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_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罗红霉素
罗红霉素含量测定技术分析

荷移络合物的组成比均为l : 2 ( F i g . 2 , F . 3 ) 。
2 . 8 反应 机理
T C NQ 是缺电子试剂, 罗红霉素是一种富电子物质, 其氮原子上的孤对电 子能够与7 , 7 , 8 , 8 四氰基x  ̄ - -次甲基苯醌形成n 7 r 型荷移络合物, 根据测得
UV 2 4 0 1 P C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I HHS ・ 2 1 Ni 型恒温水浴
( 北 京 靖卫 科学 仪器 厂 ) 。
1 2实 验方 法
2 . 9标准曲线 按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配制溶液并进行反应, 在各自的最大吸收波长下测 定荷移络合物的吸光度, 将测得的数据作统计处理, 绘制工作曲线, 得到回归方
络 合物 组成 比为 l : 2 , 推 测 其形成 机理 见F i g . 4 。 C( R o x i t h r o my c i n ) + ( TC NQ) =1 . 0 ×1 0 -3 mo l / L
F . 2 7 7 7 Th e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t he c o mp l e s f o r ma t i o n b y
C( Ro x1 0 - 4 mo l / L,
C( T C N Q) =1 . 0×l O - 3 mo l / L
Fi g. 3 7 7 7 T h e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t he c o mp l e s f o r ma t i o n b y
甲醇、 无水乙醇、 丙酮、 氯仿等有机试剂均为分析纯。 罗红霉素片( 江苏恒瑞医药 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0 5 0 1 1 2 5 1 I 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 , 批号0 4 1 1 l 2 9 ) 。
罗红霉素的伏安法测定研究_俞学炜 - 副本

第18卷第6期 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12月V ol.18 N o.6 JO U RN A L OF AN A L Y T ICA L SCI EN CE Dec. 2002文章编号:1006-6144(2002)06-0478-03罗红霉素的伏安法测定研究俞学炜2 狄俊伟1 屠一锋1*(1.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苏州,215006;2.江苏省苏州卫生学校,苏州,215002)摘 要:本文报道了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的伏安法测定。
研究中发现,罗红霉素除本身发生不可逆电化学氧化外,且可与溶解氧结合并发生电荷转移生成结合态的超氧阴离子,因而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氧化活性。
采用伏安法测定,检测下限可达6×10-6m ol/L,对罗红霉素制剂可不经分离直接进行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及回收率均符合要求。
关键词:罗红霉素;超氧阴离子;伏安法中图分类号:O657.1;R917 文献标识码:A罗红霉素是红霉素经C-9位结构改造后所得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及体外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类似,体内抗菌活性较红霉素高3.5倍以上,且对酸的稳定性较强,口服吸收迅速。
该药自问世后,迄今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罗红霉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体内外抗菌活性[1]、生物利用度[2]等方面。
其含量测定方法有微生物检定法[3]、紫外吸收法[4]和HPLC[5,6]法。
本文研究了罗红霉素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发现罗红霉素可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氧化,而且当溶液中有溶解氧存在时,罗红霉素与氧分子结合并经电荷转移[7]生成的结合态超氧阴离子[8]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且与罗红霉素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可用于其定量测定。
1 实验部分1.1 仪器及试剂CHI-660a电化学工作站(USA,CH Instr ument Inc.);玻碳电极、饱和甘汞电极、铂丝电极。
精密称取一定量罗红霉素对照品(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提供),用少量无水乙醇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定容后作贮备液。
HPLC-MS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浓度

HPLC-MS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浓度姜俊;ZHEN W;潘杰;徐艳;施爱明【期刊名称】《抗感染药学》【年(卷),期】2007(4)3【摘要】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高压液相/质谱(HPLC-MS)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Diamon- sil-C 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0mmol/L)醋酸铵缓冲液(pH=3.5)80:20,流速为1.0ml/min。
用含内标(克拉霉素)的乙腈液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以质谱为检测手段,按内标法定量。
结果:本法在0.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RSD<1.96%,批间RSD<2.50%,批内RE<4.96%,批间RE<5.54%。
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适用于罗红霉素血药浓度的测定。
【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罗红霉素;血药浓度;高效液相/质谱【作者】姜俊;ZHEN W;潘杰;徐艳;施爱明【作者单位】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江苏省苏州新药创制中心;Nu probe Inc.Foster City,CA,US;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5【相关文献】1.U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浓度及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J], 胡岚岚;汤建林;周世文;徐颖;张玥2.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莫西林的质量浓度 [J], 陈冠华;江羽;雷后亮3.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的方法学建立 [J], 李泰锋; 刘雪梅; 胡蕾; 罗兴献; 刘思鲁; 封宇飞4.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伐沙班的浓度 [J], 陈敏; 高红瑾; 阳丽梅5.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右旋雷贝拉唑和左旋雷贝拉唑浓度及其人体药动学研究 [J], 李相鸿;赵亚男;谢海棠;梁大虎;孙华;周理想;戴敏;杨斌;王伟佳;沈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光光度法测定罗红霉素的实验

罗红霉 素是 新 一代 大环 内 脂类 抗生 素 , 具 有 用量 小 、 吸收快 、 作 用 时间 长 等特 点 , 主 要作 用 于 革兰 氏 阳性 菌 、 厌氧菌 、 支 原体和衣原体等 。 已报道的分 析方法 有 :HP LC 法[ 1] 、 RHL PC 法[ 2] 、 SP 法[ 3] 等 , 本 文采 用 分光 光度 法 进 行药物含 量测 定 , 本方 法简便 快捷 、 条 件易 于控 制 、 灵 敏 度高 。 用本方法测 定药 物制 剂的含 量结 果与文 献方 法[ 4] 测 定该药物的含量结果相符 。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条件选择 2.1.1 吸收光谱
以试剂空白作参比 , 将配制好 的溶液在 721 型分光光 度 计上 扫 描 , 测 出 产 物 的 入 max = 548nm , 茜 素 入 max = 435nm , 罗红霉素在可见光区无吸收 。 2.1.2 时间的影响
按实验 方 法 配制 溶 液 , 将 配 制 好 的溶 液 分 别 放置 5、 15 、 25、 35 、 45 、 60 、 120min 后 , 进 行吸 光度 测 定 , 数 据 分别 为 0.521 , 0.523 , 0.523, 0.530, 0.534, 0.535 , 结 果表明反应 超过 25min 后 , 吸光度 略有 增加 , 因此 溶液 配 好后即可比色 。 2.1.3 温度的影响
L-半胱氨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对尿酸和肾上腺素的同时测定(英文)

L-半胱氨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对尿酸和肾上腺素的同时测定
(英文)
童耀斌;罗红群;李念兵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30)5
【摘要】研究了在半胱氨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发现该电极对肾上腺素(EP)和尿酸( U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同时测定EP和UA采用差分脉冲法在pH为7 .7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尿酸的检出限为6.5×10-7mol/L,肾上腺素的检出限为2.4×10-7mol/L.该方法应用与EP和UA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总页数】6页(P52-57)
【关键词】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肾上腺;尿酸
【作者】童耀斌;罗红群;李念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1
【相关文献】
1.L-半胱氨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不可逆双安培测定阿魏酸 [J], 李利军;喻来波;陈其锋;程昊;吴峰敏;吴健玲;孔红星
2.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及其测定 [J], 傅崇岗;苏昌华;单瑞峰
3.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膜修饰金电极测定抗坏血酸 [J], 江锡铭;方兆;陶海升
4.自组装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检测对硝基苯酚 [J], 连欢;张翠忠;张贞发;彭金云
5.去肾上腺素在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分析研究 [J], 李明齐;何晓英;蔡铎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红霉素在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罗红霉素在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李华刚;吴洪梅;罗宿星;伍远辉
【期刊名称】《化学世界》
【年(卷),期】2014(55)8
【摘要】制备羧酸甲基纤维素钠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CMC-MMT/GC),研究罗红霉素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缓冲溶液的pH值,罗红霉素的富集时间,电位等因素的影响,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其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在最优化条件下,罗红霉素在5.73×10-4~1.08×10-2 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0.59157-0.13898c,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为
1.05×10-4 mol/L。
【总页数】3页(P465-467)
【关键词】罗红霉素;测定;电化学;修饰电极
【作者】李华刚;吴洪梅;罗宿星;伍远辉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1.4
【相关文献】
1.磷钨酸改性蒙脱土-离子液体修饰电极上百草枯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J], 宋桃;何晓英;范向明;魏胤;华俊
2.银掺杂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上对苯二酚的电化学行为与测定 [J], 熊健;李容;朱伟
琼;韩园园;何晓英
3.水杨酸在改性钠基蒙脱土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J], 何晓英;张艳;李容;蒋晓丽;范向明
4.银掺杂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测定L-色氨酸的电化学行为 [J], 熊健;李伟;李容
5.改性钠基蒙脱土修饰电极上百草枯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J], 李容;蒋晓丽;何晓英;李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乙酰氨基酚在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上的不可逆双安培测定

文章 编号 :0 4 1 5 ( 0 8 0 -0 20 10 . 6 2 0 ) 1 2 - 6 0 4
对 乙酰氨 基 酚在 一 半胱 氨 酸修 饰 金 电极 上 的 不 可 逆 双 安 培 测 定
李利军 陈其锋 喻来波 程 昊 冯 军 钟招 亨 , , , , , , 孔红 星 吴健玲 ,
( .广 西工学 院 生物 与化 学工 程系 , 1 广西 柳 州 550 ; 40 6
2 .广 西 大学化 学 与化学 工 程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广 304
摘要: 在裸金 电极上制备 了 L半胱氨 酸 自组装 膜修饰 电极 ( -y/ A 一 LC sS M.C ) 研 究 了对 乙酰氨基酚 ( P 在 ME , A)
LC sS M・ME上的电化学行为 , —y/ A C 结果发 现该 修饰 电极对 A P的氧化具有催化作用 , 与裸金 电极相 比, 氧化峰 电位降低 了 6 mV, 电流增 大了 12×1 8 峰 . 0 A。本 文探讨 自组装膜修饰 技术用于构建 不可逆双安培法 的可行
性, 利用对 A P在 LC sS M- ME上的催化氧化 和高锰酸钾在裸金 电极 上的还原构建 双安培检测体系 , ・y/ A C 建立 了在外加 电压为 O V条件下流动注射双安培法 直接测定对 A P的方 法。在 O V外 加 电压下 ,.5 lL 0 0 mo 硫酸载 / 液 中, 测得对 A P的峰 电流 与其 浓度 在 2 0×1 。 lL~ . . 0。 / 2 0×1 m lL范 围 内呈 良好 的线性 关 系 ( = mo 0 o / , 0 9 8 ,r: 3 , 出限为 9 4×1 m lL .9 6 / 1 )检 . . 0 o 。连续测定 10 / .0×1 o L的 A 0ml / P溶液 2 0次 , 电流值 R D为 1 S .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石建;赵艳;高杰;张华【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09(049)044【摘要】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RM)含量.方法用Kroma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磷酸盐缓冲液(39:11:50),检测器为电化学检测器,电位1.2 V、流速0.9 ml/min,内标法定量.结果本法的线性范围是0.146 9~18.8 mg/L,回归方程Y=0.085 946 9 X、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6%~105%,日内RSD和日间RSD均小于6.3%.结论本法具有简便、灵敏、准确、稳定的特点,适用于RM血药浓度监测.【总页数】2页(P84-85)【作者】石建;赵艳;高杰;张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11【相关文献】1.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罗红霉素浓度 [J], 曾晓晖;石磊;罗新根;龚丽娴;王明礼2.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人血浆中盐酸克仑特罗浓度 [J], 杨莹;郑惠良;徐春慧;王梦娟3.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人血浆中维生素C的浓度 [J], 焦建杰;张文军;朱学慧;高卫真;董伟林;杨昆;娄建石;张才丽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 [J], 王华;王刚;吴筱丹;朱亚尔5.改变检测波长HPLC-UV法测定人血浆中的罗红霉素浓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J], 陈日来;周彦彬;田娟;厉宇红;冉黎灵;左英;丁劲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2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罗红霉素李利军31 蓝苏梅2 程昊1 蔡卓2 程龙军21(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柳州545006) 2(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宁530004)摘 要 在裸金电极上制备了L 2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L 2Cys 2Au /S AM /C ME )。
考察了联吡啶钌和罗红霉素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
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 )响应。
基于罗红霉素的存在可增大了联吡啶钌的发光强度,建立了测定罗红霉素片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罗红霉素浓度在1.0×10-7~1.0×10-4mol/L 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 =2×107C +384.02,r =0.9977;检出限(S /N =3)为1.0×10-7mol/L 。
连续测定1.8×10-5mol/L 罗红霉素10次,发光强度的RS D 为1.93%,表明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并将本方法用于罗红霉素片剂的检测。
关键词 L 2半胱氨酸,化学修饰电极,罗红霉素,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 2009201218收稿;2009205216接受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665001)和广西科学基金(No .0640029)资助项目3E 2mail:lilijun0562@sina .com 1 引 言罗红霉素为第3代红霉素衍生物(结构见图1),是红霉素A 的9位羰基以甲氧基乙氧基甲肟基取代的半合成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1]。
其抗菌活性及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对酸稳定,血药浓度高,因而具有用量小、口服吸收良好、作用时间长、稳定性好等优点。
罗红霉素直肠给药可作为治疗慢性细菌性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药物[2]。
目前,对罗红霉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3]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4]。
中国药典(2000年版)测定其含量采用微生物检定法,但该方法操作繁琐,检验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实验误差大[5]。
文献[6]报道了参考中国药典罗红霉素胶囊的溶出度检测法。
文献[7]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罗红霉素的含量。
但用同一溶剂时,罗红霉素与其分解产物显同一颜色,此法测定罗红霉素的含量可能产生很大的误差,故需要选择适宜的溶剂。
因此,建立罗 图1 罗红霉素的结构Fig .1 Structure of r oxithr omycin红霉素分析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致化学发光(ECL )是通过电极上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化学发光。
它是在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技术,不但保留了化学发光分析和电化学分析所固有的优点,同时还具有其化学发光反应易于控制、方法更灵敏、更具有选择性、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等优点[8,9]。
ECL 作为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报道的ECL 物质有联吡啶钌类络合物[10,11]、酰肼类药物[12,13]及多环芳烃类物质[14]。
其中作为发光试剂的联吡啶钌[Ru (bpy )3]2+具有水溶性好、试剂稳定、氧化还原可逆、发光效率高、可电化学再生、可进行可逆单电子转移反应及激发态寿命长等优点,在ECL 光药物分析应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关于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罗红霉素的报道较少。
本实验研究了巯基化合物在金电极表面的自组装及分析应用。
通过巯基化合物能够在金电极等金属表面形成S M 键,且伸向溶液的有机链会形成有序排列的单分子层结构,因此在结构与功能上自组装膜具有类似生物膜的特性,且稳定性好,在界面化学和生命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L 2半胱氨酸(L 2Cys )与金电极的强相互作用,通第37卷2009年9月 分析化学(FE NX I HUAXUE ) 研究简报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 istry 第9期1367~1370过S Au 键使L 2Cys 自组装到金电极的表面,形成L 2Cys 2Au /S AM /C ME,此电极对罗红霉素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据此,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罗红霉素的ECL 检测新方法。
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联吡啶钌与罗红霉素体系的ECL 强度与罗红霉素浓度在1.0×10-7~1.0×10-4mol/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本方法简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同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样品处理简单。
本方法应用于罗红霉素片剂的分析,结果满意。
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MP I 2E 型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西安瑞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DL 260D 型超声波清洗器(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CH660B 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电化学实验采用三电极系统:L 2Cys 2Au /S AM /C ME 电极为工作电极,Pt 丝为对电极,Ag/AgCl 为参比电极(饱和KCl 溶液)。
1.00×10-4mol/L 罗红霉素标准储备液(用时现配):准确称取0.0084g 罗红霉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用20mL 无水乙醇溶解后,用水定容至100mL 棕色容量瓶中,再用超声脱气后冷藏于冰箱中备用;1.00×10-3mol/L 联吡啶钌(A ldrich 公司)储备液:准确称取六水合三(2,22联吡啶)氯化钌0.0374g,用水溶解并定容于50mL 棕色容量瓶中,用超声脱气后放入冰箱中(4℃)保存。
实验用水均为二次石英亚沸蒸馏水。
2.2 L 2Cys 2Au /SA M /C M E 的制备将金电极首先用金相砂纸打磨,再依次用0.5和0.05μm α2A12O 3粉在平板玻璃上抛光至镜面,分别于无水乙醇和水中超声洗涤5m in 。
然后将金电极浸人0.05mol/L H 2S O 4溶液10m in,在1.4~0.4V 范围内进行CV 扫描,直至得到稳定和重现的伏安图。
随后,固定电位在0.25V 恒电位极化3m in,以彻底消除表面可能存在的金氧化物。
再将金电极依次用水和无水乙醇冲洗干净,以高纯氮吹干立即浸入0.02mmol/L L 2Cys 溶液中,在室温下自组装24h,取出电极,用无水乙醇反复冲洗以除去物理吸附的硫醇,最后用水冲洗,即可制得L 2Cys 2Au /S AM /C ME 。
2.3 实验方法实验在MP I 2E 型电致ECL 工作站上进行。
三电极系统;支持电解质为0.1mol/L 硼酸盐缓冲液(pH 7.50),将0.4mmol/L Ru (bpy )2+3和0.2mL 0.1mol/L 硼酸盐缓冲液加入电解池,在0.2~1.30V 范围内进行CV 扫描,然后记录发光信号作为空白。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罗红霉素溶液0.1mL,采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发光信号值。
以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信号/空白)对罗红霉素定量分析, 图2 联吡啶钌(a )和罗红霉素2联吡啶钌共存(b )体系的循环伏安图Fig .2 Cyclic volta mmetric curve of Ru (bpy )2+3and r oxithr omycin 2Ru (bpy )2+3syste m a . 2.5mmol/L Ru (bpy )2+3;b.a +0.1mmol/L 罗红霉素(Roxithr omycin )0.1mol/L Na 2B 4O 7。
绘制相对峰高强度与罗红霉素浓度的校准曲线,同时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
发光强度2时间实验曲线由MP I 2E 型ECL 工作站测定。
用工作站检测池下方的光电倍增管来收集待测样品的ECL 强度,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850V 。
溶液测定前用超声波除气5m in,实验在室温下进行,所有电位值均相对于参比电极Ag/AgCl 。
3 结果与讨论3.1 Ru(bpy)2+3和罗红霉素的电化学行为分别对80μL Ru (bpy )2+3,80μL 硼酸盐缓冲溶液(pH 7.5),80μL Ru (bpy )2+3+100μL 罗红霉素标准液+80μL 硼酸盐缓冲溶液(pH 7.5)进行CV 扫描和正向线性电位扫描。
实验结果如图2。
图2的a 和b 分别为联吡啶钌体系和罗红霉素与联吡啶钌共存体系的CV 曲线,从图2可见,联吡啶钌只有低的电极电流(曲线a ),而罗红霉素加入后电极电8631 分析化学第37卷流信号显著增强(曲线b ),由此可知罗红霉素对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3.2 罗红霉素2Ru(bpy)2+3体系电化学发光行为考察了Ru (bpy )2+3在L 2Cys 2Au /S AM /C ME 电极的ECL 行为。
联吡啶钌在L 2Cys 2Au /S AM /C ME 电极的发光强度比裸金电极明显增大。
在相同条件下,在Ru (bpy )2+3体系中加入罗红霉素后,体系的发光强度增大约6倍。
说明罗红霉素对Ru (bpy )2+3的发光强度具有增敏作用。
3.3 缓冲溶液对ECL 强度的影响介质是影响电化学发光的主要因素。
关于硼酸盐缓冲溶液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已有报道[15]。
本实验分别考察了硼酸盐和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以硼酸盐缓冲体系为介质时,罗红霉素增敏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信号与联吡啶钌的空白电化学 图3 缓冲溶液体系对ECL 强度的影响Fig .3 Effect of pH value of s oluti on on EC L signal a .磷酸盐缓冲溶液(P BS );b .硼酸盐缓冲溶液(Boratebuffer );v :100mV /s;扫描范围(Scan potential ):0.2~1130V;0.1mol/L Na 2B 4O 7。
发光信号的信噪比最大,且重现性较好,最佳浓度为0.1mol/L 。
考察了pH 值在6.5~9.0之间的硼酸盐缓冲体系,得知在pH =6.5时发光较弱;随着pH 增大,发光强度逐渐增大,pH =7.5时达到最大值。
由于罗红霉素带有胺基,其氮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易与质子结合,因此在酸性溶液中会与H +反应形成正离子。
pH 继续变大时发光强度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溶液中过多的OH -参与在电极上的竞争反应造成高价态联吡啶钌∆的减少。
因此,缓冲体系的pH 值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电极上Ru (bpy )3+3的产生。
实验中选择Na 2B 4O 7(pH =7.5)。
3.4 Ru(bpy)2+3浓度的选择考察了在0.1~1.0mmol/L 范围内Ru (bpy )2+3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Ru (bpy )2+3浓度的增加,ECL 强度增大,过大的浓度使噪音也同时增加,因此在保证最佳信噪比的前提下,选择Ru (bpy )2+3浓度为0.4mmo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