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物理同步课件:42、3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鲁科)同步课件:3章末整合

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 F1 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 平衡时长度为 ll;改用大小为 F2 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 l2.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Fl22- -Fl1 1
C.Fl22+ -Fl1 1
B.Fl22+ +Fl1 1 D.Fl22- +Fl1 1
答案 A
分析、计算两类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方法: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所 谓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研究对象相对于和它接触的、当作参照 物的物体运动方向.
2.要清楚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其大小可由公式 f=μN 计算, 可见滑动摩擦力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及正压力 N 有 关、与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接触面大小等无关.注意 N 是物体 间的压力,一般不等于研究物体的重力.另外还要注意,物体 之间有几个接触面,就可能存在几个摩擦力,这就要分析接触 面的个数及各接触面间的正压力.
A.a 的原长比 b 长 B.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C.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图1
解析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可知 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B 正确;图线与 l 的截距表示原长,则 a 的原长比 b 的 短,A 错误;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D 错误.
3.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跟 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所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关键是分析 清楚“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用前面所述的“假设法”判断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即假若接触面光滑,物体就要发生相 对运动的方向. 4.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 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随正压力增大而增大).当物体处于 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平衡条件来求;而物体处于非 平衡态时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后面要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来求.
(
).A.Fl22- -Fl1 1
C.Fl22+ -Fl1 1
B.Fl22+ +Fl1 1 D.Fl22- +Fl1 1
答案 A
分析、计算两类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方法: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所 谓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研究对象相对于和它接触的、当作参照 物的物体运动方向.
2.要清楚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其大小可由公式 f=μN 计算, 可见滑动摩擦力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及正压力 N 有 关、与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接触面大小等无关.注意 N 是物体 间的压力,一般不等于研究物体的重力.另外还要注意,物体 之间有几个接触面,就可能存在几个摩擦力,这就要分析接触 面的个数及各接触面间的正压力.
A.a 的原长比 b 长 B.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C.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图1
解析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可知 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B 正确;图线与 l 的截距表示原长,则 a 的原长比 b 的 短,A 错误;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D 错误.
3.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跟 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所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关键是分析 清楚“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用前面所述的“假设法”判断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即假若接触面光滑,物体就要发生相 对运动的方向. 4.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 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随正压力增大而增大).当物体处于 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平衡条件来求;而物体处于非 平衡态时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后面要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来求.
【创新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鲁科)同步课件:3专题突破

(4)当形变较小而不易判断时,可以根据二力平衡进
行判断
(1)弹簧的弹力可由胡克定律计算,但要注意公式F=
大小 kx中x的含义
计算
(2)非弹簧的弹力可由二力平衡的条件计算,如杆对
物体的弹力
【例1】 s1、s2表示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两根弹簧,k1 >k2.a和b表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两个小物块,ma>mb,将弹簧 与物块按照如图4-3-9所示方式悬挂起来,现要求两根弹簧的
答案 BC 借题发挥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 然后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逐个进行分析.每分析一个 力都要根据力的产生条件进行判断,对于弹力和摩擦力,还要 结合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专题小练
1. 某缓冲装置可抽象成如图 4-3-12 所示的简单模型.图 中 k1、k2 为原长相等,劲度系数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
3.分析受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用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 力,如动力、阻力、下滑力等. (2)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某些 不存在的力. (3)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 所施的力. (4)一般情况下,可将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5)要注意题干中的某些语句,如“光滑面”、“不计空气 阻力”、“不计重力”、“恰好”等等. (6)要结合运动情况分析力.
答案 AC
3.对图4-3-14中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图 4-3-14 解析 甲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只受重力和地面的弹力 作用;乙中物体相对斜面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故除受重力和弹 力外还受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丙中杆静止,有两个接 触点,则除重力作用外,还有两个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一个 沿水平方向的摩擦力的作用.
2020版创新设计教科版高考总复习高中物理配套课件目录物理教科

@《创新设计》
选修3-5 第六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讲 动量和动量定理 第2讲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突破 力学观点的综合应用 实验七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弹性正碰模型的拓展
7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选修3-1 第七章 静电场 第1讲 电场的力的性质 第2讲 电场的能的性质 第3讲 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专题突破 带电粒子(或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综合问题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平衡与运动问题
第九章 磁场 第1讲 磁场的描述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第2讲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专题突破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0
选修3-2 第十章 电磁感应
目录
CONTENTS
第1讲 电磁感应现像 楞次定律 第2讲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 涡流 专题突破 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
《创新设计》2020版 高三一轮总复习实用课件
物理(教科版)
1
第一部分 必考内容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专题突破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运动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创新设计》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或金属框)的切割”模型
11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第十一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 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第2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实验十二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选修3-5 第六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讲 动量和动量定理 第2讲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突破 力学观点的综合应用 实验七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弹性正碰模型的拓展
7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选修3-1 第七章 静电场 第1讲 电场的力的性质 第2讲 电场的能的性质 第3讲 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专题突破 带电粒子(或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综合问题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平衡与运动问题
第九章 磁场 第1讲 磁场的描述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第2讲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专题突破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0
选修3-2 第十章 电磁感应
目录
CONTENTS
第1讲 电磁感应现像 楞次定律 第2讲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 涡流 专题突破 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
《创新设计》2020版 高三一轮总复习实用课件
物理(教科版)
1
第一部分 必考内容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专题突破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运动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创新设计》
●从教材走向高考 高考热点——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或金属框)的切割”模型
11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
第十一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 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第2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实验十二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2025届物理《创新设计》一轮资料(配套PPT课件)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3讲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2.科技馆中的一个展品如图2所示,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水龙头,在 一种特殊的间歇闪光灯的照射下,若调节间歇闪光间隔时间正好与水滴从A下 落到B的时间相同,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似乎不再下落,而是像固 定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不动,对出现的这种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3.(多选)在某高塔顶层的墙外侧,以 20 m/s 的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石子(小石子
可看成质点),忽略空气阻力,当小石子运动到离抛出点 15 m 时,运动时间可
能是(g 取 10 m/s2)( ABD )
A.1 s
B.3 s
C.4 s
D.(2+ 7) s
解析 小石子离抛出点最远的距离为 sm=2vg20=20 m,当小石子运动到离抛出点
②由Δv=gΔt知,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同。
③连续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高度之差Δs=gT2。
(2)物体由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
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等效于竖直下抛运动,应该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
直线运动规律去解决此类问题。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例1 (2024·广东省深圳市调研)如图1所示,一个小 孩在公园里玩“眼疾手快”游戏。游戏者需接 住从支架顶部随机落下的圆棒。已知支架顶部 距离地面2.3 m,圆棒长0.4 m,小孩站在支架旁 边,手能触及所有圆棒的下落轨迹的某一段范 围AB,上边界A距离地面1.1 m,下边界B距离地 面0.5 m。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 求:
图1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1)圆棒下落到A点所用的时间t1; 解析 圆棒底部距离A点的高度 h1=2.3 m-0.4 m-1.1 m=0.8 m 圆棒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到 A 点,有 h1=21gt21 代入数据解得t1=0.4 s。 答案 0.4 s
【创新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鲁科版)同步课件:4专题突破

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 F 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
线运动(m1 在地面,m2 在空中),力 F 与水平方向成 θ 角.则
m1 所受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正确的是( ). A.N=m1g+m2g-Fsin θ
B.N=m1g+m2g-Fcos θ
C.f=Fcos θ
D.f=Fsin θ
图 5-3、4-27
【例 1】 如图 5-3、4-23 所示,A 球重 G1=60 N,斜面 体 B 重 G2=100 N,斜面倾角为 30°,一切摩擦均不计,则水平 力 F 至少为多大时,才能使 A、B 均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竖直 墙壁和水平地面受到的弹力各为多大?
图 5-3、4-23
解析 将 A、B 视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所 受合力为零.对整体受力分析如下图甲所示,其中 F′为墙壁 的弹力,N 为水平地面的弹力,列平衡方程得
【例 2】 物体的质量为 2 kg.两根轻细绳 AB 和 AC 的一端 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 A 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 方向与水平线成 θ=60°角的拉力 F,如图 5-3、4-24 所示(图 中物体当做质点),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 F 的大小范 围.(g 取 10 m/s2)
图 5-3、4-24
杆的压力FBC.依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受 力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力三角形和几何三角
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AB= AC = BC ,代入数据求得 F FAC FBC
FAC
=48 N,FBC=64 N.
答案 AC杆受拉力,大小为48 N;BC杆受压力,大小为6 4 N.
专题小练
1.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木块 P 和 Q,用水平力 F 推 Q,
三、相似三角形法解平衡问题 根据力的分解或合成构建出三角形,可用相似三角形法解 决平衡问题.相似三角形法的内容是:当物体受到三个力 F1、 F2 和 F3 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那么这三个力组成的首尾相连 的封闭的力三角形 F1F2F3 与几何三角形 ABC 相似,则对应边 成比例:AFB1 =BFC2 =CFA3 .
2025届物理《创新设计》一轮资料(配套PPT课件)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一

研透核心考点
(2)获得加速度方法的改进 长木板倾斜,靠小车的重力获得加速度(如图甲、乙所示)―替―代→靠重物的拉力获 得加速度。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3)计时方法的改进 采用频闪照相法和滴水法获得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替―代→打点计时器。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例2 (2024·重庆巴蜀中学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图4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规律”,实验步骤如下:
目录
2
研透核心考点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考点二 拓展创新实验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1.由纸带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即 vn=sn+2Tsn+1来计算。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2.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将坐标点(0.3 s,80.0 cm/s)在图中描点,如图所示。
答案 如解析图所示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b) (3)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v-Δt 图线
可视为一条直线,此直线用方程-v =kΔt+b
表 示 , 其 中 k = _______cm/s2 , b =
_______cm/s(结果均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6甲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图6 (1)将木板水平固定在桌面上,在木板上装有两个光电门1、2,测得两光电门 间的距离L=0.250 m,用游标卡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片的 宽度d=________mm。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一堂物理课的创新设计PPT课件

-
a3
T2
=k
a3
0.058 0.378 1.000 3.54 140.61 867.93
T2
0.058 0.378 1.000 3.54 140.66 867.89
7
案例:一堂物理课的创新设计
-
1
好 课 的 “三 看”
◆一看“着眼点”
——三维目标是否有机整合
◆二看“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三看“落脚点”
——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有效
-
2
(一)“着眼点” :三维目标有机整
合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知识点
知识与 技能
-
5
案例1:
a3
T2
=k
a
Hale Waihona Puke T●思考:是否还应让学生——
领略物理公式的简约之美
体会科学发现的艰难之旅
-
6
案例1: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a3 = T2
a
O.387 O.723 I.000 1.524 5.20 9.539
T 0.24 0.615 1.000 1.88 11.86 29.46
学学生生兴兴趣趣盎盎然然地地参参与与学学习习活活动动, 通过通一过定一的定过的程过与程方与法方, 法 切
切实实掌掌握握了了知知识识和和技技能能.
乐学 会学 学会
-
3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误区 标签式 (游离知识)
说教式 (机械灌输)
对策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
-
4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
过程与 方法
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
a3
T2
=k
a3
0.058 0.378 1.000 3.54 140.61 867.93
T2
0.058 0.378 1.000 3.54 140.66 867.89
7
案例:一堂物理课的创新设计
-
1
好 课 的 “三 看”
◆一看“着眼点”
——三维目标是否有机整合
◆二看“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三看“落脚点”
——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有效
-
2
(一)“着眼点” :三维目标有机整
合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知识点
知识与 技能
-
5
案例1:
a3
T2
=k
a
Hale Waihona Puke T●思考:是否还应让学生——
领略物理公式的简约之美
体会科学发现的艰难之旅
-
6
案例1: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a3 = T2
a
O.387 O.723 I.000 1.524 5.20 9.539
T 0.24 0.615 1.000 1.88 11.86 29.46
学学生生兴兴趣趣盎盎然然地地参参与与学学习习活活动动, 通过通一过定一的定过的程过与程方与法方, 法 切
切实实掌掌握握了了知知识识和和技技能能.
乐学 会学 学会
-
3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误区 标签式 (游离知识)
说教式 (机械灌输)
对策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
-
4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
过程与 方法
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
高中创新设计物理教科必修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ppt正式完整版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疑惑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要点归纳]
1.天体质量的计算
“自力更生法”
“借助外援法”
已知天体(如地球)的半径R
情景 和天体(如地球)表面的重
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 做匀速圆周运动
力加速度g
“自力更生法”
“借助外援法”
行星或卫星受到的万有力
高中创新设计物理教科必修课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核心提炼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 2 个应用——预言未知天体,测天体
文学上的应用,预言未知 质量
星体。
1 个基本思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力
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2 个重要关系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 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 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间的距离 r,可计算行星的质量 M,公式是 M=__G_T__2 _____。
思维拓展 如图1所示是卡文迪许测量引力常量的示意图。卡文迪许在 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测出了引力常量G 的值,从而“称量”出了地球的质量。
图1
(1) 卡 文 迪 许 测 出 G 后 , 他 是 怎 样 “ 称 量 ” 地 球 的 质 量 的 呢?
二、计算天体质量
阅读教材第50页内容,知道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地球质量的计算
(1)思路: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 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Mm (2)关系式:mg=__G__R_2____。
gR2 (3)结果:M=___G_______,只要知道g、R、G的值,就可 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GMRm2 =mg ——GMr2m=mvr2=mω2r=m4Tπ2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