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近代多元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东亚文化圈

合集下载

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

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

收稿日期:2000-06-10作者简介:李梅花(1970-),女,吉林图们人,在读博士。

 2000年8月第33卷第3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33 No.3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李 梅 花(延边大学朝鲜历史研究所,吉林延吉133002)[摘要]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

[关键词]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佛教;道教[中图分类号]G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311(2000)0320089204Analysis of the Form ation of Cultural Circle of E ast AsiaL I Mei 2hua(Instit ute of Korean History ,Y anbian U niversity ,Y anji Jili n 133002,Chi 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a 2centered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which includes China ,Japan ,DPR K and RO K has been formed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I 2dentification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Confu 2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by East Asian countries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K ey w ord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Chinese character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文化史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总是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是指东亚地区的文化共同体,包括中国、日本、朝
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历史、宗教、哲学、艺术、语言、饮食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首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中国古
代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

其次,东亚文化圈在语言上有着一定的联系。

汉语、日语、朝
鲜语、越南语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这种语言联系也促
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道教、儒教等东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在
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此外,东亚地区的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有着共同的传统
和特点,如中国的书法、日本的浮世绘、朝鲜的汉字文化等,都是
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
共同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元而又共同的文化群体,由各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组成。

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首先,语言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在东亚地区,汉语、日语、韩语等语言广泛使用,这些语言具有相似的文字系统和语法结构,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

例如,汉字是东亚地区各国共同使用的文字,这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其次,宗教也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儒教和道教是东亚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在东亚各国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与当地的文化发展相互影响。

例如,儒教对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塑造东亚地区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此外,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共同的传统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尊敬长辈、重视教育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并对社会、家庭的运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东亚地区的国家都注重孝道、尊老爱幼,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践行。

在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中还可以包括传统艺术、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东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彰显了东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东亚地区的服饰、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了东亚文化圈内部的联系和共通性。

综上所述,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涵盖了语言、宗教、传统价值观、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使得东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东亚文化。

这种共同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础。

东亚文化圈111

东亚文化圈111

东亚文化圈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

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

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而东亚文化圈就是这众多世界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东亚文化圈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圈”,亦即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异质性。

姜教授认为,不宜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来标明或涵盖不同民族的文化。

也就是说,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涵盖东亚的文化。

他认为用“东亚汉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名称来指代东亚文化圈是不合理的。

中国东亚周边国家各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虽然汉字曾为东亚一些族群创造自己的语言系统时部分采用,在推进这些族群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宜将这些族群和地区统称为“汉文化圈”或者“汉字文化圈”。

南通师范学院副教授羽离子首先对欧洲东亚研究会主席汪德迈对“汉文化圈”的特征,即“使用汉字的区域”及“筷子”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解释也未能对文化圈的确切内涵作出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诠释。

他认为,尽管学界在使用“汉文化圈”这一名词时将其当作了一个表面上很明确的专业术语,实质上其概念仍然是不可捉摸的。

他个人建议使用“泛汉文化圈”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模糊性可允许定性更松动些,在使用上也更具弹性,在理解上也更灵活一些,也使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一些。

蔡豫在文章《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分期初探》中这样定义东亚文化圈:“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丛相连接所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世界文化圈》 知识清单

《世界文化圈》 知识清单

《世界文化圈》知识清单一、文化圈的定义与特点文化圈,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文化丛的众多文化群体所构成的较大范围的文化区域。

它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

特点包括:1、独特的文化特质组合:每个文化圈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元素,如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

2、相对稳定的边界:尽管文化的传播会导致边界的模糊,但在一定时期内仍具有相对明确的范围。

3、内部的文化一致性:在核心文化元素上,圈内成员具有较高的认同和相似性。

二、主要的世界文化圈1、西欧文化圈语言:以英语、法语、德语等为主要语言。

宗教: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艺术: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音乐、达芬奇的绘画等。

饮食:注重营养均衡,面包、肉类、奶制品是常见的食物。

建筑: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建筑风格,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

2、东欧文化圈语言:以斯拉夫语系为主,如俄语、波兰语等。

宗教:以东正教为主。

艺术:民间舞蹈、音乐富有特色,如俄罗斯的芭蕾舞。

饮食:喜食面食、肉类和奶制品,如罗宋汤、大列巴面包。

建筑:风格多样,有拜占庭式、俄罗斯式等,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是其代表。

3、东亚文化圈语言:汉语、日语、韩语等。

宗教:以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为重要影响。

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如中国的山水画、日本的能剧。

饮食:以米饭、蔬菜、豆制品为主,烹饪方式多样,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日本的寿司。

建筑:注重对称和与自然的融合,如中国的故宫、日本的京都古建筑。

4、南亚文化圈语言: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

宗教:以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

艺术:舞蹈、音乐充满神秘色彩,如印度的古典舞蹈。

饮食:以香料丰富的菜肴为特色,如咖喱。

建筑:有泰姬陵等著名建筑。

5、伊斯兰文化圈语言: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但在不同地区也有当地语言。

宗教:信奉伊斯兰教。

艺术:建筑独具特色,如清真寺的圆顶和尖塔;书法艺术精美。

饮食:禁食猪肉,以牛羊肉、面食、水果为主。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东亚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给予这片土地以独特的文化特征。

通过长期的交流互动,东亚文化圈渐渐形成。

此文将从语言、思想、艺术等角度,介绍东亚的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首先,语言是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语言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

东亚地区的主要语言包括汉语、韩语、日语等。

尽管这些语言有各自的文字和语法系统,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由于汉字的传播,韩、日两国的文字系统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许多汉字在这两个国家都有相似的发音和含义。

因为这种共同性,东亚地区的人民在语言上更容易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其次,思想传统也是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跨越了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地。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注重道德、家庭、教育等价值观念,对东亚地区的社会结构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东亚地区的各国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即家庭、社区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次,艺术表达也是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的书法、绘画和传统音乐。

这些艺术形式在历史上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交流传播到韩国和日本,并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中国的书法、绘画在东亚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东亚地区的人们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来加深联系与交流。

此外,韩国的传统音乐和日本的歌舞伎戏剧也在东亚地区受到赞誉与影响力。

总结起来,东亚的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语言、思想、艺术等方面的互动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虽然东亚地区各国均有各自的独特文化,但是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性,使得东亚地区的人们更容易理解与欣赏彼此的文化。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不只是东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同发展的结果。

地理初中六年级教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特征

地理初中六年级教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特征

地理初中六年级教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特征一、东亚文化圈的地理特征概述东亚文化圈是指由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蒙古国等组成的地理区域。

这个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具体的地理特征。

二、陆地形状与水系分布东亚文化圈位于亚洲东部,以中国为核心,并向东延伸至浩瀚的太平洋。

从整体上看,这个区域大致呈三角形状,南边和西南边沿海拥有许多优美的海湾。

比如中国南部有杭州湾、厦门湾等,而日本则有长崎湾、大阪湾等。

此外,在东亚文化圈内还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以黄河、长江和珠江为例,它们分别是中国三大主要河流,并在历史上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文化圈内还有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淡水湖泊。

三、山脉与地形特点东亚文化圈以山地为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秦岭、昆仑山等。

这些山脉在形成地理格局和气候特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也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之间的自然屏障。

此外,东亚文化圈内还存在着许多季风现象。

季风是一种周期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对该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福建和台湾岛等地,夏季常常伴随着暴雨,人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极端天气。

四、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东亚文化圈中各国虽然共享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但仍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体现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方面。

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中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崇尚和平、尊重传统,中华文化对于整个地区具有深远影响。

相比之下,日本则更加注重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日本以其独特的宗教形态(如神道教)、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推行先进的管理体制而闻名于世。

朝鲜半岛受到中国和日本两国文化的同时影响,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韩国则以其传统音乐、舞蹈、电影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和国际声誉。

蒙古国位于东亚文化圈北部,拥有广袤而草原优美的自然环境。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回复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回复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回复标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起源、发展与影响一、引言东亚文化圈,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貌,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个文化圈的核心,便是中国。

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多元文化元素,如同一条条流淌的文化血脉,滋养并塑造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风貌。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中国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儒家伦理、道家哲学、佛教思想以及科举制度等,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在汉唐时期,中国的国力强盛,文化繁荣,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中国的文化开始向周边地区传播。

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1. 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文化输出。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科技等文化元素开始广泛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这些地区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亚文化。

2. 中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东亚文化圈不仅包括了朝鲜半岛和日本,还包括了越南等地区。

这一时期,东亚各国纷纷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回国后将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带回本国,进一步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发展。

3. 近现代东亚文化圈的变化: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东亚文化圈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虽然中国依然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但各国也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现代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四、中国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几点尤为显著:1. 汉字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纽带,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

例如,日语中的汉字、韩语中的汉字词等。

2. 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區域與特色──一、區域:東亞文化圈涵蓋的區域主要有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而以中國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擴散中心。

二、特色:(一)內涵:東亞文化以中國的文明為基礎,漢字、儒教、律令、中國化的佛教及科技為其五大特色。

(二)依據:西嶋定生提出四要素說;高明士則加科技一項,即天文、曆法、陰陽學與算學、醫學等。

貳、形成過程──一、中國:儒家思想自漢武帝時代(B.C. 140-B.C. 87)開始受到重視,與漢字系統和律令法制等皆為文化的要素。

(一)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都以儒家思想、輔以法家治術,作為統治國家的核心思想。

1.原因:(1)儒者尊君:儒家豐富的知識與其王道的政治理想,頗能擡高君主的身價與其崇尚虛名的心態。

(2)利於統治:儒學強調社會秩序與個人對家國的義務,適應於以農為主、重視宗族的民間社會。

2.結果:儒家思想成為華夏民族重要的價值觀,與此配套的還有漢字系統及中國的律令法制等文化要素。

(二)唐代:1.宗教的興盛:漢末到唐代(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期,道家及佛教的思想盛行,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2.佛教的漢化:佛教更以組織嚴密的宗教傳播方式在中國發展,甚至具有政治及經濟上的影響力。

(三)宋代:1.知識分子掌握利權:儒家思想、律令制度與佛教等核心的價值體系,已為上層菁英階級所持有。

2.愚民政策維繫社會:透過傳統市集的說書、戲曲表演等民間休閒活動,深入下層社會民心深處。

二、韓國:即古代朝鮮;西元前四世紀,中國的金屬文化傳入,後擴散至日本;漢武帝時,朝鮮曾為中國郡縣。

(一)漢字: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戰國晚期,漢字已輸入朝鮮半島;漢族也曾在平壤成立政權,利於漢字流通。

(二)儒學:1.發展:朝鮮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都強調灌輸儒家精神,作為維持貴族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

2.事例:朝鮮與中國往來密切,文化交流不斷;高句麗即仿中國制設立太學(372),教授儒家經典。

(三)律令:中國古代的律法發達;朝鮮也明顯地受到唐律(高句麗)及明律(李朝)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影響甚深。

(四)佛教:佛教傳入(372)後,逐漸擴散至各階層;時至今日,中國化的佛教仍是許多韓國人心靈的重要寄託。

(五)小結:1.影響:十九世紀後半,韓國向西方及日本學習,中國文化才受到挑戰,但文化的影響依舊存在。

2.事例:南韓國旗運用中華文化中的太極圖與八卦,象徵陰陽互生,兩儀互動等宇宙自然的和諧。

三、越南:越南自瀛秦以來直到唐代,長期由中國統治;因此漢字及中國文化亦隨著統治權的行使而傳入越南。

(一)簡史:1.三國:孫吳建國,士夑出長交州,禮賢下士,文風大盛。

其後,中國繼續統治至五代後晉時期。

2.宋初:十世紀獨立(939)後,政權數度易主;1070年(北宋),越南設立學校,實施中國式的科舉。

3.明初:明軍介入政爭(1407),越南又成為中國領土;後雖獨立(1428),但文化上明顯具中華色彩。

(二)特色:1.律令:除受到唐律影響外,十五世紀時(明代),越南更以唐律、明律為參考,制定了六卷的刑律。

2.漢字:(1)影響:越南文字在說明哲學、技術、官僚組織,以及文學方面等,仍然使用大量漢字。

(2)事例:越南話語的「謝謝」,發音為“Cam on”,也很接近河洛話語的「感恩」一詞。

3.其它:十八世紀末,法國勢力漸漸滲入越南南部(交阯支那),越南的政治及文化始受到西方影響。

(三)小結:中華文化對越南影響至今猶存。

正因文化上的距離相近,使得越南現在成為台商南向發展的據點。

四、日本:三世紀時,藉中國文獻的記載,進入有史時代;四世紀時,以畿內大和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大致形成。

(一)漢字:西漢末年,漢字已輸入日本列島,此由今日在九州到畿內的考古遺跡所發現王莽時代的貨幣可知。

1.簡史:東漢光武中元二年(57),中國史書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自此以後,日本與中國接觸頻繁。

2.淵源:日本與朝鮮往來頻繁,透過朝鮮,日本自然接觸到漢字;而歸化至日本的中國遺民亦傳授漢字。

(二)儒家:五世紀初,百濟博士王仁攜論語、千字文等經典赴日,為學問輸日之始,儒家思想亦是此時傳入。

(三)文物:經過三個世紀,至七世紀(隋)初,日本為因應隋、唐與新羅的壓力,急欲吸收高度文化使其更生。

1.簡史:(1)聖德新政:593年,推古天皇即位,外甥聖德太子(574-622)攝政,奠定國家由衰轉勝的基礎。

(2)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在位時(645-654),實行大化革新(646),派出遣唐使,大量吸收中華文化。

2.內涵:(1)代表:用漢字進行文字整理,輸入許多文物制度、生活習慣、學術思想及大乘佛教、禪宗等。

(2)其它:佛像及建築藝術也直接間接由中國或朝鮮的百濟傳入;由於皇室熱心吸收,發展快速。

(四)律令:律為刑法,令為行政及民法,合而為治國法典。

八世紀的養老律令(718),即受到唐朝法律的影響。

(五)小結:1.漢字使用的普遍:時至今日,漢字仍在日本社會與知識界中,與假名文字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2.傳統中國的影響:政府官員的職稱也充滿中華文化的色彩,如主管衛生部門的稱為「厚生省」。

(1)代表:值得一提的,世界各地頗受好評的日本清酒,從古至今清酒的首席釀酒師都稱為杜氏。

(2)原因:根據學者考證結果,正是出自中國的酒神──杜康;可見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

參、檢討──一、中國文化歷久不衰:中華文化是東亞各國文化上的母國,中國對於此區內的影響力與中國的國力形成正比。

二、東亞世界華風不減:十九世紀中葉,西力東侵,中國文化才逐漸式微;但是各國至今仍見中華文化的痕跡。

肆、補充──一、關鍵字詞:朝鮮、日本、越南、漢字、儒教、律令、中國化的佛教、科技、漢武帝、陽儒陰法、大化革新。

二、東亞世界:西嶋定生,〈東亞世界的形成〉《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東亞世界』是以中國文明的發生及發展為基軸而形成的。

在黃河中游地區誕生的中國文明,在質的發展過程中,從華北到華中、華南,不斷擴大其領域,而及於中國全土。

隨着中國文明的發開,其影響進而到達周邊諸民族,在那裏形成以中國文明為中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

……所謂自我完成的文化圈,是指在這個文化圈的共通諸文化,受到在中國起源的文化的影響,同時,在這個文化圈內,諸文化又具有獨自的和相互關聯的歷史結構。

……具體的說,這樣的『東亞世界』,是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其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以及蒙古高原與西藏高原中間的河西走郎地區東部諸地域……它的領域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

……構成這個歷史的文化圈,即『東亞世界』的諸要素,大略可歸納為一、漢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項。

其中,漢字文化是中國創造的文字,但漢字不只使用於中國,也傳到與其語言有別又還不知使用文字的鄰近諸民族。

由是在這個世界相互表達意志乃成為可能,同時也使中國的思想、學術的傳播成為可能;而其他三項……也都以漢字作為媒介,在這個世界裏擴大起來。

儒教,是由春秋時代孔子之教開始,到漢代成為國教,以後長時期作為中國王朝的政治思想。

傳到周邊民族,尤其是朝鮮、日本後,影響國家的政治思想或者社會倫理思想。

律令制,是以皇帝為至高無上的支配體制,通過完備的法制加以實施,是在中國出現的政治體制。

此一體制,亦被朝鮮、日本、越南等採用……。

至於佛教,不用說是從印度經由中亞而傳到中國;此處所說的佛教,不僅指宗教,與其一起的建築、雕刻、繪畫等佛教美術也隨之普及。

上述除了律令制以外的『東亞世界』超越時代的共通性的要素,均屬於精神文化諸現象……是思想上乃至宗教上的文化圈。

」三、東亞世界的形成: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出版資料仝前,1993年10月。

「作為『東亞世界』……的這些國家,其服屬並不是永遠的,而是中斷的。

由於漢武帝對南越、閩越以及朝鮮的出兵,結果使這些國家……均被郡縣化,而接受中國王朝直接的統治。

……漢代還曾授予……東夷之高句麗、扶餘等國王號或者侯號。

……後漢……光武帝末年,首先將金印賜予倭的一個小國『奴國』的使者。

此事表明,以朝鮮的樂浪郡為媒介,而間接受中國王朝影響的日本,由此開始與中國王朝直接的接觸。

……但是這個時代仍未能使『東亞世界』的形成達成。

……後漢王朝……三世紀時,在三國分立的形勢中滅亡……這三個政權,均試圖將各個外族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中。

魏是朝向……鮮卑及高句麗、朝鮮,吳是朝向越人諸部族……倭女王卑彌呼由魏冊封為『親魏倭王』……四世紀初……樂浪郡為高句麗征服,中國王朝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直接統治……朝鮮半島進入三國鼎立狀態。

同時倭國也大致由大和政權統一。

然而東方諸國,彼此抗爭,為了擴張自己勢力,紛紛遺使朝貢中國,以求得庇護。

……此後,朝鮮三國及倭國要各自孤立地展開其歷史,已經不可能。

他們相互間經常隨着中國王朝的動向而推展其歷史,並且通過這種複雜的政治關係,將中國的制度文物輸入各自國家。

此時風靡於中國的佛教,就是以這個複雜的冊封體制作為媒介而傳播到各國,各國此時在公文方面使用的是漢字,而儒教的經典也傳進來。

作為中國的藩國,對於規定制度的律令似也不能不關心。

……六世紀末,隋統一中國……此時日本(倭國)從中國王朝的藩國地位脫離,有意作對等的國交,但對中國文物制度的讚仰却逐漸強化。

……代之而起的唐朝,持續冊封體制。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斷然進行大化革新……相互抗爭的朝鮮三國中,百濟和高句麗因為違反唐朝的冊封關係,受到唐朝大軍的攻擊而滅亡,只有新羅仍作為唐朝的藩國而存續着。

……十世紀初葉唐朝滅亡……越南脫離中國王朝的統治而獨立,日本也弛緩了律令制……五代之後,成立了宋朝,中國再次出現統一王朝……與鄰近諸國的關係,和唐朝相較,有着顯著的不同,中國王朝已經不是主宰『東亞世界』冊封體制的宗主國……但……宋朝依然是『東亞世界』的中心,是這個世界的支配者,只不過這種支配不是在政治方面,而是在經濟與文化方面。

宋朝改變了『東亞世界』的原理,並使之持續下來。

……宋朝……國內經濟的發達,進而需求國外的市場,於是南海地區、高麗、日本甚至遼、金地區一帶,均包含在其市場圈內。

……結果,宋錢不只流通於國內,在『東亞世界』各地也作為其市場圈的通貨而流通着……另一方面,宋朝開始大量印刷書籍……透過商業交易而行銷於各地。

……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也隨着商業交易的波紋而傳達各地,其技術的傳播使遼、高麗及日本的陶瓷器製造日漸發達,宋朝的佛教傳至高麗、日本……南宋的朱子學傳至朝鮮,其後成為李朝的國學;鐮倉末期傳至日本,又成為日本朱子學的基石。

經過這些變化,『東亞世界』成為經濟以及文化的中心……關聯到庶民生活,形成了生活文化的世界。

當宋朝被蒙古帝國滅亡時,這個『東亞世界』的自我完成性一時動搖,但是明朝成立時又再次重建。

明朝再次強化以中國為中心的冊封體制;並以這個體制為媒介實現『東亞世界』的經濟、文化共有關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