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范增为什么是项羽的亚父?对“亚父”称呼的曲解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项羽为什么踢开范增?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项羽为什么踢开范增?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为什么踢开范增?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导语:到了汉三年4月,项羽攻打刘邦所在的荥阳依然很凶猛,刘邦继续受不了,为此,不得不派人去请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但范到了汉三年4月,项羽攻打刘邦所在的荥阳依然很凶猛,刘邦继续受不了,为此,不得不派人去请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但范增不同意,撺掇项羽继续攻打刘邦。

刘邦在这时候就惦记上范增了。

项羽的使者去刘邦大营时,陈平摆出高规格的接待,可发现来使是项羽派来的,就把高规格的礼遇给撤下了,还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你早说啊”。

为此,马上让人降低了接待规格。

项羽因此而怀疑范增这人不地道,有通敌嫌疑。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和群臣探讨为什么自己能取得天下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禽也”。

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范增的地位。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那种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

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的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

他这把年纪还参加造反,史书有记载他“好奇计”,肯定是江湖经验、人情世故和奇谋韬略都很精通的人物。

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习惯性地把他打扮成诸葛亮和张良这类仿佛神仙附体的大谋士,在《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中,他的沉稳、谋略和奇人气质明显压过张良一头。

因此,年轻且出道不久的项羽自然也把他当成可以依赖的父亲。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范增是如何在旁边帮着谋划的,但在分封诸侯时,根据史书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这说明范增和项羽对分封这件事如何搞,私下里是商量过的。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为何最终不用范增

项羽为何最终不用范增

项羽为何最终不用范增范增是项羽的谋士,七十三岁,史称好为奇计,项羽视之为“国宝”,称为亚父。

曾为项羽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最后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灰溜溜地从项羽身边溜走。

那么项羽为何最终留不住范增,难道他不想成为这万里江山的实际主宰。

成为一方统帅,当然是项羽的梦想。

生当作人杰,项羽是个英雄,但是没有容人之量。

因此手下大将纷纷出走。

先说英布本是豪杰,后来被秦始皇逼的落草为寇,是被人陷害的。

项羽帮他杀了陷害他的人,英布就归顺了。

后彭城之战后,在随何的子女玉帛的威逼利诱面前,英布终于背叛了项羽,成为刘邦手下一员猛将。

再说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后来经过萧何夏侯婴等人的推荐,成为刘邦的大将军,为灭掉项羽立下汗马功劳。

然后陈平,本是项羽手下谋士,因见项羽不是开创大业的人,只身前往蜀汉,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

此时项羽对手下将信将疑,杯弓蛇影,看到自己一起多年出深入死的战友,都已投降刘邦,更对其他人等也不放心。

恰好此时张良用下反间计,史记中说: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另外范增也有自身的缺点:其一,范增反客为主,他不知道只有从心里劝说项羽称帝,才能最终消灭刘邦,只是意气用事。

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项羽本就是匹夫之勇,如何敢做亚父的傀儡?其二,范增自恃年龄老迈,倚老卖老,忘记了项羽是一方统帅。

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与项羽议事时,缺少商讨的口吻,而是近乎指令式的。

若项羽不能依计行事,便吹胡子瞪眼,甚至训斥道:“竖子不足为谋!”这极大地伤害了项羽的自尊心。

亚父范增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亚父范增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亚父范增的结局是怎么死的范增——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政治家。

范增在七十岁的年龄上热烈地投身于反秦斗争范增简介,决心为反秦事业贡献余生,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义军将领出谋划策,对陈胜失败之原因的分析虽然不是非常正确、全面,但提出扶立楚王后裔的建议,使反秦斗争获得了一面新的旗帜,对团结和协调各地的反秦力量,促使反秦斗争重新走向高涨都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义军将领多是行伍出身,范增的加盟,不仅是人才的增加,而且改善了领导集团的能力结构,对楚国的反秦斗争大有裨益。

由于他年龄为大,项羽后来对他以亚父称之。

范增为了项羽的霸主事业鞠躬尽瘁,并且看到了刘邦是项羽夺取天下的最大对手,多次向项羽阐明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确保江山的利害关系。

但是,项羽为人注重义气,多疑且自大,一方面认为杀掉刘邦是不义之举,不利于自己重情重义的名声。

另一方面自大地认为刘邦无论在才智还是军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对自己夺取天下的事业造成威胁。

迟迟不肯杀掉刘邦。

陈平的反间计轻易就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疏远和猜忌,范增作为一介忠臣,为项羽鞠躬尽瘁的忠心和苦心却换来项羽的疏远,范增只能感叹未能遇见明主。

在范增死后,项羽在其他谋臣的劝谏下才意识到范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对范增的误解。

范增死后二年范增简介,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

不久,项羽逃到和县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以“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汉朝。

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

范增论文言文翻译

范增论文言文翻译

范增者,楚人也,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历仕楚、齐、赵三国,以智谋著称。

其人长须,高八尺,颇似古之侠士。

范增少年时,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尤善纵横家言。

后因家事,投奔楚怀王,得为客卿,渐显于朝。

怀王崩,顷襄王立,范增因言事不合,遂去楚,游说齐、赵,未遇明主。

适秦并天下,范增乃归楚,助项羽起兵反秦。

项羽尊范增为亚父,每有大事,必先谘之。

范增虽居亚父之位,然其心胸开阔,不矜不伐,与人交往,和蔼可亲。

项羽虽尊其为亚父,然未尝真正信任,常有所疑。

范增知项羽之疑,乃以退为进,辞去亚父之位,退居幕后,专以谋略辅佐项羽。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项羽乘机西征,范增虽不在前线,然其谋略之深,犹能遥制敌军。

项羽攻破咸阳,范增献策,使项羽分封诸侯,以收天下之心。

项羽从之,遂封刘邦为汉王,自封西楚霸王。

刘邦得封汉王,心有不甘,欲与项羽争天下。

范增劝项羽先发制人,然项羽不听。

刘邦遂趁机东征,项羽乃亲率大军与战。

范增虽居后,然其谋略始终如一,为项羽出谋划策,使项羽屡战屡胜。

然项羽之疑心未消,渐生轻视范增之心。

范增见项羽不纳忠言,知其必败,遂辞去项羽,归隐山林。

项羽果如范增所料,败于垓下,自刎乌江。

范增虽已隐退,然其名声犹在。

后世之人,多以范增为智谋之典范,传颂其事。

范增之智,不仅在于其谋略之高,更在于其识人之明,知时之变。

今译如下:《范增论》翻译(现代文):范增,楚国人,生于春秋战国之交,曾在楚、齐、赵三国任职,以其智谋闻名。

他长须,身高八尺,颇似古代的侠士。

范增年轻时期,家境贫寒,热爱读书,通晓经史,尤其擅长纵横家的言辞。

后来因家事,投奔楚怀王,得以成为客卿,逐渐在朝中显露头角。

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即位,范增因言论不合,便离开了楚国,游说于齐、赵两国,但没有遇到明主。

恰逢秦国统一天下,范增于是回到楚国,协助项羽起兵反秦。

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每当有大事,必定先向他咨询。

范增虽然位居亚父,但他的心胸开阔,不骄不躁,与人交往和蔼可亲。

阴谋家范增,冷眼看项羽败亡

阴谋家范增,冷眼看项羽败亡

阴谋家范增,冷眼看项羽败亡项羽失败,他的老对手刘邦总结说那是因为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似乎项羽只要听范增的话就可以取得楚汉战争胜利。

其实范增本就只是“好奇计”的“毒士”,而不是陈平甚至张良那样的王佐之才,范增根本就“不能用”。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 亚父”。

范增在整个项梁、项羽叔侄成长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计策也就3次,我们摊开说一下。

1、拥立楚怀王公元前208年范增最为被称道的策略就是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

有了楚怀王这面旗帜,项梁、项羽叔侄在政治上拥有了优势,这比起陈胜、吴广起义时提出假冒公子扶苏或者项燕的军队要名正言顺得多,比起陈胜自立为王也要有号召力得多。

此外,拥立楚怀王也使得“六国之后”纷纷起来“复国”,从而增加了反秦势力。

即使是刘邦,也需要依托楚怀王才有凝聚力。

2、刺杀刘邦公元前206年范增在鸿门宴上不仅暗示项羽杀刘邦,而且亲自安排勇士项庄刺杀刘邦,这其实是“下三滥”手段。

要知道宋义、项羽“北救赵”,刘邦“西入秦”,是项羽、刘邦两位楚国将领共同的“大老板”楚怀王的安排,“先入关为王”也是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

秦国的首都咸阳更是商鞅变法以来从未被攻占过的“永恒之城”,刘邦能够在张良等人辅佐下一路收容周文等西征军败兵并攻入咸阳,实在不容易。

秦朝被推翻了,范增竟然挑唆项羽内讧,甚至在刘邦交出关中之后还要刺杀刘邦,此人可鄙。

项羽不杀刘邦,一则刘邦“服软”交出关中地盘听凭项羽安排,二则项羽认为如果刘邦反抗则可以堂堂正正击败刘邦。

3、荥阳阻和公元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向项羽求和。

范增劝项羽不可答应刘邦求和,“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范增的这次建议当然是对的,如果项羽接受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汉高祖与汉朝了,当然能够战胜韩信是个问题。

不过,当项羽不接受范增建议时(中了陈平反间计),范增就很生气撂挑子,这不是“人臣之礼”吧?范增从来不把项羽看成自己的“老板”,而是看成“后辈”,两人之间沟通不畅也是大问题。

历史趣谈:我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是谁

历史趣谈:我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我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是谁
导语: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谋士,那么项羽的谋士是谁呢?众所周知,项羽的谋士是被他尊为亚父的范增。

关于范增,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鸿门宴中的
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谋士,那么项羽的谋士是谁呢?众所周知,项羽的谋士是被他尊为亚父的范增。

关于范增,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鸿门宴中的表现。

首先,范增是在七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反秦的。

一般人在七十岁的时候,想着的都是安享晚年,但是范增不同,他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大的决定,那就是反对暴秦的统治。

有了这一决定之后,他开始选择自己要投靠的阵营,经过多番波折,范增最终拜在了项梁的门下,在项梁死后,开始辅佐项羽,展开霸业。

其次是范增在鸿门宴中的表现。

鸿门宴是项羽听说了刘邦有称帝的心思之后,决定斩杀刘邦而举办的宴会。

在此之前,范增也曾夜观天象,发现刘邦有帝王之气,因此他也劝谏项羽一定要杀死刘邦。

但是在项羽见到了刘邦,并且刘邦也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之后,项羽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在此期间,范增曾经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但是项羽都置之不理。

最后毫无办法的范增,只能自己想办法,他出去喊来了项庄,让他以舞剑的方式掩藏杀机,适时杀了刘邦。

但是因为项伯的百般阻拦,所以并没有成功,气的范增拂袖而去。

之后范增依旧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还是并不过多的采纳,最后还因为有心人的陷害,使得范增跟项羽分了心,范增辞官回乡,最终是在了回乡的途中。

寻秦记中项羽的父亲是项少龙吗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历史上最憋屈谋士范增 已胜券在握却功败垂成

历史趣谈:历史上最憋屈谋士范增 已胜券在握却功败垂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最憋屈谋士范增已胜券在握却功败垂成
导语: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为后世提供了一大群英雄人物,那是汉人精英的一次集中展示,直到今天仍让人心向往之。

在这些英雄中,有一种人不必
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为后世提供了一大群英雄人物,那是汉人精英的一次集中展示,直到今天仍让人心向往之。

在这些英雄中,有一种人不必上阵杀敌,也不必在大后方的根据地殚精竭虑,他们只需要跟在主公的身边,摇一摇羽毛扇就可以了。

这种人的名字,叫做谋士。

他们看起来很轻松,很潇洒,但他们的三言两语,往往就能顶得上千军万马。

他们的武器只有一样:头脑。

乱世,必出大谋士。

在楚汉时期,至少有两个半谋士,堪称帝王师。

两个,是张良和范增;半个,是陈平。

其中,张良和范增的帝王术,都是传统的、主流的帝王术,比较正,仿佛武侠中的少林、武当;而陈平的帝王术,路子比较野,多属于阴谋,但好使,药到病除,就像武侠里的魔教。

刘邦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

”就是因为陈平太邪性。

所以,陈平算半个。

作为刘邦的谋士,刘邦的胜利,也让张良和陈平成为胜利者;而作为项羽的谋士,项羽的失败,也让范增成为失败者。

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我们不去比较这三人谁更厉害——这是无法比较的。

胜利者总是热闹的,有无数人去写,我就不凑热闹了。

我更想写的,是失败者范增。

因为范增失败得实在是憋屈。

范增投靠“项家军”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项羽的叔叔项梁还活着,项羽还只是个小字辈。

那时候,“项家军”还没有发展到后来的势不可挡。

生活常识分享。

“亚父”当是范增的绰号

“亚父”当是范增的绰号

“亚父”当是范增的绰号
张港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4(000)005
【摘 要】《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
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
集解》“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如管仲为仲父。”

【总页数】2页(P12,11)
【作 者】张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亚父文化与范增的政治品格 [J], 陈凤;陈恩虎
2.“亚父”当是范增的绰号 [J], 张港
3.亚父文化与范增的政治品格 [J], 陈凤;陈恩虎;
4.范增不是项羽的“亚父” [J], 吴仰湘
5.范增确系项羽的“亚父” [J], 叶永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范增为什么是项羽的亚父?对“亚父”称呼的曲解
导语:对“亚父”称呼的曲解《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亚,次。

”这
对“亚父”称呼的曲解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亚,次。

”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

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
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之为爷爷、祖父,称为“大父”才对,称范增为“父”不但不能算是尊敬,反而是小看了老爷子。

二、范增本是项梁的谋士,是项梁死后留给项羽的“遗产”,如果让项羽自己选择的话,恐怕不会用范增。

两个人的政治见解、脾气秉性大相径庭,总是别别扭扭的,直到弄得项羽怀疑亚父通敌,最后项羽硬是把范老头给气死了。

两个人是这样的关系,项羽没有理由尊称范增为“亚父”。

三、项羽也确实没拿范增当父辈对待。

鸿门宴上的坐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如果亚父享受的是父辈的礼遇,应该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实际上是项羽和左尹项伯爷俩坐在最高位,然后才是范增,可见项羽并没有把范增摆在父辈的位置上。

四、爹不是谁都可以叫的,项羽称为“父”,别人不能也跟着叫。

刘邦借口上厕所离开鸿门宴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时刘邦最恨的就是范增,却也用了”亚父”。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