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 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r 1 ^*7*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 r1—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庚青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3、只有一四等的:4、只有二三等的:5、只有三四等的: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鱼虞模歌戈阳唐蒸登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臻:真谆臻文欣魂痕山:元寒桓删山先仙效:萧宵肴豪假:麻尤侯幽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8、 第八部(耕)9、 第九部(蒸)[江永:侵谈分部;王念孙:缉部独立,叶部独立(盍)十九、顾炎武离析《唐韵》12部表(一) 、舒声:支麻庚尤(举平以赅上去) (二) 、入声:屋沃觉药铎麦昔锡(均收-k 尾)二十、段玉裁古韵六类十七部表1^一、从普通话语音推断古入声字:1、 b 、d 、g 、z 、j 、zh 六声母的阳平字:白达格卒截直2、 fa 、fo 音节的字:法佛3、 d 、t 、n 、I 、z 、c 、s 拼e 韵母的字:德特诺落泽测塞4、 zh 、ch 、sh 、r 拼uo 韵母的字:桌戳硕若5、 b 、p 、m 、d 、t 、n 、I 拼ie 韵母的字:别撇灭蝶帖捏列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 开合都有共10摄。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复习提
纲(全册)
第一章: 音乐概念与音乐要素
- 音乐定义
- 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量、速度
- 音乐的分类: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
第二章: 乐理基础
- 音符:音高的表示
- 节拍:音乐的基本单位
- 调性:音乐的基本音高体系
- 节奏与节拍的关系
- 八度与音阶
第三章: 声乐技巧与合唱
- 发声基本原理
- 歌唱技巧:呼吸、共鸣、发声位置
- 合唱:合唱形式、合唱技巧
第四章: 乐器与乐队
-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管乐器:单簧管、双簧管、长笛、萨克斯,小号、长号、大号
- 打击乐器:钢琴、管钟、铜钹
- 乐队:交响乐队、管弦乐队、民族乐队
第五章: 音乐赏析
- 古典音乐:巴赫、贝多芬、莫扎特
- 流行音乐:摇滚、爵士、流行乐队
第六章: 音乐文化与乐器制作
- 音乐文化:世界音乐、中国音乐
- 乐器制作: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以上是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复习提纲的概要,具体内容请在教材中查阅。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根,音跟”(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docx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docx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 [p][ph][t][th][k][kh]塞擦音: [ts][tsh][t?][t ?h][t ?][t?h]擦音: [f][s][x][?]鼻音: [m][n][?]边音: [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 [p][t][k][ts] [t?][t ?]送气: [ph][th][kh] [tsh][t?h][t ?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 [p][t][k][ph][th][kh]浊音: [m][n][l][ ?] 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 b、z、d、j 、f 、s、x和 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 p、c、t 、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同列,均属“小学”(即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列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沦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关键的学科。

音韵学就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多样、成就非常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就是上古音时期,即为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0年)的语音系则1复;第二就是中古音时期,即为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就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为元明清至当代将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含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事功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人与自然声字为主要材料,考据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就是做成若干图表,着重于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释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就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创建起至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2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1、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一耳光音节的构成成分答:音韵学对音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把整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二层只对韵母进行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非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音、元音和声调的音位。

答:普通话辅音音位:塞音不送气塞音送气鼻音擦音边音唇音 p p’ m f舌尖中音 t t’ n l舌根音 k k’ŋ x塞擦音不送气塞擦音送气擦音通音舌尖前音ʦʦ s舌尖后音 tʂ tʂʂ r舌面前音ʨʨɕ普通话元音音位:高元音:ï I u y中元音:ə低元音:a各个音位变体如下:/ï/的变体有:[ɿ]:只出现在/ʦ/ /ʦ’/ /s/后面[ʅ]:只出现在/tʂ/ /tʂ’/ /ʂ/后面[ər]: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不与辅音配合/i/的变体是/i/ 、/j/,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u/的变体是/u/、/w/,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y/的变体是/y/、/ʮ/,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a/的变体有:/ʌ/:用于零韵尾之前/æ/:用于/i/、/y/和/n/之间/ɑ/:用于韵尾/n/、/ŋ/之前/a/:分布在其他语音环境/ə/的变体有://:用于单独做韵母/e/:用于韵尾/i/之前/o/:用于韵头/u/和唇音声母之后/ə/:用于其它语音环普通话声调音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音不一定和被切字一致,被切字的介音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答:五音: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个种类,合成“五音”。

七音:五音之外,还有半舌音、半齿音,因而有了七音的称号。

《汉语音韵学》教学提纲

《汉语音韵学》教学提纲

汉语音韵学(一)课程性质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音韵学与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当作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学习音韵学有其特殊意义: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的需要,是学习汉语史的需要,是学习文字学的需要,是研究方言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音韵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因为本课程所开设的时间较少,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动手练习为辅。

二、本文内容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一)语音学常识:发音器官,元音,辅音,国际音标。

(共1课时)(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1课时)(三)古代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五期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关系。

(1课时)(四)声母1、古代汉语的声母:守温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四十一声类,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关系。

(3课时)2、上古汉语的声母:古无轻唇音说,古人多舌音说,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为、喻二母归匣、定说。

(4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中古汉语的声类,及声母、字母、声纽、声类之间的区别(2课时)4、不同时期的声母(2课时)(五)古代汉语的声调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声调的调值,中古声调的分化,中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上古汉语声调诸家说。

(2课时)(六)韵母1、中古汉语的韵母:《广韵》的206韵,‚摄‛‚等‛‚呼‛等几个术语,中古汉语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对应关系。

等韵学简介。

不同时期的韵母。

(6课时)2、上古汉语的韵母(诸家说);对转与旁对转(2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调类。

韵母、韵部、韵类的区别。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古代语音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叫上古音。

凡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研究对象,考证先秦时期(含两汉)的语音系统的,叫古音学。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叫中古语音。

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的,叫今音学。

(3)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为近古语音,以《中原音韵》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北方话音系的叫北音学。

此外,在宋代开始产生的一种用特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研究语音的一门学问叫等韵学,它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汉语的发音原理和方法,重在对读音进行辨审。

等韵学也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主要部分。

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古音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声母1、字母、声纽、纽、声类在音韵学上,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类”。

这些名称都是古代称呼声母的别名,它们都是指字音开头的部分。

关于声母的分析,前人注意得比较晚,早期的韵书虽然用反切上字来表示,但并没有统一的标目,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好些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如在《广韵》这部韵书里,一个d 声母,就用了“都、多、丁、得、德、当、冬”等七个反切上字来代表。

相传有唐末守温和尚参据梵文拟定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晓匣影喻宋人加以整理,并增益“非敷奉微床娘”,便成了三十六字母,它大体上代表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见表一)2、五音和七音古代音韵学家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归纳为五音或七音。

隋唐已有唇、舌、齿牙、喉五音之说,宋以后又另立半舌、半齿,而为七音。

后来双有人把唇音分为重唇、轻唇;把舌音分为舌头、舌上;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五音”、“七音”这套声母发音部位分类法是不够科学的,如古代所谓的牙音就是我们今天的舌根音,是舌根与软颚接触所发的音。

舌根的位置紧靠着大牙,古人没有觉察到实在的情形,错把舌根和软颚所发的音当敌它的近邻大牙所发的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复习提纲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

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

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

(中古音)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上古音)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

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

(近代音)2.关于声母的概念(1)声母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

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

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

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

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

(-m, -n, -ŋ, -p, -t, -k, -l, -ʔ)。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ŋ、唔m(廣州)。

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ŋ,鋼kŋ,郎nŋ,桑sŋ(廈門)。

(2)声类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

《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

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

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

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

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

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

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

《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音法》都是这种分法。

前者自内向外,分为喉、舌、齿、唇、牙;后者自外向内,分为唇、舌、齿、牙、喉。

(5)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把“来”母别立出来称为“半舌音”,“日”母别立出来称为“半齿音”,是为“七音”。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张麟之改编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6)九音在《切韵指掌图》中有“九音”说:把“半舌”与“半齿”并称为“舌齿音”,把“唇音”分为“重唇”与“轻唇”,“舌音”分为“舌头”与“舌上”,“齿音”分为“齿头”与“正齿”。

(7)清浊“清”、“浊”的区别在于声带的作用。

“清音”是指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带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8)全次“全清”是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清”是指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浊”是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3.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母韻母是一個音節中聲母之後的音質成分。

韻母可以進一步分析爲“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和“韻尾”三部分。

“韵母”不需区别声调。

漢語普通話中,韻母的結構較聲母複雜。

聲母由一個音素構成,韻母則不一定由一個音素構成。

韻母並不一定全部由元音構成。

普通話中韻頭、韻腹两部分一般都是由元音充當,韻尾則可以由輔音充當。

此外,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在有些方言中甚至可以跟其它輔音拚合爲一個音節。

(2)韵即“押韵”的“韵”。

从韵腹算起,不管韵腹之前有没有介音,或韵腹之前的介音是否相同。

韵书里的“韵”有声调的区别。

(3)韵类反切下字的分类。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要做区别。

(4)韵部比“韵”和“韵母”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管韵头和声调是否相同。

(5)韵摄等韻學的概念。

等韻圖把韻尾相同、韻腹相近的韻歸併在一起,称爲一“攝”。

韻攝是按照音近原則歸併韻得出的大類。

歸併的原則是:不計聲調、不計韻頭、韻腹相近、韻尾相同(或相近)。

《广韵》中公有16个韵摄。

(6)阴、阳、入根据韵尾的不同,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大类: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收尾;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

(7)舒促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入声韵只有入声调。

所以音韵学上把前二者称为“舒声”,把入声韵称为“促声”。

4.关于声调的概念(1)声调聲調是一種超(非)音質音位。

音位是具體语言中最小的有區别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語音单位。

非音質成分也可以作爲區别意義的手段。

漢語的聲調的特點:一个音節之内的音高變化,音高的變化是連續的。

(2)四声传统音韵学对声调的分析法,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也叫“四声”。

用这四个字代表四声是举例性的。

开始提倡“四声”大约是在齐梁之间,首先发现其存在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是六朝的文人周顒、沈約等,他们受佛教徒“转读”佛经的影响而开始研究。

“四声”只说明声调的四种类别,具体调值不明。

(3)调值調值是聲調實際的高低昇降的音值。

(4)调类調類是聲調的類别,調類的名稱是按照它同古漢語四聲的關係確定的。

調值和調類是两回事,調類是相對固定的,相同的調類在不同方言中的調值卻不一定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5)平仄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

也就是说,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

是诗词格律上很重要的概念。

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5.反切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叫反切。

前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字称为反切下字,拼出的另一个字被称为被切字。

产生的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

反切的方法是把一个单字的音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用两个方块字作代表。

第一个字只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成为所要拼出的字音。

反切的优点在于:(1)避免了用生僻字給常用字注音(2)可以給所有漢字注音反切的缺点在于:(1)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现代音(2)反切上下字含有多余成分(3)切语用字纷繁(4)简单的字有时用复杂的字作切语(5)唇音字不分开合6.《广韵》的由来和体例《广韵》这部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等人奉皇帝命令修订的,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正式的名称是《大宋重修广韵》。

它是根据陆法言的《切韵》以及唐代许多《切韵》增订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李舟《切韵》等)编成的。

《广韵》一开始并不是这部韵书的专称,因为唐宋韵书多沿用《切韵》这个名称,有的称为《广切韵》,有的又简称为《广韵》。

体例: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

共二〇六韵,所收字26194个。

先按聲調分大類(卷):平声分“上”与“下”,所以分为五卷。

同一聲調內分韻(韻目):平声分五十七韵,上声分五十五韵,去声分六十韵,入声分三十四韵。

同一韻內按同音字分小韻(紐):每一纽字数多少不一。

每一纽的第一个字的下面用小体字加以注释之后,又用反切注音而且表明本纽所辖的字数。

反切所注的音是指这一纽所有的字音而说的,至于某一个字有另一个读法,又音在該字下用反切或直音注音。

7.陈澧系联法我国第一个根据《广韵》里的反切来研究《广韵》声韵系统的人是清代的音韵学家陈澧。

他采用的方法叫“系联法”,步骤是:找出《廣韻》所有的反切上字,查出每個反切上字的反切,比較反切上字的反切上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基本条例:凡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必属于同一声类。

(2)分析条例:凡两个反切下字同一韵类的,那么上字不必同声类。

(3)补充条例: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切语,可以从“又音”和“互见”的反切来加以考证。

陈澧根据上述条例系联出四十个声类。

他把“照、穿、床、审、喻”母各分为两类,又将“明、微”两母合为一类。

陈澧的系联法有一定科学性,但在实践中没有完全遵守他所定的条例,所以其分析出的四十类不够准确。

8.等韵的基本概念(1)等韵图根据介音或主要元音的细微差别把韵母分为四等。

从一个韵来说,“等”的区别只是说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并不涉及到主要元音的问题。

但在一个韵摄之内,等于等的差别就不仅是介音的有无或不同,而是包含了主要元音的细微差别。

简言之,韵等区别韵母开口度的大小:一等最大,二等次大,三等次小,四等最小(三、四等都有i介音)。

(2)呼中古的韵母有开口呼和合口呼的区别。

开口呼是指不圆唇的韵母,合口呼是指圆唇的韵母,即韵头带[u]或[w],或主要元音是[u]的。

“四呼”这个术语在清代由音韵学家潘耒正式提出。

按普通话的情况,凡是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叫开口呼;以[i]作韵头或韵腹的叫齐齿呼;以[u]做韵头或韵腹的叫合口呼;以[y]作韵头或韵腹的叫撮口呼。

(3)转按四等与四声的关系,并合若干个韵为一“转”。

“转”是受佛经“转倡”的影响而得名的,意思是说,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而成各个字音。

“转”跟“第一图”、“第二图”意思相近。

(4)摄“摄”和“转”的含义基本上相同,也是把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若干个韵拼合在一起,称为一摄。

不过,“韵摄”比“转”所包括的范围要宽,它是在四十三转的基础上把相近的几个转进一步加以合并,成为十六韵摄。

9.比较《广韵》三十七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异同。

(1)三十七声母中,重唇音还没有分化;三十六字母中“帮、滂、並、明”分化为“帮、滂、並、明”和“非、敷、奉、微”;(2)正齿音还没有合并为一组;三十六字母中,“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床、审、禅”;(3)匣母還沒有分化,喻母還沒有形成;三十六字母中,匣母一二四等成为匣母,三等(即云母)归入喻母,以母归入喻母。

10.十六摄中哪些韵摄四等俱全?蟹摄、咸摄、山摄11.《广韵》中有哪些四等韵(只列平声和入声韵目即可)?平声:齐、先、萧、青、添入声:屑、锡、帖12.《广韵》三十七声母中哪些只与三等韵相拼?哪些不与三等韵相拼?(1)云、日、邪、群(2)匣13.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舌面音声母tɕ、tɕ‘、ɕ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1)[tɕ]母的来源是:精母(如,绩、迹)、从母仄声(如,寂、净)、见母(如,家、加)、群母仄声(如,巨、局);(2)[tɕ‘]母的来源是:清母(取、趣)、从母平声(情、晴)、邪母平声尤韵(囚、泅)、溪母(去、曲)、群母平声(穷、琼);(3)[ɕ]母的来源是:心母(小、笑)、邪母(序、俆)、晓母(吓、虾)、匣母(杏、形)14.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卷舌音声母tʂ、tʂ‘、ʂ、ʐ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1)[tʂ]母的来源是:知母(忠、竹)、澄母仄声(轴、重)、庄母(争、责)、崇母仄声(乍、助)、章母(种、钟)、禅母入声职韵(植、殖);(2)[tʂ‘]母的来源是:彻母(逞、宠)、澄母平声(呈、虫)、初母(创、窗)、崇母平声(床、崇)、昌母(尺、冲)、船母平声(船、乘)、禅母平声(成、城);(3)[ʂ]母的来源是:崇母仄声止韵、志韵(士、仕、柿、事)、生母(色、生)、船母<古平声麻韵、真韵和古仄声>、书母(叔、束)、禅母<古平声麻、虞、脂、之、宵,古仄声除职韵以外的其他各韵>(尚、勺)(4)[ʐ]母的来源是:日母(惹、如)15.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零声母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微母(无、巫)、疑母(开:呆、合:我、撮:乐)、影母(开:哀、齐:益、合:沃、撮:冤)、云母(齐:尤、合:卫、撮:于)、以母(齐:用、合:悦)、日母止摄开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