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 结
施:
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①宰相制度正式废除,君主专 果: 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时期 明太 祖 措施 职 权 特 点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 设置 密事物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 级别低, 侍从顾问 殿阁大学 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 很少参决政事 士 阁” 地位上升, 参与商讨 内阁产生 有衙署, 军国大事 参与机密事务 内阁发展 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实质 皇权 皇帝制度 汉承 三公九卿 秦制 内外 相权 朝制 中央 郡县制 郡国 制 州郡 地方 县 进程 建立 巩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州县 道州 县 宋 二府 三司 制 路州 县 元 中书 省 备注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行省 路府 州县
完善
加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女真族: 奴隶社会 部落联盟
努尔哈赤
八旗
共 治 国 事
旗主:贝勒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皇 太 极
①1636年,皇太极将全部贝勒封王, 每旗又令设议政王大臣三员,组成 了共同议政形式,即议政王大臣会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性质 不 职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内侍机构 侍从顾问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构。
- 商朝:继续沿用世袭制,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强化了中央集权。
- 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封建诸侯来巩固中央统治,同时确立了宗法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各国争霸,频繁发生战争,推动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变革。
- 各国实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法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设立郡县,同时实行推恩令,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局面。
- 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 隋朝: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公平。
-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势力的监控。
6.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等机构,分权制衡。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广大疆域的统治。
- 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重视农业生产。
- 发展了灌溉技术,如都江堰、灵渠等,提高了农业产量。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丝绸、瓷器等特色产品。
-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形成了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3. 社会结构与阶层- 社会结构以士农工商四民为主,各阶层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 士族和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政治和经济有较大影响。
4.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化上出现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辉煌成就。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必修一课程中,第四课是关于古代印度的历史。
这一课程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课程的重点内容。
一、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以种姓制度为核心,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陀和苏达拉。
这种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印度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此外,还有贱民阶层和外加阶层,这些人在社会中受到较大的歧视。
二、古代印度的政治体系古代印度的政治体系主要是以君主制为基础的。
国王是政治和行政的最高领导人,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通过与贵族阶层的联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依赖于各地的地方首领来管理地方事务。
此外,古代印度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国家,它们与大国家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三、印度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义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此前所做所为所决定的。
同时,印度教还强调神灵的崇拜,尤其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等主要神祇。
四、佛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义佛教也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由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创立。
佛教主张超越欲望和苦难,通过觉悟和修行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无私、慈悲和舍己为人等价值观。
五、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代印度在文化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梵语文学、喜剧和悲剧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数学方面,印度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并在代数和几何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古代印度还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建筑,如泰姬陵就是古代印度建筑的杰作之一。
总结起来,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四课主要涵盖了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印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印度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阅读教材P16页第二子目第一二三四段大小字说出 明朝加强皇权的背景及措施,了解明朝内阁制的演变情况 及基本内容。 背景:沿袭元制,丞相权重,内乱频繁 措施:废丞相,设内阁 时间 演变 职能地位变化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正式设内阁 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此后
【自主学习】 一、汉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阅读教材P14页第一子目第一二三段大小字说出西 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认识其影响,并分析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背景:郡国并行—诸侯叛乱—景帝削藩—七国之乱; 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设刺史 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 奠定了强盛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内阁发展 地位上升,专门衙署属官,可以票拟
(二)阅读教材P16最后一段和P17页说出清朝加强皇权的 背景及措施,说出军机处的设置目的及其职权,分析其作 用和影响。
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 措施:设军机处
目的:处理紧急军务,加强皇权 职权:参与机要,但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上呈下达; 作用影响:提高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顶峰;
【拓展应用】——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1、通过3、4课学习,你会发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过程中存在哪两对基本矛盾?各呈现了怎样的 趋势? 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在掌握3、4课内容基础上,请概括归纳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⑴继承发展创新完善成熟; ⑵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上 ⑶本质上是人治。 ⑷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⑸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⑹反映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需要; ⑺随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在内阁之下。
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人物阶段名称阁臣权力明太祖奠定基础殿阁大学士处理文案的侍从明成祖正式确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宣宗发展完成内阁大学士票拟权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
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批红”多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PPT课件

2021/6/7
13
军机处职责
2021/6/7
军机处任职者无定 员,由军机大臣通常 4、5人,由亲王、大 学士、尚书、侍郎或 京堂充任(皇帝满汉 亲信组成)。军机大 臣须每天值班,等候 皇帝随时召见。当天 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 下面送达的奏章,以 保证军机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21/6/7
1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代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 丞相统辖六部。
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任丞相
七年。胡惟庸弄权,使相权和君权矛盾激化,
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
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
庙号
年号
宦官
主管
四
英宗
正统
王振 司礼监
大
权
宪宗
成化
汪直 锦衣卫
阉
武宗
正德
刘瑾 司礼监
熹宗
天启 魏忠贤 司礼监
2021/6/7
12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 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 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 限制。
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1/6/7
22
巴尔喀 什湖
西伯 利亚
太平 洋
2021/6/7
台湾及其
南海诸
附属岛屿
岛
23
探究: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安定 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和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4)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