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初识于永正老师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拿起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朴实的前言部分就让我仿佛看到于老师本人。

正如于老师说的:“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这一段的学习,从最初的困难已经慢慢有所好转,读书、写字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就不再是任务驱动,成为习惯。

从于老师对徒弟提的意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写文章不止是给自己看的,要有读者意识,要考虑读者能否读懂,和读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要让缩写的东西对读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

最为重要的是文字要浅显易懂,尽量少用那些晦涩、拗口的句子。

我记住了张志公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这周,我阅读了书中《草》《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三篇教学实录,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的鼓励、适切的引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这三篇文章所在的第一学段学段要求,简单说说我读后的四点收获: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语言完整性于老师的三节课堂实录,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在练习中,我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表达。

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尤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不用单个词语回答问题,这就是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新课标指出:学习活动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线性掌握,应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纲。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老师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一代教坛巨匠。

他的许多教学课例都成了经典,让人常读常新,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又把《杨氏之子》《圆明园的毁灭》《祖父的园子》这三篇课例用心拜读了一番,发现了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亲切自然的课堂导入在《杨氏之子》中,于老师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

在《圆明园的毁灭》中,由师生互相问好,引出生对师的初步认识和评价。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在《祖父的园子》中,又是在交流学生的预习收获中引出问题的探讨,这一切看似都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令人称赞。

二、温情善诱的课堂评价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读写结合的课堂安排于老师主张读写结合,并且善于寻找“写”的切入点,作为文言文的《杨氏之子》,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加入想象,改写成现代文的扩写练习,并采用了分组训练的方式。

此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于老师在学完课文后,安排的是让学生写一写此时的感受,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

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更是创新安排了师生同写少儿趣事的环节,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感情的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三节课中,于老师都注意读中有写,融读、写、说、悟等语文能力练习于一体,真正全方位地、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1近期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感动不已,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生趣活泼,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于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动,实则暗藏玄机,让人不由生叹。

一、儿童立场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解读文本,我们总祈求把文本解读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难点是什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桥梁,让他们愿意学、轻松学,而不是带着负担去学。

就此于老师是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执教《草》时,于老师知道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存在难点,便巧妙地通过简笔画把草木的四季变化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岁”的含义,从“岁”到时间、到自然万物的变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学生理解此诗层层深入。

这节课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于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去雕琢文本,组织活动,因此整堂课好玩有趣又回味无穷。

二、情境教学总的来说,于老师的教学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于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意境,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想。

笔者深受于老师启发,在执教《一直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学生始终无法深层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对于文中“老师”的理解,学生往往习惯性用“鼓励、通情达理”等词,笔者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文中的“我”,两位同学扮演“哥哥和妹妹”,其余同学扮演老师,表演结束后采访“我”的感受,学生能说出“委屈、窘迫、紧张”等词,最后再结合文中“老师”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学生居然能说出:“老师的冷漠”“老师没有教我豁虎跳,也没有鼓励我,更没有引导其他同学换位思考,而是任由他们嘲笑我”。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有感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推荐了3本书,分别是《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以及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交什么》。

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这本书,感悟很深。

要是我能够早一点阅读这本书该多好。

要是我能在大学期间,或者一开始工作就能阅读到这么好的书籍,那么我在语文教学上一定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记得几年前去江津观摩学习,有幸真正走进于老师的课堂。

他的差不多1个小时的课堂,我都一直沉浸其中,更何况是小朋友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他是教学大师,他的教学有时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有时出人意料,亦庄亦谐;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里面,于老师的课堂的确是太有吸引力了。

边读他的书,脑海中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课堂情景,各种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上课情景。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了许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本书的第一篇便是《草》的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首诗歌大家都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在想这么几句诗,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孩子们,是不是会多出许多时间呢?我该怎么样教孩子们,才能够让这40分钟不浪费,40分钟都起着作用呢?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多么地“拙劣”。

于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草,然后又请学生画草。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于永正这个名字并不生疏, 但却也根本上停留在他是名师的认识上。

真正走近这位名师对他的课堂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应该依然要算在读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之后。

说实话, 真是佩服到词穷的地步, 特别多巧妙的地点居然只觉得只有本人读完才有体会, 生怕本人笨拙的语言会损害了这位名师的课堂魅力!《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这本书是在2014年秋期刚开学不久, 语文教研组组长周菊老师推荐的给我们这些新老师的。

还记得当时周菊老师的原话是:看了这本书, 你就明白该如何上课了!因此, 内心又增加了几分对这本书的好奇。

终于, 在这个寒假期间将其买回并拜读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共分为两卷分别是阅读教学卷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正在拜读的是阅读教学卷。

这本课堂教学实录更多的是给我们介绍了特别多上课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协助我们青年老师更快地掌控课堂。

在这本书里读出了于永正老师真正是教育专家的点滴, 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向他学习的地点。

读了这本书于老师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著名语文特级老师孙双金老师曾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明白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明白得儿童需要赞美, 句句话说到儿童心田上, 让儿童越学越爱学、骑虎难下。

他是语言大师, 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 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 小脸透亮。

”是的, 这是我深有体会的地点,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他鼓舞小孩的方式特别亲切自然、不漏痕迹。

在《狐假虎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当中有如此一个教学片断:在第一课时时已经让学生反复地读了课文, 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请了五位小朋友, 一位戴上老虎头饰, 一位戴上狐狸头饰, 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

这是确信会有特别多没有被请上台表演的学生难免有些小情绪, 如今于老师是如此说的:“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 导演更了不起。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 谁在后, 为什么?”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确实是眼前一亮, 这句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话却照顾了全班所有同学的情绪, 不仅让没有上台表演的心理有不舒适的情绪也稍稍打压了一点上台表演的同学的骄傲的情绪, 同时也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激情, 让他们更有心思去观察去揣摩这些动物的神态表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
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
“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所谓“针对性原则”
,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

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
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

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

顾名思义,“引领性”,就是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这样的激励语言,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

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别的事可以拖一拖,那么赞扬不能拖。

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而且要当众赞美。

这样,会增强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对其他学生的示范、引领效果会更明显。

所谓“鼓动性”,就是说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

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

鼓动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老师的情——是否真情、动情、热情。

老师夸赞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无情,那话就是苍白的、冷冰冰的了。

同样说“你真棒”,面无表情地说、冷漠地说和微笑着说、热情地说,给学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

学生不但在乎老师说什么,更在乎老师说话的表情、语气。

“实指性”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

首先,表扬得有事实,有
事实,表扬才站得住,学生才信服。

其次,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

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

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
“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由此,我反思:在课堂上,我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
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他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读完课题后要停顿;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说话;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都有自己固定的“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