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017)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精编课件
(完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课外古诗词:1《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3《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4《晚春》韩愈(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5《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惜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即使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8《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鸣。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只好消磨时间似的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落了灯花。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朗读停顿
古诗理解
1.词义: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声音。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故乡,家乡。
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 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 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是主观情感的推演,不 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李白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 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 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 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 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 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 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 心人的。
古诗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 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 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长安及 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 两只袖子都沾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 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2.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2.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
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盛唐,走进王维,一起欣赏《竹里馆》。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鹊起。
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使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现欲望。
3.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内涵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诗词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写作和口语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古诗词。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诗词情感共鸣的点时,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古诗词的核心元素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2.赏析诗句,推敲诗中蕴含的人物情感;3.了解《折杨柳》曲的意义,体会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赏析诗句,推敲诗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想象练习。
教学准备:预习单、课堂学习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品析讲授教学过程:一、巧借诗句,导入本课同学们,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诗词与乐曲密不可分,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笛曲情有独钟,创作了许多咏笛名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题北谢碑》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从军行》湖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听湖人吹笛》在这些写笛声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夜洛城闻笛》,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笛声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展示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反馈预习单批阅情况。
1.各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吟诵,师生共评。
2. PPT展示学生预习单,反馈批阅情况。
三、问题归类,探究理由1.同学的问题有很多,你能给这些问题归归类吗?(学生归类,并研讨归类理由)《春夜洛城闻笛》课堂学习单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整理如下:<1>“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暗”?(张小超、姜石豪)<2>“暗”是写颜色的吗?笛声都散满了洛阳城的哪些地方?(曲玉锡)<3>为什么要吹《折杨柳》这首曲子?(毛佳文、黄甜甜)<4>只是一首曲子,笛声为什么会飘满整个洛阳城?(王振浩、张梅)<5>“散”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魏睿)<6>“何人不起故园情”中“何人”指的是哪些人?(李航、李坤)<7>李白为什么不选别的曲子,偏偏选了《折杨柳》来写?(王庆雷、魏川)<8>《折杨柳》是首什么样的曲子?为什么听到了《折杨柳》,就产生了故园情?(刘紫檀、生瑞钰、孙晓露)<9>李白在洛阳城干什么?听到这首曲子,他会想到什么?(黑浩楠)<10>是谁深夜在吹《折杨柳》?这笛声是怎样传入作者耳际的?(李思琪、孙玉生)2.阐述归类结果和理由。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讲者。我发现这样的角色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但也暴露出他们在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训练,如辩论、演讲等,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能够熟练背诵两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意境分析:理解并分析《春夜洛城闻笛》和《晚春》的意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学习:识别并理解两首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文化背景的了解:掌握两首诗词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其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春夜洛城闻笛》和《晚春》是两首充满情感与想象的古诗词,它们体现了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首诗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了解诗人如何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和时光的感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过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创作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诗词学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句时,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 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 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 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 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 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 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 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 “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 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 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字词解释
• • • • •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 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 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 集》卷四:“《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 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 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 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 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 的哀怨感情。 • (6)故园:指故乡,家乡。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 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 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 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 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 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 下。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 县。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 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 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 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 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 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 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 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 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 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 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 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 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 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 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 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 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 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 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 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 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 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 耳。
•
• • • •
全文翻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闻笛 的感受。春夜阑珊,诗人难于成寐,不期然地几 缕断断续续的笛声飘然而至,诗人倚窗而立, 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便自然地从舌头淌出。 “暗”字有多重意蕴,已故沈祖棻先生说:“不知何 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从暗中飞出。”(《唐人七 绝诗浅释》);王尧衢《唐诗合解》中说:"忽然闻笛, 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以上注解, 自有其道理。我个人认为《折扬柳》曲本是送别之曲, 是婉转幽咽的,而“暗”字,绘出了笛声应是隐隐约 约的,断断续续的,不欢快的。这就暗合了这首诗的 情致。
同学们,学习了那么多
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吧 O(∩_∩)O~
• 下面的问题,将随机抽取 • 同学回答,下面同学请 • 合上书本,不许提醒!!!
文学常识提问: 1.《春夜洛城闻笛》选自 ( )本诗 作者( ) 字词提问: 1.洛城: 2.玉笛: 3.折柳(指什么,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4.故园: 5.暗飞声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 城”。诗人是个敏感的人,他听到了遥远的地 方传来的笛音,就认定这笛韵一定能传遍洛城 的每一个角落。他巧妙地加入了“散入春风” 这一想象,说是笛声借助了风力,使人无处不 闻。这显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李白的诗主观色彩非常强烈,这一句艺术的夸 张是符合他一贯的写作特色的。这一句中 “满” 字用得真好,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 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