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活化塑造美丽湖南乡村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雷振梁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芙蓉国里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着蓝印花布衣、穿蓝印花布裙、盖蓝印花布被,曾是邵阳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女性的一种习俗,姑娘们穿上蓝印花布制成的衣裳显得格外的清秀靓丽,因而蓝印花布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绵延千年的发展历史邵阳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苗瑶蜡染,经过长期发展,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兴盛。
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进行染印的印染工艺。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两朝,邵阳由于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因而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邵阳因此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以其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至今仍散发着东方文化迷人的芬芳。
新中国成立后,邵阳蓝印花布依旧行销。
据介绍,当时,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的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印染坊。
到上世纪70年代,邵阳五峰铺尚有染坊20多家,“做被单、面巾、挂帘、衣服、手帕之类,染坊整天都忙不过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逐步兴起与发展,蓝印花布逐渐被机械印染花布所取代。
传统的手工染坊每况愈下,面临着关门停业的困境。
1986年,五峰铺镇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关闭。
至此,邵阳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邵阳蓝印花布成为了一段历史,尘封在邵阳人的记忆里。
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技艺文化的重视,邵阳蓝印花布这一民间瑰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已关闭20多年的蒋氏印染作坊重新开放并对外进行蓝印花布的印染展示。
2013年8月,一个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邵阳蓝印花布产业化企业——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邵阳蓝印花布之乡应运而生,从而给邵阳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46芙蓉国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1. 湘绣:湖南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刺绣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著名,常见的湘绣作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2. 瓷器:湖南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之一,以岳阳青瓷、汝窑白瓷、常德富贵花为代表,其中岳阳青瓷以其色泽浓艳、釉面细腻受到国内外的青睐。
3. 剪纸:湖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湖南剪纸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剪纸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4. 花鼓灯:花鼓灯是湖南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岳阳花鼓灯最为著名。
花鼓灯是结合了民间舞蹈、杂技和灯光等元素的传统表演,独具一格,寓意吉祥。
5. 湘西土家布艺:湘西土家布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绣线技巧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各种服装、鞋袜、家纺等。
土家布艺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
6. 竹编:湖南竹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美的追求。
湖南竹编制品种类丰富,如竹篮、竹帽、竹椅、竹筛等。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每一种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反映了湖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湖南郴州的民间工艺有哪些

湖南郴州的民间工艺有哪些湖南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传统。
以下是郴州的一些代表性的民间工艺:1. 剪纸:郴州的剪纸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
郴州的剪纸作品以寓意吉祥、美好为主题,其特点是细致、精美,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
剪纸作品常见的图案有花鸟、动物、人物、神仙等。
2. 扎染: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工艺,也是郴州的代表性民间工艺之一。
扎染工艺使用手工制作的木板雕刻出花纹,然后将布料放在雕刻过的木板上,通过压花进行染色。
扎染作品的花纹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木雕:郴州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木雕作品通常以花草、动物、人物为主题,栩栩如生。
木雕工艺精湛,刀法独特,形象逼真。
郴州的木雕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4. 竹编:竹编是郴州的传统工艺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竹编作品结构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独特。
竹编制品种类繁多,如篮子、扇子、糖果盒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郴州的竹编茶具。
5. 打银器:打银器是郴州的另一项传统工艺。
打银器是一种利用银片进行铺贴和铗刨的工艺,然后通过反复擦拭,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光泽。
打银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精细,常见的作品有茶具、餐具、文具等。
6. 彩陶:郴州的彩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彩陶工艺采用土质细腻的黄陶制作而成,然后釉描彩绘或彩绘,最后烧制而成。
彩陶作品造型丰富多样,图案精美细腻,色彩鲜艳夺目。
彩陶作为郴州的一张名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摆件等。
总体而言,湖南郴州的民间工艺丰富多样,不仅展示了湖南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和实用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

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家的重要主题,它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湘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土陶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加强对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促进湘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湘西土陶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湘西地区的土陶制作工艺精湛,能够采用有机矿物和植物材料烧制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土陶制品。
传承湘西土陶技艺对于发掘地方文化遗产具有极大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加强对土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第一步,要制定一整套保护制度,确保土陶技艺得到世代传承。
应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引导年轻人加入土陶制作的队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具有传统土陶制作工艺的土陶师傅,要进行嘉奖和表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土陶制作的魅力。
第二步,创新土陶制作工艺,使之成为造福农村经济的产业。
在创新土陶工艺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新款式的土陶纪念品和家居用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强其经济价值。
通过电商和线下店铺的促销,增加土陶产品的销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购买土陶制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宣传湘西土陶文化,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品牌。
湘西土陶艺术独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作为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了解本地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需要加强对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让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湘西土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对于历史人文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推动。
乡贤回农村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

乡贤回农村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的变化那可是日新月异。
但在这变化之中,农村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就好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贝。
不过呢,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乡贤开始回到农村,这可给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我想起之前去一个村子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来到了一个偏僻但风景优美的小山村。
村子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边的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村里的老房子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
然而,和美丽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村里的传统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曾经热闹非凡的庙会变得冷冷清清,传统的手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就在大家都觉得村子的传统文化可能就这样慢慢消逝的时候,一些乡贤回来了。
他们带着在外面打拼积累的经验、资金和见识,决心要让村子重新焕发生机。
其中有一位乡贤,原本是在大城市里做企业的,他回到村子后,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传统戏曲。
这戏曲在村里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为没人组织,已经很久没有正经演出过了。
他自掏腰包,组建了戏曲班子,请来了村里曾经的老艺人当指导,还招募了一些年轻人来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年轻人可不愿意来,觉得这老掉牙的东西没什么意思。
这位乡贤也不着急,他先是带着大家去看了几场专业的戏曲演出,让他们感受戏曲的魅力。
然后又给大家讲了村里戏曲的历史和故事,说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就这么丢了。
慢慢地,一些年轻人心动了,开始加入到戏曲班子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戏曲班子终于在村里的广场上进行了一场演出。
那天晚上,广场上挤满了人,大家都好奇这新组建的戏曲班子能演成什么样。
当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粉墨登场,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从那以后,村里的戏曲活动又热闹了起来,不仅逢年过节有演出,平时也经常组织排练。
还有一位乡贤,把村里的传统手工艺——竹编,进行了创新。
湖南非遗长沙三绝湘绣棕编菊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长沙三绝
无声世界磨砺指尖匠心.中国非遗长沙三绝——湘绣、棕编和菊花石雕的介绍
指导老师:XXX
时间:2025.1
非遗·长沙三绝
“长沙三绝”,是长沙最重要的特产,即湘绣、棕编和菊花石雕。湘绣的起源和发 展都在长沙,为四大名绣之一。长沙也建有湘绣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和销售。棕 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菊花石产于浏阳 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图案,其雕品为长沙的一大特色。
• 湘绣之艺术特色
绣线的运用,粗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夸张。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 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以手指劈线,可劈至2开、4开、8开、16开等。线劈开后,千丝万缕,分辨不出差别,但 绣上质地,求得对比统一,突出主题,达到明暗的自然变化,阴阳浑然一体。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而 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特点是丝细,后用皂 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 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
戳纱
戳纱也是传统针法之一,用以 绣人物的服饰,装饰性很强, 戳纱以纱为底,用许多小几何 形花纹组成图案
接针
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 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
滚针
两线紧捻,连成条纹,线条转 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或曲 线都比较恰当
打子
也是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即用 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 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 称为“打子绣”。在欣赏品中 多用来绣花心;或单独用来绣 静物,如花篮等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武陵地区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对策。
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这里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如苗族的花山节、火龙节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武陵地区的独特符号,也是吸引游客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强调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武陵地区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文化村落等方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和衰退的风险。
乡村振兴过程中,过分商业化和西化的倾向也可能威胁到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对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研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建立完善文化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的传承和振兴工作提供依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提高其吸引力和传播力。
建立乡村振兴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合作机制,加强政府、学术界、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
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又面临一定的挑战。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非遗工坊在改造乡村面貌中的作用

非遗工坊在改造乡村面貌中的作用说起非遗工坊,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高大上,听起来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离我们老百姓挺远的。
其实不然,非遗工坊可不是那种只能看不能动的“宝贝”,它们其实是咱们乡村面貌改变的重要力量。
咱们的乡村,原本是那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到城市化来袭,城里的人搬进来了,乡村就成了另一个样子,钢筋水泥一层层盖起来,把那些传统的老屋、老作坊都给淹没了。
非遗工坊的出现,给了这些乡村新生命,让咱们的家园焕然一新。
你看看啊,非遗工坊的作用就像是给老旧的乡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这里变得更有活力了。
那些传统手艺,像是做泥塑、织布、制陶、刺绣、打铁的,都通过这些工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老一辈人原本觉得这些手艺快要失传了,年轻人也看不上这些“古董”活儿,但通过非遗工坊的推广,大家渐渐意识到,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家乡的骄傲,更能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不得不说,乡村面貌的变化,非遗工坊也是一大功臣。
先说说它们的外观吧,咱们的工坊一般都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元素,木梁瓦檐啊,石墙土屋啊,别提多有味道了,光是看着这些房子,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尤其是那些依山傍水的村庄,非遗工坊一建成,立马成了村里的地标。
外面看着古香古色,里面却是现代化的设计和设备,既能保留传统风貌,又不失时尚感,这样的结合真是妙不可言。
肯定有人会问,非遗工坊到底怎么帮乡村改变面貌呢?这可得好好讲讲了。
首先啊,非遗工坊吸引了大量游客,咱们这里不是大城市,人流不多,但游客一来,咱们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就能销得火热。
许多外地人进了工坊,看到那些匠人把一块块泥土捏成形状独特的泥人,或是用布条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就忍不住掏钱包了。
你想啊,原本这些手艺可能只在少数老百姓手里流传,现在却成了大家共同的财富,带动了本地的经济。
非遗工坊不仅仅是卖点手工艺品那么简单,它还给乡村带来了很多工作机会。
年轻人本来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没什么时间回家。
而这些工坊却让他们看到了家乡的新希望,许多年轻人开始回到村里,参与到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做工艺、卖货、带项目,人人有事做,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镇名单 的有 2 5个村镇 , 但均 以经济作物 的种植 为主。值 得
注意的是 , 无论是 日本还是后起之 秀泰 国 , 均将 民间手工 艺纳
入到 “ 一村 一 品” 中, 成功 的带来 了农业 的提 升 , 旅游 业 的发
传统 文化 价值 , 开展一系列文化活 动 , 将原先 “ 一村一品 ” 的经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0 ~ 0 2 7 3 — 0 1
在漫长 的农业时代 ,传 统手 工艺作为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 推广力度弱等 问题 。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 , 很多 民间手工艺只能
发展成为奢谈 。 相 当多 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从 传统生产 方式 、 生活方 式 、 文化方式 依靠政府的支持勉强获得生存的空间 ,
等不 同层面对 中国传统社会 尤其 是农 村社会进行建构 。进人
的民间手工艺存在技艺断层 的危 险, 囿于市场激励机制 , 很多
工业时代 , 伴随着 传统生活方式 的改变 ,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的 手工艺人的下一代人往往不认 同手工 艺文 化 ,因此 也就 不再 纷纷 选择外 出打工 , 逃离农村 , 逃 离 失效 , 传统手工艺从人们 的 日常生活 中渐渐 失去了身影 , 其 资 从事相关 的手工艺 活动 , 源 日益衰落 。湖南拥有 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形态 ,在现 阶段强 故乡 。 这造成 了农村生产 、 生活 、 文化的衰落 , 美丽乡村建设无
展。 此外 , 3本一些村落通过 民间手工艺 的活化重新省思乡村 个完整 的产业链 ,打造 了诸 多名 牌产 品 ,还通过多元产业交 1 济 目标 提升至一种传 承与创造文化 的行为 ,使人在 工艺的制 作 中寻找 生存 的价值 与生命 的意义 。陕西省推行 的 “ 一 村一
特的类别 予以重视 。
1 3 本 的“ 一村一品” 运动 由 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 彦于 1 9 7 9年倡导发起 , 其 目的在 于发 展具有本 土特色的主导产 品 和主导产业 , 振兴农村经济 。经过多年发展 , 运动取得 了巨大 成效 , 其 内容也 由最初 的农业扩展 到整个 生活层面 , 运 动的地 域也 由农村延伸到城市 。由于成效 突出 , 不但 日本国内许 多地
间手工艺资源 ,并依照 区域 和手 工艺关联性细致谋划产业 的
布局 。要充分利用现有 的产业资源 , 通过做大做强 , 以此来形 成优势 , 塑造 品牌 , 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这个层面看 , 浏 阳烟花 是一个较为成功 的案例 。 通过资源 的整合 , 浏 阳烟花形成 了一 叉, 例如举办浏阳国际烟花节 , 以旅 游产业来 推动手工艺文化
二、 民间传统手 工艺资 源活化 与塑造 湖南美丽乡村
的 关 系
民间手工 艺资 源活化 的主体应该是 乡镇 的手 工艺者 , 但
是, 通过梳理手工艺发展的历史 , 我们 可以清晰地看到单纯依
此外 , 政府 、 协会 、 企业 、 学校 、 湖南 是工艺美 术大省 , 拥有 丰富的 民间手工艺资源 , 这些 靠手工艺者是无法将其复兴 的。 村镇在 民间手工艺 的继承 和发展 中都有各 自的位置和相关的 民问手 工艺 资源广泛 的存 在 于三湘 大地尤 其是 广大农 村 之 中。 此外 , 一些 民间手工艺资源在 当代经济发展的推进与国家
三、 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的方式与手段
( 一) 挖掘本土特 色, 培 育优 势 产 业
作为一个 民间手工艺资源大 省 ,各个 地方 需要 充分发挥 全社会尤其是农 民的智慧 , 挖掘本土特色 , 培育优势产业 。在 日益趋 同化的市场 中,具有独特 身份标识 的产 品才能获得青
睐, 因此 , 活化 民间手工艺资源 , 首 先要统筹分 析湖南省 的 民
区纷 纷仿效 , 还影 响到了 中国、 韩国、 泰国等东亚 国家甚至 欧 美 国家 ,被视 为许 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 国家农村振 兴的重要 途径 。中 国最早推进 “ 一村一 品” 运 动的是陕西省 , 2 0 1 0年农
业部 推出一村一 品强村 富民工程 。 截至 目前 , 湖南被列为示范
资源 的转换 , 提升经济效益。2 0 1 2年 , 浏 阳花炮产业集群更是 实现生产总值 1 7 2 . 8 亿元 ,浏 阳花炮文 化品牌价值达到 1 0 2 8
( 二) 政府 、 协会、 企业 、 学校 、 村镇合力 , 突 出协 同创 新
品” 运动充分考虑 了民间手工艺 的重要 价值 , 将其作 为一种独 亿元 , 跃居全国第 七。
调、 推动活化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 , 有助于塑造新 的农村 文化 生态 , 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塑造。
一
从谈起 。
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可 以重 塑民间手 工艺 的形象和
“
、
一
村一 品” 运动的启示
活力 , 并可 以其 为基点 , 厘清乡村 文化建设 的诸多 问题 , 吸引 年轻人尤其是手工业者 的下一代能重返故 乡 , 传承和创新 , 从 而使乡村获得无限的生机和发展动力 , 塑造美丽湖南乡村。
2 0 1 3. 1 O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理 论 新 探
以民间孜 文
( 长沙 民政 职业技 术 学院 艺术 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摘 要: 民间传统 手 工艺 资源 的活化 是 塑造 美 丽 乡村 的 重要 手段 。传 统的 “ 一 村一 品 ” 过 于重视 经 济作 物 , 忽视
了民间传 统手 工 艺的传承 创新 。 现 阶段 强调 、 推动 活化 民间传统手 工 艺资 源 , 有 助于 塑造新 的农 村 文化 生态 , 有
助于 美丽 乡村 的塑造 。
关键 词 : 民间传 统手 工 艺资源 ; 活化 ; 美丽 乡村
中图分 类号 : J 5 2 8
文献 标识码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