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五章 欧洲宗教改革 5.2 马丁 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练习 北师大版选修1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在欧洲历史上,宗教改革是一场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重要运动,它深刻地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并引发了基督教的分裂。
这个历史事件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宗教、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运动的推动因素以及其对基督教分裂的影响。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马丁·路德,德国的一位天主教牧师,以其对教会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深感不满,尤其针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指责。
路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信仰和奉献而获得上帝的宽恕,而不是通过金钱交易来赎罪。
这一观点成为了他宗教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另外,马丁·路德还对教会的神权体制表示了质疑。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能够直接阅读并理解圣经,而不仅仅依赖于教会的解释。
路德坚信每个个体都能够通过信仰与上帝直接对话,不需要中间人的干涉。
他采用了德语进行圣经的翻译,并将其普及给普通民众,从而打破了教会对于宗教知识的垄断。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因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德国等地广大民众的支持。
除了路德自身的教义观点,还有一些社会和经济背景因素促成了这场宗教改革的发生。
首先,欧洲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经济的转型使得很多人开始对现状产生怀疑,他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产生怀疑,认为教会不再代表公正和真理。
其次,书籍的普及也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蔓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大规模地被印刷和传播,这使得路德的著作能够迅速扩散,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很多种族和民族的冲突和对立。
这些对立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传统的天主教信仰产生了疑问,并寻求新的信仰和崇拜方式。
因此,路德的宗教改革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解救和归属感。
5.2宗教改革

宗 教 改 革
回顾宗教改革的原因
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
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 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义发展和社会进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的影响
2)经济上:
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 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上:
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
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
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
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
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
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六.、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 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
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1)政治上: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各国王权 得到加强; ②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③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 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 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3、性质: 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
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把宗教改革与资
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4、结果: 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期间,基督宗教内部出现的一系列变革运动。
这些运动对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不仅是对天主教的质疑和批判,同时也酝酿了宗教战争的爆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运动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一、历史背景16世纪初,欧洲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危机。
当时的天主教教会的权势日益膨胀,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和道德败坏的现象,引起了民众对教会体制的不满。
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础。
人们对现有的信仰方式开始产生怀疑,并渴望进行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和运动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于1517年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他提出了“唯独信仰”的思想,主张信仰的个人化,反对教会的媒介作用,要求每个人都能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
2. 加尔文(John Calvin)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的思想被称为“加尔文主义”。
他主张预定论,即上帝早已注定每个人的得救与否。
他在日内瓦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教制度,控制着整个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典范。
3. 安布罗烈·德·索宾(Andreas Bodenstein)索宾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信仰的自由和人民的抗议权,反对教会的世俗化,要求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原教旨。
三、宗教战争的爆发宗教改革引起了天主教教会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爆发。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宗教战争、法国的宗教战争和英国的宗教战争。
1. 德国的宗教战争德国的宗教战争主要发生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时期,其中以1534年至1555年之间的斯韦比亚战争和1555年至1648年之间的三十年战争最为激烈。
这些战争既有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有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和统治权的争夺。
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课标要求】(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的宗教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三、【教材梳理】一、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⒈德国宗教改革(1)德国宗教改革原因①根本原因:政治上的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和政治控制。
③直接原因: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
(2)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是“”,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提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③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3)结果:1555年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1)原因条件: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2)内容:①主张“”,宣扬“选民”和“弃民”。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③主张简化,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3)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了的神权国家体制。
②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
③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
⒊英国宗教改革(1)背景: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和,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英国教会仍然于罗马教廷。
(2)内容:①1534年,议会通过“”,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或③以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3)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①工商业发达,萌芽较早。
②卡尔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
(2)性质:具有和的性质。
(3)过程:1566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
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5.2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4.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同的基督教派——新教, 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
• 【特别提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 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 会运动,为德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 锁。
• 【典题2】(2017·天津卷)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 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 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 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 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 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 的广泛关注,故选D。
• 答案:D
• (3)支持路德派的诸侯和支持罗马教会 行了长期的斗争。
的旧教诸侯进
• (4)1552年,新教诸侯在法国的援助下打败德国皇帝。
• (5)1555年,双方缔结《
》,承认路德派
的合法地位,并根据“ 奥格斯堡和约”的原则,确认诸侯
拥有决定其臣民教宗随国教定信仰的权力。
• 2.格局:新旧教在德国的势力相当,新教势力主要
高中历史选修3第五专题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的表现)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垄断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1)天主教加强教会整顿,建立庞大分支——有组织2)组织远征,扩大势力——有行动3)炮制教权高于主权理论——有理论4)各国割据,王权衰落,战乱频繁,信徒盲从——有环境3 积极谋求统治欧洲1)舆论准备:提出”双剑说”、“太阳月亮说”2)内部改革:建立教皇选举制度;获得各地主教任免权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征收“十一税”4)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5)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二.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思想基础-信仰高于理性主要教义-核心-原罪与救赎(1)一神说和创世说:天主教认为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至高无上的。
(2)原罪说:人生而有罪,无法摆脱,人生的目的就是赎罪。
(3)末日审判说:上帝对每个人进行审判,结果有两种:积善者和行恶者。
(4)禁欲说:信徒应该奉行禁欲主义,抛弃现实的物质享受,忍受剥削,逆来顺受。
2.天主教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的影响(1)天主教堂遍布欧洲大部分地区。
(2)牧师是人们的理想职业(3)人从出生、成年、死亡都要牧师施礼。
(4)教徒每周参加弥撒,犯错要到教堂进行忏悔。
(5)教会控制了欧洲的文化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课程是《圣经》。
三.教会的专制与堕落——必要性1.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圣经》的解释权在教会手中。
3.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4.贪婪成性,疯狂敛财;设立宗教裁判所,阻碍社会发展四.野蛮宗教裁判所1.原因:天主教会对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斥之为“异端”,以维护自己在信徒心目中的权威2.建立:13世纪30年代产生,首先在西班牙建立3.暴行:鼓励人们揭发各种异端行为;所有冒犯教会和教会权威的人都会遭到惩罚,甚至被烧死五.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天主教面临挑战(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2)政治: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天主教形成威胁。
2018年秋高中历史欧洲的宗教改革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

主要 提出 原因 原因 主观 马丁· 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原因 导火线 1517 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1)教皇兜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 主要 (2)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获 内容 得上帝的赦免 影响 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当堂检测
马丁· 路德宗教观的思想内涵 材料研读 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 大大尊敬他,他就因为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 公义的。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 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上帝原是真实的,公 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所以他在《撒母 耳记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马丁· 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互动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马丁· 路德的思想内涵,并简要说明其历史价值。
自主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怎样的社 会状况? 提示: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 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 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 要求。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马丁· 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 知识点)
(1)推动了下层人民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深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马丁· 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 发展 (3)1555 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确立了“教随国定” 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1)路德改革首先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教的宗教思想
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2马丁

开序幕。他指出人悔罪应发自内心,真心悔改的人,通过
信仰 上帝 和《圣经 》就能得到赦免,完全不需要经过教
本 皇和教职人员,更不需要经过繁杂的 宗教仪式 。
学
案 2.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栏 目
(1)抨击罗马教廷的“ 三道护墙 ”。
开
(2)主张简化 仪式 。
(3)从伦理学角度阐明“ 因信称义 ”的教义。
3.路德致力于《圣经》的德文翻译 和整理自己的著作,成为
建立新教会,发展民族国家,说明马丁·路德改革有广泛的群
众基础。
互动·探究区
学案17
[归纳总结]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
本 学
(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案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
栏
目
(3)农民不仅受阶级压迫而且受宗教压迫。
开
(4)马丁·路德的推动。
开
在德国特别强大。
3.德国迫切要求实现民族统一 ,摆脱 教皇 的控制和掠夺。
二、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宗教改革的序幕
(1)原因:1515 年,教皇到德国发售 赎罪券 ,这种无耻的
掠夺行径引起 社会各阶层 的极大愤怒。
自主·学习区
学案17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 九十五条论纲 》,揭
了路德派教会和神学的文献依据。推翻了中世纪神权统治
的“三道护墙”。
自主·学习区
学案17
三、路德派新教的确立 1.确立的背景
(1)1523 年发表《论世俗当局的权力》,维护封建统治和君主 本 统治。
学
案 (2)1524 年农民战争后,新教教会成了新教诸侯 加强统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二节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1.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
A.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B.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天主教会在德国大肆搜刮钱财
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
2.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国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德国( )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控制和掠夺。
答案:C
3.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搜刮财富
②此举引起德意志各阶层人民的愤怒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
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
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故①②③正确。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答案:D
4.下列选项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
①项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项都符合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答案:C
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成了多余的东西。
根据题干要求,注意“实质意义”,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A
6.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建立适应德国发展需要的德国民族教会,这符合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D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是( )
A.国家权力为神所授B.教权高于王权
C.教士是教徒选出的公仆D.王权应当高于教权
解析:材料信息“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是王权应当高于教权。
答案:D
8.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没有违背基督教的本意,它客观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僧侣、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二(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
……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三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
在现存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的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
——《书简纲领》
(1)材料一中,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答出神权与世俗权的关系再答支持的阶层。
第(2)问,答出闵采尔代表的阶级再找出材料的相似观点。
第(3)问,找出材料的不同的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关系:世俗权力高于神权。
阶层:世俗封建主。
(2)阶级:农民阶级。
相似点:都反对天主教神权。
(3)不同:材料一反对教会的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教会的特权,而且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5)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会法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6)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已经得了上帝的赦免。
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
他若越过此雷池,罪便仍然存在。
(21)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
了错误。
(86)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他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建筑一个圣彼得堂呢?
——《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但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
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
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
所以他在《撒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1)材料一中的(5)(6)(21)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这有什么意义?
(2)材料一中的(86)揭露了什么史实?
(3)诱发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因素是什么?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问,分析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教皇权力——赦免罪行被否定。
第(2)问,揭露的史实是罗马教会在德意志敛取钱财。
第(3)问,要把所学知识与该材料有机结合。
答案:(1)主张:否定教皇有权力赦免罪行。
意义:一种反封建斗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2)罗马教会对德国的经济掠夺。
(3)直接因素:教会兜售赎罪券。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意义: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