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实验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及组织结构观察

文昌鱼发育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如下: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文昌鱼在六、七月间为产卵期,产卵和受精均在傍晚进行。受精卵 不久即开始分裂,由于卵黄少,为均黄卵(isolecithal egg),因此卵 的分裂为全分裂(holoblastic),且为等分裂。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皆 为垂直分裂,分成四个细胞,第三次分裂为横分裂,分成上下八个细胞, 如此继续分裂下去,许多细胞结成一个实心的圆球,称桑椹胚 (morula)。
实验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及组 织结构观察
实验原理
文昌鱼是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重要代 表,成体文昌鱼具备脊椎动物的三大特征:脊 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实验原理
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 文昌鱼是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椎动物的发育, 把文昌鱼这一简明图案了解清楚,对于了解高等脊椎 动物较复杂的发育有很大的方便。
以后囊胚植物极的大细胞以内陷的方式向囊胚腔陷入,正像一个漏了
气的皮球,以至和上部动物极的细胞相贴近,囊胚腔被挤掉,而另形成一 个新的腔,称为原肠腔(archenteron)。原肠腔以原口(blastopore)与 外界相通。此时胚胎具备内外两层细胞,贴着原肠腔的一层细胞,称内胚 层(endoderm),与外界相接触的一层细胞,称为外胚层(ectoderm), 此阶段称原肠胚(gas- trula)。
以后囊胚植物极的大细胞以内陷的方式向囊胚腔陷入,正像一个漏了气的皮球,以至和上部动物极的细胞相贴近,囊胚腔被挤掉,而 另形成一个新的腔,称为原肠腔(archenteron)。 绘制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图片,受精卵,2细胞, 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文昌鱼是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椎动物的发育,把文昌鱼这一简明图案了解清 楚,对于了解高等脊椎动物较复杂的发育有很大的方便。 囊胚上端的细胞稍小,称动物极(animal pole),下端的细胞稍大,称植物极(vegetative pole)。 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切片: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生物七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草履虫标本3. 水蚤标本4. 食蚊鱼标本5. 蝴蝶标本6. 鸟类标本实验步骤:1. 观察草履虫标本将草履虫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观察草履虫的体形、结构和运动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2. 观察水蚤标本将水蚤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水蚤的形态结构。
观察水蚤的体形、结构和摄食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3. 观察食蚊鱼标本将食蚊鱼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食蚊鱼的形态结构。
观察食蚊鱼的体形、结构和捕食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4. 观察蝴蝶标本将蝴蝶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蝴蝶的形态结构。
观察蝴蝶的体形、结构和飞行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5. 观察鸟类标本将鸟类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鸟类的形态结构。
观察鸟类的体形、结构和飞行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呈椭圆形,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纤毛等结构。
它通过纤毛的摆动实现自身的运动。
2. 水蚤是一种微小的甲壳动物,呈卵形,具有头、胸和腹三个部分。
水蚤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多对脚,腹部有尾毛。
水蚤通过脚的摆动和尾毛的划水运动。
3. 食蚊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呈纺锤形,具有鳞片、鳍和尾巴等结构。
食蚊鱼通过鳍的摆动和尾巴的扇动进行游动和捕食。
4. 蝴蝶是一种昆虫,呈翅膀状,具有头、胸和腹三个部分。
蝴蝶的翅膀上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可以通过翅膀的扇动实现飞行。
5. 鸟类是一类脊椎动物,呈鸟型,具有喙、翅膀和尾巴等结构。
鸟类通过翅膀的振动和尾巴的调整实现飞行。
实验讨论:通过对不同生物体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的结构简单,但通过纤毛的摆动可以实现自身的运动。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实验探究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的影响

实验探究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的影响一、实验方法1.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食蚊鱼若干、绿皮马铃薯、离心机、培养皿、玻璃试管等。
1.2 实验步骤(1) 收集食蚊鱼:前往池塘或水库等水域,收集一定数量的食蚊鱼作为实验材料。
(2) 提取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将绿皮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水,使用离心机提取得到绿皮马铃薯的萃取物。
(3) 实验组设置:将食蚊鱼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培养皿中,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的培养皿加入不同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溶液。
(4) 观察记录:观察实验培养皿中食蚊鱼的生存情况、摄食情况以及活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1.3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根据不同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浓度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
二、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的观察记录得到如下结果:(1) 生存情况:对照组和低浓度组食蚊鱼生存率较高,而高浓度组食蚊鱼生存率明显下降。
(2) 摄食情况:对照组和低浓度组食蚊鱼摄食量较大,而高浓度组食蚊鱼摄食量显著减少。
(3) 活动情况:对照组和低浓度组食蚊鱼活动正常,而高浓度组食蚊鱼活动明显减少。
实验结果表明,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的生存、摄食和活动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生存和活动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而高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一结果可能与绿皮马铃薯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有关,高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含有较高浓度的生物活性成分,对食蚊鱼产生了明显的生物学影响。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 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高浓度的绿皮马铃薯萃取物对食蚊鱼的生存、摄食和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3) 在利用绿皮马铃薯萃取物进行生物防治时,需要合理控制使用浓度,以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探究了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的影响,为绿皮马铃薯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和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剑尾鱼精巢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剑尾鱼精巢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温茹淑;曾德莉;方展强【摘要】The microstructure and ultrastructure of the spermatogenesis in Swordtail (Xiphophorus helleri) were studied with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ult' s spermary likes two trabs, Its internal structure is of a small pipe type. The generated cells of each bursula in spermary grow at equal pace. From spermatogeny to spermium, the bursula moves gradually from caecum in canoula to central, and the generative cells grow gradually. The spermatogenesis of Xiphophorus helleri needs go through several phases, such as spermiogonium, primary spermatocyte, second spermatocyte, spermatid, spermiogenesis and mature spermium. The spermium consists of head, midportion and tail.%对性成熟卵胎生鱼类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精巢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剑尾鱼具一对索状精巢,其内部呈小管型.精巢内每一精小囊的生殖细胞发育同步,从精子发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逐渐由小管盲端向中央腔方向移动,在迁移过程中逐渐发育.剑尾鱼的精子发生经过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及变态精子、成熟精子等阶段.剑尾鱼成熟精子分为头部、中段、尾部3个部分.【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4【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剑尾鱼;精巢;组织结构;超微结构【作者】温茹淑;曾德莉;方展强【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2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别名剑鱼、青剑,英文名 Swordtail.隶属于鳉形目,花鳉科(Poeciliidae),胎鳉属.原产地墨西哥、危地马拉,是一种热带观赏鱼类,其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易饲养.其被开发作为水环境污染“活检测器”的理想实验鱼,在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亦逐步展开[1].关于硬骨鱼类精巢组织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2-3],多集中在卵生、体外受精类型的硬骨鱼类.对卵胎生、体内受精鱼类的研究则较少[3].剑尾鱼属卵胎生,体内受精鱼类,其鳃、肝脏和肾脏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已有研究报道[3-6],尚未见有关其精巢组织结构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雄性剑尾鱼精巢的形态学、组织学、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对剑尾鱼的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为进一步调控鱼类的生殖活动,提高鱼类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水平,为剑尾鱼的实验动物化提供基础理论.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用鱼实验用的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于2009年6月取自珠江水产研究所,为同批孵化的性成熟雄性个体,体长为6.35 ±0.5 cm,体质量为1.6 ±0.6 g.1.2 形态学观察将麻醉的剑尾鱼置于解剖盘中,解剖观察精巢和卵巢的外形特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拍照.然后将其保存在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液(含质量分数0.65%NaCl)中,以备观察.1.3 组织学观察活体取精巢进行常规石蜡切片,用Bouin氏液固定24 h,经各级乙醇冲洗、脱水,经二甲苯透明,54~56℃石蜡包埋,制成5~7μm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置Olympus BX45-32P02显微镜进行显微观察,用尼康数码相机进行拍照.1.4 超微结构观察部分精巢样品经0.2 mol/L磷酸缓冲液(pH 7.4)漂洗,投入体积分数4%的戊二醛低温固定15 h,后置体积分数1%的锇酸固定3h,逐级乙醇脱水,环氧丙烷透明,Epon812包埋,切成40~60 nm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Reynold柠檬酸铅复染,置日立H-300型透射电镜观察及拍照.2 结果与分析2.1 精巢的外部形态剑尾鱼属卵胎生鱼类,70 d龄左右出现雄性性征,即尾鳍出现剑尾,雄鱼具生殖足(由臀鳍演变而来).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雄性剑尾鱼腹腔有剑尾鱼精巢1对,约0.8 cm,呈乳白色.位于腹腔背侧,消化道背面,肾脏腹面.左右精巢(T)紧密排列,呈2条索状结构,左右精巢前端游离于腹腔,在中部开始汇合成1条输精管(VD),开口于由臀鳍形成的生殖足.精巢其横切面呈卵圆形,左右精巢大小略有差异,精巢外被一层结缔组织膜,表面光滑,有背腹之分,背部拱起,腹部较平坦,腹面有一纵向凹陷,其中有血管分布(图版1).2.2 精巢的组织结构剑尾鱼精巢的横切面呈卵圆形,内部充满了精小囊(SC),精子发育的全过程在精小囊内进行(图版2).剑尾鱼精子的发育过程历经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成熟精子和精子束.在同一精小囊中,精子的发育基本同步,但在不同精小囊中生殖细胞的发育不一致.生殖季节有不同发育阶段生精细胞构成的精小囊(图版3).在光镜下观察成熟雄鱼的精巢切片,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精原细胞是生精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在精巢中可见到2种类型的精原细胞,包括初级精原细胞(SG1)和次级精原细胞(SG2).初级精原细胞细胞体积大,紧贴生殖上皮,常1~3个分散存在,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椭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膜清晰,细胞质几乎不染色,可见到被染成淡红色的细胞膜(图版4).次级精原细胞靠近生殖上皮,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核膜较初级精原细胞模糊,细胞质染色也较淡,常几个聚集在一起外包以极薄的结缔组织膜组成一个较小的精小囊(图版5).初级精母细胞精小囊体积明显增大,初级精母细胞(SC1)体积比初级精原细胞小,细胞呈圆形,核仁消失,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可看见细胞核内染色较深的染色体,核周围间隙呈囊泡状(图版6).次级精母细胞精小囊的体积达到最大,次级精母细胞(SC2)体积略小于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界限清楚,细胞多为圆形,细胞核位于一侧,呈圆形或略椭圆形,核膜较清晰(图版7).精子细胞精子细胞(ST)小于次级精母细胞,是各期生精细胞中体积最小的生殖细胞,精子细胞中细胞核占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核物质浓缩,细胞质减少(图版8).精子细胞不再分裂.它要经过精子形成过程才能成为有功能的精子.成熟精子成熟精子(SP)头部呈椭圆形,并形成细长的鞭毛(图版9).精子鞭毛为典型的9+2结构,中间为轴丝.精子束精子呈放射状整齐排列于精小囊内,头部(↓)指向囊壁,尾部(↓)指向精小囊中央腔(图版10).精小管内有许多精小囊,精小囊按照精子的发育阶段呈规律分布(图版11,12).从同一切面可看出,发育早期(↓)的细胞往往处于精巢的外围,而发育晚期(↓)的细胞往往处于精巢的中间部位.因此可推断,从精子发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是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在迁移过程中逐渐发育的,在精子成熟过程中,精小囊慢慢演变成包裹成熟精子的精包.最后精子以精包为单位被释放到与输精管相连接的输精管中央腔(↓)中(图版13).待精子完全成熟后,精包破裂.精子被释放出来,并通过输出管排出体外.由此可说明,剑尾鱼的精巢属于小管型精巢.2.3 精子发育的超微结构剑尾鱼的精细胞(↓)经过发育变态后成为形态复杂的成熟精子(图版14),精巢内成熟精子呈放射状整齐而又紧密排列于精小囊内,头部朝向管壁支持细胞,并埋于支持细胞中,尾部朝向精小囊中央腔,并呈多层排列(图版15).剑尾鱼的精子分为头部、中段、尾部3个部分,成熟精子的头部细长,呈椭圆形,只有1个由核蛋白组成染色质致密的核,其外有1层质膜,精子前端没有顶体,后端有一较浅的植入窝;中段紧接精子头部,直径较精子头部略大,线粒体多,其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图版16);尾部的轴丝的横切面也是典型的“9+2”双联管结构,轴丝外包绕着线粒体鞘,外侧由1层鞘膜包围,末段轴丝裸露(图版17).3 讨论3.1 剑尾鱼精巢形态结构的特点硬骨鱼类的成熟精巢体积一般较小,大多呈长囊状,且成对存在,仅件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除外,其精巢单一,位于身体右侧,为长圆柱形[7].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巢在尾端合并,呈“Y”型.但一些鱼类,如乌鳢(Ophicephalusargus)[8]、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Ua aurita)[9]精巢在后端并不合并,而是分别开口于泄殖腔.本文观察到成熟剑尾鱼的精巢呈2条紧密排列的索状结构,精巢中部汇合成一较短的输精管,开口于由臀鳍形成的生殖足,但精巢在外观上并不成“Y”型.同属于硬骨鱼的褐菖鮋(Sebastiscus marmoratus)[3]、孔雀鱼 (Poecilia reticulata)[10],其精巢分别呈梭形和肾形,在精巢的末端有左右2条输精管平行排列,并向鱼体后端延伸,最后2条输精管汇合,经泄殖孔开口于体外.由此可见,在卵胎生鱼类中,其精巢的形态和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而鲇形目鱼类如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ianther)[2]、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10]等精巢往往分支,黄颡鱼精巢每侧向外伸出约26个叶状分支,叶状分支基部宽扁,向末端逐渐变细,贮精囊由左右侧生精部在近肾脏末端处合并,形成输精管,在输精管两侧也伸出约14对细长的指状分支.而长吻鮠[11]精巢分支更典型,精巢高度分支呈指状,分支之上还有分支.而鲇形目的革胡子鲇(Clarias leather)等鱼的精巢形态则仅精巢外侧缘有少量较短的齿状突起[12].图版剑尾鱼精巢的显微和超微结构1.剑尾鱼精巢外观×40;2.剑尾鱼精巢横切面,示内部充满精小囊×100;3.精巢内各时期的精小囊×400;4.示初级精原细胞(SG1)×1 000;5.示次级精原细胞(SG2)×1 000;6.示初级精母细胞(SC1)×1 000;7.示次级精母细胞(SC2)×1 000;8.示精子细胞(ST)×1 000;9.示成熟精子(SP)×1 000;10.示精子束×1 000;11.精小囊按精子的发育阶段呈规律排列×1 000;12.精小囊按精子的发育阶段呈规律排列×1 000;13.输精管横切面,示2条输精管×400;14.变态中的精细胞×3 000;15.精子×3 000;16.精子头部和中段纵切面×18 000;17.精子中段和尾部横切面×30 000;标注说明:Ax:轴丝(axoneme);H:头部(head);M:线粒体(mitochondria);mid:中段(themiddle);Nu:核(nuclear);T:精巢(testis);Ta:尾部(tail);VD:输精管(deferens);SC:精小囊(SC,spermato-genic cyst)SG1:初级精原细胞(primary spermatogonium);SG2:次级精原细胞(secondary spermatogonium);SC1: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SC2:次级精母细胞(second spermatocyte);SP:成熟精子(mature sperm);ST:精子细胞(spermatid)3.2 剑尾鱼精巢类型的划分关于硬骨鱼类精巢类型的划分,一般根据各级生精细胞在精巢内分布的特点而分为小叶型和小管型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叶型精巢的精原细胞存在于小叶的边缘处,随着发育的进行,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形成小囊腔隙,精子细胞和精子逐渐向小囊腔的中央移动,其成熟精子存在于小叶腔和输精小管内.管型精巢的精原细胞只分布在小管的盲端,随着发育,精子细胞和精子逐渐向输出管移动,其成熟精子只存在于靠近输精小管的部位.本实验对剑尾鱼精巢组织的研究表明,在精小管横切面上存在一种生精细胞,并且从同一切面可看出,发育早期的细胞往往处于精巢的外围,而发育晚期的细胞往往处于精巢的中间部位,从背侧到腹侧依次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从精子发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逐渐发育,最后成熟精子被释放到与输精管相连接的输精管中央腔中,并通过输精管排出体外.故认为剑尾鱼精巢属于管型结构.大多数硬骨鱼类的精巢为叶型精巢,属管型精巢的鱼类很少.3.3 精子发生和形成的特点剑尾鱼精子的发生有如下特点:(1)同大多数硬骨鱼类一样,剑尾鱼精巢内存在2种类型的精原细胞,即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或称之为A型精原细胞和B型精原细胞[13].两者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核的形态和位置,核质的染色程度以及细胞是否存在于精小囊中.对于鱼类的精原细胞,大多数学者认为有2种类型,在性成熟的雄鱼精巢中初级精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以维持精巢内精原细胞数量.(2)在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分化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变小,核染色质不断地浓缩,细胞形态也由不规则变成椭圆形或者圆形,核膜质膜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3)在剑尾鱼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细胞核浓缩以后鞭毛才形成,这与长吻鮠的相似.(4)在精子成熟的末期精子呈放射状整齐排列于精小囊内,头部指向囊壁,尾部指向精小囊中央腔.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隶属于鳉形目同为卵胎生的孔雀鱼[9]和食蚊鱼[11]精子发生过程中.此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待进一步探讨.(5)剑尾鱼精子头部细长,尾部中段有发达的线粒体鞘,表明精子细微结构是适应卵胎生发育演化的结果,精子头部没有项体,说明卵胎生鱼类的精子是介于卵生鱼类和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9].3.4 体内受精方式研究表明,剑尾鱼有交配器,生殖孔开在臀鳍基部的前面.参考文献:[1]温茹淑,方展强,陈庭伟.17β-雌二醇对雄性唐鱼卵黄蛋白原诱导及性腺发育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8,29(1):43-48.[2]张耀光,罗泉笙,钟明超.长吻鮠精巢发育的分期及精子的发生和形成[J].动物学研究,1992:13(3):281-287.[3]江寰新,尤永隆,林丹军,等.中华乌塘鳢鱼精巢的形态结构观察[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3(1):89-93[4]方展强,邱玫,王春凤.剑尾鱼鳃的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4,23(5):553-559.[5]方展强,林敏朝.剑尾鱼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6,24(3):265-270.[6]林国辉,邱玫,方展强.剑尾鱼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5-108.[7]张小雪.黄鳝精巢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4(4):9-14.[8]冯俊荣.乌鳢精巢发育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5,(5):7-9.[9]郭明申,刘龙,穆淑梅,等.孔雀鱼精子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J].河北大学学报,2006,26(6):653-658.[10]刘文斌.黄颡鱼精巢发育和周年变化及精子的发生与形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7(1):66-70.[11]刘灼见,高书堂,邓青.食蚊鱼的性腺发育及性周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1996,42(4):487-490.[12]DODD JM,HOARW S,RANDALLD J,etal.Reproduction in cartilaginous fishes(Chondrichthyes):Fish Physiology,VolIXA:Reproduc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58-59.[13]张旭晨,王所安.细鳞鱼精巢超微结构和精子发生[J].动物学报,1992,38(4):355-358.。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

---------------------------------------------------------------最新资料推荐------------------------------------------------------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1、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象小岛一样散布在外分泌部之间;周围包绕有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细胞分泌物进入血液;胰岛细胞可分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甲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水平),乙细胞分泌胰岛素(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水平),两者共同调节血糖代谢。
2、产卵板:鱼类卵巢表面的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板。
3、闰盘:在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呈阶梯状的横线,称为闰盘;它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相嵌连接;功能:加强心肌细胞之间的接触,传递收缩兴奋,有利心肌的快速同步收缩。
4、原肠作用:一切多细胞动物,继囊胚之后进一步发育,胚胎细胞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排列和分化,向内形成内、中胚层,向外形成外胚层,这1 / 11种形成胚层的过程称为原肠作用。
它以内、外胚层的形成为开端。
以中胚层的形成为告终。
它是胚胎发育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胚层的出现为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奠定了物质基础。
5、胚盾:在鱼类原肠作用过程中,从背唇处卷入的囊胚层细胞不断增多,结果在背唇的前方集中形成一加厚的盾形隆起,称为胚盾,随内卷的进行,胚盾不断向前伸长,胚盾的长轴就是胚胎的主轴。
6、肝小叶:为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呈多角棱柱状,由肝脏表面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内分隔形成;其中央的血管称为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为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为肝静脉窦;相邻的肝细胞之间的小间隙为胆小管。
7、肌节:是横纹肌结构与功能(收缩)的基本单位,指位于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们重复排列构成每条肌原纤维,一个肌节包括:1/2 I I 带+A A 带+1/2 I I带,舒张时长度为 2 .3um。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胚胎 ppt课件

4-5.5 um,胞质少嫌色,核大3-3.8 um ,染色 体丰富,核染色深于精原细胞,无明显核仁。 次级精母细胞second spermatocytes :体变小, 3-4.5 um,胞质少嫌色,核嗜碱性增强 精子细胞spermatid:无明显的细胞质,核强 嗜碱性,体为2.5um 精子spermatozoa:体最小,头大小:1-2.5um
ppt课件 37
二、受精方式和类型
1.受精方式 体外受精External fertilization: 实现条件:1)同时间排放到同一空间 2)短时间精卵结合.
体内受精 Internal fertilization:
优点:1)在雌体中精子的生活力和受精力强 2 )空间上保证♀、♂相遇而结合 ,效 率高。
um),胞质嗜碱 核也增大,核仁 多个 滤泡膜(一层细胞) 出现卵黄核
ppt课件
26
第Ⅲ时相: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
胞
园形,体增大(250-
500 um) 出现液泡、卵黄颗粒、 辐射带 核仁多个,核膜凹凸 不平; 滤泡膜:二层细胞 , 内层为共质体
ppt课件 27
第Ⅳ时相:晚期初级卵母细胞
ppt课件
47
(三)精子入卵后的变化
1.皮层反应 :皮层颗粒外倾(受精标志之一)。 皮层颗粒中含有卵黄膜分层酶,精子受体水 解酶,粘多糖,透明素等。 2. 受精膜的举起及围卵周隙的出现(受精标志 之一)。 受精膜:卵黄膜受刺激而迅速离开卵子表面并 举起形成受精膜。由卵黄膜和皮层颗粒内含 物组成。
作用(意义): 1)阻止多余的精子入卵 2)增加受精卵的渗透性 3)围卵周隙的出现,利于受精卵自由转动
ppt课件
8
卵膜的作用
蚊鱼(食蚊鱼)有何特点,如何养殖

蚊鱼(食蚊鱼)有何特点,如何养殖
蚊鱼(食蚊鱼)别名:食蚊鱼、蚊子鱼、吃蚊鱼。
特征:鱼体形似柳叶,尾柄宽长,侧扁,雄鱼体长3厘米,色彩鲜艳,模样俏丽。
身长:3-6厘米。
原产地: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雌雄区别:雄鱼身细长,尾鳍呈棒状。
雌鱼比雄鱼大,尾鳍张开。
饲养难度:易饲养。
食性:杂食性,干食、活食都爱吃,但最好喂它活水蚤。
繁殖方法:卵胎生,雌雄比例为1:2.在鱼缸内产卵孵化时,为了让仔鱼有隐蔽场所,要多栽水草。
水温要比正常情况下的温度上升2-3℃。
繁殖能力:易;多产。
雌鱼生后6个月就能产卵,每次可产仔鱼10条左右。
ph:7.2-8.0。
硬度:9-12。
水温:10-30℃。
放养形式:能与所有的热带鱼和平相处,适宜混养。
活动区域:上、中、下水层水域。
特殊要求:饲养在鱼缸里,要种些细叶水草以供它栖息。
另外由于它们有具攻击性的鳍钳,所以当它们和其他种类在水族箱中混养时要稍加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uly2008第25卷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25No.3动物科学食蚊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3王志坚,罗 虹,张耀光(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 要: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
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
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
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
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
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
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
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
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关键词:食蚊鱼;卵子发生;组织学;镶嵌型滤泡细胞;卵黄积累和来源中图分类号:Q959.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93(2008)0320008205 食蚊鱼(Gam busia affinis)属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鱼属[1],其生殖方式为卵胎生。
关于卵胎生硬骨鱼类性腺的研究,国内报道极少,仅见关于褐菖鲉及食蚊鱼的报道[223],其中关于食蚊鱼的报道侧重于性腺发育总体的研究和性周期的研究,对其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研究不很深入,一些重要结构也尚未描述。
本文对食蚊鱼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这方面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
1材料与方法实验用鱼于2002年5月~10月,捕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鱼塘。
选取雌鱼进行研究,体长21.0~40.0mm,体重0.351~1.250g,共计46尾。
组织学材料用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约6~8μm,用H.E染色,测微尺度量,采用N ikon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鱼类卵子发生分期参照上海水产学院提供的标准[4]。
2结果根据食蚊鱼卵子发生不同阶段的细胞形态特点,食蚊鱼卵子发生通常过程可分5个时相,如果再加上退化吸收时相,共有6个时相。
2.1第1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
卵原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7~9.3μm,核径4~5.3μm。
细胞质较少,嗜碱性弱,染色浅,细胞核位于中央,核质比较大(图版I21)。
2.2第2时相又称为单层扁平滤泡时相。
此时卵母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小生长期,卵径20.0~73.3μm,核径13.3~34.7μm。
卵母细胞体积增长迅速,细胞质及细胞核变化十分明显,细胞质嗜碱性为各时相中最强,故而染色最深。
该时相细胞变化较为明显,可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2时相早期,卵母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变化尚不明显,核质比仍较大。
细胞质嗜碱性增强。
细胞核圆形,核区无色或染为淡红色,核仁2~12个,数目少者,有1个大核仁与数个小核仁;数目多者,均为小核仁。
卵径20~26.7μm,核径16~24μm,核仁径1.3~2.7μm(图版I22)。
2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变化特点是核质比例显著减小。
卵母细胞大小不一致,可相差一倍。
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
细胞质嗜碱性显著增强。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数目较多,多为1个大核仁和数个小核仁或数十个小核仁分散排列于核内,核质有的呈絮状排列于核中,有的呈团状分布于核中。
卵径37.3~69.3μm,核径17.3~34.7μm,核仁径4~10.7μm(图版I23)。
3收稿日期:2008201210 资助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No.200227492)作者简介:王志坚(1969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资源学和渔业生物学。
通讯作者:张耀光,Email:zhangyg@2时相晚期,卵母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嗜碱性减弱。
有的在胞质中出现卵黄核。
还有的在胞质周围有一圈由不规则强嗜碱性的团块组成的环状结构,从形态、染色等方面来说,和其它鱼类卵母细胞中位于核外周边的生长环极为相似,故称为类生长环。
细胞核染色浅或为浅红色。
核仁数目多,大核仁多在核膜内缘,小核仁分散于核中。
卵径42.7~73.3μm,核径17.3~33.3μm,核仁径5.3~6.7μm,卵黄核径5.3~42.7μm(图版I24)。
滤泡细胞发生于第2时相,2时相早期,滤泡细胞尚不明显,第2时相中期和晚期,滤泡细胞为一层,位于卵母细胞周围,扁平状,故称为扁平滤泡细胞。
扁平滤泡细胞为梭形或长椭圆形,细胞质染色浅,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染色深(图版I210)。
2.3第3时相即卵黄泡出现时相。
细胞质的嗜碱性减弱,染色为淡红色。
卵黄泡由胞膜内缘开始出现。
此时相卵母细胞变化最为显著,也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描述。
卵径82.7~533.3μm,核径21.3~80μm,核仁径6.7~8μm。
3时相早期,卵黄泡由胞膜内缘开始出现。
卵母细胞明显增大,形状近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质淡染为浅红色。
细胞核染色浅,核仁数较多,并多靠近核膜内缘。
卵黄核仍然存在。
卵径82.7~253.3μm,核径21.3~80μm,核仁径6.7~8μm(图版I-5)。
3时相中期,此时期为卵黄泡充满时期。
卵黄泡呈放射状聚集于胞核周围,靠近胞核的卵黄泡较大。
卵黄泡中尚无卵黄物质的积累,细胞质染色为浅红色。
细胞核位于中央,染色较深,且核膜周围变得凹凸不平,核仁数目很少。
卵径106.7~266.7μm,核径66.7~80μm(图版I-6)。
3时相晚期,卵黄泡聚集并变大,卵黄泡内开始有卵黄物质积累,卵黄物质呈团状并有由外围向中部聚集的趋势,中央的卵黄已开始连接成片。
细胞核被卵黄物质及卵黄泡挤至卵细胞边缘。
核仁数目较少。
卵径245.3~533.3μm,核径53.3~74.7μm。
在第3时相,滤泡细胞变为双层,外层为扁平滤泡细胞,扁平细胞不连续包围于外层;内层为颗粒层细胞。
颗粒层细胞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色淡,细胞核明显,核仁数目4~6,颜色深染,十分明显。
颗粒细胞相互堆积呈舌状镶嵌入卵膜中,故称为镶嵌型滤泡。
滤泡层细胞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增多,排列也逐渐变得规则。
在质膜与滤泡细胞间的放射带比较细,不很明显,其颜色被染为深红色。
由于滤泡细胞的挤压,放射带亦变得凹凸不平(图版I-11,12)。
2.4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心被均匀的卵黄物质填充,又称为卵黄充满时相。
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细胞核移至边缘。
卵径666.7~1226.7μm(图版I-7)。
在第4时相,颗粒层细胞变为立方状,颜色深染,难以看清细胞核。
滤泡层细胞排列变得不规则(图版I-13)。
2.5第5时相为成熟卵细胞时相。
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并被染为浅红色。
卵细胞卵膜极薄,卵膜内缘散布有圆形的而不相连的脂滴数十粒。
卵径693.3~1493.3μm(图版I-8)。
在第5时相,随着卵母细胞的成熟,滤泡层细胞脱离卵细胞,滤泡细胞较大,排列很不规则,脱落的滤泡细胞将逐渐退化吸收。
2.6第6时相为退化吸收时相。
其退化过程是周围的滤泡细胞从卵周向中央突入卵黄中分泌液化酶使卵黄液化,并将其吞噬,最终使卵黄被吸收完全而消失(图版I-9)。
在退化时相,脱落下来的滤泡细胞逐渐被消化吸收。
对于没有受精而退化的卵细胞,其外层的滤泡细胞由外向内吞噬卵黄物质,吞噬后,其自身也变得肥大,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淡染,核质比小,细胞核位于中央,染色较深。
3讨论3.1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的关系食蚊鱼卵巢滤泡细胞在第3时相时的镶嵌状排列方式较为特殊,在目前关于南方鲇[5,6]、鲥鱼[7]、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鲉[2]等鱼类的报道中,未发现有类似的描述,在同样研究食蚊鱼性腺的文章[3]中也未见相关描述。
滤泡细胞既是外源物质进入卵母细胞的门户,其自身合成物质也可源源不断进入卵母细胞内。
罗氏沼虾的滤泡细胞与初级卵母细胞之间的指状通道在卵黄形成后期变细,其转移物质的功能也停止[8],山溪鲵的滤泡细胞合成类固醇的功能也有与卵黄合成期同步的趋势[9],文昌鱼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连接和桥粒[10],均令人9第3期 王志坚,等:食蚊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图版Ⅰ 食蚊鱼卵子发生的组织结构图1.第1时相卵原细胞,×3202.第2时相早期卵母细胞,×3203.第2时相中期卵母细胞,×3204.第2时相晚期卵母细胞,示卵黄核( )和类生长环(↑),×3205.第3时相早期卵母细胞,×3206.第3时相中期卵母细胞,×1607.第4时相晚期卵母细胞,示细胞核(N )偏位,滤泡细胞( ),×3208.第5时相卵细胞,×329.第6时相退化卵细胞,×3210.第2时相中期的滤泡细胞,×80011.第3时相早期的镶嵌型滤泡细胞,×80012.第3时相中期的镶嵌型滤泡细胞,示放射带被挤压成凹凸不平,×32001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 p://www .cqnuj .cn 第25卷信服地说明了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输入物质的重要功能。
食蚊鱼的滤泡细胞在第3时相向卵母细胞卵膜镶嵌,此时正是卵母细胞大量堆积卵黄物质之时;到第4时相,滤泡细胞又逐渐趋于扁平,不再向卵母细胞镶嵌,而这时,卵母细胞正处于卵黄充满时相,不再需要卵黄的堆积。
显然,食蚊鱼滤泡细胞的变化与卵黄物质的堆积是密切相关的。
并且食蚊鱼的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具有的透明滤泡腔,也说明如果滤泡细胞的确有向卵母细胞输入物质的功能,滤泡细胞的这种变化无疑是通过增大其接触的表面积,强化了传递和输入物质的功能。
因此,镶嵌型滤泡的发现为滤泡细胞具有传递和输入功能这个论断提供了组织学的佐证。
3.2卵黄物质的积累食蚊鱼的生殖周期为20~30d,繁殖期可产6~7胎仔鱼[3]。
食蚊鱼的卵具多油球,属多黄卵,据测量,其成熟卵子的卵径可达近1.5mm ,而其成鱼体长仅25mm ,显然,其卵体积大与之卵胎生的特性密切相关。
而食蚊鱼要能如此快地积累如此多的卵黄物质,可见其积累卵黄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同为卵胎生硬骨鱼类的褐菖鲉,卵径最大为390~450μm ,也为多黄卵。
在其第2时相晚期,没有卵黄核的出现,但在其细胞核的外周边的细胞质中出现不规则的块状或环状分布的强嗜碱性物质,使细胞质分层,称为生长环,有类似卵黄核的功能[2]。
食蚊鱼卵母细胞从第2时相晚期到第3时相早期均有卵黄核的出现,还在胞膜内缘具有类生长环。
至于类生长环的来源,有人认为是由卵黄核迁移到卵周皮质中破碎分解而成的颗粒向皮质层两侧扩散形成的[11],因而卵黄核及类生长环两类结构均与卵黄物质的积累有关[7,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