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的运用——以2006至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
“脱离语言外壳”在英译汉口译笔记中的应用

“脱离语言外壳”在英译汉口译笔记中的应用
郑泉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2)007
【摘要】从常用的口译笔记技巧和原则入手,探究释意理论的“脱离语言外壳”假说在英译汉口译笔记中的应用.首先对口译笔记的来源和作用进行介绍,并阐释“脱离语言外壳”的重要内涵,接着从“脱离语言外壳”角度分析实例,以期为将来的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引.
【总页数】2页(P143-144)
【作者】郑泉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广东东莞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交替口译中记忆与笔记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机制 [J], 段燕
2.释意理论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 [J], 史婷婷
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策略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应用\r——以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决赛为例 [J], 李宁;邓建华
4.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策略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应用——以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决赛为例 [J], 李宁; 邓建华
5.运用思维推理,在口译实践中脱离原译话语外壳——兼评一期《对话》节目英译汉技巧 [J], 刘育红;钟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分析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作者:马祯妮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法国巴黎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获取原文,转换成译员译语表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员抛开源语讲话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对意义的记忆。
因此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应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源语表层结构的对译。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口译现场,在向译语转换的过程中,译员使用“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和代码转换等技巧,摆脱语言字面意义,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上,加工成译者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代码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69-02一、“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
译员在完全掌握了工作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时,口译的言语理解便会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源语和目的语如果在词汇及句式结构上相似,译员便于完成目的语词汇及句子的构建,但如果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英汉的结构差异就不一样,这些会对口译过程有影响。
塞莱斯科维奇,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长期从事口译和国际口译员协会工作,后来全身心投入口译理论和教学工作,她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意思的意识过程,在口语连续的语流中,每7到8秒钟,我们便会忘记语言的形式,产生对意义的‘意识’,所谓‘得意忘言’就是忘记讲话使用的字词,头脑中只剩下对意义的意识状态,从这种意识状态出发,译员可以完全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自发的表达自己的理解。
”[1]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脱离源语言外壳”,只有意义与语言的分离才能正确理解源语并表达出来。
此时的意义与语言分离,只能以某种意识状态留存在译员的记忆中[2]。
论“脱离语言外壳”理论在交替传译教学中的运用

论“脱离语言外壳”理论在交替传译教学中的运用
李庆霞;杨轶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脱离语言外壳理论是释意派的观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脱离语言外壳对学生克服卡壳现象、提高口译速度和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脱离语言外壳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克服卡壳,一词多译、一句多译和一篇多译训练.【总页数】2页(P75,81)
【作者】李庆霞;杨轶芳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交替传译中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认知心理依据 [J], 满易
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策略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应用\r——以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决赛为例 [J], 李宁;邓建华
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策略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应用——以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决赛为例 [J], 李宁; 邓建华
4.汉英交替传译“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归因研究——以2019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
招待会为例 [J], 张曦;林慧
5.从释意理论看交替传译中“意义脱离语言外壳”现象 [J], 高璐璐;朱云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英口译失误分析——以记者招待会为例

注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使用失误 、长句使用失误 、 ” 漏译 、语气过强 、用词不 当 、用词不地道 、口误【 、
语义相关词处理失误 、汉英 对应词 的翻译失误 和画蛇添足 】 m。
首 先从 P C I C EC中检索 出 口译 失误 共 16个 。然后 通 过对失误 语 料 的观察将 口译 失误 分为 动词使 用 的 2 失误 、长句 的误译 、漏译 、语气 过 强 、用 词不 当 、中式英 语 的使用 、口误 、语义 相关 词处 理失误 、汉 英对 应 词 的翻译失 误 和画蛇 添 足等十 种类 型 。表 1 对各类 失误 出现频数 进行 的统计 。 是
一
、
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 研 究 以 项 目组 自 己 创 建 的 记 者 招 待 会 汉 英 口 译 语 料 库 (Pes ofrne hns—n lh rs C neec C ieeE gi s Itrrtt nC ru ,简称 P C I 为研 究对 象 。它是 利用 现代 网络 技术 开 发 的 口译语 料 库 ,即保 留 了传 nepeao o s i p C EC)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用词不当频数最高 ,有 2 9次 ( 21%) 2. 4 ,其次是长句的使用失误 ,其频数为 2 5 次 ( 90 % o可 见这 两种 失误 是 高级 口译 员易 犯 的 ,当然其 它失 误也 不容 忽视 。本 文将 结合 实例 对各 类 1.8
口译 失误 加 以描述 和分 析 。
统语料库的容量大 、语料真实、检索 陕捷等独特优势 ,又兼有 口译 “ 绘声 ( 音频 ) 绘色 ( 视频 ) ”的特点 ,
更融合 了网络方 便 、易 于共 享等 长处 。设 计库 容为 5 0万词 ,目前库 容 已达 到 150 6 。研究 分 4个步 骤 2 3 词
汉英口译失误分析_以记者招待会为例_吴丽萍

第23卷第4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23 No.4汉英口译失误分析——以记者招待会为例吴丽萍,王岩(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摘 要:记者招待会是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
高级口译员在会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高级译员的口译实践语料既是口译教学的宝贵资源,又是口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基于自建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语料库对高级译员口译失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高级译员的口译失误可以归纳为十种类型,其中用词不当和长句的使用失误最为常见。
高级译员、口译教师和口译学习者都应对这些失误给以足够重视,从而提高我国口译工作者的口译水平。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失误分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0)04-97-0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特别关注来自中国的“声音”。
记者招待会作为一种迅速、直接、简便、灵活的宣葛方式,在政治、经济、社会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高级口译员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记者招待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的口译实践语料既可以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又可以作为重要的对象加以研究。
国内对其利用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撰写记者招待会口译相关论文的有王大伟[1]、吴小力[2]、金艳[3]、黄蓓[4]、栗文达[5]等。
无论多么优秀的口译员,在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实践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造成一些失误。
将这些失误的现象进行分析对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利用自建的语料库对高级译员口译失误现象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以项目组自己创建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语料库(Press Conferenc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Corpus,简称PCCEIC)为研究对象。
它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的口译语料库,即保留了葛统语料库的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等独特优势,又兼有口译“绘声(音频)绘色(视频)”的特点,更融合了网络方便、易于共享等长处。
释意理论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

摘
要: 口译作 为 一种 交 际行 为 , 应 该 以意义 为 中心和 重 心 , 而不 只是 注 重 源语 表 层 结 构
的 对译 。“ 脱 离源语语 言 外 壳” 将讲 话人 的 意思 用 目标 语 以符合 听众 语 言 习惯 的 方式 清晰 明 了
地 传递 出来 。而 外事 口译逐 渐 受 到各界 的重视 , 尤其 是每 年 的 中外 记 者招 待会 更是 成 为 了各
界 了解政府的重要方式。 因而, 外事 口 译的重要性也 日益显现。 而“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使 外事 口译 更有效 更 清晰 , 都能更 好地 传递 讲话 人 的核 心意 义 关键词 : 脱 离源语语 言外壳: 外事口译; 释意理论 ; 应用 中 图分 类号 : H3 6 5 .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5 6 4 6 ( 2 0 1 5 ) 0 5 — 0 0 5 0 — 0 3
小 能 只依靠 构 成 整个 语 篇 的 字 面语 言 表 达 , 对 语 篇 的理解 在任 何场 合都 需要 语言 知识 和语 言 外知 识 的结 合 , 单 是 词汇 的 相加 , 总 和并 不 等 于 意 义 ,
意 义的产 _ 牛 有 赖 于译者 认知 知识 的参 与 。并认 为 L l 译的 理 解 过 程 是 以 “ 脱 离 源 语 言外 壳 ” 为 核 心
{ c 三 = ; > 人 文 论 坛 G 1 [ 『 R N ∞ 圹 C 塾’ C 辇 努 。 NhomakorabeaU T ~
释意理论下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 在外事 口译中的应用①
史 婷 婷 ( 沈 阳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辽宁 沈 阳 1 1 0 0 3 4 )
从释义理论角度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

从释义理论角度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摘要】释义理论是法国巴黎释义学派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第一个有关口译的系统理论。
释义理论指出口译的理解过程是以“脱离源于语言外壳”为核心的。
在口译过程中,要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并且使得听众能够听懂,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实际需要三个过程,即听辨理解、脱离源语外壳和译语表达。
口译的过程就是释义的过程,由此,释义理论就要求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做到从“听词”转换到“听意”,译语则需注重话语内部的含义和价值。
本文运用释义派口译理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现场实例进行评述和分析,进一步阐释口译的释义过程,从而探讨针对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释义理论;意义;记者招待会;策略1.释义理论释义理论由著名的巴黎学派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
释义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以意思(sense)为主导的译语表达,强调口译听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理解源语发言人的意思(idea)。
具体的说,口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译者首先听到一连串有意义的源语语流。
通过分析和理解,弄清这些语言表象背后隐含的思想内容。
第二阶段:理解了话语的思想内容之后,立即审慎地忘记源语的表达方式或者措辞,记住源语的表达或流露出的情感、认知以及思想内容(概念、见解)等。
第三阶段:用目的语把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即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这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无疑是一大创新的环节,而正是这一环节很好的阐释了翻译的核心不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是“意义的转换”,“文化的转换”。
释义理论要求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要有优秀的听辨能力,还要有出众的记忆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双语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本文将将借助记者招待会上的翻译实例来进一步阐释口译的释义性,从而探讨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口译策略。
2.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2.1充分的译前准备是保障顺利口译的必要前提。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口译记忆教学中的运用

生的 口译能力为 目的 , 研究 “ 脱 离原 语语言外壳” 在 口译记 忆教学 中的运 用 , 以培养时代所需要 的技能型 、 应 用型的 口
译 人才 。
生 的情感意义和认知意义 , 是处于对原 文的理 解和用译 入语
重新表达之 间的一个 阶段 盯 。
一
释意 理论 与 “ 脱 离原 语语 言外 壳 ”
问,“ 脱离原语语言外 壳”这一 听起来抽 象的过程 ,到底指 的是什 么东 西呢?根据释意理论 的阐释 ,“ 脱 离原语语 言外
壳”是对 语言符 号的超越和 跨越 ,指语言符号 引发之下所产
等 的要求 , 在培养 目标、专业设置 、课程 结构、 教 学模式等
方面做 出相 应的变革 。 在这样 的背景 下 , 笔者试图以增强学
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至今 , 国 内口译教 学经历 了3 O 多年 的 发展 。 翻译学科在2 l 世纪初发 展成 为独 立二级学科 , 伴随着 翻译 本科、翻译 学硕 士点、翻译硕 士专业学位等 的设立 ,国
于代码 转换 , 只有篇章层次 的翻译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 的
翻译 。
释意理论提 出了著名 的 “ 口译 三角模 型”[ 2 】 P :
忆。虽然工作记忆 的资源有 限, 信息保持时 间也很短 , 但是
比较而言 , 一般短时记忆系统只具有信息短暂存储这个单一
功能 , 而工作记忆在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的 同时 , 还负责对 信息 进行加工 处理。工作记 忆对信息保 持与加工 的双重特 性, 使其对许 多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 本文所探讨 的 口
二
一
“ 脱 离原 语 语言外 壳 ”和 口译记 忆教 学
法 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 ・ 塞莱 斯科 维奇教 授于 2 0 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3 No.22013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3收稿日期:2013-01-25作者简介:郑泉,女,1986年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口译理论与实践。
“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的运用——以2006至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郑 泉(广东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摘 要:以2006至2012年间温家宝总理两会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为资料,按照要点信息浓缩、内涵释义、历史文化驱动、逻辑加工和明晰处理等五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分别加以分析,探究“脱离语言外壳”在语料中的翻译方向,从而指出其在会议交传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记者招待会口译;应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3)02-0064-05The Application of Deverbalization in Interpreting: Take the 2006 to 2012Press Conference of the CPC and CPPCC Sessions as an ExampleZHENG Quan(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 Dongguan , 523808, China )Abstrac 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rbalization” in the conferenc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The author will select some examples from the Sino-Foreign Press Conference of Premier Wen dur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o sessions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nd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from 2006 to 2012.Key words : Interpretive Theory ;Deverbalization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CI);Application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尤其每年两会间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 简称PC )也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成为外界了解政府的重要窗口。
因此,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下简称PCI )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经从认知语言学、功能翻译理论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释意理论对译员能力、口译产出、译员跨文化意识培养及口译课程设置的影响和意义。
随着口译研究的方向和重心逐渐转移,口译研究者由开始采用多种新的研究方法,从跨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口译的理论探究。
纵观国内口译研究,只有极少数涉及PCI ,而且仅从功能主义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着手,将研究重心放在文化因素上,鲜有对“脱离语言外壳”运用于口译活动的研究。
因此,目前开展对PCI 的研究,仍大有可为。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以温总理两会间PC 为具体实例,分析“脱离语言外壳”在PCI 中具体应用,研究口译员以何种方式达成最佳口译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释意理论也称“意义的理论(théorie du sen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
通过对会议口译的观察,释意理论最终发展形成了非文学或者实用文本的书写翻译,并形成了笔译和口译[1]。
ESIT (巴黎高级翻译学院),是释意理论的摇篮。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Seleskovitch 和Lederer 。
其中Seleskovitch 是释意理论的创始人,Lederer 则是该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
1968年,Seleskovitch 出版了《L’interprete dans les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es, problemes de langage et de communication 》一书,她在书中分析了口译的每个阶段,也分析了影响口译的因素,这本书的出版标志释意理论的诞生。
随即,ESIT成为释意理论的研究中心。
Seleskovitch于197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介绍口译的笔记法,分析笔记与理解之间、记忆与产出之间的联系。
这篇论文奠定释意理论的理论基础并为ESIT的训练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在释意理论中,意义起重要作用。
正如Sartre 在其作品《What’s Literature》中指出,意义从一开始,并不存在于每个单词中,反而是意义帮助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
正如读者在读完了成千上万个单词后依然不了解作品意义,意义并非所有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是词语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意味着意义可通过参考所有词汇得来,且凌驾于所有词汇之上。
Seleskovitch和Lederer这样表述:“讲话的意义,或者信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存在于独立的单词或句子中,它基于语言学意义,又不囿于此;它不是语言学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整体”。
[2]脱离语言外壳正是这样一个让意义从源语言中脱离出来,在目的语中得以再表达的过程。
作为释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deverbalization”由Seleskovitch于1975年最先提出,Lederer也在后来的论著中提到这一概念。
Lederer曾试图采用conceptualization来代替deverbalization用以描述这一阶段,但最终,在释意理论中,Seleskovitch和Lederer均决定采用deverbalization来描述口译过程中这一使意义“脱离源语言外壳”的单独存在的阶段。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并非是从源语到目的与的直接转换,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表达” [2]。
口译的意义在于把握源语言的核心意思,然后通过目的语将其表达出来。
“脱离语言外壳”是一个去掉文本用口头表达的过程,这一阶段要求译员忽略语言形式(比如句子或语法)转而取其核心意思。
此时对语言形式的丢弃将有助译员把注意力从源文本的语言学结构中抽离出来。
“思想在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不存在语言结构,而一旦用语言陈述出来,它在人脑中就还原至一种非语言的状态。
”[3]。
也就是说,译员不仅要把握源文本的核心意思,还要将其存储在脑海中以便日后使用。
脱离语言外壳这一步骤处于理解和表达之间,向来被认为是释意理论对口译研究最有创意的贡献,同样脱离语言外壳这一概念也是该理论的核心。
此阶段中,译员的大脑需处理口译过程中出现的感知因素(sensible elements)以及认知因素(cognitive elements)中的立即归纳整合(immediate synthesis)[3]。
释意理论中略提及了口译过程及deverbalization 所涉及到的认知机制和运行模式,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瞬时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
其中,瞬时记忆处理的是语音输入,通常这些声音信息只能是7~8个单词左右,而且在大脑中的保存时间为2~3秒,其后便消失殆尽。
短期记忆主要负责存储“脱离语言形式支持”(linguistic formal support)的语义因子(semes),该记忆是语义记忆的基础。
语音信息(由7-8个单词组成的字符串)首先在瞬时记忆中得以保存,接着在认知补充的参与下转化成语义单位,并进一步地与其余语义单位相结合生成更大的单位。
当一个句子当中的所有语义单位与主题知识、文化背景等因素相融合,便产生了完整的“信息”,而其保存的时间将长于瞬间记忆,在瞬时记忆以外的范围得以表达。
[3]可见,意义是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
整个理论的假设都是基于对意义的构造、解释和重新表达。
从这一点看,“脱离语言外壳”是重中之重,因为正如释意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在脱离语言外壳阶段从文本中提取而出的,稍后它成为了连接口译理解和表达阶段的桥梁。
2脱离语言外壳在PCI中的应用口译是连接讲话人和听众之间的桥梁。
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交替传译中,尤其是PCI,译员需要传达源文本完整而确切的意思,这不仅包括讲话内容的文化、政治等背景信息,还包括讲话的风格。
下面以温家宝总理2006至2012年间召开的两会PC为例子,具体分析口译环境的释意理论应用。
温家宝总理的PC中,谚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中国听众很好地理解主要信息,也是展现中国的智慧与精神的方式之一。
谚语的精简凝练,对译员是一个挑战。
2.1信息要点浓缩1)温家宝: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译员:“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2010)分析:在源文本中,出现了“华山”一词,可是在翻译中,译员没有将其译作:The Hua Mountain, 而是简单译为“the mountain”。
因为华山对中国人而言虽然耳熟能详,可是外国人却不了解其内涵,如果按源文本译为“The Hua Mountain”时,为了防止让听众困惑,译员还应当在其后加上一串解释,介绍何为“华山”,为何使用“华山”一词。
这在两会记者招待会这种时间极其宝贵的情况下是不可取的,而且这样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译员将其简化处理,把关键要点的信息浓缩成“mountain”翻译出来。
如此一来,在源语中,总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3卷66理鼓励中国人民勇敢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重燃奋斗激情。
在译文当中,我们同样也感觉到了一种让人重塑信心的鼓舞。
2.2内涵释义2)香港《星岛日报》记者:国家正在编订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能否谈谈香港在这个规划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译员:Second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formulat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 wonder what role will Hong Kong play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2010) 分析:“五年计划”是国家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安排、生产力分配和国家经济中一些重大财产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