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历史的资料

福建土楼历史的资料福建土楼历史福建土楼是福建的一大文化特色,是福建土著村落的典型代表。
土楼是古代福建地方民居建筑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
福建土楼始建于元朝至明朝,成熟于明朝至清朝。
福建土楼除了是建筑史的珍品之一外,更是考古学家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许多地方保持着原生态的建筑风貌,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福建土楼属于多层式建筑,主要包括土楼、菜园楼、方便楼、圆楼等,整个建筑体系非常严密,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
福建土楼的设计和施工令人惊叹,据考古学家估计,那些高达10多米的楼房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而在此之前,只有皇帝才拥有这种特权建造高大的建筑。
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自成一体:大厅、天井、炉头、美食等等,构成了一种独特而完美的组合。
其主体建筑通常 is 一个圆形的大厅,称为扇楼,它所处几层楼中心,楼高约70余米,厚道近外,上狭下阔的房屋风格独特。
建筑工艺精湛,人们用当地产的石灰土和黏土混合制成砖,然后将砖干燥,烘烤,砸碎,最后再混合成新的砖,然后压缩漆成瓦,再结合竹子和原木制成柱、梁、瓦等建筑材料,让土楼几百年来屹立不倒。
福建土楼对于历史研究、建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所体现的人类勤劳、创新、智慧和文化可贵之处,值得珍视、保护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包括政府、学者和民间,都倾注了大量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福建土楼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历经风雨,见证了福建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为了福建文化传统的象征,也凝聚了福建家庭文化、家庭教育、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福建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如果你有机会去福建,不妨到福建的土楼一探究竟,感受福建土楼带给你的惊艳和深深的感动。
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福建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和北部的特定地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1. 土楼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紫金山区遭受土匪袭击,当地居民为了自保,强迫雇佣的闽南建筑师岭南师傅,建造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建筑。
2. 土楼的外墙用厚实的石块或砖砌成,内墙使用厚土包裹的竹子,保证了房屋的强劲耐用性,防止了火灾和敌人、动物的入侵。
3. 土楼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这些楼房可以在居民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
这样一来,土楼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化的模式。
4. 土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髓,它融入了南方客家人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采用了西方城堡的建筑手法,是一座自然与科技、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5. 土楼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凡的作用,它不仅保护了土楼里的居民免受外来威胁,还帮助他们在困难时期生存下来。
6. 今天,福建土楼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有很多游客前来欣赏这些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同时了解福建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福建土楼知识点

福建土楼知识点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福建土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福建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福建土楼起源于清朝,特别是明清时期。
它最早出现在福建省南部的山区,是少数民族土著人民根据自身居住和防御需求而创造出的建筑形式。
在当时,福建的山区频繁受到外来侵略,人们为了保护自身财产和家族,开始建造这种坚固耐用的土楼。
二、特点1. 坚固耐用:福建土楼是以土、石、竹木等自然材料为主体,通过夯土的方式建造而成。
土楼的墙体厚度可达到数米,能够抵御外来的袭击和自然灾害,形成了坚固耐用的特点。
2. 独特的结构: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楼内分为多个楼层,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居住。
楼内设有厨房、厕所、洗衣间等功能区,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而楼外有走廊和休闲区,方便居民交流和休息。
3. 具有防御功能:土楼的围墙高大厚实,楼内外均设有枪眼和防御洞口,方便居民防御外敌。
在过去的岁月里,这些土楼曾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成为家族和部落的堡垒。
三、福建土楼的重要地位福建土楼不仅是福建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更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福建人民对于家族和家庭的重视,更展现了他们智慧的结晶。
此外,福建土楼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它承载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土楼的保护力度,修复了一大批老旧土楼,并加强了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增强人们对土楼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福建土楼是福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展现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体现了他们对家族和部落的重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福建土楼,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福建土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品之一。
福建土楼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土楼区,这个区域是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的交界处,其中最有名的土楼群体是云水谣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建筑、文化、历史、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福建土楼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福建土楼是一种大型的、多层的民居建筑,常见的形式有圆形、方形和椭圆形等。
土楼建筑的特点是厚实的墙体、坚固的结构、宽敞的空间和独特的装饰。
土楼的墙体采用厚实的土坯和石头建造,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
结构方面,土楼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空间方面,土楼具有宽敞明亮的居住空间,可以容纳多个家庭。
装饰方面,土楼采用了精美的浮雕、彩画和雕刻等工艺,体现了福建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福建土楼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福建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福建土楼是福建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福建的文化遗产之一。
土楼建筑体现了福建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映了福建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土楼群体还是福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保留了土楼民族的传统民俗、信仰和文化传统。
福建土楼还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
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土楼景区还是福建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福建土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厚实的墙体、坚固的结构、宽敞的空间和独特的装饰。
土楼群体还是福建民居建筑的代表,反映了福建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同时,福建土楼还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福建永定土楼是中国土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土楼,也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
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福建永定土楼,介绍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福建永定土楼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永定县,是依山而建的独特建筑群。
明代时期,永定地区的土客族(土楼建筑的主要建造者和使用者)在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下,创造了土楼这种耐久坚固的建筑形式。
福建永定土楼恰逢其时地诞生,并得到了土族人民的广泛应用。
二、建筑特点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特点突出在于其独特的构造和防御功能。
土楼采用了独特的“夯土墙”、“鹰嘴墙”以及多层高耸的楼层设计。
整个土楼由内至外,分别为天井、圈层、楼层和外围墙体。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部分,起到通风、照明的作用。
圈层是各个楼层之间的连接部分,便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楼层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存储空间。
外围墙体是整个建筑的保护层,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三、文化贡献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
土客族人民通过建造土楼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家族的敬重。
同时,土楼也是土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是他们寄托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楼内的祖先厅堂和家族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都展现了土客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总结: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福建永定土楼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土楼,福建永定土楼不仅展示了土客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走进福建永定土楼,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风采。
福建土楼简短介绍

福建土楼简短介绍
福建土楼,又被称为“云墙土楼”,是中国福建省特有的建筑风格。
它是福建土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福建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以坚固耐用、防御功能强大而闻名。
土楼的外墙由坚实的土坯砌成,厚度可达一米以上,具有很强的抗震和防火能力。
土楼的内部则由多个圆形或方形的楼层组成,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功能。
大部分土楼都有一个中央庭院,用于集会和社交活动。
福建土楼的设计也非常独特。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土楼通常建在山坡上,背靠大山,面朝河流或田野。
这样的位置选择既能提供良好的防御条件,又能使居民享受到自然的美景。
土楼内部的布局也非常精巧。
每层楼都有多个房间,供不同的家庭居住。
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接,方便居民来往。
每个房间都有窗户,使得室内充满了自然光线。
房间的墙壁上还常常挂满了各种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示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福建土楼是土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团结和谐的象征。
在土楼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形成了一个亲密的社区。
土楼里的人们经常一起吃饭、聚会、庆祝节日,共同分享欢乐和忧伤。
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让土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加坚强和
乐观。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品。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和智慧,更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和社区的深刻思考。
福建土楼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土楼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土楼是福建省土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瑰宝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我们组织了本次土楼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土楼简介土楼又称“土佛堂”、“风楼”,是福建土地上特有的集住宅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通常由砖、石和土土夯筑而成。
土楼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层叠状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门窗,以防御为主。
2. 历史文化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朝和明朝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土楼是福建一带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形式,如土家族、侗族等,这也是土楼独特的文化背景。
3. 建筑特点福建土楼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土楼有着牢固的防御能力,楼体坚实可靠,可以抵挡强烈的风雨和洪水。
其次,土楼的内部结构合理,楼内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等级划分居住区域,保护隐私并方便管理。
最后,土楼的外观造型独特,周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
三、调研结果1. 土楼的保护情况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土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
但是,也有一些土楼因为年代久远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和损失。
2. 土楼的旅游开发由于土楼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许多土楼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 土楼的传统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
土楼不仅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杰作之一。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土楼调研,我们对土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土楼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楼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土楼的独特价值并传承下去。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独特而宏伟的建筑艺术之一。
作为福建省特色的建筑形态,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所在。
一、土楼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和发展起来则是在宋代。
土楼是建于山区的农家住宅,早期由于对抗外来侵略和山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寻求安全和生活需求成为主要目的,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圆型或方型平面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的构建逐渐成为彰显家族荣誉的象征,成为多户聚居的堡垒式建筑。
二、土楼的特点与建筑风格1. 土楼的材料与结构: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块、花岗岩、土和竹木等,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楼体坚实且结构严密,外墙大致分为三层,内墙则更加多层,以确保安全和隐私。
2. 土楼的平面布局:土楼的平面布局独特千变万化,常见的有环形、方形、斜角五边形等。
楼分为内外两个环形,内环用作居住区,外环则是用来防御敌人。
内环的楼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圈”、“地圈”和“人圈”,每个圈按照世系关系来分房。
楼梯间呈螺旋形,便于运输和防御。
3. 土楼的建筑装饰:福建土楼始终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楼的外表常常精心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浮雕,瓦当也装饰得金碧辉煌。
楼内的墙壁、栏杆等装饰也充满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
三、土楼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除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外,福建土楼在中华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1. 社会联结的象征:土楼作为宗族组织形式的住宅,其内部居民大多是同一姓氏或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
土楼的存在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保护了传统的家族文化。
2. 文化传承的载体:福建土楼是传统福建民居和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的福建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
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社会制度,对于后代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土楼文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福建土楼夜景(20张)幕。
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永定岩太土楼群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
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福建土楼(5张)“福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郑孝燮考察福建土楼后如是说。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
”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
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
“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
”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
“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福建土楼(13张)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位于永定洪坑土楼群的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2010年2月13日即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永定客家土楼,亲切看望了居住在土楼内的客家乡亲,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新春来临,永定客家土楼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胡总书记冒雨来到永定县洪坑村的振成楼,该楼按《易经》八卦原理设计,以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著称,被称为“土楼王子”。
楼主阿耕向胡总书记介绍了振成楼的客家文化内涵,胡总书记对客家土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走边问,不时点着头。
当阿耕指着祖堂的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介绍起客家土楼很好地传承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胡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好好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把客家土楼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考察完承启楼后,胡总书记盛赞“客胡锦涛同志考察永定客家土楼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2建筑特色福建土楼的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俗称“生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土木结合、外闭内敞、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品类多样、就地取材、构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楼建筑的主要特征。
其独特的建设形式、高超的工程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家庭聚族而居于一楼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可谓天下一绝。
[3]福建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风格,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福建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因为建筑奇特,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闽西南这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3土楼布局福建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
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
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福建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
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楼梯最多的土楼为数极个别。
4基本分类综述福建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
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等。
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
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在旧时被当地人称为圆寨,至今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圆楼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圆侨福楼寨。
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
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只有一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
圆楼的外环(主楼)呈圆形状,以厚实坚固的生土墙承重,其土墙依层次升高而逐渐减少厚度,底层厚1米多至2米,顶层厚0.4米至0.8米,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
多环同心圆楼的第二环以内的墙体均用青砖或土坯砖砌成,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适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的需要,同时也无需像外环那样突出防卫功能,何况其承重远比外环小。
楼内其他附属建筑如厨房、浴室等墙体也使用同类材料。
方楼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
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南靖塔下村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
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与两侧高,与两侧屋顶形成半层或一层楼高的错落,前者为悬山顶,后者为重檐歇山顶。
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
长方形楼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
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
“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系后人扩建的。
新楼、老楼融为一体,既节省了用地、扩大了居住空间,又保持了全楼整体的统一,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高度团结。
这两种土楼的楼内均设置若干个门相通,而且正面也设置大门供楼主进出,可谓四通八达。
但“目”字形楼两侧正面的大门比中间原有的正面大门稍小,并且两门对称,既显示主次分明,又美观规整。
府第式方楼一般认为,府第式方楼同样属于方形楼,因为从整体看,它4个角都呈90度,似乎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但两者在建筑布局、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应当把它们区分开来。
府第式方楼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屋,前低后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贯通,天井两侧为厢房、回廊。
方楼正面为高2一3层的楼或单层屋,后向为主楼。
前座楼或前座屋均设门厅,出口为大门;中座一般为主厅(祖堂),单层,高5米以上,系全楼公共活动的中心;后座主楼比前座楼或前座屋高2至3层,设厅堂(俗称上厅),一般用于供奉神座。
中轴线两侧为前低后高的横楼,互相对称,明显低于后楼,但本身若干级的落差并不大,它与前后座楼屋紧密相连。
横楼的房间门均朝向中轴线,与“三堂”(即前、中、后座楼屋)相呼应。
“三堂”与横楼之间分别有一至两个长方形天井,其前向、后向甚至中间以廊屋或石砌通道与前、中、后堂贯通。
前堂(楼或屋)两侧设廊厅,并各开一小门作为横楼的出入口。
全楼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后堂)高且出檐较大,突出了其在全楼中的主要地位。
宫殿式方楼宫殿式方楼与府第式方楼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永定奎聚楼型制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