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鉴赏1
专题13古诗词内容概括-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

【13-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8.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8-202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考点通关】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到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名师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2-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2011-2022年菏泽中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汇总

答案:
• 9.(1)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 (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
情趣。
• (2)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
答案:
• 6.(1)牡丹盛开之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牡丹盛开之时的娇媚姿 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 (2)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川神女类比,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 千娇百媚,胜过灿烂的朝霞。诗人以洛神喻牡丹,运用了衬托的 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7.(2015·山东菏泽·中考真题)
•
秋霁
•
崔道融
•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 (1)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
• (2)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答案:
• 7.(1)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 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
• (2)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 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
•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答案:
• 3.(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
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4.(2019·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
面小题。
•
柳桥晚跳
•
陆游
5.(2018·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
面小题。
•
登城
•
刘敞
•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世事如梦,百转千回,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手执墨笔,曹雪芹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
红楼不见,梦依旧在,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花名签酒令八首(第六十三回)【说明】夜宴中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极大部分均可在旧时十分流行的《千家诗》选本中找到。
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其缺点是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这多少反映了作者有些许宿命论的思想。
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倒可以看出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这应该说是有价值的艺术经验。
为了揭其所隐,在下面的注中都全引了原诗。
牡丹——艳冠群芳(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释】1.“任是”句——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
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
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鉴赏】花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宝钗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引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
这里韩弘是借来比宝玉的,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
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李峤简介李峤(644~713),唐朝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某某某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石像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峤代表作品:《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翻译】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月》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
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
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中秋月》第一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第二首: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翻译】寒冷的高空升起一轮圆圆的明月,人们都说每个地方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骤雨暴风呢。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早发苦竹馆》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
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
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
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
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
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
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
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
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千家诗把原标题简化为《登山》登山(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注释: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
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浮生:虚浮奔波的人生。
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名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两句是说,终日劳累奔波,偶而偷得半日清闲,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才觉得自己在这虚浮奔波的人生路上,得到了半日的清闲。
仅此半日,也是值得珍惜的。
言简意明,生活气息很浓,韵味亦足。
参考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本诗描写了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偶在镇江南山的鹤林寺中与一僧人闲聊后,麻木苦悲的心情得到了放松,解脱了自己,自身的修养也得到了升华,从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我为您整理了春日偶成赏析,盼望对您学习这首诗有所关心1【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开封,又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熙宁初,以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因与王安石不合,谪镇宁军判官。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
与弟程颐同受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
后人合编有《二程全书》。
《宋史》有传。
【译文】: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闲逛,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快,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
【评论】:清·王相: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得意之趣。
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于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
(《千家诗评注》)今·倪其心、许逸民:这风光景物,给人以安静、暖和、生动、拘束的感受,显示出作者精神上的满意和满意,一无他求,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布满乐趣。
后二句用否定方式来说明自己的乐趣,划清一条界限,留下一个问题。
这界限是时人的乐趣和作者的乐趣之间的区分。
程颢有句名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爱护出来。
’(《上蔡语录》)这诗所谓‘余心乐’,便是他自家爱护出‘天理’的一种乐趣。
(《宋人绝句选》第78页)【鉴赏】:此诗以时人不识作反衬,强调自己别有乐趣。
这三、四两句说理而涉趣,颇能启人要寻绎诗人乐趣之所在,好像寄兴在前两句的写景之中。
然则,景亦寻常的春日风光,何所别于偷闲少年游荡之乐?但作者自称别有余心乐,留下一个疑问,让读者寻思。
诗味隽永,亦富理趣。
诗词鉴赏:【唐】杜耒《寒夜》

诗词鉴赏:
《寒夜》
【唐】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天的晚上来了客人,主人用茶当酒,热茶的火炉中,火苗已经红了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和平时并没有两样,只是窗前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晚的月色显得和平时格外地不同了。
这首诗出自《千家诗》,而《千家诗》是旧时孩子们学古诗的启蒙书,所以流传很广,年龄大一点的爸爸妈妈应该都能背诵这首《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可以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肯定是常客。
在这么冷的晚上,还有兴致出门的,一定是情谊很深的老朋友,才可以围着火炉聊聊家常。
夜深了,月亮照在窗前,窗外是梅花的清香。
好朋友聊天,为什么会留心到梅花和月色呢?其实,诗人赞美梅花的高洁,是为了赞叹自己的客人,在月光下和志同道合的客人品茶谈心,这气氛当然和平常大不一样啦。
晚来客围火炉边,品茗闲谈心怡然。
窗外皎洁泻地银,梅花香染月光暖。
冷夜客聚茶为酒,炉生沸香暖焰红。
往常模样温柔月,梅花飘香便不同。
冬夜客来茶替酒,竹炉沸泡火焰红。
平常模样窗前月,几枝梅花添景浓。
千家诗读后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家诗读后感《千家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诗歌精华的作品集。
读完《千家诗》后,我深感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千家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千家诗》,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所述的田园、山水、美食等等,都是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这些内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通过阅读《千家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其次,《千家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是一种用语言来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千家诗》中的诗歌是古代中国文人墨客们的杰作。
这些作品以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形式上来说,《千家诗》中的诗歌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和体裁,有田园诗、山水诗、咏史诗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描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等。
它们简短而精炼的语言,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正是这些作品的丰富多样性和艺术价值,使得《千家诗》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最后,《千家诗》对我个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古人在面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千家诗》中,我发现了很多美丽的诗句和意境,它们激发了我对诗歌创作的向往。
通过模仿古人的风格和方法,我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让我更好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写诗,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升的朝阳第一缕送给大家!大家早上好,下面开始分享《千家诗》鉴赏,希望大家喜欢!七绝·春日偶成朝代:宋代作者:程颢【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鉴赏提示】春游,是古来的文人墨客所爱描写的题目。
有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有人低吟浅唱,排遣自己伤春的忧愁;有人在春游中若有所思,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也有人流连于春景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些色彩斑斓、格调不一的春游图中,程颢的《春日偶成》以其高雅的情调、旷达的胸怀独具一格,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洛阳(今属河南)人。
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今天第一次《千家诗》鉴赏到此结束,祝友友们开心快乐一整天!友友们晚上好!《千家诗》鉴赏开始:七绝·春日偶成朝代:宋代作者:程颢【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鉴赏提示】春游,是古来的文人墨客所爱描写的题目。
有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有人低吟浅唱,排遣自己伤春的忧愁;有人在春游中若有所思,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也有人流连于春景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些色彩斑斓、格调不一的春游图中,程颢的《春日偶成》以其高雅的情调、旷达的胸怀独具一格,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洛阳(今属河南)人。
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今天的《千家诗》鉴赏到此结束,祝友友们晚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