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能否趋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张春娜304011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
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本制度方面,其本质特征是私有制,按资分配,资产阶级专政,剥削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具有继承性、相容性。
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要发展商品经济,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
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用计划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比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比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反思与探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反思与探索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反思与探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两种社会制度,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和公平正义,追求社会福利与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则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权利。
然而,在实践中,两种制度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可以保障基本的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则可以激发创新和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教条主义的思维,而是在实践中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和国情来进行分析。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不同,因此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并非是绝对的。
社会主义可以保障社会公平和基本民生,但也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和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
资本主义可以激发创新和经济发展,但也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公。
因此,我们需要在两种制度中寻求平衡,避免极端主义的倾向。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以模式的优劣来评判,而要考虑到制度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一个制度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追求权力或经济利益而盲目追求。
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而应该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制度模式。
通过深入的反思与探索,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既具有社会公平与公正,又能够激发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能够趋同吗

作者: Γ.Х.沙赫纳扎罗夫;罗长海
作者机构: 苏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趋同论;资产阶级社会;苏联社会;雷思;社会发展规律;一条根;劳动分工;文化财富;阶级关系;社会设制
摘要:为了可靠地预测即将来临的局面,尤其为了增加展望远景的可信度,下面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搞清楚的:趋同论,即认为两种社会体系在越来越接近的基础上会融合起来的理论,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
因为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未来的社会就不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或者极而言之,最多只能有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就趋同论的创始人说几句话。
近年来,人们甚至把H.G.韦尔斯看成创始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殊途同归吗——评两种经济制度趋同论

作者: 董文江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页
主题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市场调节;趋同论;国家调节;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摘要: <正> “趋同论”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流传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变化趋势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能互相融合,趋同为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种理论的倡导者是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
除他之外,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
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
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
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
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
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
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
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
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
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
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能够趋同吗——评辛子陵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观点

Ca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Converge in terms of the Social System——On Xin Ziling's Viewpoint about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作者: 周新城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5
出版物刊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趋同 民主社会主义
摘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本质上是对立的,不可能趋同。
西方国家正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是一种幻想。
从认识角度看,趋同论的主要错误是,把运行机制的某些共性和经济贸易来往的密切化当作基本制度的趋同。
民主社会主义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两种社会制度趋同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统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虽然它们在一些方面具有对立的关系,但在另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统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统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的核心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种竞争和利益的追求,导致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异常激烈,经济活动的失衡和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
社会主义则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的核心是劳动者的自我管理和利益共享。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和分配的过程都受到国家计划的控制和调节,以保证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现代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对立,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相互依存。
首先,两种社会制度都是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前提的。
其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需求和重视。
最后,在现代社会文化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
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性,趋利避害,吸取对方的优势和长处,实现利益互赢。
例如,资本主义可以从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效率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和责任感,社会主义可以从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创新中借鉴,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实践空间。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对于两种社会制度的批判性思考,关注并解决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利润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权力腐败,都是需要加强监管和制约的。
此外,我们也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寻找和探索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运作方式。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灵活地适应和面对它们的变化。
全球化视角下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

全球化视角下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趋同论”是一种歪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断,十月革命后一直活跃在资本主义的舞台上,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越来越吸引中国学者关注的目光。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支持了“趋同论”的说法。
一方面证实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趋同,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标签:单向度的人;趋同论;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的论断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却在悄然兴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趋同论”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力。
一、“趋同论”的提出与内容趋同论最先出现于俄国采取具有积极意义的退却策略——“新经济政策”后,对革命只抱朴素感情的人,认为它“为资产阶级、为小工业的发展以及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大门”。
这是把“趋同”看成是社会主义往资本主义趋同。
与此相反的是,也存在将资本主义看成同社会主义趋同的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宣称:“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最明显的可以指望的事情。
”他还预言,资本主义的发展终究会自行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某种方式的公共管理制度或社会主义。
“趋同沦”的最终提出是荷兰社会党人、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他不仅把生物学的“趋同”概念引进来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而且对趋同理论作了充分的论证。
他认为在相同的国际环境下,两种对立的制度会相互同化,而产生一种“最佳秩序”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最终它们的制度会走向趋同。
这就是“趋同论”的基本内容。
二、从《单向度的人》的视角看“趋同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是他批判社会的代表作,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的影响
• ;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 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借鉴和引入了现代市 场经济的某些机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政策措施, 引人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就此提出 社会主义将趋同于资本主义。苏联东欧巨变后,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 义“吸收”、“融化”社会主义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因此,鼓噪 “趋同论”的声音渐渐减弱。但是,“趋同论”在我国仍有影响。尤 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文化、信 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出 现某些相似之处,有些人尤其是理论基础不牢,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 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深的青年不禁产生困惑,认为我国的改革是对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他们把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当作发展资 本主义,把社会主义借鉴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某些做法当作走资本主 义道路,认为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全面趋同资本主义。 他们不能从本质上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导致信仰模糊、信念动 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
• “趋同论”抹杀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 义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 。“趋同论”实质 上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 的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是一种 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带有很大迷惑性的理 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证明,尽管资本主义 会想方设法找出这样或那样延缓资本主义 灭亡的办法和措施,但始终挽救不了资本 主义灭亡的命运,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社会历史总是朝着客观规律指引的 方向运动的。
“趋同论”的方法论错误
• 把现象当作本质。把国有化、计划化、股 份化和收入均等化等这些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调整,当作 资本主义性质的变化,把影响经济体制变 化的“计划”、“市场”等因素,当作经 济制度的因素。以这种对现象的描述代替 对本质的分析,势必导出错误结论。
“趋同论”的实质
社会现象趋同是否就意味着社会 制度趋同?
•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 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良和社会主 义国家改革,两种制度的国家在所有制、 经济模式、分配制度和阶级结构上出现了 某些明显“一致”的现象。 • 但是,社会现象的“趋同”与社会制度的 趋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范畴不 同,不能混淆。
理由
• 具体的经济调节方式和管理方法上的某些趋同不 可能导致经济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趋同。资本主 义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 上的剥削制度,它的改革可以一定限度地缓解资 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不可能根本解决这些矛盾 。而社会主义的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型 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 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 各自的发展阶段上的调整看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社会制度的融合是完全错误的,在方法论上混淆 了现象与本质。鼓吹“趋同论”的人是妄图否定 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
趋同论的来源
“历史的发展将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
两种制度都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发展
两种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差异趋向同一
两种制度都走向“混合所有制”
——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共产主义经济与自由经济是趋同的样板吗?》
“趋同论”提出的现实背景
在危机中产生
•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为了缓和内在
“趋同论”是站不住脚的。
两者不能趋同
•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 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 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 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进一步认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趋同论,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建设社会 主义的信心!!!!!!
•谢谢!!!
“趋同论”提出的现实背景
• 从“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 它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良和社会主义国 家的改革进行了不正确的观察与分析甚至 歪曲的产物。 把两种社会制度在所有制、分配制度、 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现象、形式上的相似 作为本质上的相同,于是得出“趋同”的 结论。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capitalism)
结论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 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来说 • 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 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觉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会趋同?
•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二者决不 会“趋同”。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又是辩证的曲折的。无论从 理论上说,还是从现实情况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除了首先存在着 否定和对立关系外,还存在着继 承、借鉴利用、合作等关系。列宁曾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列了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 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一方 面,既然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既然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就必然都要采取反映社 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社会主义越发展,社会主义现 代化程度越高,越是如此。不敢全面地借鉴资本主义有益的文明成就 ,就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把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人为拉 大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延缓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成功经验,使得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面貌改观,从而延长了它与社会主义并存和 相互较量的历史过程。这样一来,二者在某些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趋同现象。
矛盾,克服自身的政治、经济危机,采取了某些 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调节措施,借鉴和吸纳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鉴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 新特点,纷纷提出并论证了两种制度的趋同假设,以便从“新”的角 度粉饰和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趋同论”产生之初,正是资本主义制 度陷人重重危机之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却稳固确立并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为了克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危机, 西方一些国家宣布放弃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加强国家在经济和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时的“趋同论”表现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趋同。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 程中的的一个阶段。就是生 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 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 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 动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础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 • 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 该坚持全民平等、公 平的举张与制度,其 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 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 能否趋同
2011级临本13班 潍坊医学院
首先,如何看待趋同论?
• 所谓“趋同论”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于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 核心观点是,认为伴随世界性科学技术革命的迅 猛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意识形 态、社会制度等方面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 们在某些特点上正显示出它们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都在学习和吸收对方的长处向中点靠拢,最终 融合成一种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新 的社会制度,世界成为“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