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反馈式特种时钟系统研究

合集下载

智能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智能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 MR: 重置(RESET), 低电平时将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清零 , 应用时通常将它直接连高电平(VCC)。
• QE: 输出允许, 高电平时禁止输出(高阻态)。引脚不紧张的情 况下可以用Arduino 的一个引脚来控制它, 这样可以很方便 地产生闪烁和熄灭的效果。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它直接连低电平(GN D)。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项目实施
• 如不清楚, 应向客户和使用者问清楚, 避免因考虑不全、重新设计 造成的麻烦。在此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完成程序设计方案的制订。
• ( 2) 绘制功能模块结构图和程序流程图。 • 根据要完成的程序功能, 把整个程序划分成几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画出功能模块结构图, 并对存储器、标志位等单元做具体的分配和 说明。完成电子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的绘制后, 绘制每个功能模块 的基本流程图, 为程序编写起指导作用。 • (3) 准备编程所需的资料。 • 编程资料包括单片机编程语言的资料、单片机芯片资料、日历时钟芯 片的资料和应用案例、显示器相关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项目实施
• (4) 程序编写和调试。 • 在上面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就可以着手编写程序。程序的编写可按
照显示程序、键盘程序、定时程序、日历时钟芯片读写程序的顺序进 行。此外, 每写完一个功能程序就要进行调试, 通过后再编写另外 一个功能程序, 以便于调试、定位错源。 • 在智能电子钟软件设计过程中, 根据智能电子钟的设计方案和硬件 电路, 先进行软件模块的划分, 再按模块进行程序设计, 并将程序 流程图及程序填入表5-3 中。在此表中, 重点做好程序结构、定 时器、中断、存储单元等使用情况的记录。
• (3) 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是硬件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包 括芯片器件选择、去耦滤波、印刷电路板布线、通道隔离等。

同步时钟的原理

同步时钟的原理

同步时钟的原理同步时钟的原理是通过某种方式来确保多个时钟或时钟系统以相同的时间运行。

在许多领域中,例如计算机网络、电信和航空航天等,同步时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确保各个节点、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和协调。

同步时钟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时钟信号的传输和时钟信号的调整。

首先,时钟信号的传输是同步时钟的基础。

时钟信号可以通过物理媒介(例如电缆、光纤等)或无线通信传输给其他时钟或系统。

在传输过程中,要确保时钟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因传输错误或干扰而导致的时间误差。

对于物理媒介传输而言,信号的传输速度和传输延迟会对同步产生影响。

在设计物理媒介时,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速度和延迟,以及可能产生的噪声和干扰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持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对于无线通信传输而言,天线的位置和方向、频率选择、调制方式等因素会对信号的质量和传输速度产生影响。

在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时,需要合理规划天线的位置和方向,选择适当的频率和调制方式,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时钟信号的调整是同步时钟的关键。

由于各个时钟或系统由于内部元件和运行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的时钟频率偏差,需要通过时钟调整来保持各个时钟或系统以相同的时间运行。

时钟调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1. 外部时钟源:将一个稳定的参考时钟源连接到各个时钟或系统,使其以参考时钟源的频率运行。

2. 自适应调整: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自动调整时钟频率来保持同步。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时间协议(NTP)可以根据网络延迟和时钟频率偏差进行自适应调整。

3. 插值调整:通过对时钟信号进行插值来调整时钟频率。

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可以使用插值滤波器来实现时钟频率的调整。

4. 反馈控制:通过监测和调整时钟信号输出,并利用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同步。

例如,在机械振荡器中,可以使用频率鉴相器来监测振荡器的频率,并通过反馈控制来调整频率。

总的来说,同步时钟的原理是通过传输准确稳定的时钟信号,并通过时钟调整来确保各个时钟或时钟系统以相同的时间运行。

多功能语音报时数字钟的设计 (2)

多功能语音报时数字钟的设计 (2)

目录多功能语音报时数字钟的设计 (1)一、绪论 (4)(一)课题研究背景 (5)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5)(一)课题研究意义 (6)(二)本设计的主要内容 (6)(三)时钟芯片的选择 (7)(四)显示模块的选择 (8)(五)语音芯片的选择 (8)三、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8)(一)总体设计 (8)1.时钟电路 (9)2.复位电路 (9)3.DS1302时钟模块设计 (11)4.LCD显示电路 (11)5.LCD显示电路 (12)四、系统软件的设计 (14)(一)主程序流程图 (14)(二)时钟电路流程图 (14)(三)语音电路子程序 (15)多功能语音报时数字钟的设计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各种新兴的电子产品布满了电子专柜,电子产品几乎走进了家家户户,走进了社会的各个行业,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电子信息化、电子智能化的提高。

数字钟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由体积较大、功能少、运行不精确的机械钟变为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数字的数字钟,再到多种功能于一钟的语音报时数字钟等等。

本设计是实现一款可正常显示当前时间,测量当前温度,带有语音报时的多功能数字钟。

本设计是采用AT89C51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语音报时数钟,可以显示年、月、日、时、分、秒、星期、温度。

具有年、月、日、时、分校准功能,自动提取温度并显示功能,语音报时功能,调整时间按下相应键会发出嘟嘟提示声功能。

采用DS1302时钟芯片进行时钟控制,DS18B20传感器实现温度采集功能,LCD12864作为液晶显示模块,ISD1420语音芯片实现语音播报时间功能。

钟表的多功能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定时报警、备忘提醒、电气设备的自动断电、自动开启关闭等功能。

数字时钟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工业、电子业、商业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使用简单方便,成本低,显示直观,在广阔的市场具有非常很好的前景市场。

数字时钟之所以这么受广大的欢迎,它使用简单直观,数字时钟在显示方面能清楚的在LED显示屏上显示出年、月、日、周日、时、分、秒,还有调准时间的准确度的功能,并且能够显示当日的温度情况。

智能变电站同步时钟系统专题报告【范本模板】

智能变电站同步时钟系统专题报告【范本模板】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方案随着全面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并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

网络智能节点的正常工作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统一的全网时间基准。

1。

智能变电站系统构成就阿旗北智能变电站而言,该智能变电站分为三个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站控层包括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装置、状态监测及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后台主机、网络打印机等,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间隔层设备由保护、测控、计量、录波、网络记录分析等若干个二次子系统组成,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遵守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过程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构成,完成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

2.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主时钟源设置在站控层。

全站建立统一的时间同步系统,并且主时钟采用双重化配置,另配置扩展装置实现站内所有对时设备的软、硬对时. 全站采用基于卫星时钟(北斗系统和GPS系统)方式获取精确时间,并且该时间同步系统需预留与地面时钟源的接口;系统支持通信光传输设备提供的时钟信号。

3.时间同步系统对时或同步范围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故障测距(如有)、相量测量装置(如有)、合并单元及站内其他智能设备等。

4。

智能变电站对于时间精度要求保护和控制事件用标准智能电子设备时间同步,分为两类:l T1类,精度±1ms,用于事件时标;l T2类,精度±0。

1ms,用于分布同期的过零和数据时标。

支持定点分合时标.互感器用标准智能电子设备IED 时间同步,分为三类:l T3类,精度±25us,用于P1性能类l T4 类,精度±4us,用于P2性能类, M1测量类l T5 类,精度±1us ,用于P3性能类,M2/3测量类5。

生物钟的机制和调节

生物钟的机制和调节

生物钟的机制和调节生物钟是指一种内生性的生物节律系统,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会对生物体的行为、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产生影响。

生物钟的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其机制和调节过程也备受关注。

一、生物钟的机制1.1 基因水平:循环消长在生物钟的研究中,人们最早发现的是蝴蝶和果蝇等昆虫在24小时内的生活活动呈现出稳定的周期性。

这种现象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随后大量研究表明,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其能够控制行为周期的具有循环消长的基因系统中。

以果蝇为例,其基因系统包括了许多调节时钟的基因,其中包括周期(per)、时(tim)、时调节(clk)等。

这些基因在24小时内的表达变化呈现出循环消长的规律,从而控制了果蝇锥体细胞中的生物钟。

1.2 神经水平:韧带腺素的作用除了基因水平的机制外,神经水平也是生物钟的重要机制之一。

举例而言,在哺乳动物中,韧带腺素-褪黑素(melatonin)系统具有控制生物钟功能的重要作用。

韧带腺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合成的荷尔蒙,其分泌受到外界早晚的光照状态的影响。

在昏暗的环境下,松果体会释放更多的韧带腺素,反之则会减少。

韧带腺素的分泌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生物钟的作用有关,是一种神经调节的机制。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时钟细胞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这种机制致力于改变神经元的膜电位,以控制神经细胞的激活状态和功能。

二、生物钟的调节2.1 外界时刻调节外界时刻调节指的是外在环境(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温度变化等)对生物钟周期的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主要是因为生物钟是要通过接收外在刺激来同步环境周期才能保持稳定的周期性。

举例而言,在哺乳动物中,视网膜是生物钟的主要感受器官。

它能够感知光信号,视网膜下核则是一个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负责将光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影响适当的生物钟调节和同步。

2.2 内部时刻调节内部时刻调节指的是身体内部的基因调控和神经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方式能够主动地调整生物钟,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生物时钟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时钟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时钟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生物时钟是指生物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表现出来的生理及行为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规律。

生物时钟主要由节律周期性信号生物钟和外界强干扰下的生物钟两个方面组成,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免疫功能、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础。

一、生物时钟的调控机制1.分子遗传学理论针对生物钟的研究中心一直是围绕分子遗传学理论,因为它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深度研究到细胞和基因的层面,揭示生物钟的调控机制。

分子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非编码RNA可以组成多个负反馈回路来控制生物钟的节律性,这种负反馈回路是一个循环过程,其核心部分主要由“时钟基因”组成。

2. 神经胶质元件假说神经胶质元件假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许多伴随着生物钟的生理过程都和神经系统有关。

这个假说认为,生物钟释放的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元件中建立起一定的平衡,从而通过调整生命活动来达到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目的。

二、生物钟的药物设计1.时钟基因的药物靶向时钟基因的药物靶向是生物钟药物的主流研究手段。

研究表明,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大量针对生物钟节律性的低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对调控时钟基因有影响。

它们通过靶向生物钟基因并影响其表达水平,从而调节生物钟的节律性。

2. 外部刺激的药物设计外部刺激的药物设计主要是基于人体的生理节律,通过给予适当的外部刺激来调整生物钟。

这种药物设计往往需要与特殊的装置和设备协同使用。

例如,对于长期处于夜班的人群来说,可以通过给予适量的蓝光干预来调整其生物钟,从而达到提高生理状态和调整工作状态的目的。

三、生物钟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1. 与药物开发结合的生物钟研究生物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有着广泛的关联,因为许多药物的生物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因表达和代谢的节律性变化。

了解生物钟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的药效和代谢机制,从而更好的开发出更加适合生物钟调控的药物。

2. 生物钟研究的动物模型生物钟的研究需要有妥善的动物模型作为辅助,以便更准确地研究生物钟内部的信号触发机制以及时间贯穿生命周期的调控模式。

时钟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钟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钟的认识教学反思引言时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此,教学时钟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我在时钟认识教学中的反思和总结进行分享。

主体学生参与度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尝试了以下策略:- 制作互动教具:通过制作简单易懂的互动教具,如现实大小的时钟模型、数字时钟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小组合作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通过相互讨论、演示和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对时钟的理解。

-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发现的方式来认识时钟的特点和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将时钟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时钟制造厂或钟表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时钟的制作过程和历史发展,增强他们的实际感受。

- 时间管理:通过与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和制定日程安排,让学生明白时钟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我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以下是一些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多样化教学资源: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水平。

- 弹性研究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风格和节奏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兴趣。

- 针对性反馈:针对每个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结论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意识到时钟的认识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实际应用和个性化需求。

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学生对时钟的认识能够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基于前向反馈的TSC时钟

基于前向反馈的TSC时钟

正文 :NTP 网络校时已有20年的历史,其核心同步算法(校准主机时钟漂移)是反馈(PLL/FLL )。

聚类算法从候选参考源中选择最佳者,减少网络时间漂移产生的不良影响; 时钟调节算法校准计算机时钟的时间,补偿固有频率误差,根据测得的抖动和漂移动态地调节相关参数。

符合IETF RFC1589 标准的开源操作系统提供反馈同步算法,如下图所示,系统调用gettimeofday()、adjtime() 形成图一这样的后向反馈。

图二 后向反馈的一般模型现在的个人计算机都内嵌了TSC 、ACPI (Adva nced Confi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HPET (High Precisoin Event Timer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启动时,这些计数器都为0,然后以各自相应的振荡器频率计数。

计算机操作系统选择一个认为可靠的计数器,并提供一个函数调用接口去访问它,linux Kernel 为clocksource ,FreeBSD Kernel 为timecounter 。

这些计数器的溢出产生典型值为1ms “硬件”中断。

当程序执行一个gettimeofday()系统调度,或者当“硬件时钟”产生中断时,常规NTP 算法用Kernel 生成一个系统时钟时间戳(time record)。

Kernel 读取当前计数器值(counter record)并计算出δ,即上一次的计数器记录与当前值之差值。

Kernel 调用adjtime()函数将δ转化成秒数,与上一次的时间记录(time record )相加,就可得到系统时钟时间戳。

如果是执行一个gettimeofday()系统调度,那么生成系统时钟时间戳将送回给用户程序;如果由“硬件时钟”中断触发,那么生成系统时钟时间戳将变为新的时间记录,同时当前计数器值也成为新的计数器记录。

在网络通信环境下,常规NTP 算法打时间戳具有不确定性,呈高斯分布,并挟带少量尖峰信号,这严重影响NTP 反馈算法的实现精度,并可能导致NTP 反馈算法失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