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总结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地球表层六大特征(简答)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以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风化壳、土壤层等4.互相渗透的个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

5.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异明显,在极小的距离内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场所。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4.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太阳能,地球内能,宇宙射线,潮汐能,势能与动能…)5.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复杂性的原因及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密度的差异性及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性。

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相互渗透性和人水平方向上的地域结构特征。

6.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13、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4、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2.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周期性节律与旋回性节律有何不同?
3.昼夜节奏和季节节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质旋回与气候旋回有什么不同?
4.什么事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5.什么事正负反馈?试举例说明。
6.简述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1.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因素?
2.地带性、非地带性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4.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
5.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6.简述系统的功能类型。
7.什么是过程—响应系统?
第四章
1.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包括小因素)?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事自然环境?
3.天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试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5.试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物质和能量组成。
1.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什么事辐射干燥指数?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5.什么是耗散结构?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发展的本质原因。(结合第六章第1题)
第六章
1.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选择(10)、填空(20)、名词解释(18)、简答(30)、论述(22)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然地理复习提纲⼀、⾃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1、组成包括:⾃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类:即固态的岩⽯、液态的⽔、⽓态的空⽓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为主体构成了下列⾃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圈、⽔圈、沉积岩⽯圈、⽣物圈地貌是⼤⽓圈、⽔圈、⽣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和岩⽯圈(蕴含着内⼒)相互作⽤的结果。

地貌要素反过来⼜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貌是⼤⽓、⽔和⽣物作⽤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蕴含着最终来⾃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先⽀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配着海陆间的⽔分循环,从⽽影响了⽣物分布和陆地⽔⽂⽹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

风化壳和⼟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过程各种作⽤的影响。

⼤⽓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

⽔体所起的⼀种重要的环境作⽤,在于其潜热特性。

⽔与⼤⽓相互联系,决定着⾃然地理环境中⽔热的配置。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且⽔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物界,没有⽔就没有⽣命。

因此,各种⽔⽂过程实质成为⾃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壤圈或⼟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

在整个⾃然地理环境中,⼟壤是结合⽆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物其作⽤表现在:改变⼤⽓圈、⽔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壤形成作⽤、地貌的改造、岩⽯和⾮⾦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类作为⽣物的特殊部分,既有⾃然属性的⼀⾯,⼜有社会属性的⼀⾯。

因此,在⾃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类起着⼗分特殊的作⽤。

⾃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下,形成了各种⾃然地理组成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自然地理学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习提纲

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
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 径流的形成及集流过程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五章 地貌
地貌成与河漫滩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的概念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从 水、肥、气、热四个方面分析)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 对策
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学习提纲学习提纲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第一章地球?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常见岩石矿物类型?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质构造概念及类型?地质构造概念及类型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降水的类型?大气环流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全球水量平衡特点?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水系?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径流的形成及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流域的概念第五章地貌?地貌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类型?河床与河漫滩第六章土壤圈?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从水肥气热四个方面分析?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对策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作用特点?生物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2.~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发展,并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空间和时间)。

☆关于耗散结构(系统科学概论,P269)3.天文因素给以~数学规则性影响(周期性和地带性),而地球因素相反,两者共同支配其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4.~附近的地圈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1.整体性的概念2.这种内部联系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各单独要素不具备作为整体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组合具有一种放大或缩小效应——非线性关系)2.部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特征的反映——同类要求在不同性质的整体中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性质和作用3.地域结构上的认识4.时间结构的认识第二节物质循环(含能量转换)一、大气循环a.模式——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b.动力——太阳辐射c.作用——①重新分配地表热量和水分②搬运地表疏松的固体物质二、水分循环自身相变a.两种方式洋流或河川径流b. 沟通四大圈层c.涉及六大过程四、地质循环(四个基本过程)风化过程1.地表———→为土壤形成准备物质基础输运过程2.地表———→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沉积过程3.地表———→岩石(岩化过程)构造过程4.地表———→地表(降化)四、生物循环1.能量交换的通道2.实现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互相转化第三节地球化学作用(略)空间一、从微观的角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和运动时间二、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及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得以应用第四节水热作用一、自然地理环境:水热关系1.热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推动自然综合体演化的基本矛盾2.热水矛盾的主要方面随地域而3.转变二、热关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结构辐射干燥指数=R/Lr 年辐射平衡/蒸发潜热.年总降水量1.据R可确定纬向自然带2.据R/Lr可确定经向自然带第五节 ~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1.在~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2.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传输。

3.物质循环与平衡不可分割,因此自然界得以有限的物质进行无限的运动。

4.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观点第一节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章申)一、天文时代——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太阳星云——太阳——类地行星较重物质的碰撞、吸引、合并——地球二、地文时代——地球内部构造形成阶段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巨大热能,使地球内部增温→地核、地幔、地壳三、生文时代——地球上生物产生和进化的时代原始生命(菌藻类)→蓝绿藻(释放游离氧)→真核细胞→……三、文时代——人类产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人类出现(原始阶段)——人类文明出现——农耕社会——工业革命时代第二节四大圈层发展的方向性一、岩石圈1.火成岩占优势的单调圈层→种类繁多的岩石组成的圈层→沉积岩层的出现2.地壳的演化过程(地槽→地台→地洼)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螺旋式升进的过程3.大陆面积不断扩大4.粗岩屑残积层→富钙阶段→富硅铅阶段→富铅阶段二、气圈1.原始大气圈(没有游离氧不,处于原还态)2.CO2大气(游离氧出现, CO2和N2增加)3.(大气O3层的出现)现代大气三、生物圈1.生命起源的方向性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2.生物从海向陆的方向性(O3起着重作用)3.植物演化方向性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动物的方向性单细胞→多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一、原始自然地理系统1.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生成2. 地壳增厚,太阳能取代地球内能,使三大圈层形成新的物质系统二、然生态系统1.海洋环境合成了生命2.蓝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原始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大气圈中O3的出现,能量转换效率提高4.生物从海洋登陆三、类生态系统1.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出来2.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演化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发展背景上的重复,递进中的循环(时间循环)一、周期性节律1.昼夜节律(地球自转引起)极地的昼夜节律特例2.季节节律(地球公转引起)3.潮汐的周日变化、周月变化二、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1.地质旋回表现:a.地层表面由老到新反复出现b.具有级别不同的周期:代、纪、世c.基本决定于天文因素2.气候旋回a.6亿多年来的地球气候以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交替演变为其基本特点b.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冰期-间冰期旋回c.气候旋回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阶段性节律以一定阶段为周期的突要性重复,为生物有机体所特有1.生长节律a.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遵循着各自的生命长短呈阶段性的节律变化b.种类不同的生物,其生长节律周期差异很大2.进化节律a.6亿年来古生物发展经历了6个大阶段间有5次大灭绝b.成因:①可能是对遗传机理发生作用②宇宙环境的变化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一、自我调节能力①负反馈只在一定阈值内起作用具有复杂反馈?的控制系统:②稳定性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二、稳定具有相对性涨落的发生(耗散结构理论)第六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概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1.地域分异及其规律2.陆地上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差异性)具有比海洋更典型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尺度1. 自然综合体是有等级的,故分异有尺度之别2.不同尺度的分异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三、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及其规律1.太阳辐射——地带性规律(显域性):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地球内能——非地带性规律(隐域性):地表的构造区域性2.非地带性规律不象地带性规律有近乎完美的数学规则性,而使地带性发生畸变性破坏3.两种规律既矛盾又统一,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复杂的空间变化第二节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一、纬向地带性1.定义:沿纬线延伸,按南北分化2.实质:热量分带(地球形状与运动规律引起)3.表现:①大气过程②地表水资源及水文过程③地貌营力④土壤和生物的分带二、经向地带性1.定义:沿经线方向延伸,按海陆方向分化2.本质:干湿差异(海陆差异)3.表现:气候最明显4.特别注意:①经向地带性与经线没有本质联系,因而在狭义地带性规律中不被称地干湿带性带性(包括垂直地带性)垂直带性②并非所有经向地带性因素都导致东西向的地域分异,相反,局部地段可能加剧了纬向地带性的作用(南岭以南区域)三、大地构造——地势分异性1.定义:按大地构造和地势差异发生变化2.实质:大地构造和地势分异(亦为地球内能造成,但水分不是第一要素)3.表现:地表高低悬殊,形态多样4.(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意义第三节派生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带性1.定义: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合称(相对于垂直地带性而言)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2.表现形式——省性--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3.分布图式:取决于两类地带性因素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强度和组合方式理想图式P1304.陆地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5.海洋自然带6.显域性和隐域性①只有在显域的处境上,自然综合体的水平地带性才能起到最集中和最充分的体现②在隐域处境上,自然综合体会把水平地带性分异隐藏起来③隐域性具有二重性(非地带性和迭加了非地带性影响的地带性二、垂直地带性1.概念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②是叠加了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地带性)表现③垂直更替的直接原因是山地热量与水分的组合变化2.垂直地带谱①几个重要的垂直地带和界线a.基带b.树线c.雪线d.顶带②研究方法--带谱比较3.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①山地位置a.纬度位置→基本类型→垂直地带谱类型b.距海度(海洋性、大陆性)C.山麓的海拔高度不同→基带→垂直带数(结构)②山体性质a.山体高度b.山地坡向C.山脉走向和排列方式d.局部地形→地方性4.垂直地带的特征①带幅窄、递变急剧②带间联系密切③水热对比特殊④节律变化同步⑤微域差异显著课后比较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区别和联系5.自然地理景观的三维地带性S=F(W.J.G)第四节地方性分异规律一、概念1.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2.由局部因素引起;3.小范围的地域分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