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头腔共鸣

合集下载

头腔共鸣 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 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基于口腔共鸣,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来达到的。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获得头腔共鸣的发声技巧:
1. 微笑:在发声时保持微笑的状态,可以让声音位置更高,更容易进入头腔。

2. 哼鸣:通过哼鸣训练,可以逐渐找到歌唱的位置和状态。

哼鸣时,声音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明亮。

3. 小开口:不张大嘴唱歌,闭上嘴巴迫使自己打开喉咙歌唱,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使声音更加清晰和集中。

4. 抬软腭:在发声时,抬高软腭可以帮助打开鼻腔和头腔的通道,使声音更容易进入头腔。

5. 集中注意力:在发声时,集中注意力,想象声音是从头腔中发出的,而不是从喉咙发出的,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头腔共鸣技巧。

头腔共鸣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声音更加高亢、明亮、圆润和具有穿透力。

为了掌握这种技巧,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探索,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

史上最全对“头腔共鸣”的认识,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对“头腔共鸣”的认识,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对“头腔共鸣”的认识,值得收藏!一、对头腔共鸣的认识头腔包括鼻腔、额窦、蝶窦等。

它是固定不变的腔体, 是歌唱高声区主要共鸣器官。

头腔共鸣是指与鼻腔贯通的窦部, 它包括额窦、蝶窦、眉心、鼻梁一带所产生的共鸣, 作用非常重要。

这个部位的共鸣腔体积很小, 共鸣色彩明亮, 在歌唱中, 特别是在唱高音时, 眉心部位会感觉到有些微微振动, 似有点麻酥, 这就是头腔共鸣在起作用, 唱高音时主要使用头腔共鸣, 产生丰富的高频泛音, 使声音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和金属感。

头腔共鸣其实是打开鼻腔所产生的共鸣, 声波会在鼻腔中振动, 故亦有人称之为 (鼻腔共鸣) 。

但由于其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 甚至到达前额、头顶, 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振动的感觉(即所谓“头声”) , 故我们称之为头腔共鸣。

头腔部分的共鸣能把声区的声音统一到一个高位置上, 让声音产生色彩和穿透力。

二、头腔共鸣的训练(一) 哼鸣训练法用声母“m”闭口哼唱, 这种训练方法叫哼鸣法。

1. 训练方法用打“哈欠”时的吸气状态, 笑肌微提, 将嘴唇轻轻闭上, 上下牙略分开, 口内略呈“0”型状, 舌根放松, 软腭上提, 用平缓的气流冲开声带发出带“m”音的哼鸣声, 音量不宜过大, 并将声音延长哼唱, 尽量使声音的集中点和着力点往前、往上, 好象声音发自鼻腔后部的上方。

这时,嘴唇有“麻”的感觉, 同时眉心及周围的骨面应有明显的振动感觉, 说明初步掌握了哼鸣方法。

2. 注意事项哼鸣要轻柔、气息要均匀, 相关发声共鸣器官要适当放松, 集中精力想象发声的位置, 使大脑中有一个准确的高位置声音概念。

3. 自我检验方法在哼鸣延长声音时, 将嘴唇轻轻打开, 音色特性没有明显变化, 说明哼鸣发声位置正确。

若打开嘴唇时, 音色立即起明显变化, 说明发声位置不集中或发声位置在咽喉部。

4. 纠正方法认真按照打“哈欠”吸气时的动作状态练习, 注重软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开两个中心环节, 使声波顺利通过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动。

关于“头腔共鸣”,这些阐述最经典!

关于“头腔共鸣”,这些阐述最经典!

关于“头腔共鸣”,这些阐述最经典!歌唱中,头腔是非常重要的共鸣位置,关于头腔的经典阐述,帮助你正确使用头腔的技术。

“音箱”头腔在歌唱中的作用像是一个大音箱,歌唱时让声音充分进入面罩和头腔形成一个发声的焦点,用脑子想着唱、轻轻地发声,然后再往外送。

演唱时要感觉头顶上始终飘着一层薄薄的声音(泛音),在面罩上部鼻咽眉宇处韵声。

歌唱姿势要端正,头部在保持水平线的状态上微抬一些,以保证共鸣腔的畅通。

“上额打开,像伞一样”歌唱时额头的状态一定要积极兴奋,并且要保持开阔和清晰的感觉,即“头是空的”。

上腭到头顶这一块儿就像是一把伞,“上腭打开,像伞一样”就是歌唱发声时要把“伞”打开。

“吹口哨”歌唱发声就像是在头腔上吹口哨(集中在面罩共鸣腔和颅腔里吹),唱起来不费力、音色听起来清澈。

歌唱发声都要有一个核心,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抓住一个“点”,在点的基础上“吹口哨”使声音集中、向前。

歌唱之所以强调头腔的重要性,是因为它不仅是重要的共鸣器官,而且还是音域拓展的重要载体、是找到真假声结合的起点、是大脑意识的“司令部”。

它承载着高位置、共鸣腔、咬字、“关闭”和发挥想象力等等如此之多的功能,因此也可以说头腔是声乐演唱的百宝箱。

男高音歌唱中运用的共鸣腔体大多是面罩共鸣和头腔共鸣,倘若中低声区能够挂着胸声会使歌声更加饱满、结实。

唱高音的时候多用头腔,音越高位置点越往后,但一定是都要往前唱(意识靠后、声音靠前)。

犹如拉弓射箭的道理,要想使箭体往前射的更远、更具有穿透力,弓就要往后拉得越满越好。

歌唱时,感觉头腔额头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声膜,让它轻轻地唱、气息轻轻地吹(就像是在面罩前面轻轻地吹一个气球),要用脑子想着始终保持在位置点上,注意咬字和旋律线的连贯;高音时声音变薄、点变小,这样更加有助于轻松地唱出高音,其声音效果将是同样的辉煌并体现一个歌者的音乐素养。

歌唱大讲堂好歌大家唱科学歌唱快乐歌唱健康歌唱幸福歌唱。

五招教你学会“头腔共鸣”,轻松唱高音!

五招教你学会“头腔共鸣”,轻松唱高音!

五招教你学会“头腔共鸣”,轻松唱高音!怎样找到头腔共鸣?我们这里讲的头腔共鸣也称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声音处于高位置上的唱法。

如果歌者在歌唱时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之后,就感觉额部鼻腔、上颗、唇齿以及两边颧骨包围的空间在发生振动,这种感觉就像一个短小精致的笛子挂在其间发出明亮、具有穿透力的声响。

头腔共鸣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获得良好声音的重要因素便是获得头腔共鸣,而在我们实际演唱过程中,人主观感受到的是面罩这一部分在振动,而面罩腔体则是由额窦、上领窦以及颧骨组成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一,也就造成了感觉面罩部分振动的部位也不一样。

歌唱的时候只有使声音进入面罩,才能使声音更明亮、更就有穿透力。

其次的作用是利用头腔共鸣,更能使声音上下统一、咬字清晰以及向更高音区扩展。

也就是说利用头腔共鸣能够使歌者在歌唱的时候,对声音位置准确定位,一张嘴、一发声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位置演唱,一旦声音处于高位置上,那么无论歌者唱什么音或是以多大的声音唱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时,你便变成了声音的控制者。

那么,声音就可以流畅、连贯的发出来了。

利用头腔共鸣可以增加歌唱的持久性。

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一个人的声音条件很好,而没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做指导,那么他的演唱生涯注定是短暂的,是因为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都是一定的,即使是拥有再好的本钱,如果长期用本钱来歌唱,就会损坏声带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嗓音问题。

反之,如果好本钱加上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来演唱,那么即使是到晚年声音也可以很漂亮的。

找到头腔共鸣的方法面带微笑的方法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国外大师的讲座,授课对象是一个男中音学生,他的音色很干净、很抒情,但是他歌唱的时候面无表情,那位大师就示意学生咧着嘴歌唱,并让学生的嘴角向两边咧开,学生依照着老师的手势又重新唱了一遍刚才的歌曲,所不同的是声音听起来更松弛,更明亮,也更具穿透力了。

这就是微笑唱法的效果。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的方法都是源于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就和声音是一样的,听起来自然的、舒服的声音就是正确的。

什么是三腔共鸣?如何练习三腔共鸣?

什么是三腔共鸣?如何练习三腔共鸣?

发音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

从原理上来说,我们要以三腔连成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孤立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共鸣腔。

所谓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

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

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

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口腔共鸣是发声方法之一。

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

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

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

这种共鸣使声音明亮靠前,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白声”。

发中音(中声区的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

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所谓胸腔共鸣也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

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怎样才能更好的三腔共鸣呢?首先是要练习头腔共鸣。

要得头腔发声的要领,从假声入手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用像摇篮曲一般的音调轻轻哼歌或是说话。

我认为,用“Lu”声来训练头腔发声有神奇的功效。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声乐学习者在歌唱的时候,最为迷惑的就是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区别在哪里?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很好的处理好头腔共鸣?我认为头腔共鸣在美声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分类,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以及头腔共鸣与气息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了关于头腔共鸣的几个问题。

一、头腔共鸣的分类所谓的头腔共鸣,实际上是引用了头骨(医学上称之为颅骨)中的各种空窦腔体的共振的结果。

头骨空腔就是鼻窦。

这些含气的鼻窦空腔共计四对,左、右对称排列。

每个空窦都有一个窦口与鼻腔通气。

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它们属于固定空间。

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四个鼻窦空腔。

1、上颌窦:在鼻前庭两侧,是鼻窦中最大的空腔;2、额窦:位于两眉之中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呈上尖下宽的三棱锥体形。

由于此空窦较小,易产生共鸣的高频泛音音色;3、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是一些不规则的小空腔;4、蝶窦:位于蝶骨内,居鼻腔最后上方,左右各一而又常不对称。

蝶窦因似蝴蝶形状而命名,它比额窦的容积约大两倍。

以上头骨空腔,均能依照声音频率产生相应的共鸣谐振,从而使歌唱增加了明亮的共鸣泛音音色,产生出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

二、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首先我想明确的一点是,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不是一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

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从我自己在歌唱时的感觉来说,我感觉头部像是一个前后相通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软腭后部的鼻咽口就像是瓶口。

我在唱歌的时候,总是想着鼻咽口,想着声音穿过那个小口,向上送,然后注意一下声音进入的角度,应该是贴着鼻咽口的后边有种向上吹的劲儿。

如果这样做,我就会很容易就找到头腔的共鸣。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音区的时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到了高音区,头腔共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头腔、喉咙、气息”的学习方法,付图解。

“头腔、喉咙、气息”的学习方法,付图解。

“头腔、喉咙、气息”的学习方法,付图解。

一、头腔共鸣人的口腔上盖主要包括硬腭(前面的比较硬的部分)、软腭(在硬腭后面的比较软的部分)、悬雍垂(或者叫小舌,与软腭相连)。

在演唱时要求硬腭和软腭都必须向上撑开,同时悬雍垂放松,根部向下,尖部向上稍翘起些,但不能过于紧张。

人的口腔后面的部分叫咽腔,我们的咽腔也要撑开。

在做好上面的操作后,要求鼻腔也要撑开。

鼻腔与口咽腔是连通的,我们管这一连通部分叫作鼻咽腔,鼻咽腔也是撑开的。

为了更好的打开鼻咽腔,要求我们的眉心不能紧张,不能向中间收,要把眉心的表皮也撑开,同时我们要面带微笑,颧骨上提。

这样,鼻腔到口腔就做到了畅通无阻。

在这种状态下发声时,我们感觉到上口盖以上有一个整体的共鸣效果,而这就是头腔共鸣。

演唱高音,头腔共鸣会更多一些,我们必须根据演唱作品的实际情况控制和减少口腔共鸣,从而突出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不太好解决的是打开鼻咽腔,即鼻腔与口咽腔连接的那一个很小的区域,我们在练习时多去体会这一点,体会眉心的感觉。

母音 ei 的练习和哼鸣(ng)的练习有利于我们打开鼻咽腔。

上图中的额窦和蝶窦是与头腔共鸣相关的小腔室。

二、打开喉咙(重要技术,想获得更好的头腔共鸣和气息支持必须打开喉咙)对于打开喉咙,我觉得在解释上会更困难一些,是因为人们感受到的状态与实际的客观情况总有一些偏差。

为此我必须提出更多的理解思路,以帮助大家理解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一种理解方法:在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体会下面的动作。

看下面的示意图:第一动作是将颈部肌肉向周围扩张,如图一。

同时注意,高音时声带开口小、更紧张,中低音时声带开口大、更松弛。

(注意如果下巴肌肉也紧张就错误了。

下巴紧张时声音是不畅通的。

)第二个动作是下降喉咙,如图二。

注意,喉咙在降低到很低的位置后,一定要稳定好,不能上下乱动。

上面的两个动作没有先后之别,是同时进行的,当动作完成的时候,应该感受到的是最通畅的呼吸状态。

我们再看一下第一小节“头腔共鸣”中的示意图。

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

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

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导语: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而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怎样才能做到呢?一起了解一下吧!1.打开喉咙什么叫做打开喉咙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人认为:“张开嘴巴,往喉咙里面大口吸气,把里面的小舌头部分提起来,像一个口袋型的状态,喉头往下走。

”而通过学习,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打开喉咙,不单只打开后咽壁,而且还要把前咽壁也张开,这样产生的共鸣空间会更加大。

从外观看,就是一个打哈欠的状态。

由于人的头腔里面能腾出来的空间不多,所以,口腔的张开的状态是否完全,直接影响了声音出来的质量和效果。

简单点说,人的口腔里面能打开的`空间越大,声音出来的效果就会越好,也就更加利于歌唱。

至于喉结部位,只要打开口腔,气息有意识地往上吸,喉结就能很自然地放下来,达到自然放松的状态;如果有意识地想让喉结往下走,反而使喉结附近的肌肉群紧张,增加了发声的难度。

2.打开头腔光打开喉咙还不足以将声音竖立起来,声音竖立不起来,音色就没办法出来,音色出不来,谈何穿透力?所以,光打开喉咙还不够,还必须把头腔打开。

可能会有初学者问,头腔怎么能打得开呢?其实,打开头腔主要还是要把眉心打开,具体点说,就是把上口腔至眉心的这部分距离贯通联系起来,上面提到的打开喉咙的状态,同样也是为了这个头腔共振服务的。

在发声的时候,需要将源自于声带的声音带动到鼻腔,使之振动。

初学者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自然地发声,顺着气息把声音往口腔顶上带。

当然,初学者在这个学习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运用,使口腔、鼻腔的这个“通道”能够打通。

这个位置抓住并掌握了,声音就比较容易集中,并带有明显的穿透力。

头腔共鸣是所有声乐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只有靠教师的示范、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本身的领悟能力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