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6大豆栽培

合集下载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为了获得高质量和高产量的大豆,农民需要掌握先进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大豆的栽培技术,包括选地、育苗、土壤处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一、选地选择适宜的土地是大豆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大豆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适宜的土壤为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土。

在选地时,要避免高温、低洼和积水的地区。

同时,要注意轮作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避免连作障碍和病虫害累积。

二、育苗大豆的育苗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产量和品质。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具有优良品种、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

在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促进发芽和提高苗期抗病虫害的能力。

接着,在温室或育苗箱中,利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育苗。

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定期通风和浇水,确保苗期健康生长。

三、土壤处理在大豆的种植前,土壤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进行翻耕,将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扩展和呼吸。

其次,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施肥和改良。

如果土壤贫瘠,可适量添加有机肥或化肥,提供充足的养分。

如果土壤酸性较高,可以适量使用石灰进行中和处理,稳定土壤的酸碱度。

四、施肥合理的施肥是保证大豆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措施。

根据土壤质地和肥力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计划。

在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施用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同时,可以选择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进行配合施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五、病虫害防治大豆生长期间,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是必要的。

首先,要定期巡查和观察大豆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症状。

其次,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伤害。

此外,合理的轮作和间套作物,也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

六、收获大豆的收获时机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

通常,大豆的收获时间是在豆荚变黄,籽粒充实但未干燥的时候。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被称为“黄金豆”。

大豆栽培技术的要点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病虫害、节约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大豆的育种、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大豆栽培技术的要点。

一、育种大豆的良种选育是提高产量的首要保障。

遗传育种是培育新品种、改良原有品种的主要方法。

通过选择抗病虫、耐逆、高产等性状优良的亲本,通过人工授粉等方法进行配制,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实际栽培过程中,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适宜品种是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二、品种选择在大豆的栽培中,优良的品种是高产的基础。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市场需求和栽培管理水平,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根据大豆所需的光温要求,选取早熟、中熟或晚熟品种。

根据土壤类型和病虫害情况,选择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品种。

应考虑品种的耐旱性、耐盐碱性、机械收获性等因素,从而选择出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的优良品种。

三、播种大豆的播种是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产量和品质具有直接影响。

大豆一般选用春播,时间一般在3月到4月之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耕翻,破土施肥,并进行土壤调理,保证土壤适宜的墒情。

播种时可以选择单行或复作对播种方式,根据品种的特性和产量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合理的控制播种密度,保证植株生长的空间和养分供给。

四、施肥大豆的营养需求较为简单,主要需要氮、磷、钾等元素。

在施肥方面,应注意合理配比,及时施肥,保证植株的生长需求。

通常在播种前进行基础施肥,提供种子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

在大豆的生长期,可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的养分含量,适时进行追肥和叶面喷施。

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避免引起肥料积累或养分缺乏,影响产量和品质。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一、田间土壤管理1、选址: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应该在土层厚、肥力好、排水良好的土地上种植。

应该避免在土层浅、没有保水能力、酸性土壤较强的地方种植。

2、翻耕:大豆作为草本植物,对土层深度的要求较高,应该在种植前进行深耕、翻土和松土等工作,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4、排水:大豆适合在排水良好的土地上种植,防止土壤积水。

应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保证大豆生长的需求。

二、种子管理1、选种:大豆是由种子繁殖的,种子的选取对大豆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应该选择优质、健康、无病无虫的种子,并根据所在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处理:选好的种子应该进行简单处理,如浸泡、烘干、防虫等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种子腐烂和病虫的侵害,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种植后的产量。

1、播种:大豆种子在准备好之后,应该根据田间情况和气候条件,选取适宜的时机进行播种。

一般情况下,大豆种子应该在气温达到15℃以上,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的时候进行。

种子的播种密度、行距、株距等参数应该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整。

2、灌溉:大豆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应该根据田间气候和水分蒸发量等因素,进行适当的灌溉。

一般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进行灌溉,确保水分的充足和适时。

3、除草:在大豆生长期间,我们应该及时对其周围的杂草进行清理。

因为杂草会抢夺大豆的养分、阳光和空间等资源,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和发展。

4、病虫害防治:在大豆生长期间,我们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及时进行防治。

以上内容是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的一些基本措施,但要全面发展大豆产业,还需要在市场、加工等多个环节持续创新和发展。

试析大豆的栽培与管理

试析大豆的栽培与管理

试析大豆的栽培与管理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其栽培与管理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豆的栽培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参考。

一、栽培环境选择大豆生长适温为20-30摄氏度,对光照要求充足,土壤要求中性至微酸性,排水性良好。

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选择种植地时,优先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开高温、高湿、积水等不利条件。

二、栽培技术1. 增施有机肥:大豆生长期对养分需求较大,应提前进行均衡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2. 合理密植:大豆属于短日照植物,密植可有效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促进大豆的生长。

一般适宜的密植度为每亩15-20万株,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将种子用药,可用25%多菌灵悬浮剂浸泡种子,用3‰的敌菌杀可防治地下害虫。

4. 合理施水:大豆幼苗期需要适量地水分,但不宜过湿,可适当控制田间水分,避免积水现象的产生。

5. 适时浇水:大豆花期至成熟期为水分需求最大的时期,此时应适时浇水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

6. 合理管理:在大豆生长期,应适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松土、整枝等,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大豆主要病害有根结线虫病、大豆立枯病、大豆褐斑病等,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并严格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2. 病害防治技术: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0%波尔多液和50%多菌灵悬浮剂进行喷雾防治,对大豆根结线虫病可用40%硫浸剂浸泡播种前的大豆种子。

3. 害虫防治:大豆主要害虫有大豆蚜、蓟马、蚜虫等,预防害虫的发生,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施水,并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成熟及收获大豆成熟期一般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采摘后应妥善晾晒、干燥储存,以保持大豆的品质。

作物栽培学各论-大豆栽培

作物栽培学各论-大豆栽培

(二)茎
包括主茎和分枝。茎发源于胚轴。在营养 生长期间,茎尖形成叶原始体和腋芽,一些 腋芽后来长成主茎上的第一级分枝。大豆栽 培品种有明显主茎。
主茎高度50-100cm,茎粗 6-15mm。主 茎12-20节,有晚熟品种多达30节,有早熟 品种仅8-9节。
幼茎有绿色与紫色两种。绿茎开白花,紫 茎开紫花。茎上生茸毛,灰白或棕色,茸毛 多少和长短因品种而异。
2。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国何地? ——多中心起源。起源中心不止一个,而是多 源。 ——起源于黄河流域。比较野生大豆和栽培大 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期的反应,证实35°N的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差别最小;品质分析, 我国34°N一35°N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 的蛋白质含量最为接近;种子蛋白质电泳证明 胰蛋白酶抑制剂Tiª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 为100%,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32N-37 N° 者才是100%,与栽培大豆相同。
野 生 大 豆
(二)中国大豆的分布
1。分布很广,除高寒地区>10℃年活 动积温在l900℃以下或降水量250mm以 下无灌溉条件地区不能种植外,凡有农耕 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种植。
2。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为集中产区 。东北三省和华北及豫、鲁、皖、苏等地 ,是我国大豆生产中心。
(三)中国大豆种植区划
作物栽培学各论
第六章 大豆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一、大豆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一)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 (二)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 (三)重要的饲料作物 (四)重要的养地作物
大豆色拉油
大 豆 纤 维 棉 被
大豆纤维系列
大豆纤维混纺
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
(一)起源
1。世界公认大豆起源于中国。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豆”。 汉代《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帝时“艺 五种”(黍稷菽(shu一声)麦稻),菽就 是大豆。 1959年山西侯马考古发掘出多颗大豆 粒,经14C测定,距今2300年,系战国时 代遗物。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大豆栽培技术体系。

在大豆的品种选择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栽培目标选择适合的品种。

我国的大豆品种繁多,有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类型的品种。

在北方地区,选择早熟品种,以适应较短的生长季节;而在南方地区,选择中晚熟品种,以充分利用较长的生长季节。

在土壤准备方面,应做到充分翻耕土壤,消毒病虫害,并增施有机肥料。

大豆对土壤要求较高,宜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栽培。

在土壤酸性较高的地区,应适量施加石灰,以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

在种子处理上,可采取浸种、温水处理等方法,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抗病虫害能力。

浸种可以提高种子的活力,促进发芽;而温水处理则可以加强种子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

第四,控制适宜的播种密度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每亩播种量在30-40万颗之间,南方地区则在40-50万颗之间。

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穗数和单株产量,但不宜过高,以免过于拥挤,影响通风和光线的透入。

第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是大豆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霜霉病、蚜虫等。

在防治上,可以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栽培,合理应用农药进行喷药,注意水肥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如病虫害发生较严重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科学的水肥管理也是大豆栽培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开花结荚期间,对水分的需求更为迫切。

应根据地理环境和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调整灌溉量,避免大豆适时缺水和水浸等现象发生。

要注意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供合理的养分供给。

大豆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品种、翻耕土壤、合理种子处理、适宜的播种密度、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

只有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才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豆栽培技术种植方法

大豆栽培技术种植方法

大豆栽培技术种植方法一、引言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豆栽培技术的种植方法,包括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二、土壤准备大豆适合生长在深沃土中,所以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

首先,清理田地上的杂草和残留物,保持土壤干净。

然后进行耕地,确保土壤疏松。

如果土壤过于酸性,可以进行石灰施用,以调节土壤酸碱度。

此外,还可以在耕地前进行有机肥的施用,以提高土壤肥力。

三、品种选择在选择种子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目的选择适合的大豆品种。

一般而言,早熟和中熟品种适合北方地区,晚熟品种适合南方地区。

另外,还要考虑抗病虫害性能和产量等因素,选择高产且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3.1早熟品种选择早熟品种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

在北方地区,可以选择早熟品种,确保在秋季收获前完成栽培。

常见的早熟品种有黑豆、绿豆等。

3.2中熟品种选择中熟品种适应性广,适合中等气候条件下的种植。

在选择中熟品种时,要考虑当地的气温和降雨情况。

常见的中熟品种有辽豆、湖豆等。

3.3晚熟品种选择晚熟品种的生长期较长,需要较长的生长季节和高温,适合南方地区的种植。

常见的晚熟品种有黄豆、蓝荚豆等。

四、播种大豆的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

一般而言,北方地区的大豆适合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南方地区适合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大豆的播种方式可以选择直播或育苗后移栽两种方法。

直播是将种子直接撒在田地上,移栽是将育苗后的幼苗移到田地上。

在进行播种前,需要将种子进行处理,包括浸种、热处理等。

浸种可以提高发芽率,热处理可以消毒种子,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五、施肥大豆对养分的需求较大,所以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适量施肥。

施肥时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大豆生长阶段的需求确定施肥量。

大豆的施肥主要包括底肥和追肥。

底肥是在播种前或种子发芽前施用的肥料,主要供应苗期生长所需养分。

追肥是在大豆生长期间进行的补充肥料施用,可促进植株分枝生长和花芽形成。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量和种植面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合理的栽培技术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大豆栽培的技术要点,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进行大豆种植。

一、土壤选择和土壤改良大豆对土壤要求较高,选择合适的土壤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大豆适合种植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要尽量避免选择酸性土壤,若土壤酸性较高,应进行石灰施用来提高土壤pH值。

此外,大豆对土壤肥力要求也比较高。

在大豆种植前,建议进行土壤改良,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或者磷、钾肥等,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二、品种选择在大豆栽培中,品种选择是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品种的生长期、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一般来说,短生周期品种适用于生长季节较短的地区,而中、长生周期品种适用于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

此外,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或者晚熟品种等。

三、种子处理和播种大豆种子处理是确保植株健壮生长的重要一环。

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预防种子的病害(如霉变等)。

消毒处理可以使用适量的农药或者生物制剂。

播种时间也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大豆需要选择适当的气温和土壤湿度,避免寒害或者水涝造成的损失。

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大豆栽培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大豆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一些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1.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大豆对水分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生长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根据大豆的不同生长期,合理浇水,避免湿润度过高或者过低。

2.除草和杂草控制:大豆生长初期,杂草对其的竞争力较强,容易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及时除草和杂草控制对于确保大豆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

3.施肥和追肥:大豆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养分供应,因此要合理进行施肥和追肥。

根据不同的生长期,适量追施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大豆第一节概述一、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一)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大豆既是蛋白质作物,又是油料作物。

大豆子粒约含蛋白质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30%。

大豆可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副食品。

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每千克大豆产热量17207.7kJ。

大豆蛋白是我国人民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居多,大豆蛋白质是“全价蛋白”。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豆油不含胆固醇,吃豆油可预防血管动脉硬化。

大豆含丰富的维生素B1、B2、烟酸,可预防由于缺乏维生素、烟酸引起的癞皮病、糙皮病、舌炎、唇炎、口角炎等。

大豆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蔗糖和纤维素,淀粉含量极小,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大豆还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二)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可加工成大豆粉、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

大豆蛋白已广泛应用于面食品、烘烤食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调味食品、冷饮食品、快餐食品、肉灌食品等的生产。

大豆还是制作油漆、印刷油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电木、胶合板、胶卷、脂肪酸、卵磷脂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三)重要的饲料作物大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豆饼是牲畜和家禽的理想饲料。

大豆蛋白质消化率一般比玉米、高梁、燕麦高26%一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

以大豆或豆饼作饲料,特别适宜猪、家禽等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的单胃动物。

大豆秸秆的营养成分高于麦秆、稻草、谷糠等,是牛、羊的好粗饲料。

豆秸、豆秕磨碎可以喂猪,嫩植株可作青饲料。

(四)重要的养地作物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在作物轮作制中适当安排种植大豆,可以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维持地力,使连年各季均衡增产。

用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既可节约生产化肥的能源消耗,又可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所公认。

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豆”。

汉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前93年)在其编撰的《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帝时“艺五种”(黍稷菽(shu一声)麦稻),菽就是大豆。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月烹葵及菽”等描述。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古代的大豆。

1959年山西省侯马县发掘出多颗大豆粒,经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的遗物。

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国何地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吕世霖(1963)指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形成栽培大豆的关键,并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的几个地区。

王金陵等(1973)也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是一个,而是多源的。

徐豹等(1986)比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期的反应,证实35°N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差别最小;品质化学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34°N一35°N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为接近;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又证明,胰蛋白酶抑制剂Tª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为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32N°—37 N°者才是100%,i与栽培大豆相同。

基于以上三点,说明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国大豆的分布大豆品种经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驯化培育,我国大豆分布很广,从黑龙江边到海南岛,从山东半岛到新疆伊犁盆地均有大豆栽培。

目前,除在高寒地区>10℃年活动积温在l900℃以下或降水量在250mm以下无灌溉条件地区不能种植外,凡有农耕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种植,尤以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最为集中,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和华北及豫、鲁、皖、苏等地,长期以来是我国大豆的生产中心。

生产较集中的还有陕、晋两省,甘肃省河套灌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钱塘江下游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和洞庭湖平原、闽粤沿海、台湾西南平原等。

(三)中国大豆种植区划根据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我国大豆产区可划分为五个栽培区。

1.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本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

该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四个副区:(1)东北春大豆区。

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平原地带。

东北大豆,产量高、品质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华北春大豆区。

包括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以及陕西渭北等地区。

华北春大豆区的范围大体上与晚熟冬麦区相吻合,当地以二年三熟制为主。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

包括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质瘠薄,大豆品种类型为中、小粒,椭圆形黑豆或黄豆。

(4)西北灌溉春大豆区。

包括新疆和甘肃部分地区。

年降雨量少,土壤蒸发量大,种植大豆必须灌溉。

由于日光充足又有人工灌溉条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百粒重也高。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本区包括山东、河南两省,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淮河、秦岭为界。

黄淮夏大豆区又可划分为两个副区:(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

包括河北南部、山东全部,江苏、安微北部,河南东部。

当地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夏大豆一般于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初收获。

生长期短,需采用中熟或早熟品种。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

包括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关中和陇东地区。

本地区气候条件与黄淮平原相似,只是年雨量较少。

小粒椭圆品种居多,另有部分黑豆。

3.长江流域夏大豆区本区包括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当地生长期长,一年两熟,品种类型繁多。

以夏大豆为主,但也有春大豆和秋大豆。

4.长江以南秋大豆区本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

当地生长期长,日照短,气温高。

大豆一般在8月早中稻收后播种,11月收获。

5.南方大豆两熟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

气温高,终年无霜,日照短。

在当地栽培制度中,大豆有时春播,有时夏播,个别地区冬季仍能种植。

11月播种,次年3—4月收获。

(四)山西省大豆种植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类型和耕作栽培制度,将大豆划分为三个栽培区。

1.晋北春播大豆单作区包括兴县、静乐、原平、繁峙、五台等。

本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6~8℃,生育期120~150天,一年一熟制。

种植面积约占大豆总面积的l/3。

品种类型小粒和中小粒占85%,其中黑豆超过1/2。

粒形大多为长圆、椭圆等。

本地区气候干旱,土地瘠薄,生育期短,单产水平低。

象西北部左云;右玉、平鲁一带,海拔尤高,气候特别寒冷。

生育期更短,品种属极早熟类型,可划为晋西北极早熟副区。

2.晋中、晋东南春、夏播大豆间作区北临春大豆区南界,南至乡宁、蒲县、汾西、霍州、沁源、长子、高平、陵川以北各县。

年平均气温8~10℃,生长期156~180天,二年三熟制或一年两熟为主。

大豆以春播为主,并有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间作的习惯。

平川地区随着冬小麦面积的扩大,夏播大豆发展很快,特别是晋中平川地区适宜复播的品种不断增多,夏播大豆的生产潜力很大。

本区大豆种植面积大,占大豆总面积的60%。

以中粒、大粒、黄豆的比例大,是我省大豆的主产区。

昔阳、左权、盂县、东山地区、山多海拔高,一般在1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种植早熟品种多,可划为晋东早熟大豆副区。

临县、离石、西山地区,黄土丘陵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气候干旱。

从大豆品种看,子粒以扁小,粒形长圆和扁椭园的比例大,当地称“鸡腰地”,有较大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可划分为晋西干旱大豆副区。

3.晋南夏播大豆区包括稷山、洪洞、沁水、阳城、晋城以南各县,气候温暖,生长期长,约180~200天,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大豆在小麦收获后进行夏播。

这一地区是我省麦、棉区,发展夏播大豆的潜力大。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一)世界大豆生产概况大豆是近几十年来种植面积增加最快、产量增长最多的作物。

1986年与1949年相比,全世界小麦面积增加37.2%,水稻增加60.1%,而大豆增加3倍有余。

同期,小麦总产量增长207.1%,水稻增长203.6%,而大豆增长579.0%。

据统计,1998年全世界大豆种植面积为7441.2万hm2,其中美国2850.7万hm2占38.3%;巴西l 300万hm2占17.5%;阿根廷860万hm2占11.6%;中国850万hm2,占11.4%。

同年,世界四个大豆主产国的单产为:美国2617 /kg/hm2,巴西2500 kg/hm2,阿根廷2465 kg/hm2,中国1782 kg/hm2。

1998年世界大豆总产量为15983万t,美国大豆的总产量为750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46.9%。

相应地,巴西3450万t,占21.6%;阿根廷2120万t,占13.3%;中国l 515万t,占9.5%。

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植物蛋白的需求增长,大豆深加工日益加强,综合利用日益扩大。

许多国家对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采取鼓励政策,加强大豆育种、栽培、加工的科学研究,增加大豆生产的物资投入等也都推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时有波动,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大豆总产维持相对稳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不够。

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品种选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运用得当,大豆大面积平均产量是可以达到3000 kg/hm2或更高的。

例如黑龙江省1990一1991年在地处北纬46。

58’一49。

12’的高寒地区推广大豆配套高产技术,两年内在1.6万hm2试验田上获得了平均3151.5 kg/hm2的高额产量。

1991年山东省菏泽地区0.23万hm2夏大豆开发试验,平均产量达3163.5 kg/hm2。

安徽省阜阳市邵营乡0.13万hm2夏大豆平均产量3048 kg/hm2。

1992年江苏省灌云县国兴镇83.3 hm2连片种植的夏大豆平均产量3402 kg/hm2。

2000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大豆超高产课题组的指导下,海城市南台镇树林子村孙永富的0.3 hm2辽2l 05l大豆高产田,除去边行,选择长势较好的667m2地块,经国家攻关验收专家组当场收割、脱粒、清选、称重,折水13%,单产达4923kg/hm2,达到了国家“九五”攻关4875 kg/hm2的指标。

展现出大豆的高产前景。

(三)山西大豆生产概况我省大豆自建国以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栽培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282.8万亩,总产9191万公斤,单产30.35公斤。

到1962年,全省种植面积增加到442.2万亩,总产22936公斤,单产达到51.5公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