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贵钱贱

合集下载

白银帝国:两分钟看懂中国货币史

白银帝国:两分钟看懂中国货币史

白银帝国:两分钟看懂中国货币史小时候看古装剧,看到一个人“啪”的一声,拍下一块碎银子,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切二斤牛肉,来两坛好酒!”一般这个人肯定是个好汉。

很多年后才知道,吃牛肉这件事并不是每个古代人都能享受到的。

因为牛是农耕的重要劳动力,我国历史上不少朝代禁止杀牛吃。

最可怕的时候杀牛是死罪,最轻的也要判你坐个一年牢,或者挨上一顿板子。

除了牛肉,那买牛肉的碎银子,也不是什么朝代的人都拿得出手的——据《中国货币史》,“一直到元末,白银还算不成十足的货币”。

也就是说,明朝之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才比较多用银子了,之前千把年来民间常用的是铜钱。

直到现在,我国南方某些方言中还管钱叫“铜锭”。

关于白银如何一路打败铜钱铁钱打败黄金乃至打败纸币,最终成功上位,独占明清两朝货币鳌头近500年,其中的弯弯绕足可以拍一部宫斗戏。

青年经济学者徐瑾老师写了一本书,用普通人能读懂的语言讲述了整个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书名就叫《白银帝国》。

▲2分钟知识动画带你读懂《白银帝国》是不是看完还不过瘾?我们还准备了《白银帝国》的浓缩精华版,接着往下看吧!纸币为什么输,白银为什么赢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明朝以前,银子一直都不是主要流通的货币,经常用来做工艺品。

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是铜钱、铁钱这样的贱金属铸币。

大宗交易则用黄金。

而到了北宋时期,我国开始了领先世界的纸币尝试。

那么,白银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崭露头角的呢?正如草根出身的英雄往往在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杀出重围,白银也是在货币系统最纷繁复杂的宋朝,寻得了一个翻身的契机。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朝代。

比起我们通常印象中唐代的繁盛一时,北宋才是中国经济全面超过西方的历史顶点。

相比唐代,宋代的人口发生了爆炸式增长,商业空前蓬勃,只用一种货币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宋朝的货币系统最为热闹: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贵金属的金与银;纸币至少有全国通用的交子、钱引、关子、会子,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在各地小范围流通。

林则徐关于_银贵钱贱_的认识与困惑

林则徐关于_银贵钱贱_的认识与困惑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9期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石家庄050091)[关键词]林则徐;银贵钱贱;杰科布[摘 要]林则徐最初认为“银贵钱贱”是鸦片透漏白银出境造成的,但是到了1846年,当他看到西安市场上银价“忽低忽昂”,在不了解“杰科布定律”的情况下,最后他还是陷入一片迷茫之中,留下了“其理亦不可解”的感叹。

[中图分类号]K2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6)0920035207Lin Zexu’s Cognition and Perplexity aboutthe R eason for“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WAN G Hong2bin(History Depart ment,Hebei N ormal Universit y,S hi j iaz huang050091,Hebei,China)K eyw ords:Lin Zexu;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the rule of J acobAbstract:At first Lin Zexu thought the reason for“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was that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silver had run out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coming of the foreign opium.But in1846,without knowing“the Rule of J a2 cob”,he was conf used completely when he saw the price of silver in Xi2an was“high or low in a very short time”,and had to say“couldn’t know the reasons either”at last.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具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倾向。

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及其社会影响

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及其社会影响

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及其社会影响作者:杨胜勇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3期清代货币,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

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国家地丁课程俸饷捐赎,无不以银起数”①,“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②。

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民以谷帛易钱,以钱购物,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色兑银缴纳。

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

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一,银贵钱贱之缘起清代,银与钱的比价,清初定为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流通于市场。

这一规定虽然只在清初短期内如此,但无形中却成为整个清代银与钱比价的标准,即是以此作为判断银钱贵贱的尺度。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

但到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银贵钱贱从而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和危害劳动人民的痼疾。

三,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之状况鸦片战争前,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

在鸦片战争前夕,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③,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

鸦片战争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贸易的扩大,对白银的需求增加,也对银钱比价产生了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为惊人。

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④,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3900—4700多万银元。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篇一: 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目前热播的不少古装电视剧为极端:其中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银荒问题上魏源的观点

银荒问题上魏源的观点

银荒问题上魏源的观点【整理】近代中国思想家魏源曾指出:“鸦片流毒,为中国三千年史未有之祸。

”在中华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商品像鸦片这样,腐蚀这个古老的中央帝国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

“东亚病夫”这个屈辱的称号,正是鸦片在近代中国近代泛滥之后,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

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

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

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

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

《钞币论》主要内容及赏析

《钞币论》主要内容及赏析

《钞币论》主要内容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钞币论》主要内容及赏析【导语】:王瑬《钱币刍言》批评著作。

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三、计划课时:2课时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以衣物散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3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但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1.天京事变的发生及危害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洪秀全表面答应,但回府后立即密令韦昌辉、石达开火速返回天京;韦昌辉在接到密令后,立即率精兵赶到天京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死;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但又处处牵制,引起石达开的不满;1857年6月,石达开带走太平军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脱离了太平天国,孤军作战;由于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等补给困难,军心逐渐涣散;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陷入清军包围被消灭;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进行力挽危局的苦斗但无力回天为重整纲纪,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在1859年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领朝政,形成新的领导核心;但是,这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将领们都“各顾自己,不顾大局”;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却采取滥封爵赏的办法,大肆封王,从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复杂;洪秀全本人的保守和迷信思想也越来越严重;他信天不信人,处理军政事务强调“认实天情”;当天京被湘军包围时,他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另辟新根据地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的斗争;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1以奕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其中奕集朝廷大权于一身,倚靠着文祥、宝鉴、董询等人为左右手,并开始重用汉族官僚;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所谓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奕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对洋务派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3.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有的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着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2着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3办学会着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4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5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的内容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着,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鸦片战争前夕,银贵钱贱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动摇着王朝的统治。

无论是当时人们还是目前的史学界,普认为,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卮外洋,是导致这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无疑是正的。

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样一个问题,即鸦片战争前夕银贵钱贱产生于什么时间?它是与片走私贸易泛滥同时出现呢?是早就出现了呢?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是鸦片走私贸易导致白外流引起的?还是由于中社会经济内部的因素引的?弄清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示银贵钱贱产生的原因,准确地判银钱比价上涨的幅,又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的看法。

清代币制因循明代,行银钱本位并行的货币制度。

在常经济生活中,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作为一商品的等价物,二者在商交换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代银钱之间的比价却比较复,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有不的比价形式。

归纳起来,有三种型:一是”例价”,定例。

为清政府规定的银钱比价。

初政府力图通过行政段,使银钱比价整齐划一,明规定”每钱一千,值银一两”[(1)],让人们遵执行。

但清代币制是与自然经相适应,以块状形式流通市场,具有轻重互异、成不齐、大小不一等缺陷。

因,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这一定例同虚设,从它制订之起,基本上没有执行过。

正于此,不管后来银比价如何变化,清政都没有调整定例,可见现实意义不大。

这就决定了们在判定银钱比价的上涨幅度时,能以定例作为起点。

二是”时价”即市价。

为市场上商品交换中银之间的比价形式。

市场上银钱比价变化极为复杂,它总是远离清政的定例,与其自身的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相应,形成自己的变化轨,构成银钱比价的基本形。

它客观地反映了钱比价变化的情况,研究银钱比价升降应以这一比价形为基础。

三是”折收”即折价。

为清政府在税征收中的比价形式清政府规定赋税一概征银,地方实际收入为钱,户纳税必须按市场钱比价以银折钱。

在折价中,碎银成银锭所费损耗”火耗”运输途中所需费用”耗”等,均要税户承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贵钱贱一种经济现象,由于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进而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国家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目录1概述2银贵钱贱之缘起3银贵钱贱的加剧4银贵钱贱的危害1概述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

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国家地丁课程俸切捐赎,无不以银起数”〔1〕,“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2〕。

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民以谷帛易钱,以钱购物,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色兑银缴纳。

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

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2银贵钱贱之缘起清代,银与钱的比价,清初定为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流通于市场。

这一规定虽然只在清初短期内如此,但无形中却成为整个清代银与钱比价的标准,即是以此作为判断银钱贵贱的尺度。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

但到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银贵钱贱从而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和危害劳动人民的瘤疾。

3银贵钱贱的加剧鸦片战争前,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

在鸦片战争前夕,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

鸦片战争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贸易的扩大,对白银的需求增加,也对银钱比价产生了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为惊人。

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 3900—4700多万银元。

而1847—1848年间,据估计中国每年须以白银支付的贸易逆差约为1000万银元。

由此可知,从1843—1848年,中国白银净出数为六七千万元之多(不包括战争赔款)。

合计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2亿两以上。

这巨大漏卮,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银贵钱贱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天朝的白银几近涸竭”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情况日趋严重,到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

”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南方银一两皆以二千为准,北方闻更甚于此。

”至于1847至1850年间的情况,彭泽益根据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记录,以战前的1821—1836年银钱比价为指数(100)进行推算,此数年银与制钱的兑换额分别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

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况。

道光末年,银钱比价已是嘉庆初年与鸦片战争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4银贵钱贱的危害银钱比价的急剧变动,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阵阵痉挛,给国民生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金融信用行业的影响。

在鸦片战争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钱铺、钱店、钱局)、银号、票号等通融银钱的信用机构,在全国各省已普遍存在,它们或经营银钱兑换或款项存放或发行钱票,其活动相当活跃,在银贵钱贱的情况下,信用行业的经营者们有的虽借银价日昂之机,进行投机活动,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数却难以逃脱因银贵钱贱、投机失利的命运,因为“民恐钱票化为废纸,必争就钱庄取钱,旬日之间,远近麇至,钱庄大者犹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应”,结果只能“关门逃匿”。

如北京向为商贾云集之地,钱票尤其盛行,鸦片战争前计有钱铺千余家,但因经营失利而“关闭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无从追讨”,以至经营信用的庄主、票主等因不能维持信用而纷纷破产,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

这对我国近代信贷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对商业的影响。

由于民间各种贸易,往往大宗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致商贾利薄,裹足不前”。

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降低,“银贵钱贱,民之生计既艰,商之货物不售”,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

至于小商小贩,因其规模小、资金少,主要经营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价格差额和销售量获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贸迁,百物随银腾贵”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差额愈来愈小,而一般购买力的萎缩又使销售量很难保证,这样,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贩不能不陷入贫困。

骆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认:“向之商贾,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

”商业贸易因而发生了严重的萧条。

3.对手工业的影响。

由于手工业者的经营特点是将自己的全部产品作为商品出售,然后购进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以从事再生产,这决定了他们对市场具有特别的依赖性。

市场上银钱比价的巨大波动,使他们在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取制钱,购进较大宗的原料用银两支付的过程中,备受银贵钱贱之苦。

正如吴嘉宾所说“凡布帛菽粟佣工技艺以钱市易者,无不受其亏损”,从而导致了手工业者因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大批失业。

4.对农民和农业的冲击。

面对银贵钱贱所引起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权和经济利益,总是把危机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他们所受冲击最为猛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银贵钱贱客观上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大大地贬低了。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的经济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开始解体。

农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

市场之波动、货币价值之涨落,与他们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他们自然也就无法逃脱银贵钱贱的打击。

因为在白银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制钱的价值大大下降了。

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所换取的是价值日贱的制钱,这就意味着农民劳动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发生了大幅度的跌落,无形中暗受其苦。

道光末年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的现象,农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见。

其二,银贵钱贱加剧,封建官府和地主为转嫁负担,肆意盘剥农民。

由于“银价昂贵,每届征收钱粮,比照先年银价,已及三倍,而官复以钱易地倾泻火耗”,加上解运周折,“繁难特甚”。

官府征办钱粮的负担的确较以前增加不少。

同时,政府规定交纳赋税必须用银,银价的上涨也必然加重作为田赋征收对象的土地占有者——业主的负担。

直隶宁津县大柳镇市场主要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零售价与白银购买力的比较表中表明,同样数目的银两,在1821—1836年间能买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购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购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说,由于需要用农产品出售换钱兑银以交纳田赋,即使赋税征额没有增加,在1843—1850年间,随着银价的上涨,赋税承担者的实际负担已增加了34%—56%,更何况官府并非自守岁取之常。

如丁履恒《钱币议》中载:“官吏虑其如此(指市侩抬高银价所致之亏累),当夫定价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数以备折阅,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称浮折。

”因此,地主和自耕农完纳赋税力不能支。

据曾国藩奏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钱一千。

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以致业主“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一年之额”。

地少产薄的自耕农已是“倍形竭蹶”,他们不堪银贵钱贱的打击和官府的科派,纷纷“以田易命”,失业而沦为佃农或游民。

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

于是由此发生连锁反应:银贵钱贱的加剧,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威胁,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赔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亏折又将增加的负担诛求于佃户,使银贵钱贱所带来的灾难最终落在农民头上。

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各省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的一个总趋势。

5.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

银贵钱贱的加剧,使清政府的财政税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度支日继。

税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银贵钱贱使各直省不能将地丁钱粮遵额解送部库,拖欠之风盛行。

清政府规定,各地征收赋税,在上交给户部时,必须以锭银解进,而老百姓交纳钱粮,多用制钱折色,这样官府就得将钱按市价兑换成银再铸成银锭,然后解运。

但在银价日昂的情况下,每当官府批解钱粮时,市侩趁机抬高银价,“往往有今日批解钱粮而明日银价骤下”的现象,加上火耗及解运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赔累。

据黄爵滋奏称:“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

由于解送钱粮的赔垫,加上水旱兵革,岁不绝闻,开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财政状况已极为窘困。

因此,往往“将例解银两藉词任意迁延”,或“请留款待用,或请免拨他省,或请归还原垫”,以致“入册报拨款,甚属寥寥”。

据户部报告,1843年以前统计全国各省积欠地丁等项共合银593.48万两,从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银为206.48万两,到1847年底,各省续欠地丁银总额达106.53万两,共计银906.49万两,截止1848年底,各省陆续完报并豁免的地丁银共280万两,还欠626万两之多。

这一数字接近于战后国库每年贮存的银数。

其次,是关税税源的枯竭。

由于“银价日昂,商贾畏累不前,百计偷越”,不仅商业活动大为减少,而且偷税漏税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关税收入亦渐形亏短。

再者,从盐课方面看,由于银价昂贵,而“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

盐商亏累甚重,不能照常经营,私盐则趁隙充斥市场,使得盐务俱形疲弊,盐课因之大大缺额。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见,银贵钱贱使清政府国库的主要财源几近枯涸,不能向国库输送足够的银两,从而使国家的财政处于极度窘迫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