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中常出现的重要词语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讲解高考文言文段的例拥有相当的定性。
内容史散文。
些史散文多半出自“二十四史”。
年来文体例行研究,有助于我找出其中的律以指我的复。
“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 定” “正史”的从《史》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相同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教化。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因。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能够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得重的特别音1.:案件,案情。
:管案件。
2.脱:①副,表推,也、或;“事既未然,脱可免” 。
② ,表假,若是、若是。
3.第:①只,可是,只要;②科考或官核查的等,如“高第”就是高的等。
(独的“最”也可表示等)4.独:若在疑句中,表反,道、怎么。
“相如,独畏廉将哉”(《廉相如列》)。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语汇编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语汇编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
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明帝纪》)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
《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功成不居:释义: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2.余食赘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3.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欲取姑予:姑:暂且;与:给与。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
指先付出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5.慎终如始:慎:谨慎;如:象。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7.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8.自以为是:指自己认为自己正确,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
9.自矜功伐:指居功自傲。
10.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才是最大的用处。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意思是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
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12.大瓠之用:事物不同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后指量材使用。
13.千金一瓠: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14.坚瓠无窍:瓠:葫芦。
坚硬的葫芦没有一点空隙,不能剖瓠盛物。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15.裂土封疆:分裂土地,划定疆界。
指帝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大臣。
也作“列土封疆”、“封疆裂土”。
16.掊斗折衡:是指废除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
17.百不得一翻译: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
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18.紫气东来:紫气:祥瑞之气。
指祥瑞降临或圣贤来到。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19.企者不立:踮脚而立的人难以久站。
比喻不踏实工作的人站不住脚。
20.跨者不行: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之以恒。
古文的常用字词

古文的常用字词
古文的常用字词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古文中,有一些常用的字词经常出现,它们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还能够体现出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首先,古文中常用的字词包括形容词和动词。
在古文中,形容词的使用非常丰富,既有直接描绘事物外貌的词语,如“美丽”、“高大”等,也有抽象的形容词,如“深远”、“浩大”等。
动词则用来描述行为和动作,如“行走”、“思考”等。
这些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能够使古文更加生动和形象。
其次,古文中常用的字词还包括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
在古文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经常被提及,因此有许多词语用来表示时间,如“曾经”、“时光”等,以及表示空间的词语,如“山水”、“天地”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和空间词语能够使古文更具有时代感和空间感。
此外,古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来表示情感和主观感受。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因此有许多词语用来描述情感和主观感受,如“喜悦”、“悲伤”等。
这些常用的情感词语能够使古文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最后,古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
修辞手法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能够使古文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文学语言是古文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它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能够使古文更具文化韵味和审美价值。
总之,古文中的常用字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还能够体现出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常用的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一、字音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合适)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防止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亮堂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篇2: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才能层级如下:(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阐述类文本。
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阐述类文体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说明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确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很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激励,嘉奖;②受到激励、嘉奖。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化感化教化。
5.按、案:巡察,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巡游;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快速。
②通“促”,督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知,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殊留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子公发生的事务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与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怪,指责;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处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因为。
22.多:赞扬,观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指责,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依据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驾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材料中常出现的重点词语1、爱: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吝惜,舍不得)2、安: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哪里)3、案:无案.牍之劳形(文书,案卷)4、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取)5、白:阿母白.媒人(告诉)6、比:①天涯若比.邻(靠近,挨着)②比.去,以手阖门(等到)7、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用兵的策略8、薄:日薄.西山(迫近)9、被:①表被动;②通“披”。
10、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②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11、病:①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②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③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12、除:①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任命,授职)②扶辇下除.(台阶)13、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14、乘:①因利乘.便(趁,凭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③以乘.韦先,牛十二稿师(数词“四”)④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15、出:予出.官二年(外调,外任)16、辞: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②辞.楼下殿(告别,辞别)17、从:通“纵”。
18、殆: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②殆.有神护者(大概)19、得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该不会……吧)20、独:独.畏廉将军乎?(难道)21、恶:①状貌甚恶.(丑,丑陋);②恶.有不折其用(哪里,怎么)③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22、封: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边界)②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帝王或将领封祭山神)23、观: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②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楼台)24、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古代女子出嫁)②吾妻归.宁(特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25、盖: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②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26、顾:①顾.野有麦场(看,回头看)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却,难道)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不过,但是)27、国:①侯王的封地;②国都,京都;③国家。
28、过:过.故人庄(探访,拜访)29、何:①通“呵”,呵斥。
②通“荷”,背。
30、恨: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遗憾)。
31、胡:①胡.人不敢南下的牧马(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②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什么,怎么)32、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33、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34、举:①举.贤(举荐);②西举.巴蜀(攻克);③杀人如不能举.(尽);④举.家庆贺(全)35、间: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杂,夹杂)②沛公已去,间.至写中(抄小路)36、疾:通“嫉”,妒忌。
37、即:即.谋单于(如果,假如)38、假: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②乃以吴叔为假.王(代理的)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原谅)39、见:①被,表示被动。
②通“现”,出现。
40、就: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41、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②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42、克:①三纳之而未克.(成功,完成)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③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43、怜:可怜.体无比(可爱)44、弥:舰弥.津(满,遍布)45、莫:①莫.知其处(没有谁,没有什么人);②通“暮”,傍晚。
46、取:通“娶”。
47、去:①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距离)48、期:①期.先入咸阳者为王(约定,约会)②期.年之后(一周年)49、迁:①晋升,调动官职;②左迁.:贬官。
50、穷:①欲穷.其林(穷尽)②穷.且益坚(困厄,处于困境)51、劝:劝学..(鼓励,奖励)52、却:①退,退后;②却.之不恭(拒绝,推却)5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去)54、善:①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②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55、胜:①沛公不胜.杯枸,不能辞(克制,禁得住)②何可胜.道也哉!(尽)56、师:从师学习57、适: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③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正值)58、事:①视事.三年(职务)②吾得兄事.之(侍奉)59、书:①不能竞书.而欲搁笔(写,记下);②信;③书法。
60、属:①司命之所属.(掌管);②车马相属.(连接);③通“嘱”;④写作。
61、说:①文体的一种;②通“悦”,高兴;③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说)62、少:①轻视;②君慷慨神气不少.变(稍稍,稍微)63、涉:①渡过;②涉.猎:广泛阅读。
64、识:通“志”①名词:标记,记号;②动词,记,记住。
65、孰: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详细)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什么)③“孰与”“孰若”:表比较,哪一个怎么样。
66、数:①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②命数.(命运)③汉军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屡次)。
67、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概,全都)68、素:①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②素.善留侯张良(平素,向来,一向)69、涕:眼泪。
70、徒:郯子之徒.(同一类人)71、无:①通“毋”,不要;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不论)。
72、亡:①逃亡.;②亡.羊补牢(丢失);③河曲知叟亡.以应(通“无”)。
73、望:①埋怨,责怪;②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74、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无)②勃,三尺微.命(旧指地位卑微,低下)③微.行:变换服装出行。
75、相:①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76、谢:①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③谢.家来贵门(辞别,道别)77、信:①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②欲信.大仪于天下(通“伸”,伸张)78、行:《琵琶行.》(古诗体裁之一)79、幸:①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②皇帝到某地叫做“幸某地”。
80、修:①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学习,研究)②修.竹千余竿(长,高)81、遗:①托遗.响于悲风(遗留,剩余的)②留待作遗.施(赠送,给予)82、益:通“溢”,水涨。
83、与:①今日莺莺与.你(许配,嫁)。
②通“欤”,表凝问,感叹语气。
84、语:①则不可同日而语.矣(谈论)。
②亡去不义,不要不语.(告诉)85、阳:①与“阴”相对,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表面上,假装。
86、贻:①尝贻.予核舟一(给予,赠送)。
②贻.笑大方(被)87、易: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交换)。
②贼易.之,对饮酒醉(轻视)88、右: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豪强)89、至:①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②冬至.90、中:①才能不及中.人(一般的);②木直中.绳(符合)。
91、知:①通“智”,智慧;②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主持,掌管)。
92、志:①博闻强志.(记载,记住);②寻向所志.,遂迷(作标志)。
93、再:两次。
94、造:①往,到……去;②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95、质:①典当,抵押。
②通“贽”,信物,礼物。
③质.明已知其所在(刚刚)。
96、治: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太平,与“乱”相对)97、诸:①众多,各;②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98、贼:①强盗;②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害)。
99、卒:①庶列侥幸保卒.余年(尽,终)②而卒.葬之(死);③卒.然而问曰:“天下恶乎定?”(通“猝”,突然)100、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古代地理以东为左)101、坐:①通“座”;②犯…罪;③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102、盍:何不=为什么不。
103、厌:通“餍”,满足。
104、迨:等到。
105、孤:少而孤.(幼年丧父)。
106、或:或.夜昏怠(有时)。
107、辄:①辄.以水洗面(就);②吏辄.行罚(总是)。
108、每: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109、谪: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贬官)110、谗:乃至被谗.受贬(有人说坏话)。
111、遏:浪遏.飞舟(阻止)。
112、窃:偷偷地,私下。
113、竟日:整日。
114、昵:左丞相善长昵.之(亲近)。
115、狱:①请缓其狱.(审理案件)。
②案件。
③监狱。
116、忤:由是与善长忤.(关系不好,抵触)117、累:累.欲进基爵(多次)118、器:宪有相才而无相器.(气度,气量)119、俦:以为诸葛孔明俦.也(类、辈,义同“属、曹、徒、伦、侪”等)120、阴: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②暗中。
121、罢:老弱罢.于内(疲惫不堪)122、弩:齐军万弩.俱发(弓箭)。
123、领:使持节,领.西平太守(兼任)。
124、拜:拜.其为河东太守(任命)。
125、讼:民尝辞讼.(打官司)。
126、课:渐课.民畜牛马(督促)。
127、逮:下逮.鸡犬豕(及、到)。
128、振民:救济百姓129、一:由是一.郡称其能(全,全部)。
130、御:①受诏作御.船(与皇帝有关的物品)。
②治理,统理。
131、遂:①于是,就。
②最后,最终。
132、多:太祖多其能让(称赞)。
133、仕:仕.郡功曹(做官,任职)(功曹:官名)134、辟:辟.大司马府(征召)。
135、之:复之.河东(到,往)。
136、视事:视事..四岁(任职、到任)。
137、济:①济.河(渡);②克济.大业(成功)。
138、虐:陵虐.中国(残害,侵凌)。
139、乞:请求。
140、行伍:置身行伍..间(军队)141、始:①开始.;②始.置之(才)。
142、但:但.恐终以勇败(只,只是)。
143、逾:逾.时(过了,超过)。
144、按:①与皇甫文同按.狱(审理)。
②按.延质性贪邪(根据调查)。
145、狎:民狎.而玩之(亲近而不庄重)。
146、趣:土争趣.之(通“趋”)。
147、津:风烟望五津.(渡口)。
148、笃:信道未笃.(诚挚,忠厚)。
149、谒:来归谒.(拜见)。
150、让:帝让太守曰(责备)。
151、雅:①帝雅.闻之(平时,平素);②帝亦雅.重之(很,十分)。
152、契:契.同友人(情谊)。
153、躬:帝乃使导躬.造荣(亲自)(造:拜访)。
154、诣:欲即诣.造(到,往)。
154、舆:车。
155、责:谁能为吾收责.于薛者乎?(通“债”)156、市:以何市.而反(买)157、亟:亟.待处理(急,急切)。
158、屏:将军乃屏.人述其意(使…回避)。
159、假母:养母。
160、黄门:使黄门..近臣胁导恽(宦官,太监)161、会:会.赦得免(遇上,碰上;赦:免罪)162、敕:敕.出(诏书,皇帝的命令)。
163、典:典.部折衡(管理,主持)164、居:居.数月(过了)165、素:郑次都素.清高(素来,向来)。
166、引:上引.诸卫将卒习射(带领)。
167、谕:告诉。
168、椽:属官(相当于现在单位的职员)。
169、有司:有关官员,有关部门。
170、既:①已经;……之后②既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