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楢山节考读后感

楢山节考读后感
首先得说说这个故事设定,那可真是够奇特的。
在那个小小的山村里,居然有把老人送上楢山这种习俗。
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觉得把家里的旧东西扔掉都得犹豫一下,人家可是把亲人送上山等死呢。
阿玲婆这个角色一出来,就特别抓人眼球。
她就像是一棵在风雨里站了很久的老树,虽然老了,但根扎得很深,透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劲儿。
她知道自己要被送上山,没有哭天喊地,而是坦然接受,这要是搁在咱现代社会,估计得被当成奇闻了。
她在准备上山的过程中,把家里的事情一件一件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就像是一个即将远行的老船长,在离开前把船的每个角落都检查好了,确保它还能稳稳地航行。
再说说这个故事里的生存法则,那真是残酷得像冬天的寒风。
在那个地方,粮食不够吃,资源匮乏,所以才形成了这种把老人送山上去的习俗。
这让我想到了动物世界里,有些动物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看似残忍的行为来保证种族的延续。
可是人毕竟不是动物啊,这种习俗让人觉得既原始又无奈。
年轻人们呢,也在这种环境下被塑造得有些麻木了。
他们一边遵循着这个习俗,一边又在这种习俗的阴影下努力活着。
从情感上来说,这故事里的亲情就像是被揉成一团又展开的纸,皱皱巴巴的。
阿玲婆对儿子的爱很复杂,她希望儿子能好好活下去,哪怕这种活下去的方式是把自己送上楢山。
儿子呢,对阿玲婆也有感情,可这种感情在习俗面前好像变得很微弱。
他们之间不像咱们现在的家庭,亲亲热热的。
这种亲情的扭曲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像吃了一口没熟透的果子,又酸又涩。
楢山:丑陋着,纯净着

楢山:丑陋着,纯净着
谷月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小时候,看儿童画报里的故事,留下一个依稀而又始终无法磨灭的记忆:日本古代有一个"弃老"的恶俗,将失去劳动力的老人背上高山,任其自身自灭.然而有个善良的孩子不忍心把老人送上山,就将其藏在隐秘的阁楼里.有一天,外国客人赠送给皇帝一条奇怪的鱼,没有人能够认识它是什么鱼,皇帝下令全国的百姓去辨认,结果只有那位幸存的老人认得出,后来人们就放弃了这个残忍的习俗.
【总页数】1页(P68)
【作者】谷月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弃老”习俗的影像重构与艺术想象——以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为例 [J], 张春;
2.汉江流域“寄死窑”与《楢山节考》 [J], 杨菁;水边的明素素
3.“弃老”习俗的影像重构与艺术想象——以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为例 [J], 张春
4.弃老与日本人的山岳信仰——深泽七郎《楢山節考》的文化意义 [J], 郭晓丽
5.电影《楢山节考》的叙事特色研究 [J], 宋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楢山节考

电影《楢山节考》
影片根据深泽七郎同名原作和另一部短篇小说《东北的神武们》改编而成。
在日本的部落生活制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形成了只要有生就得有死的节制人口的扔老人上山的可怕民俗。
片中乡下人民生活非常穷苦,男人为了生存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女婴一出生就卖给有钱人家,换来的钱来贴补用,男婴则弃道旁。
在乡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老人家到了70岁的年纪,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岭等死,年已69岁的阿玲婆为了让孙子多一口饭吃,忍痛拿起石头敲掉自己的牙齿,让自己看起来苍老一些。
在影片中有很多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又往往跟动物的交配放在一起,我想,也许在片中根本就没有“人”,有的只是一群大自然原始状态下的一群动物罢了,所做的也仅仅是出自一种本性,同样的影片并没有对此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而是试图让观众从冷静的描述中感觉到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性生态是战胜死亡的“生”的最活跃因素,表达了对“生”的赞美。
影片充满生活气息,每个人物都散发着泥土味儿,如阿玲婆,在决心上山后,仍然放不下家中的一切,放不下长子的续弦,放不下被村里人讨厌的次子利助,于是她做了临行前的最后准备,帮长子娶了阿玉,说服阿金和次子过一次夜生活,并教会了阿玉捉鱼,终于临行前的遗憾都一一解决,去参加了送她自己上楢山的仪式。
影片最后辰平背着妈妈攀上了楢山的山路,山上白骨成堆,到了山顶,辰平依依不舍地告别妈妈,返回村里的途中天上飘下大片大片的雪
花儿,阿玲婆在楢山大雪中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影片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叙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的山林内弃老传说,这一切看似非常荒谬,却深刻地描绘出严苛的生存环境之下,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法则,以及人们在这一环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原始的本性,不禁引发观众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观电影《楢山节考》有感而发1500字

观电影《楢山节考》有感而发1500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和生一样重要。
“视死如归”、“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言论表明:中国古人对于死的看法近乎高尚。
这段关于死亡的随想,由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所激发。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
山村偏僻得仿佛与世隔绝。
于是越遥远淳朴的地方,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美与人性中的残酷,也就越发真实贴切。
这个村子里面有一个习俗,抑或是说一个规矩:年逾70岁的老人,便不能在村子中继续生活下去。
必须被自己的孩子送到楢山之上等待死亡。
用片中阿玲婆说的话就是:“到楢山神那里去。
”这是他们村庄一直以来的规矩,谁家若是违反,便会被村里的村民瞧不起。
阿玲婆的丈夫利平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不忍将自己的母亲送上楢山而遭到唾弃。
而事实上,这项规矩确是与人性相悖,利平当年的退缩和矛盾应当被理解!有了前车之鉴,阿玲婆在对自己的儿子辰平说起这件事情时说:“惯例就是惯例,光有慈悲心是行不通的。
”她借着这句话告诉她善良的儿子辰平,不要因为慈悲去破坏规矩,那样会遭到羞耻,和当年的利平一样。
辰平怎么能不憎恨这惯例、怎么能不痛心疾首?他的母亲虽然快到70岁了,但他母亲身体硬朗,甚至能用牙齿咬断草绳。
最重要的是,那是他的母亲啊。
在母亲身体尚为康健的时候,送母亲离开人世,试问几个孝子能够坦然无意。
当然,辰平的忧虑与痛苦,阿玲婆全然看在眼中。
她知道辰平仁心善良,为了不让儿子为难,为了让儿子心里轻松些。
阿玲婆故意制造出一些自己老了的迹象,如用石头砸掉自己的牙齿。
上楢山的日子越来越近,阿玲婆为辰平张罗续弦;将作风不正、喜欢偷东西的孙媳妇——阿松驱逐出门;带领新的儿媳妇阿玉去能够抓到鱼的地方……做好这些事后,阿玲婆知道,归期已到。
但她平平淡淡,泰然处之。
许久之前就开始准备,就像是去赴一场高贵的盛宴,就像是一次朝圣的礼拜。
出门后,被送走的长者不能说话;出门时不能被他人看见;到目的地不能回头……带着种种规矩告诫,辰平背着母亲上路了。
解读电影《楢山节考》中的生、死与性

解读电影《楢山节考》中的生、死与性作者:李跃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电影《楢山节考》由日本导演今村昌平根据深泽七郎的同名小说和其短篇小说《东北的神武门》结合改变而成。
在极端的日本国的生活条件制约下,一个叫楢山的地方不得不制定出可怕的民俗从而保障生态圈迅速有力的发展,影片从人的动物性着手刻画人的本能。
本文将结合影片内容及日本习俗对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主题“生”、“死”、“性”进行进一步解读。
关键词:日本习俗;生;死;性电影《楢山节考》改编自泽七郎的同名小说,由今村昌平执导兼编剧,1983年上映,荣获美国康城电影展最佳影片奖,又在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荣获金棕榈奖。
导演今村昌平虽师从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并且担任过其电影《麦秋》、《东京物语》等的助理导演但是其电影画风和主题语言却颠覆了当时以被偶像化的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工匠般的艺术家的正统和雅致,更多的是表现贪婪、欺诈、堕落、邪恶、粗俗、滑稽可笑而又常常使人感动的角色。
所谓“楢山节考”,“楢山”既指地名,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节”既指规则、规矩,也指仪式、风俗“考”则是考问、推断也指考证、记录。
那么“楢山节考”显而易见,讲的是对一个叫楢山的地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风俗的记录。
影片讲述了近代在日本一个叫楢山下贫瘠的小山村老人到70岁就必须要被家里的长子送上楢山的故事,不仅向观众阐释了生存与死亡的意义还阐释了性的意义。
生、死与性是电影《楢山节考》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一、生——万物的起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榮辱。
”想要生存,必先有食物才能维系生命。
婴儿是食物的消耗者,可由成人进行有选择的存活。
这就解释了冬雪融化后田埂上会出现死了的男婴用来灌溉土地,而女婴可留下来卖给有钱人家换取食物的原因。
女性是村落生命的传递者并可用身体可获得食物。
影片中阿玲婆教会刚过门的阿玉的第一件事便是抓老鼠,避免粮食被偷吃。
试论日本孝养观的历史演变——以《槽山节考》为视角

试论日本孝养观的历史演变——以《楢山节考》为视角李贵鑫【摘要】[摘要]小说《楢山节考》中所描写的将上了年纪的老人遗弃至深山中的故事,从人类伦常道德角度看,确实匪夷所思。
但在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书籍中确有相似的记载。
可见日本在孝养观出现以前有过一段“孝”的真空期,在此期间人们心中并无“孝”的观念。
在中国儒教孝道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忠孝观念由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以中国儒教的孝道为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经过几个时代的演进,形成了以“恩”为核心,“忠”大于“孝”,“忠”、“孝”为绝对义务的不平等的日本孝养观。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孝养观;儒教;演进《楢山节考》是日本著名作家深泽七郎的代表作,该小说曾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并在1983年第3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大奖。
《楢山节考》取材于日本民间传说,讲述了近代日本某山区里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小村的传统习俗是只要男性到了70岁、女性到了69岁,无论身体状况如何都要将老人背到村后的楢山上遗弃,任其自生自灭。
从人类伦常道德角度看,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在日本史实中,《楢山节考》记述的事情并非完全无稽可考。
《楢山节考》虽然是由作者自民间传说改编的文学作品,但在日本长野县长野市与松本市之间确实有一座“姨舍山”,“姨舍”在日语中的意思为“将家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丢弃”。
据传说,“姨舍山”是因古代日本长野附近的居民将自己家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丢弃于此山而得名。
在日本的《日本书纪》、《今昔物语集》、《古事记》中也都记载了一些体现此类“不孝”的故事与传说,日本《古今和歌集》第十七卷中就有一首关于“姨舎山”的和歌“我が心なぐさめかねつ更級やをばすて山に照る月を見て”(意思为“看着月光照在更级的姨舎山上,我的心里难以平静”),讲述的是一男子将家中上了年纪的老人遗弃至姨舎山上后,由于心情难以平静而又上山将老人背回家中的故事。
从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级博士生胡玲玲《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根据深泽七郎发表在权威文学杂志《中央公论》上的著名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改编而成的。
"节"就是歌的意思,片名大意是山歌的介绍和研究。
该片年获得了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
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
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
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
至于老年人,一到了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
"树墩儿"家的阿玲婆岁,也快到该参拜山神的年龄了,但她的身体却还是那么硬朗,结实的牙甚至还咬得动松子和蚕豆。
阿玲婆对于自己要去参拜楢山似乎并不很在意,只是忙于操办大儿子续弦的事。
她的第二桩心事是二儿子利助,他身为"奴崽",无权娶妻,这让她从心里可怜他。
她决心在去参拜楢山之前给他找个女人,让他尝尝男女之欢的滋味。
深秋,红叶已经落尽,阿玲婆终于把上山前该料理的事情都办清了,于是便放心地决定了上楢山的日期。
最终由大儿子辰平依照村里的规矩背着母亲上了楢山。
影片最后下起了大雪,山顶上雪花纷飞,身着银装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无语。
《楢山节考》表现了日本北部山区楢山村残酷的生存状况,影片扣住人类生存发展意识这一线索,反映了日本边远山区人民的求生意识与手段。
这部以人性论的观点表现日本山区的贫困和人民愚昧的影片震惊了国际影坛,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事实上,"贵壮贱老"的观念及习俗在世界的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而且东亚地区的这一习俗具有更强的相似性。
就我国而言,民族学的资料显示," 贵壮贱老" 习俗圈在我国北方地区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
《楢山节考》读后感1000字

透视生死,感悟楢山《楢山节考》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生死观和深刻的人性探讨,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着主人公们的脚步,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体验了一个关于亲情、传统与生存挑战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日本深山里的简单故事,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楢山村的风俗习惯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这个村庄里有一个残酷的传统——老人到了七十岁就要被家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灭。
这一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生死观念,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
尽管我们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现代社会是否也存在着对老年人的忽视和疏离?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特别是阿玲婆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
面对生命的终结,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种坦然甚至庄严的姿态去接受。
她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对于自己孩子的深沉爱意,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情感核心。
通过阿玲婆的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生死,关乎精神传承的力量。
此外,小说还深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楢山村的人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这种生活状态让人不得不思考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我们是否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能力?阅读《楢山节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开始和终结,而如何度过这有限的时光,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尊严和爱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环境,只要保持对生活的尊重和对亲人的爱,生命的意义就会得到彰显。
最后,这部作品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逐渐消失。
《楢山节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那些能够代表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楢山节考》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博士生胡玲玲《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根据深泽七郎发表在权威文学杂志《中央公论》上的著名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改编而成的。
"节"就是歌的意思,片名大意是山歌的介绍和研究。
该片1983年获得了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
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
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
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
至于老年人,一到了7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
"树墩儿"家的阿玲婆69岁,也快到该参拜山神的年龄了,但她的身体却还是那么硬朗,结实的牙甚至还咬得动松子和蚕豆。
阿玲婆对于自己要去参拜楢山似乎并不很在意,只是忙于操办大儿子续弦的事。
她的第二桩心事是二儿子利助,他身为"奴崽",无权娶妻,这让她从心里可怜他。
她决心在去参拜楢山之前给他找个女人,让他尝尝男女之欢的滋味。
深秋,红叶已经落尽,阿玲婆终于把上山前该料理的事情都办清了,于是便放心地决定了上楢山的日期。
最终由大儿子辰平依照村里的规矩背着母亲上了楢山。
影片最后下起了大雪,山顶上雪花纷飞,身着银装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无语。
《楢山节考》表现了日本北部山区楢山村残酷的生存状况,影片扣住人类生存发展意识这一线索,反映了日本边远山区人民的求生意识与手段。
这部以人性论的观点表现日本山区的贫困和人民愚昧的影片震惊了国际影坛,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事实上,"贵壮贱老"的观念及习俗在世界的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而且东亚地区的这一习俗具有更强的相似性。
就我国而言,民族学的资料显示," 贵壮贱老" 习俗圈在我国北方地区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
从地域上看, 东到日本海和鞑靼海峡, 北极黑龙江以北, 西至大漠的广大地区,均在历史上存在过这种习俗。
从民族上看, 肃慎族系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 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和契丹, 以及匈奴人等,在文献中都明文记载有" 贵壮贱老" 之习俗。
"匈奴,......壮者食肥美, 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 贱老弱。
"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乌桓者......贵少而贱老, 其性悍塞。
怒则杀父兄, 而终不害其母, 以母有族类, 父兄无相仇报故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东肃滇氏一名挹娄, 妇贞而女淫, 贵壮而贱老......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
父母死, 男子不哭泣, 哭者谓之不壮。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四夷》)"突厥者, 盖匈奴之别种, ......其俗被发左衽, 官庐毡帐, 随水草迁徒, 以畜枚射猎为务。
贱老贵壮, 寡廉耻, 无礼义, 犹古之匈奴也。
"(《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其地气候大寒, ......重壮贱老, 母拜于子, 子据于父, 出入皆少者在前, 老者居其后。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靺鞨, 盖肃慎之地, 后魏谓之勿吉? ?俗皆编发, 性凶悍, 无忧戚, 贵壮而贱老。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百姓丁壮者驱之以归, 羸老者咸杀之, 或断手凿目, 弃之而去" , 或" 收丁壮弃老而去" (《旧唐书·吐蕃传》)对于此类习俗形成的历史原因,青海师范大学的罗嗣忠、黑龙江民族博物馆的于学斌和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赵静敏等学者已从多方面加以探讨。
" 贵壮贱老" 是一种观念形态, 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产物。
毋庸置疑,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导致"贱老"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
上述各民族虽然所处时代、分布地域不尽相同,但其生存环境基本相似, 居处多为"不食之地" 。
如匈奴、鲜卑、丁零先后所处的大漠南北, 据《汉书·匈奴传》云" 幕北寒苦, 无水草之地" , " 胡地沙卤, 多乏水草......胡地秋冬甚寒, 春夏盛风" , 有时" 连雨雪数月","大雨雪, 一日深丈余" 等等;肃慎分布区也是" 土地多山险......处山林之间, 土气极寒" (《后汉书·挹娄传》);羌与吐蕃所处的青藏高原,"气候多风寒, 五月草始生, 八月霜雪降" (《旧唐书·党项羌传》), " 雷、雨、风、雹、霰、雪, 每隔日有之......其草细不过三寸" (《册府元龟·外臣部·吐蕃国》)。
以上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就决定了上述各族只能采取"逐水草迁徙"、"因射猎禽兽为生业"的游牧射猎或半牧半农的生产方式。
民族学研究显示, 这两种生产游动性很强,不仅劳动场所不固定, 处于经常迁徙之中, 而且劳动产品也不稳定。
不仅年老者难于胜任这种跋山涉水、出没荒漠草地、高山森林的强体力劳动,而且游牧经济又十分脆弱, 一但遇上天灾和瘟疫, 牲畜则大批死亡。
如西汉地节三年, 匈奴遇大饥荒,"人民畜产什死六七" (《汉书·匈奴传》);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年连旱蝗, 赤地数千里, 草木尽枯, 人畜饥疫, 死耗太半"(《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又如贞观元年, 据有大漠南北的突厥族,"其国大雪, 平地数丈, 羊马皆死, 人大饥" 、" 频年大雪, 六畜多死, 国中大馁" (《旧唐书·突厥传》)等等。
因此, 在原始的条件下, 这两种生产都很难供应人类的衣食之需, 人们将时刻面临食物告罄的威胁之中,《魏书》就曾有他们"田畜射猎, 不足给食"的记载。
在这种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老弱之人成为部族发展的障碍, 影响了部族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整体实力。
所以崇尚壮健、轻视老弱观念的形成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恶劣的生存条件使社会成员普遍形成了不以"贱老"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心理。
社会处于蒙昧状态,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老人丧失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壮体魄后便成了集体的累赘。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社会成员是并不把"贱老""弃老"习俗作为残忍行为来看待的。
相反,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是基于氏族发展的集体利益的,是最符合生物发展规律的不成文的社会契约。
人类学调查材料表明,在原始部落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老人借口衰老了,自己坚持要别人把他杀死","这时候死于亲近的人手中,在他们看来是所有碰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了"。
[1]电影《楢山节考》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邻居阿松告知阿玲婆一家说,在西山看见了阿玲婆早年离家出走的丈夫。
阿玲婆和辰平闻迅赶去,却不见丈夫的踪影,阿玲婆疑心是撞见了鬼。
这时,辰平才向母亲坦白:因为他父亲不肯背祖母上山,辰平认为是可耻的事,为此谴责了父亲,结果两人争吵起来,当时年仅15岁的辰平竟然一时冲动用猎枪打死了父亲。
阿玲婆不但没有责备儿子,而且认为利平之死是受到神的谴责,并安慰辰平不用再为此事内疚。
应该说这个与当今价值观念反差极大的细节就是上述社会心理的艺术化再现。
另外,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东亚地区均流行着"弃老型"故事。
根据民间文学研究家刘守华教授的搜集,流行于中国的"弃老型"故事异文共有十四篇,它们是:汉族地区江浙一代的《大鼠》,湖北的《斗鼠记》、《八斤猫》、《不杀老人》、《人过花甲》、《家有老是个宝》,山西的《花尾狸猫》,河北的《六十还仓》、《金毛鼠》,黑龙江的《八斤猫制服千斤猫》;蒙古族地区的《花甲老人》;朝鲜族地区的《花甲葬的规矩是咋改变的》;维吾尔族的《一块黄金》、《老年人的智慧》。
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李道和先生不仅把中国境内的异文扩充到了53例,还把"弃老型"故事的类别作了细分,即"智决难题"、"换位触动"两个亚型,前者偏于理性认知,后者偏于情感触动。
中国的"弃老型"故事以《斗鼠记》最为典型,其主要情节是:古时某王公立了一个规矩:"老人无用",凡是上了60 岁的老人,就要送进山上的"自死窑"里,让他们活活冻死、饿死。
这习俗一代一代往下传,没有人敢违抗。
有一年,"外国黄毛子"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要同这个国家斗鼠。
如斗败了,就得向它称臣纳贡。
王公放出凶猛的老虎,也被犀鼠斗败,全国上下焦急不安。
这时,有个农民杨三,不忍心让老父在"自死窑"里受罪,每天偷给他送饭供养。
谈及斗鼠事,老人便告诉他:找10只10多斤重的猫,关在一个笼子里,不给食吃,令其互相吞噬,留下最强的那只体重刚好达到13斤半的猫,就可以斗败犀鼠。
农民报告王公,照此办理,果然斗败犀鼠,保持了国威。
王公奖赏农民,他说出真相,王公由此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便下令废除了弃老于"自死窑"的习俗。
朝鲜半岛的"弃老型"故事一般被称为"高丽葬"故事。
"高丽葬"故事的梗概如下:高丽时期有个残忍的习俗叫做"高丽葬"。
国王规定,老人到了60 岁就得扔到山里,让他们活活冻饿而死。
有一位孝子不忍心把已到60 岁的老父扔到山里,便把老父偷偷藏了起来,每天送饭供养。
后来,敌国送来几个东西,让高丽国王分辨长得一模一样的两匹骒马的母子关系,两头粗细一样的木棒的根梢,颜色一样、大小相等的两条蛇的雌雄。
如不能分辨,敌国就要发兵侵略高丽。
国王立即召集君臣商议此事,可是满朝文武毫无办法,举国上下也无人拿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