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四课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以下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记:
1.早期政治制度:介绍了从夏朝到西周的政治制度演变,重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制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其中包括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

3.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例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4.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始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完善。

科举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公开课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公开课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公开课教学设计含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认识到发展生产是满足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掌握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掌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明白消费对生产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水平。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强调易错点。
c.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
(二)教学难点
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如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让学生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制度自信。
教学设想: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消费经验,但可能缺乏对消费行为背后经济原理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经济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可能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关注不够。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3.利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培养数据解读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

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

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知识点(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底。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E、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才能为稳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根底。

③才能摆脱经济文化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兴旺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兴旺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一定要坚持党的根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立,一心一意谋开展。

(2)加快生产力开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3)要大力开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开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为了开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局部,调整上上层建筑中与经济根底不相适应的局部。

①内容:A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局部B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根底不相适应的局部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开展。

③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根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底。

(2)组成局部: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第四课时 离子共存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第四课时 离子共存

四、填空 1.离子,复分解,水、气体、沉淀 2.2H+ +CO32― ==H2O +CO2↑ 3.(1) OH― CO32― HCO3― (2) CO32― SO42― (3) Ba2+(或H+) Ag+ 4.(1) Cu2+ (2) Ag+ Ag+ +Cl― ==AgCl↓ (3) Mg2+ (4) B 5.(1) H2SO4 2H+ +CO32― ===H2O +CO2↑ (2) BaCl2 Ba2+ +SO42― ===Ba SO4↓ (3) Fe Fe +Cu2+ ===Fe2+ +Cu (4) Ba(OH)2 H+ +OH― ===H2O
作业:1、明天上午上交第8周练习卷 2、课本P34 习题10 3、预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完成第一课时的练习册的导学坐标, 下节课抽查
特别提示: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透明溶液”意味着无难溶物和微溶物,但并不意味 着溶液无色。
②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 还是“不能大量共存”等。
【课堂练习】
学会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和掌握判断要点、关键词 第8周练习卷 1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 是( D ) A.K+、H+、SO42-、OHB.Na+、H+、Cl-、CO32C.Na+、Ca2+、CO32-、NO3- D.Na+、Cu2+、Cl-、SO4212、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 子组是( ) C A.K+、Cu2+、NO3-、SO42- B.K+、Na+、Cl-、CO32C.Zn2+、NH4+、NO3-、Cl- D.K+、Na+、MnO4-、SO42-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概念及特点;2.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3.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2.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3.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梳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

2.新课呈现(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区别。

(2)教师呈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

通过讲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3)教师介绍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取得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依据、总根据。

3.深化理解(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就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

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辅助。

(2)学生展开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点评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思考。

4.拓展应用(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与其他政治制度的比较。

(2)各小组选择代表发言,展示研讨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概念与思想。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1.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研讨。

2.教学方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报告法、综合分析法。

五、教学辅助工具和资源:1.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2.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程安排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程安排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程安排:
节数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课题 第一节 认识运动、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第三节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专题:参考系、速度、加速度、 第一章反馈检测 第一节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 直线运动规 律 8 第四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使安全 专题:图像问题、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章反馈检测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重力 第二节 研究摩擦力 第三章 物体间的 相互作用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第三节 力的等效和替代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专题: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专题:力的相互作用及二力平衡问题 第三章反馈检测 第一节 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专题: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22 第四章 力与运动 23 24 25 26 27 第三、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专题:牛顿第二定律 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第七节 牛顿第三定律、力学单位 专题:超重和失重问题、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第四章反馈检测 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的解释、完全失重现象 牛顿第三定律、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a∝F,a∝1/m、公式: F=kma、 牛顿年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ma、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质量 F 合=0、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共点力、力的等效、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与分力的计算 形变、弹力、胡克定律公式:F=kx、重力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第二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第三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v-t 图象、s-t 图象、s-v 图象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 vt=gt、h= 质点、参考系、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矢量和标量 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使用打点计时器 速度和速率、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解析:第 1 题,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 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 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 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 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第 2 题, 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 为赤道到南、北纬 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 90°-30°= 60°,即从南、北纬 60°到南、北纬 90°为寒带。由此可知黄赤 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答案:1.B 2.A
三、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 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 46°52′。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 地的地方时是 12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如下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A 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AB=90°-(40°-10°)=60° 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C 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 是:HC=90°-BC=90°-(10°+23°26′)=56°34′
———————— 到实践中用 ————————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影响建筑物采光和日照的主要因素。(地理实践力)
提示:主要是楼高和正午太阳高度。 2.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其
中决定北京楼间距大小的是哪一个。分析这一天全球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①表示夏至日,②表示春、秋分日,③表示冬至日。 其中,③决定北京楼间距的大小。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 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 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 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 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6.(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 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 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 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
8.(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 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 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 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 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8. A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 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 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
14.A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 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 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 的权力,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 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 故选A项。]
15.(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 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 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 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 该朝臣( )
1.D 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 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群臣 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 故选D。
“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 “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A、C; 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 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 除B。
3. B [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 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 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 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 作用,故C项错误。 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 及,故排除。]
12.C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 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 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 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 故选C项。
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 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 “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故B项错误; 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各 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 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 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 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 B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 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关于回乡请祖 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 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 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 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 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 湾”,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 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 ‚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 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 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 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 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3.(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 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 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 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 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 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 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 误。]
9.(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 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 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 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 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 杀。此事发生在(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5. A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 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 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 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 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 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 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 “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 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 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 失”,排除D。]
4. D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 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 《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 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B项错误; 《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 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C项 错误; 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5.(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 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 也。‛此事反映了( )
7. B [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 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 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 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 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 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 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 西汉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机构,级别不 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州县, 故C项错误; 宋代的宋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机构,明通政 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
A.反对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相权 B.主张建立内阁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5.C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 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 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 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 此C项正确。 A、B、D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7.(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 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 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 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 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 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11. D [《明太祖实录》是文献资料,属于第二 手资料,而《户帖》是发给百姓的文簿,是明 朝时期的原件,应为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资 料,故A项错误; 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官方对皇帝圣旨的润色,第 二则材料是对明太祖当时颁布圣旨的真实记录, 都是文献史料,因此不存在口述史料,故B项 错误; 第一则史料是官方进行润色修改后的,属于文 献史料,不是历史实录,故C项错误; 第二则材料是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相 比第一则材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故D项正 确。]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4课
三年高考真题
(2016~2014年)
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 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 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 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 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 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A.汉长安 C.宋汴梁 B.唐长安 D.元大都
9. B [‚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 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 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 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 排除。]
10.(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 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 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 B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 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 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 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 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 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 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 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 对立,排除D。]
11.(2016·浙江文综,13)《明太祖实录》 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 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 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 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 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 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 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 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 一个户帖。‛这说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