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执教者:于永正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岩寺镇中心学校)第一课时师:咱们是四年级几班的?生:一班!师:哦,咱们是四( 1 )班的学生。

(板书“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我叫什么名字。

生:于永正!师:怎么称呼我? 生:于老师!师:真有礼貌,喜欢我吗?生:喜欢!师:一见我就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你“和蔼”。

师:我脸上写着两个字:“和”、“蔼”?生:不是师:(笑)是——又不是?我也喜欢你们。

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连上两节作文课。

中间如果想那个了,那个的门就在教室后边,自己去,不用向我请假,你想你如果向我请假:“老师,我想那个了!”那多难为情呀!自己去,完了自己再回来,好吧![ 一句“我也喜欢你们。

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不用请假就可以自由上厕所,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了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有了真正的民主教学,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上课生:老师好。

文档大全师:小朋友好,请坐。

今天给小朋友上两节作文课。

请同学们看两幅画,谁来读图上的句子?生:(一个同学读,感情一般但很流利。

)师:读的不错。

听老师读(师很有感情地朗读),在这幅画中,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看到的事物?想好再说。

你第一个举手,你来。

生1:细雨师:想好再说。

生 2 :细雨、山、天空师:说完了吗?没有说完?要不要说完呢?不用说完了,但后面要加一个字。

生 2:等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生:省略号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省略号,看来要学好语文真不容易。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写了作者听到的声音?生:“唰唰”“叽叽”师:看老师写字“唰唰”,是什么声音?生:细雨飘落的声音。

师:“叽叽”是什么声音,谁来学一学小燕子的叫声?生 1 :“叽叽”(模仿的声音厚而低沉)师:老燕子。

生 2 :叽叽(比前者好一点)师:年轻了一点点。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请一位学生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自然段师:朗读得真好。

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

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

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

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

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你们几个人说。

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

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

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

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

这叫什么?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篇1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

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

(师指生字,班长读。

读得很正确。

)不愧是班长。

——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

)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

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

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

(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

(笑声)师:实话实说。

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

作文范文之于永正作文教学法

作文范文之于永正作文教学法

于永正作文教学法【篇一: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授课时间:2001年11月10日班级: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三(1)班整理: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胡元翔评析: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何伟俊第一节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

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

你们到过徐州吗?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

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

(众笑)师:你信吗?生:信。

(众笑)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

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生:为虚。

师:眼见呢?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

(众笑)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

—没有。

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生:行。

师:现在上课。

(师生问好)[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

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

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

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

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

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

三年级语文写人物对话作文教学实录特级教师于永正

三年级语文写人物对话作文教学实录特级教师于永正

三年级语文写人物对话作文教学实录特级教师于永正于永正师:请看这段笔墨。

师范读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

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

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生:是对话。

师:精确。

对话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师:如今先生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

这当然是个笑话。

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小我说的话就——生:占一个天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

同窗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益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益处?这就是——使文章层次更清晰。

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醒语,什么叫提醒语?生:提醒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师:同窗们,提醒语还有提醒是谁在说话的作用。

提醒语在对话中有转变性。

记住:没有转变就没有艺术。

先生要考大家了,害怕吗?生:不害怕。

师:如今我们来进行听写,预备好了吗?生:预备好了!师:听写的内容是——王先生关切地问:“你们歇息好了吗?”“歇息好了!”同窗们齐声回答。

如今请同位同窗之间互相批改。

看,这位同窗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窗们都互相改好了吗?生:改好了。

师:先生再来考考大家,师读。

大家听过如许的一段对话了吗生:彷佛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窗说的对。

这段对话就是中间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

请看——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女:哎,你挤着我啦,你!男:来劲啦,是吧?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生: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窗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详细,细致用好提醒语,力争趁热打铁,不会写的字可同等个圈,或者注上音。

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如许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

生: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凸起他们当时的心里运动,语言就不要加了。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第一教时师: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齐〕欢迎!师:感谢!那我们上课!生:〔齐〕好!师:小伙伴特别热忱。

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

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生:想!〔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伙伴说:“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小伙伴齐声说:“欢迎!”于老师兴奋地说:“感谢!那,我们上课吧!”〔师请一小伙伴读这段话〕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

〔笑声〕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

〔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

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兴奋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楚、舒畅,读起来也不累。

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伙伴说:“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欢迎!”小伙伴齐声说。

“感谢!”于老师兴奋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

但是什么变了?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无人举手〕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

〔说完,又重复涌现这两段对话,同学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一)第一节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

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

你们到过徐州吗?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

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

(众笑)师:你信吗?生:信。

(众笑)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老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

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生:虚。

师:眼见呢?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

(众笑)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

没有。

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生:行。

师:现在上课。

(师生问好)[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

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

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

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

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

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

这办法好不好?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

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

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

有叫王钟灵的吗?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

有叫吴立彤的吧?生:有。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

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

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

再请一位,请过来。

你愿画谁?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

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个是王钟灵,哪个是吴立彤。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男的?女的?生:王钟灵是男同学。

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生:不是。

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

(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的标志。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

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

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

男孩子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

(笑声)[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

](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

(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师:眼睛向前看。

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

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

(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

(众笑)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生:(一齐大声说)对!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

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

)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

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

(众笑)师:看,多会说话。

(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

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

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

“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

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

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

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

(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

(学生朗读,表情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

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

(众笑,赞叹)师:你还有话说吗?王:没有了。

[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

(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

)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

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

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男孩?女孩?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

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生:比我矮。

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

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

(学生再指额头)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

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

(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

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

(笑声)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

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笑)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娇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 (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

(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

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

(众笑)师:我听说你能歌善舞,是吗?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

(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

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

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

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

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

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

掌声鼓励一下。

(带头鼓掌)(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课上到这里,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

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师:好的。

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

(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

师生合影。

)[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

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

或者我到这儿来。

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拿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

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

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

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