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
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
生:差不多。
师:其实你应该感谢她给你这样登台展示自己作文水平的机会,读读你写的习作吧。
生:(从内容读起)
师:题目呢?
生:生活中的一件事
师:可以改为“一件小事”。
生:(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示语变化性不大,其它地方还不错。请下去继续修改啊。再请两位女同学来读出自己的文章。(师针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补充、
师: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请这位女生来推荐一位男同学上来读读他写的这个片段。谁平时爱找你喳儿的,就叫他上来。(众笑)
生:(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
师:(关切地问)平时你得罪她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对她的推荐有意见吗?
生:有。
师:她让你上台来,你生气吗?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篇一教材简解:这篇说明文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并渗透着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

既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文章,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2.人类迎来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3.人们要开发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

其中第二个方面是重点部分,分别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高蛋白食品的索取、水力发电站的建立、淡化海水的设施、建设海底城市的规划这些方面来阐述。

这篇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海洋的特点,使海洋形象鲜明,特点突出,整篇文章简洁流畅、生动活泼。

设计理念:一是以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为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的热情,活跃思维,增强学习体验,初步领悟课文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乐学习。

二是以本为本,对课文内容进行疏理和拓展,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总结学法,找到学习的小窍门,让学生会学习。

三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悟,读中提升,让学生巧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自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注、搜集信息等。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40分钟里不断地读,在读中找不懂的字词;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理清课文的脉络,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中了解人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对海洋了解不多,尤其是我们江南的学生,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感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到海边去游玩了。

因此在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查找和整合,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是的,大家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这节课我们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第一节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

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

你们到过徐州吗?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

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

(众笑)师:你信吗?生:信。

(众笑)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

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生:为虚。

师:眼见呢?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

(众笑)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

—没有。

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生:行。

师:现在上课。

(师生问好)[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

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

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

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

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

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

这办法好不好?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

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

读一读。

(生读课题)[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

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

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

好好预习了没有?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

[生活常识]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

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

[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注意这个环节。

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

这个时间要给充分。

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师:谁喜欢朗读?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生:雨、房屋、山、树、燕子……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生:刷刷、唧唧师:“刷刷”模拟什么声音?生:雨声。

师:“唧唧”模拟什么声音?生:小鸟的声音。

师:学习象声词。

(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再出示短文(二)(小英雄雨来片断)“雨来刚来到弄堂,见十几把雪亮的。

嗖溲的飞来”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生1:嗖嗖、咔啦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四个词都是象声词。

有了象声词的运用,就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还要适当的写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

(板书—有声有色)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听听看都有哪些声音。

生踊跃回答。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

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隆”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可以听到打鼾声。

谁来学一学。

(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师:所以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当要适可而止。

师领大家去游公园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师:你们看到什么?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

(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师: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公园,哪一次逛公园更有意思?第一次去有意思还是第二次去有意思?为什么?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执教者:于永正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岩寺镇中心学校)第一课时师:咱们是四年级几班的?生:一班!师:哦,咱们是四( 1 )班的学生。

(板书“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我叫什么名字。

生:于永正!师:怎么称呼我? 生:于老师!师:真有礼貌,喜欢我吗?生:喜欢!师:一见我就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你“和蔼”。

师:我脸上写着两个字:“和”、“蔼”?生:不是师:(笑)是——又不是?我也喜欢你们。

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连上两节作文课。

中间如果想那个了,那个的门就在教室后边,自己去,不用向我请假,你想你如果向我请假:“老师,我想那个了!”那多难为情呀!自己去,完了自己再回来,好吧![ 一句“我也喜欢你们。

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不用请假就可以自由上厕所,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了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有了真正的民主教学,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上课生:老师好。

文档大全师:小朋友好,请坐。

今天给小朋友上两节作文课。

请同学们看两幅画,谁来读图上的句子?生:(一个同学读,感情一般但很流利。

)师:读的不错。

听老师读(师很有感情地朗读),在这幅画中,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看到的事物?想好再说。

你第一个举手,你来。

生1:细雨师:想好再说。

生 2 :细雨、山、天空师:说完了吗?没有说完?要不要说完呢?不用说完了,但后面要加一个字。

生 2:等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生:省略号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省略号,看来要学好语文真不容易。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写了作者听到的声音?生:“唰唰”“叽叽”师:看老师写字“唰唰”,是什么声音?生:细雨飘落的声音。

师:“叽叽”是什么声音,谁来学一学小燕子的叫声?生 1 :“叽叽”(模仿的声音厚而低沉)师:老燕子。

生 2 :叽叽(比前者好一点)师:年轻了一点点。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篇1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

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

(师指生字,班长读。

读得很正确。

)不愧是班长。

——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

)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

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

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

(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

(笑声)师:实话实说。

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

作文范文之于永正作文课堂实录

作文范文之于永正作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作文课堂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

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生:学过。

师:今天,老师把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复印下来,请大家读一读。

(指名一位学生)你看咱们班举手的同学好多,你推荐一个,这位。

(生朗读课文)师:朗读得真好。

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

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

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

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

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学生笑)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我们六?三班的同学说。

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生笑)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

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

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

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

这叫什么?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师:嗯!还有发现没有?这叫变化,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在说的话的后面,有的把说的话分成两部分,把提示语嵌在当中,这叫变化。

我送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记住了吗?生:记住了。

师:当你写对话运用提示语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儿。

这个人说的话,提示语在前面。

下面呢,就换一下,放到后边。

再后来呢,放在当中!如果只有两个人说话,有时候可以省略。

这叫变化。

千万记住,要写出变化,别死了,都在一个位置就死了。

同学们,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对话也很有帮助。

记住!再看,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说“后的标点符号也有变化,也不同的。

当提示语在说话的前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生:冒号。

师:当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后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生:逗号。

师:记住,一定记住!如果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写人物对话应该注意的形式,应该注意提示语的变化,还要注意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说”后边搁的标点符号也不同。

如果这些你都把握住了,你就不不愁写不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默读一遍,把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当你把它读熟、记住的时候,你俩就会写好人物的对话了。

好,开始!用眼睛去读,用心去记。

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生读文段)记住了吗?生:记住了。

二、模仿范文练格式,细听录音想情节师:好!把讲义翻过来,测试一下。

下边是一段对话,听后把它写下来。

第一,记得分段;第二,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录音材料:黄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啦!”同学们齐声回答。

)师:要讲速度,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可以草。

抓紧时间,写好了吗?好,不错。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分段、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学习是自己的事儿。

师:(念学生作业)完全符合老师的要求。

我特别要表扬的是,“黄老师关切地问”,这个“地”是提土旁的“地”。

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了不起,请放下。

有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结束。

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就会发现好多写作素材。

不信,请听这段对话。

(放录音)听过吗?生:听过。

师:在哪儿听的,说说看。

生:我是在电视的公益广告里听的。

师: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想想看,他们三个人,一位年轻的男士,一位年轻的女士,一位老人。

他们三个人,有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的这段话?再想想,当这两个年轻人听了这位老人的劝告以后,又会怎么样?(生举手)放下,不说!记住,一定要会想象。

想象非常重要。

会想象的人,才能写好作文。

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听了这段录音,听了他们三个人的对话,都有自己的想象。

再想象一下,他们三人说话的时候,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师重复广告语:“怎么?来劲儿了是吧?”)眼睛怎么样,什么语气?如果你把这三人说话的神态,他的动作、他的表情、他的语气想象出来了,再把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地点想象出来了,事情的结果想象出来了,写出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了。

我说的对么?生:对!三、师生交流,评价激励师:好,第二次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

拿起你的笔来,先给要写的这篇作文加个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最合适。

取题目很不容易,要想,要思考。

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先把这个事儿写焉,最后考虑题目,因为你在思考当中啊。

好多情况下,写好了文章还没有题目。

我有好多文章写好了还没有题目,最后想了好长时间才想好题目。

好吧,现在写,动手写。

根据你的想象写,抓紧时间,看谁写得最快,一气呵成。

作文必须要一气呵成。

(学生写作)师:做完的举手。

有人问叶圣陶怎么修改作文。

叶圣陶说:再念,再念,再念。

虽然只有两个字:再念,但决不意味着只念三遍。

好,自己念自己的作文。

拿好笔,用心念。

(生念)念了几遍啦?再念一遍,可以出声,声音可以小一点。

改得怎么样了,可以了吗?好,把笔放下。

交流一下。

要虚心听别人的作文,不管他写得怎么样,都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我请个同学来念。

张容飞,喜欢作文吗?生:嗯……师:说心里话。

生:不太喜欢。

(笑)师:他的题目是“和好”。

请你念一念。

(学生念作文)师:第一,他分段了;第二,提示语交代了是谁说的;第三,故事挺完整。

可惜,少了一个结尾。

你最后怎么写,加一句话。

生:人物互相道歉。

师:加一句话,知道没有。

生:知道了。

师:这就是一个合格的作文。

90分加10分,为什么加10分?因为有一个好题目,“和好“。

一个好题目加10分。

(掌声)张容飞,你得过100分么?生:没有。

师:此时此刻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谢谢于老师。

师:谢谢我?不对,应该谢所有教过你的老师。

师:这位同学你来。

喜欢作文吗?生:喜欢。

师:好,写完了没有?生:写完了。

师:念一念,读慢一点啊。

(学生念作文)师:停下来。

时间地点交代了么?生:下班高峰期。

师:交代了事情的缘由。

这句话交代得非常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发生下面的事情。

我相信,同学们听了以后会对她考虑的严谨而赞叹、佩服,相信她的作文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学生念作文)师:听到没有,提示语有变化。

(师给学生打分,递给学生看)给你打了多少分?生:150分。

师:你得过没有?生:没有。

师:掌声!还要加朗读分,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得好为你的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好好念,知道吧。

朗读加25分,175分!(掌声)好,那位同学你上来,带上作文。

(学生念作文)师:停下来。

张容飞,请你站起来,你听她是怎么说的。

“大吼”!是啊,怎么好端端的骂我呀?读!生:翻了个白眼。

师:翻了个白眼。

形象不形象?生:形象。

师:就这一句话要加10分啊,太形象啦,精彩!阿姨翻了一个白眼,多厉害!接着念。

(学生念作文)师:“脸上肌肉抖动着”,多形象!嘿,没想到吧。

这叫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两个人吵了一架成了好朋友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家人。

(生笑)实际上,这是她的美好心愿,在她心目当中,人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

这样的结尾是她的思想表现,好人才能写出好作文。

打一个到目前为止的最高分:200分!张容飞听得特别好,十分虚心,听得十分专注。

四、再现生活情境,变化中求艺术师:我说过,只要你注意听,会倾听,就会写出好作文。

闻其声不见其人,但通过声音可以想象他们说话的样子。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写作文。

于老师说过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这节课要变个样子,变个形式,请大家看一幕哑剧。

顾名思义,哑剧就是光有动作,没有声音。

上节课闻其声不见其人,想象的是说话的样子。

那么这节课呢,就是见其人不闻其声。

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反过来啦。

我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师,他扮演同学。

你们看了以后给他起个名儿,根据你的分析,他叫什么更合适。

好,现在就开始啦。

注意看,注意想。

(师生合作演哑剧)师:演完了,看懂了吗?看懂了请你想一想,剧中这位老师取个什么名好,这个同学叫个什么名字?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强调两点:第一,对话要分自然段;第二,提示语要变化。

分段,注意提示语,就这两点。

(生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