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平等的真谛

合集下载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案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社会层面价值追求是什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和描写,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什么是自由平等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1:教师出事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书2:问题(阅读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

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3:(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4:探究网络自由(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平等的真谛说课稿平等的真谛说课稿范文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准确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的。

我的说课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的第一课时“平等的真谛”。

本课与上一课“关注弱势群体”和下一课“和你在一起”是承接和递进的关系。

即:要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为下节课落实行动打下基础,进而知道公平、公正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从内容和地位上讲,本课的教学是一节搭桥课。

搭学生思想认识的桥,搭上下课时承接和递进的桥。

如何搭?如何找到一个支撑点?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2、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每个人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

二、对学情的分析与思考十几岁的孩子对平等的理解是趋于绝对的公平与公正是片面的。

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弱势群体”等诸多现象,又认为平等是不可能的。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如何让他们的认识从片面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思考,为下节课落实行动大下基础??这成为我教学方案设计的又一思考。

三、设计教学方案,搭起教与学的桥梁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思考,我选择了目标教学法,围绕教学目标(心中目标明确,教法才会灵活,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案例搭建平台,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案。

导入: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引发同学们对平等的思考。

案例——某青年在进入一饭店就餐时,被饭店工作人员以“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为由拒绝入内,经过诉讼,该青年获赔精神损失费4000元。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文本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文本

《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文本一、教学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由是法律内的自由,体会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增强自由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由是有限制、相对的”辩证认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法律视角认识自由平等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自由的内涵,掌握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知道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及意义,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在集体中成长”部分: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法律与秩序”部分: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的第一框题。

宪法精神是贯彻八年级下册书的红线,是统帅全篇的灵魂。

本单元“崇尚法治精神”是整册书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落脚点,通过讲授法治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形成尊重自由平等的意识。

基于前三单元知识的学习,首先,引领学生认知自由平等的真谛,提出自由、平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其次,引领学生基于宪法视角,从内心深处深刻体认社会主义法治尊重自由平等。

最后,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树立尊重自由平等的理念。

本单元的落脚点是“公民意识的教育。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认识自由、平等的内涵和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自由和法治的关系,平等的意义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之七年级学生成熟,但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

特别是独生子女较多,考虑问题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容易忽略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下4.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下4.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下4.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下4.7.1《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明白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由和平等的内涵,理解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但对自由平等的概念理解尚不深入。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自由平等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明白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明白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自由和平等的内涵,理解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思考,导入新课。

2.理论阐述:讲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3.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自由平等的体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自由平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由和平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_2

初中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_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课探究
平等
地位 含义
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①同等情况 下同等对待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新课探究
熟悉平等的地位及含义。 用工单位不得规定就业歧视性条件;同学交往不得歧视身有残疾的同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不得取笑家庭贫困的同学;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 白云飘飘,一 只风筝在天上飞。 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及表现。 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 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教材虽然对自由与平等原则作出分别解释,但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主线,即自由、平等与法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点将平等绝对化了。 这种观点将平等绝对化了。 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 不在宪法规定的自由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败现象。 请试想接下来法院的重审过程。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用工单位不得规定就业歧视性条件;同学交往不得歧视身有残疾的同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不得取笑家庭贫困的同学;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
自由、平等与法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自由的分析中,包含自由的特点、自由 而结除合了 上人图格,和请法用律身地边位的之实外例,与人同们学生分活享的自各己个对方平面等往的往认存识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并不否定平等的价值和人们对平等的追求。

8.1平等的真谛

8.1平等的真谛

平等的真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之所以有差别,就主要在于人际遇不同,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事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坚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引入:分析案例,体验平等1. 呈现教科书第52页中的两个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并展开讨论。

2. 教师:“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自由谈论对平等的理解。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平等的思想,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教学环节一:平等的含义1. 教师呈现如下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等的含义。

让学生阅读后发表看法。

某单位车辆违反交通法规并造成交通事故,造成两人身亡。

其中一人为某大学教授,另一人为进城务工农民。

在理赔时,肇事单位认为,应给教授赔偿30万元,而农民工只赔8万。

2. 呈现一组学者、思想家对平等的论述,学生阅读并谈自己对平等概念的理解。

(见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平等的含义,懂得公平公正对于人的重要性教学环节二:高低贵贱之辩论以“人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为题展开辩论。

正方辩题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方的辩题为:人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

正反方分别用事例、让学生通过辩论对公正和公平形成深刻的认识,深他人的言论等证明自己的论点。

切体会平等的重要性教学环节三:维护平等1.教师:追求平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现代社会注重人与人的平等。

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那么应如何维护社会的平等?2.学生就下面的观点开展讨论。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第七课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第七课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 第七课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自由平等的真谛》是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自由、平等的含义,认识到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自由、平等的理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自由的意义、平等的意义、自由平等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由的真正含义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平等的意义在于尊重他人、公平对待他人,不歧视他人;自由平等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自由、平等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自由、平等的真正含义和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关于自由、平等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自由、平等的含义,认识到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观念,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自由、平等的理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由、平等的含义和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的相对性和平等的实践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思考,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自由的相对性和平等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自由、平等的真正含义。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自由、平等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_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初中学生富有生命的活力,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认识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初始阶段,少数学生不认真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的法定义务,不珍惜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受教育的神圣权利,欺凌弱小同学,随意旷课,逃学甚至辍学,错误的认为“这是我的自由”。

一部分学生尽管知晓自由和平等都不是绝对的,但对二者的认识停留在浅层表面。

例如,仅仅认为自由受校规和校纪的约束和限制,很难把自由和法治联系在一起。

对于平等的认识,更多的是在道德层面上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很难从法律的高度“法眼看平等”,尤其从宪法的角度来理性的加以看待。

效果分析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选取歌曲,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设问与学生互动,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例如在教授自由平等的含义、自由的限制,我采取提问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巧设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无私照平等的真谛一、设计思路这节课从材料导入,通过讨论,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和领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轻松领悟平等的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辩论活动引发学生心灵的碰撞,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最终从情感上认同“人人生而平等”的道理;然后通过“实话实说”、“现场采访”等活动,深入理解平等的真谛;最后通过分享交流、集思广益等活动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平等的真谛,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义。

【教学重点】了解平等的内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维护平等权利的道德责任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多媒体显示如下故事。

故事一: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

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

”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道:“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

”这件事给萧伯纳极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故事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个乞丐跪倒在地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

”屠格涅夫寻遍全身无一点可充饥之物。

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

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讨论: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感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1:说明人与人是平等的。

无论是乞丐,还是小孩,我们都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学生2:任何人无论成就大小,都不应该高高在上,应该平等待人。

学生3:说明人人生而平等,我们应当自觉维护自己的平等权利,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学生4:平等待人是一种修养,平等待人不但能获得自尊,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教师: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人虽然有男女老少、高低美丑,但每个人的生命都同样宝贵、同等重要。

【讲授新课】学生看下面的案例。

某大学生见有个老农溺水便奋力相救,把落水的老农救上了岸,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有人认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为救一个农民而牺牲,太不值得。

问题:大学生和农民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学生交流略)………………………………………活动二………………………………………正方:大学生和农民的生命是对等的。

反方:大学生和农民的生命是不对等的。

正方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对人类做着自己的贡献。

正如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长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美丽。

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久、稳固地架在江河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

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记忆。

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人的生命是对等的。

在生命的对等方面,没有任何例外。

反方观点: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职业。

不同的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劳动技能有生熟之分,创新能力也有大小之别。

试想,科学家袁隆平在农业方面所做的贡献和一个普通的农民,谁的贡献大呢?如果拿袁隆平的生命去换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那中国就缺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了,我们的国家将遭受多大的损失!因此,人的生命是不对等的。

显然,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应该高于农民。

教师总结:职业的不同,金钱的多少,寿命的长短,相貌的美丑,都不影响生命的价值。

虽然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有大有小,但生命的平等性不能用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每个人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等的。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塑造的。

”生命的对等性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板书:一、平等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古代的皇帝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境遇,是否应该成为一个人人格尊严的条件?请同学们实话实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三………………………………………学生1:法国的《****宣言》第一条规定:“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将赤裸裸地离开,生活只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纷纷扰扰,不应该影响生命的价值,更不应该影响人格的尊严。

学生2: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没有钱,生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在痛苦中生活。

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留住,还谈什么人格尊严呢?学生3:(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古人宁死不受嗟来之食不正说明了人人应该平等,人格尊严不应受到侵犯!……教师:即使现在的天空被阴云遮蔽,即使目前的生活被苦难困扰,现实境遇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的不便,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它不能成为也不应该一个人人格尊严的条件。

板书:1.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教师:我们要有尊严,要有尊严地活着。

在平等权利方面,人格尊严毫无疑问地应当受到尊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权利呢?………………………………………活动四………………………………………多媒体呈现如下资料。

[page]备受人们关注的“坑面女”王娜的第二期修复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她于2007年5月15日出院,返回合阳老家继续休养,大约两个月后将再次回到医院进行第三期手术。

“坑面女”造脸重获新生,将结束19年不能闭合嘴唇之痛。

问题:假如你是医生、王娜或王娜的母亲,你为什么要给王娜进行手术?王娜:手术是我重新生活的希望。

如果手术成功,我就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手术可以让我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医生:对医院来说,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职责。

对王娜进行手术是在履行我们的职责,也尽了救危扶困的道德义务。

手术让王娜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感到欣慰。

母亲:手术的成功可以让王娜更加自信,让我的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王娜的人。

……教师:从王娜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们不难感受一股暖流在她心中流淌,一种希望在她心头荡漾,好像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已经在她面前展开。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

板书:2.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教师: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平等现象,请同学们列举事例,进行交流。

…………………………………活动五(分享交流)…………………………………学生: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残疾人就业问题,等等。

板书:二、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活动六………………………………………呈现如下两则故事,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问题:面对种种的不公平,应如何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1.孙瑾用自己的奖金帮助同学完成学业。

(见附)2.国家药监局原局长朱筱萸被判处死刑。

(见附)学生1:我认为要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首先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只有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人们的平等权利才能得到切实保护。

学生2:平等权利的获得仅靠法律是不够的,每个人还要自觉行动,不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

学生3: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要尽道德义务,公民也要像杨春萍那样履行好自己的道德义务。

……教师:同学们的金点子还真不少,总结起来,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需要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努力。

不仅社会如此,公民也应如此。

板书:1. 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板书:2. 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需要社会和公民负起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蒋聪伶、霍金的故事。

问题:从他们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1:面对困境不要怨天尤人,悲叹命运不公,而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2:面对困难,要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学生3:弱势群体自身更要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4:作为社会上的弱者,要热爱生活,不能自暴自弃。

板书:3. 弱势群体应自立自强,捍卫自己平等的权利………………………………………活动七………………………………………问题:学生交流在这节课中的收获(略)。

教师: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平等对人类如太阳对万物。

太阳的光辉温暖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要让平等的雨露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

让我们坚守平等的信念,依靠法律和道德,为每一个人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

三、教学反思1.这节课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同学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同学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的同学的总结相当出彩,出乎老师的意料。

2.这节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感知、体验、领悟学习内容,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一改政治课堂的沉闷,真正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汲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变成了快乐的学习者。

附:“嗟来之食”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饥饿的穷人经过时,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

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在路旁。

孙瑾用自己的奖金帮助同学孙瑾生活在一个干部家庭。

为了让她体会不同的生活,自初中开始,父亲就让她转学到了农村的中学学习。

在这里,孙瑾看到许多同学放学后要帮父母干农活。

每年开学时,不少同学缴学费的钱是家里攒下的一角、两角零钞。

这对孙瑾触动很大。

不久前,在一项全国模特大赛上,她夺得了冠军,得到了5000元奖金。

她把这些奖金全部用于帮助困难的同学。

2007年5月30日,20名贫困同学分别收到了来自孙瑾的200元到300元不等的捐助款。

国家药检局原局长郑筱萸被判处死刑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利用职务之便,给假药开绿灯,收受贿赂629万元,一审被判处死刑。

买药就是为了治病救人。

他的行为使多少人活下去的希望破灭。

他的这种以民生开“玩笑”,视生命为“儿戏”,草菅人命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表明我国政府惩治****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