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1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项七 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1.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1)(1)渔人甚异渔人甚异.之(惊异惊异,,诧异。
对……感到惊异诧异。
对……感到惊异) )(2)(2)率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妻子儿女) )(3)(3)余人各复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至其家((邀请邀请) )(4)(4)尝贻尝贻.余核舟一余核舟一((赠)(5)(5)盖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挑选) )(6)(6)怒怒.而飞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翼若垂天之云((振奋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7)(7)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盘旋飞翔) )(8)(8)请循请循.其本其本((追溯追溯) )(9)(9)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困惑困惑) )(10)(10)不独亲不独亲.其亲其亲((以……为亲以……为亲) )(11)(11)高者挂罥高者挂罥..长林梢长林梢((挂着挂着,,挂住挂住) )(12)(12)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谋求、需求) )2.2.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
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
(1)(1)见渔人见渔人见渔人,,乃.大惊大惊((于是于是,,就)(2)(2)悉悉.如外人如外人((全,都)(3)(3)欲穷其欲穷其.林(那)(4)(4)不足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道也((对)(5)(5)高可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大约大约) )(6)(6)潭中鱼可潭中鱼可.百许头百许头((大约大约) )(7)(7)以以.其境过清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不可久居((因为因为) )(8)(8)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全,,肯定肯定((是这样是这样)] )](9)(9)其其.视下也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亦若是则已矣((代大鹏代大鹏) )(10)(10)一食或一食或.尽粟一石尽粟一石((有时有时) )(11)(11)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尚且) )(12)(12)鸣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助词,,无意义无意义) )二、选择题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与世隔绝的地方) )B.B.斗斗.折蛇行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北斗星那样) )C.C.而计其长曾不盈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D.D.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道理道理) )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B.C.D.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A.A.闻之闻之.,欣然规往B.B.闭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C.C.鹏之鹏之.徙于南冥也D.D.执策而临之执策而临之.4.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A.率率/妻子邑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B.以其境以其境以其境//过清C.C.佛印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绝类弥勒,,袒胸袒胸//露乳D.D.是是/故谋闭而不兴5.5.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D )A.A.复前行复前行复前行,,欲穷.其林B.B.凄凄.神寒骨C.C.中峨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D.鹏之徙鹏之徙.于南冥也三、翻译句子1.1.土地平旷土地平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④学学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屋舍俨然..;. 8.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13.便要.还家14.咸.来问讯: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遂.与外人间隔.. :. 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 19.为.具言所闻: 20.延.至其家: 21.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 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 25.及.郡下:26.诣.太守: 27.欣然规.往:28.未果.;. 29.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10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 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 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9.斗.折蛇.行: 10.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 12.隶.而从者:第11课核舟记1.奇巧..人: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12课《诗经》二首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4.左右流.之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 8.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 10.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 12.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 14.白露未晞.15.道阻.且跻. 16.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 18.白露未已..19.在水之涘. 20.道阻且右.第21课《庄子》二则1.北冥.有鱼 2.怒.而飞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5.抟扶摇...而上者 6.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9.亦若是.则已矣 10.全.矣 11.请循.其本第22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 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 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矜、寡、孤、独、废疾者...........11.男有分. 12.女有归.第23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第24课唐诗二首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7.长夜沾湿何由彻...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9.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卖炭得钱何所营.11.翩翩..两骑来是谁12.回.车叱.牛牵向北13.宫使驱将惜不得....14.系.向牛头充炭直.1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如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干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卷带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附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②阡陌..交通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便扶向.路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二、阅读《陋至铭》,回答1~5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答案: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二)答案: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三)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答案:(甲) 1、饮酒(归园田居),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结合作品内容,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乙)6、告诉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四)译文: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
”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答案: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五)答案: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六)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一下。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他用棋盘把她们下的棋重走一遍,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答案: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6.①旅店②排遣,消遣7.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8.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
(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七)答案: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八)(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
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答案: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6.(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7.(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
(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8.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九)今天,臣[我]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也说解释为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想到楚国去。
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楚国在南面]”。
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
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财物多[有钱]”。
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我说:“”他说:“我的车夫好。
”。
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答案:1.(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答案:D 3.(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答案:B 5.(1)好(2)财物6,(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7.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岳阳楼记》(一)答案:8、(1)迫近(2)在,到(3)日光(4)因,因为(二)1.(1)具:通“俱”,全,皆。
(2)开:放晴。
(3)去:离开。
(4)偕:全,都。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4.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三)1.①B ②C ③B ④A 2.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3.壮阔、浩渺 4.阴晦萧索晴朗明丽悲凉低沉喜悦昂扬 5.答案示例: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②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四)答案:1.B 2.(1)进:在朝廷做官(2)退:隐居江湖 3.(1)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重点词:胜景(2)没有了(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重点词:微 4.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色悲凉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五)1、(1)雄伟景象(2)放晴(3)迫近(4)“日光”或“阳光”2、(1)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
(2)浮(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沉下(水中)的玉璧。
3、C 4、这上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六)答案:1.B、E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3.“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
“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基本意思对即可。
5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基本意思对即可。
(七)答案:1.D2.(1)隐没(2)迫近(3)持、执(4)曾经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