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第一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我们每天购买的商品价格波动,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呢?这便是我们第一讲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宏观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单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趋势。
它试图回答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有些国家却陷入长期的衰退?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政府的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要理解宏观经济学,首先我们得明白几个关键的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就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体温计,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通过计算 GDP 的增长或下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在扩张还是在收缩。
比如说,当一个国家新建了许多工厂、生产了更多的汽车、建造了更多的房屋,并且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如旅游、教育和医疗等,那么这个国家的 GDP 就会增加,这通常意味着经济在增长,就业机会可能会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望提高。
相反,如果 GDP 下降,可能就预示着经济面临困境,企业可能会裁员,人们的收入可能会减少。
除了 GDP,失业率也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当失业率较高时,意味着很多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这不仅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压力,也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消费能力。
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常表明经济较为繁荣,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接下来,我们谈谈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想象一下,如果每年物价都上涨 10%,那么你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就会给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企业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等。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关键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定义: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增长率和经济活动的结构。
重要性: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GDP数据还可以作为投资决策、企业发展战略和个人消费选择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应用:•国家政府可以根据GDP数据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如调控货币供应、调整税收政策等。
•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GDP数据来选择投资对象。
•企业可以利用GDP数据分析市场规模和需求变化,制定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
•个人可以根据GDP数据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
2. 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重要性: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经济稳定和个人利益都有重要影响。
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价水平、人民币购买力、利率水平以及投资和消费活动等方面。
应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以维持物价稳定。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通货膨胀预期来制定产品价格和生产计划。
•个人可以根据通货膨胀预期来调整消费行为和资产配置策略。
3. 失业率定义: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重要性:失业率是宏观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失业率的高低对于个人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和政府政策都有重要影响。
应用:•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来降低失业率,如鼓励创业、提供培训机会等。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总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体系的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并试图解释和影响这些现象的原因。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领域和常用工具。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
它研究的是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2.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经济增长与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经济周期与景气: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起伏和景气的波动,分析经济危机、衰退和复苏等现象。
(3)货币与金融: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应、利率、银行体系等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汇率等国际经济关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常用工具(1)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学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胀率、失业率等。
(2)经济模型:宏观经济学借助经济模型来描述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关系,并进行定量预测。
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模型、新古典模型等。
(3)计量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和测量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4)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总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
它的核心概念包括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景气、货币与金融以及国际经济。
宏观经济学借助经济指标、经济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经济政策等工具来分析和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入门

宏观经济学入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关注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和变化。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就业率等宏观指标,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等。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并讨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个体经济行为不同。
它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收益。
国民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2.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特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影响物价水平变动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加。
经济增长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4.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高就业率对于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涉及广泛的内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主题:1. 总需求与总供给: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
总需求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总供给则由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活动决定。
2.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周期是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现象。
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实施,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则由政府决定,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
4.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全球化则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和依存度。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经济现象的总体关系。
它关注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的整体表现,考虑经济总体的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指标。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以下是它的基本概念:(1)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和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它是宏观经济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个体就业状况,也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4)消费:消费是指个人、家庭和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消费对经济增长和需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它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原理,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理:(1)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它们决定了物价和商品数量的平衡。
需求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偏好,供给取决于生产者的成本和生产能力。
(2)总需求决定总产出:总需求是指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需求总和,它决定了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总需求过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过低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3)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过快,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4)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它们对经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控制经济活动,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影响经济。
3. 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宏观经济学对于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知识点梳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1、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短期(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2、特点:问题复杂;理论多样;经验各异3、基本变量(1)国民收入的衡量:A.国内生产总值GDPa.定义: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b.通过交易增加了GDP;分工越细,GDP会增加c.最终:不包括中间物品;生产的: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税收可以算一个国家内:指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内。
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按产权来分(统计太麻烦,过时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方便统计;GDP的影响大于GNP)d.GDP衡量方法:①附加值法:生产过程各个阶段创造的附加值之和②收入法:所有生产要素有所这的收入之和(工资、利润、地租、利息)③支出法:消费主体的支出之和Y=C+I+G+NXe.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GDP的增长速度不同寻求生存阶段:较为缓慢经济起飞阶段(中国):满足物质生活,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增长快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美国):较为平缓f.不同发展阶段GDP的构成不同g.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GDP平减指数:(名义GDO/实际GDP)×100,衡量相对于基年物价水平的现期物价水平(增长率已经去掉了通货膨胀的影响)h.潜在GDP:所有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达到的GDP(充分就业GDP)超过潜在GDP就是经济过热(over heated)i.GDP作为衡量经济水平的标准的缺点①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②不能反映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结构③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④ GDP 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B . GDP 与福利经济最好的衡量指标,但不完美,没有包含闲暇、环境质量以及市场之外的活动。
C . 其他指标GNP :NNP :国民生产净值(=GNP-折旧)NI :国民收入(=NNP-间接税)PI :个人收入(=NI-企业未分配的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PI-所得税)(2) 物价水平的衡量 A 、 消费物价指数(CPI ): 注意数量都是基期的数量通货膨胀率:通常公布的相邻两年的比较经济景气容易产生通货膨胀对比GDP 平减指数:GDP 包含所有产品,CPI 包含消费品B 、 生产物价指数(PPI ):PPI 带动CPI 变动,先于CPI 变动(3) 失业A 、 失业者的定义: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或等待新工作的人;劳动力不包括:未成年,退休的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不找工作的人B 、 失业的类型① 摩擦性失业:跳槽,资源性失业② 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的季节性特征(滑雪场)③ 周期性失业:经济危机造成的④ 结构性失业:行业衰落,经济结构变化C 、 失业的衡量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D 、 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第二讲 宏观经济理论模型一、收入-支出(Y-AE )模型A 、 简单的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AE=C+I+G+NX (AE :aggregate expenditure )消费支出 , :自主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 :可支配收入其中 (税收)根据宏观经济均衡:总收入=总支出Y=C+I+G+NX联立求解: t 0t 00PQ CPI 100P Q =⨯∑∑11100%t t t CPI CPI P CPI ∙---=⨯B、整体经济中Y=C+S=C+I,则I=S(储蓄和投资相等)私人储蓄:Y-T-C;公共储蓄T-G;储蓄S=Y-C-G=私人储蓄+公共储蓄二、AD-AS模型A、总需求:在任何物价水平上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与劳务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①财富效应:物价下降,更富裕,消费上升,需求量增大②利率效应:物价下降,持有货币数下降,货币供给上升,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增加了需求量③汇率效应:物价下降,利率下降,投资者偏好外国投资市场,本币贬值,刺激了净出口,增加了需求量B、总供给:在任何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总量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中间产品:指生产出来后,被国内其他生产者采用为原材
料(即中间投入),继续用于生产的产品。
*最终产品:指生产出来后,不再用于本国的中间投入,而
被直接用来供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及出口等最终用途的 产品。
表:面包生产过程的附加值
生产者
中间投入
产品市价
附加价值
2019/9/3
例:
1982年名义GDP 1992年名义GDP
香蕉 上衣
15万单位×1美元 =15万美元
5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合计 215万美元
20万单位×1.5美元 =30万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300万美元
330万美元
1992年实际GDP
20万单位×1美元 =20万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40万美元
生产中的贡献,增值又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单位:美元)
收入
工资和薪金 20,000
利息
15,000
地租
5,000
利润
10,000
产出
生产出成品
200,000
减:购买原料棉花 150,000
总计收入 50,000 产出(增值)
50,000
2019/9/3
2、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定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 出来的供最终用途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最 基本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2019/9/3
规则1: 规则2: 规则3:
规则4: 规则5: 规则6:
2019/9/3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一、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的原理和规律。
它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指标变动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指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量指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现象。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个人等不同。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
2.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的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等。
3.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著名的通货膨胀理论有货币供应量理论、成本推动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等。
4.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速度,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4.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衡量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数量,通常包括货币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角色演变的三个阶段:
1、古典学派认为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就可达到资源 的最佳配置(“看不见的手”);
2、在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 倡导下,政府跃上经济舞台; 3、“滞胀”出现,导致古典学派的主张重新复活。
2013-7-4
收入
生产要素市场
2013-7-4
Hale Waihona Puke 三、实际GDP和名义GDP
1、一国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
(1)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 (2)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2、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定义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
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 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013-7-4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Y=C+I+G 收入:Y=C+S+T 收入=支出 I=S+(T-G) (储蓄—投资恒等式)
2013-7-4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Y=C+I+G+(X-M) 收入:Y=C+S+T+Kr 收入=支出 I=S+(T-G)+(M-X+Kr) (储蓄—投资恒等式)
2013-7-4
2、收入法(附加价值法) (1)定义:通过计算生产最终产品所投入生产要素的 全 部收入来计算。 (2)公式:GDP = w + r + i + л +折旧+间接税净值 其中: w——工资
r——租金
i——利息 л ——利润 间接税净值——间接税-政府补贴 注:转移支付
2013-7-4
结论: 两个时期内物价指数的变化就是通货膨胀 率(inflation rate)。如果这个变化是负的, 那么该经济社会就处于通货紧缩(deflation)阶 段,而没有通货膨胀。
2013-7-4
第 三 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2013-7-4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Y=C+I 收入:Y=C+S 收入=支出 I=S(储蓄—投资恒等式)
3、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013-7-4
四、国民收入作为经济福利指标的缺陷
1、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 2、无法计算非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价值(如地下经济); 3、忽略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造成这种 产品被过度生产; 4、忽略休闲的价值;
5、未能辨别产品的性质和品质。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衡量规则 定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 出来的供最终用途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最 基本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2013-7-4
规则1: 规则2: 规则3: 规则4: 规则5: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指一年内所生产而非所出 售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GDP不包括地下经济
结论: 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 出对弄清如何核算GDP有重要意义。
2013-7-4
(三)、GDP的衡量方法
1、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定义: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 (2)公式:GDP = C + I + G +(X - M)
注:投资、总投资、净投资及资本
生产要素支 付
私人储蓄
金融市场 私人储蓄 政府 投资 企业
家庭
税收
政府购买 消费
宏 观 经 济 ( 货 币 ) 运 行 流 程
物品与劳务市场
企业收益
2013-7-4
第 二 节
国民收入核算
2013-7-4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GNP、GDP、NNP、NDP、NI、PI、DPI)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定义及衡量方法
合计
2013-7-4
$0(种子与肥料) $1000(小麦) $2000(面粉)
$3100
$1000(小麦) $2000(面粉) $2800(面包)
$5800
$1000 $1000 $800
$2800
(二)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1、产出总是等于收入 价值增值是由各种要素共同创造的,要素报酬等于要素 在生产中的贡献,增值又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4、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CPI t - CPI t-1 CPI t-1
2013-7-4
100%
例:
假定消费者购买三种商品:食物、住房和医疗。他们 花费在全部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20%、50%和30%。以 2001年为基期,假设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为100。假设 2002年食物价格上涨2%,住房价格上升6%,医疗费用 上升10%。 请计算(1)2002年消费物价指数; (2)通货膨胀率。
(2)批发物价指数(WPI):批发物品的价格水平。 (3)内含物价指数
2013-7-4
3、计算方法
以CPI为例:在构造价格指数时,应根据每个商品在 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来衡量该商品价格的权数。 n
Σ
CPI=
Pi Qi i=1 n Σ Pi0Qi
i=1
100
它反映了购买相同一组消费品消费者在报告期所 要支付的费用与基期所要支付的费用之比。
2013-7-4
例:
1982年名义GDP 香蕉 上衣 合计 15万单位×1美元 =15万美元 5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215万美元 1992年名义GDP 20万单位×1.5美元 =30万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300万美元 330万美元 1992年实际GDP 20万单位×1美元 =20万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40万美元 260万美元
2013-7-4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单位:美元) 收入
工资和薪金 利息 地租 利润 总计收入
2013-7-4
产出
生产出成品 减:购买原料棉花 200,000 150,000
20,000 15,000 5,000 10,000 50,000
产出(增值) 000
50,
2、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由损益表计算附加价值
总产出 (销售收入+存货增量)
¥10,000 20,000 3,000 2,000 ¥35,000 ¥5,000
¥40,000
减:中间投入成本 工资、租金、利息 折旧 间接税净值
利润
2013-7-4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与其他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NNP=GNP-折旧 NI=NNP-企业间接税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 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DPI=PI-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
规则6:
2013-7-4
*中间产品:指生产出来后,被国内其他生产者采用为原材
料(即中间投入),继续用于生产的产品。
*最终产品:指生产出来后,不再用于本国的中间投入,
而被直接用来供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及出口等最终用途 的产品。
表:面包生产过程的附加值 生产者 中间投入 产品市价 附加价值
农夫 面粉厂 面包店
《宏观经济学》
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2013-7-4
第 一 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2013-7-4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 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分析整体经济社会的总合行为,探究产出(收 入)、就业(失业)、物价、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 总量决定及变动的原因,进而提供解决宏观经济问 题的政策建议。
2013-7-4
五、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一)、物价指数(Price index)
1、 含 义 : 物 价 指 数 是 指 某 一 时 期 的 平 均 物 价 相 对 于 基期(base period)平均物价的百分比。 2、物价指数的种类: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零售消费品的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