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

合集下载

《庐山的云雾》课堂教学实录

《庐山的云雾》课堂教学实录

指名读是身失声、师生评价
你们喜爱云雾的哪个特点,下面请小伴侣分组去选择你喜爱的师也想读一读
特点来读。
教师范读。
二、学习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像 白色绒帽,像玉带,像茫茫的大海,像巨大的天幕〕谁来画画这些云雾? 谁来画山头的云雾?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充满在山谷的云雾?遮挡在 山峰的云雾?指名学生上黑板画画,其余学生分组画画,师巡察。展评 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们能依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出来吗?学生试 背指名背诵
2)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谁来读这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你觉得云雾怎么样? 生:云雾改变速度特别快 师:你怎么知道?从哪些词语中知道它改变快?
生:瞬息万变,转瞬间,还没完全看清晰 师:谁能把再读这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为什么这些地方读得较慢?谁再来试试? 师:有谁能向他挑战,读得更好? 师:你能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 庐山给云雾覆盖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你们还情愿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学生说出〕流连 忘返 谁能读好最终一句话 齐读课文
教学过程:
指名回答: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一、导入
师:你们还能怎么来形容云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庐山的
生:可以说像穿上了迷你裙
云雾秀丽多姿,奇妙多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像撑了一把大伞
指名回答
师:你们形容得真好,你们谁能把这一自然段读好。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第2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课前活跃课堂氛围,相互认识)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庐山的云雾很神奇。

生:庐山的云雾神秘莫测。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秀丽的庐山——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身边流淌的是云雾,伸手触摸,你摸到了什么?生:云雾。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在哪儿呀?生:(陶醉地)庐山。

二、以画促读,再现美景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读读课文的第2 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很多不同的姿态。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的像帽子,有的像玉带,有的像大海,有的像天幕。

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这一次要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师: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几幅画?什么样的?(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师:这么美好的画面,咱们一起合作把它们画下来吧。

画的时候要注意,要符合课文的描述。

(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生跃跃欲试,选择四位同学上台画)师:其他同学把你最喜欢的一幅云雾图画在纸上,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瞧,四幅美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画得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谁来评价他们的画?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和我想象的一样,云雾像个罩子一样把山顶给罩住了。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生:笼罩。

师:你理解了“笼罩”的意思,接着评价。

生:我觉得山顶上的云雾还要画得浓厚些,因为把云雾比做“白色绒帽”,让人感觉厚厚的,暖暖的。

师:这个比喻形象又有趣,请你读读描写这幅画面的语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生:第四幅图和我想的不一样,云雾不应该只遮住山顶。

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生迟疑)我们再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读)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师:“天幕”是什么样的?生: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上接天下连地,把一切都遮住了。

师:感悟得真好,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这天幕的巨大吗?(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从你们画图、评图的过程中,我知道你们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而且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庐山的云雾图。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学目的1 学习课文,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回答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你们喜欢云雾的哪个特点,下面请小朋友分组去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特点来读。

二、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回答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又像玉带,有时又像大海,有时像天幕”学生再读指名回答: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师:你们还能怎么来形容云雾?生:可以说像穿上了迷你裙生:像撑了一把大伞师:你们形容得真好,你们谁能把这一自然段读好。

指名读是身失声、师生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些云雾,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像玉带,像茫茫的大海,像巨大的天幕)谁来画画这些云雾?谁来画山头的云雾?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的云雾?遮挡在山峰的云雾?指名学生上黑板画画,其余学生分组画画,师巡视。

展评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们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出来吗?学生试背指名背诵2)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谁来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师:你觉得云雾怎么样?生:云雾变化速度非常快师:你怎么知道?从哪些词语中知道它变化快?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师:谁能把再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师:读得真好,为什么这些地方读得较慢?谁再来试试?师:有谁能向他挑战,读得更好?师:你能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庐山给云雾笼罩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学生说出)“流连忘返”谁能读好最后一句话齐读课文小练笔: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

《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多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多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多篇《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2《庐山的云雾》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

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同学们,我想给你们一句话:“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写作,做一个正派的中国人!”\下课(观众热烈鼓掌)《庐山之雾》一班老师:请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知道吗?学生:(齐声朗读)庐山师:你听说过庐山吗?有人去过那里吗?健康:我没去过那里,但我父亲去过。

他告诉我健康:当我看电视时,我知道有一座山叫庐山。

健康:我看地图的时候就知道庐山了。

老师:学生们背诵了许多古诗。

有人知道诗歌中的庐山吗?学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产生紫色烟雾,俯瞰着悬挂在千川的瀑布急流直下到第三千英尺。

人们怀疑银河系在九天之外。

”了解学生对庐山的了解,并准备介绍庐山。

教师:学生,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靠近长江毛主席写道:“一座山飞上大江边,跃上四百弯青翠”,这就是庐山。

庐山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山。

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你们都应该看看。

现在,我在“庐山”后面加上三个字(史半书:云雾)加上这三个字,正文的标题是“庐山的云雾”[评论:这种“集中”的呈现主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这个话题,当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关注什么?学生:本文将聚焦庐山上的云。

(老师在“云雾”下面加了一个点老师:用你的头脑来读这个话题。

许多文章会告诉我们写什么。

读完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专注于写它的云雾。

你的头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生:你为什么要写庐山的薄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健康:庐山的云有什么奇怪的?学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除法:这两个问题老师很清楚。

你想让我告诉你,还是想让我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

老师:有些学生可能想让老师直接说出答案。

-你这么认为吗?健康:(齐声)不[评论:简单是最有效的余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简洁!]部门:好打开书,拿起笔,静静地读课文,给你不认识的单词加上拼音,标出你不认识的单词,思考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照相机和黑板书写:山谷,反复无常,在云雾中飞行,漂浮在空中,各种风格,弥漫,迅速变化,下落数千英里)老师:我也明白这些词的意思,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是想让我现在告诉你,还是想让我自己读,理解课文?学生:我愿意联系课文了解师:你是学习的大师-你同意吗?健康:(齐声)同意老师:请大声朗读课文。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

《庐山的云雾》课堂实录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庐山的神奇之美,那么你们还记得一些词语朋友吗?一、导入课堂: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那里的云雾。

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

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

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二、课文赏析。

学习第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

试着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开始吧。

师:孩子们,眼前出现画了没有?出现了几幅?第一幅画是的什么?第二幅呢?第三幅呢?那第四幅呢?谁来读一读:生1,第一幅,(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什么样的云雾像绒帽?理解“笼罩”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动作进行理解);正因为这样笼罩着,所以比作白色的绒帽。

生2,我们来看第二幅,(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一条条的带子围在身上”;这就是缠绕。

为什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比作玉带呢?作者看到这样的云雾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那一定是欣赏、喜欢的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3,第三幅(云雾弥漫山谷时,它象茫茫的大海;),弥漫、山谷的意思谁来说一下(你说得很棒弥漫就是充满整个山间的沟壑的意思),你们见过大海吗?给你怎样的感觉?(就是很大一望无际的意思)书上有一个词表达了“一望无际”的意思,是哪个词?(对是茫茫)我们就来看看这茫茫的云海(出示“云海图”),像海一样广阔,很有气势很磅礴,我们读出这种感受吧。

来吧同学们读一读感受茫茫的云海。

生4,第四幅(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你听懂了什么叫“天幕”吗?从哪儿垂下来?上接着(),下连着(),把(天)都遮住了。

2、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从中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

你们真会读书,真了不起!3、回过头来再次感受一下四种不同姿态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 半是人间的庐山, 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 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 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2-3)(二)分赏课文师: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

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 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 (边读课文边画。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 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 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 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

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 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

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 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 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 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 同学们, 他们画的好吗?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 看着他们的画, 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 老师, 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 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 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 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 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 老师就请你来画。

六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六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六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三(2)班小练笔《》一课课后要求模仿第二、三小节写一处景物。

我觉得光写景对学生来说似乎范围窄了点,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出众的景点的。

所以就放宽了要求,请学生就身边的景物、人物、动植物、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其两个特点来进行简单的描述,于是,我读到的小练笔就精彩纷呈了:(沈丹琳)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雪花像是花瓣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飞着,跳着美丽的舞蹈。

冬天也是个好玩的季节。

我们可以做雪娃娃,可以打雪仗,可以滑板,还可以在冰上挖个大洞,在旁边钓鱼!(徐晓悦)我哥哥家的小白兔十分可爱。

你看,它那长长的耳朵一直不肯竖起来,红又圆的小眼睛像一粒红色的小石子,小小的鼻子像一颗小樱桃,毛茸茸的尾巴非常短。

哥哥家的小白兔也非常聪明。

如果它做错了什么事,就会拉拉哥哥的裤脚,表示它认错了;如果哥哥忘记给它吃东西,它就会咬哥哥的鞋子,表示它要吃东西……(金婷)我家的柳树是我们家最好看的植物了。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

她的柳丝像是小姑娘的小辫儿,又像是有一个小姐姐在小河边照镜子似的,真是美丽极了!我家的柳树用处也很大。

她的柳丝可以做一只帽子,戴在头顶上像一个白族的小姑娘到我们的村子里来游览了呢!柳叶可以用来吹口哨,很动听的。

(凌紫嫣)我的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

(板书:庐山)认识吗?生:(齐声读)庐山。

师: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生:我没有去过,但我爸爸去过,他跟我说过。

生:我看电视时,知道有一个(座)山,叫庐山。

生:我是看地图时知道庐山的。

师: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生:《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教学要有的放矢。

摸清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为介绍庐山作准备。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

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

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

(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

【评:这种“聚焦”式的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

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

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师:这两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

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

——有没有这样想的?生:(齐声)没有。

【评:简单的是最有效的。

于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师:好。

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师:你们是学习的主人。

——大家同意吗?生:(齐声)同意。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

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

学生自由读书,读得很认真。

教师巡视指导,不断的给予以鼓励。

)【评:学生读书时,于老师不断地在学生中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读。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

】师:读了几遍了?生:我读了三遍。

生:我读了两遍。

师:读得很仔细。

于老师最担心的是同学们书读不好,谁愿意读第一段?(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流利。

)师:这两句话里面有5个生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师:读得真好。

5个生字认识了吗?(生齐声:认识。

)记住它们。

请你接着往下读。

(学生接着读书。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

注意看,这一段有一个词。

(师板书:尤其)“尤其”这个词,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特别”。

师:“特别是庐山的云雾”。

既然可以换成“特别”,那么“尤其”后面的话应该怎样读才有味道?前面的话应该怎样读?(师在“尤其”的前后加上“……”号。

)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谁愿意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好不好?生:(齐声)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投入。

)师:一听就很神秘。

他强调的是后面的“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

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齐读。

)【评:抓住重点词“尤其”指导读书,既解释了词义,又揭示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精巧!】师:大家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不说“尤其是庐山的瀑布,更是雄伟壮观”呢?生: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主要写的应是云雾,而不是瀑布。

师:噢,明白了,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所以他要特别强调云雾。

谢谢你。

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

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学生读这两句话。

有的站着,有的坐着。

读到那两个词语,有些学生做起了动作。

)师: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

(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三人齐声说:“高兴。

”)那请你们笑一笑。

(三人嘿嘿笑了几声。

学生和听课教师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怎么有点哭的声音,再笑一笑。

(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几声)【评:相机让学生放松,方法巧妙。

只有放松情绪,才能把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

这方面,于老师是高手。

这也是于老师挖掘学生潜能的奥妙所在。

】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

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

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

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听课教师中发出一阵笑声)师:做得好。

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

“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

(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师生哈哈大笑)师:你刚才怎么没有做出来?大家再读书,让她做一做这个动作。

(学生读书,女生做动作,逗得大家大笑。

)师:我也跟着成为神仙了。

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

(说着,于老师单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额前,作孙悟空远眺状。

)(师生哈哈大笑)在你们心里不是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齐声:是的。

)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懂了吗?(齐声:懂了。

)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

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

【评:还概括的、抽象的词义为生动具体的动作,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这才是“阅读课”!】(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第二段?生:(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插话:千姿百态,划这个词的同学请注意,下面的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的。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千姿百态”懂了吗?(齐声:懂了。

)注意,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

请大家一齐读二三两句,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也就是要“过电影”。

(学生齐读二三句,教师板画四座山峰。

) 师:你们脑海里出现没出现画面?(齐声:出现了。

)我请四个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请你们在山峰上画出你想像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四位同学画,其他同学看。

)【评:板画是于老师的“绝活”。

这次,他让学生参与画,在画中理解了词义。

真是“一画胜百言”。

阅读就是“还原”,在于老师的课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只是,你们的画画技巧还有待提高。

再一齐读下面的两句。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的画面书上有。

(边说边出示投影)(指着画面说)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又像巨大的天幕。

好不好看?(齐声:好看。

)通过想像,通过观察,这一小节一定会读得更漂亮。

读。

(学生齐读这一节,读得很投入,很精彩。

)【评:这叫以画促读,以想象促读。

】师:放下书,谁愿意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请一位同学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来到庐山,见到了庐山的云雾。

第二课时师:上节课,同学们一、二两段读得都很好,比我读得好。

我在备课时感到最难读得是第三段。

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最后我又认真地读了三、五遍。

我读了十来遍才读好的。

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读?(生齐声:不难。

)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

敢吗?(生齐声: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

【评:这就是“蹲下来看学生。

”于老师“降”下自己的水平,目的是提高学生水平。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声:好了。

)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

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

(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

请大家当裁判。

(女学生读书,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

(生笑)你叫什么名字?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

两个“丽”当然厉害。

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

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

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

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一练。

朱丽丽可非同一般。

(学生练得非常起劲。

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声:比过了。

)朱丽丽,您说比过你没有?生: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说差一点,差得不太多。

是吗?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你给我一次比赛的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

有照相的吗?给我们照张相。

(环顾四周)很可惜,我们不是领导人,不然早有人照了。

(师生大笑)我非要找个超过她的。

(找一位男生)沉住气,一定经超过她。

师:怎么样?超过没有?(齐声:超过了。

)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生:他读得比我好。

师:多谦虚!谦虚是美德。

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的好。

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来替我比。

大家听好。

(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

)师:姓于的读得怎么样?朱丽丽你说怎样?生:好。

【评:于老师是一位好演员,又是一位好导演。

他这里“导”、“演”了一场读的比赛。

把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都“哄”了出来。

这是“重情趣”的最好体现。

】师:大家说呢?生:好!师:好就好在于瑾瑾同学读的“刚刚”、“明明”。

(板书“刚刚”“明明”)“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凤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你们说快不快?“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懂了吗?(生齐声:懂了。

)“瞬”就是眨眼,“息”就是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