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17)
中考必考文言文二十篇全包括

1、《论语》十二章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张潮编选)》清代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初中生文言文重点阅读篇目

初中生文言文重点阅读篇目一、《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论语》可以加深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逸事。
这本书语言简练,人物生动,思想深邃,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三、《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以莲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四、《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篇骈文,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散文,以岳阳楼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宽广的胸怀。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六、《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醉翁亭为载体,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豁达的性格。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七、《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重点讲述了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八、《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
《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劝勉刘禅,表达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的真挚感情,为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发出的呼声和宣言。
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

进阶练07 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一、课外阅读师经,战国时期魏文侯的乐师。
①无见违:没有人违抗我。
①中旒(liú):击中了冠冕上的玉串。
①溃之:把玉串撞散了。
①符:凭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为.楚令尹为:担任B.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担心C.师经鼓.琴鼓:弹奏D.是.寡人之过也是:这5.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6.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B.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C.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D.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众人向孙叔敖祝贺,一位老人对此极为不满,穿粗布衣服来吊唁斥责。
B.从甲文中孙叔敖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虚怀若谷、为民着想的官员。
C.乙文中师经用琴撞了魏文侯后,努力劝谏魏文侯要做尧舜那样的明君。
D.乙文中魏文侯勇于改过,可以看出他包容的胸怀和从谏如流的品质。
【注】①勒兵:操练士兵。
①末:解决问题的下策。
①夫椒:地名。
①保栖:退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2)遂.兴师10.对文中画曲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B.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C.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D.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A.“官治以法”的“以”字可联系成语来理解,与“绳之以法”的“以”意思相同。
B.词典解释“尤”主要有四个意思:①突出的;①更加,尤其;①过失;①怨恨,责怪。
“捕其尤者四人”的“尤”字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解释①的意思。
C.“檄诸绅投谒”的“谒”字可联系课内所学来理解,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生以乡人子谒余”的“谒”意思相同,都是“拜见”之意。
中考课外文言文单篇阅读20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
(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学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考必考的23篇文言文,供各位同学备考参考。
1.《孟子·滕文公下》:“君子不器。
”2.《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子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诗经·小雅·采葛》:“匪车、匪马,顾自独兮;眙眜视察,敝予从者。
”5.《诗经·大雅·绵》:“有绵中马,名曰骍骊,好行苦服,佩玉芝兰,四足攫鲜。
”6.《诗经·大雅·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仁。
”7.《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既勤,有作此功。
”8.《诗经·大雅·荐禽》:“鸠兮鸠兮,何所述兮?淑人君子,其德如玉。
”9.《诗经·大雅·青蝇》:“企蛇陨者,乘燕以飞;至于海曲,邂逅货殖。
”10.《诗经·大雅·小明》:“小明日旦,驾驷东山,渐渐难以,终莫之闻。
”11.《诗经·齐民要术·蓍祥》:“奋若观火,有神灵,如此烝域,保我民贞。
”12.《诗经·卫风·木瓜》:“呱呱落木瓜,采之如何?实服其宜,美味自友。
”13.《诗经·卫风·氓》:“彼采芑之麦,于以剪之矣。
彼其之子,温言善之。
”14.《诗经·周颂·清庙》:“率时之阴,以蕴其阳。
”15.《诗经·魏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16.《史记·苏秦列传》:“通权达变,权变诡异。
”17.《史记·张良世家》:“天下大事,为细为。
”18.《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大乱,而无行方。
”19.《左传·僖公十二年》:“吾未尝见渊海也,独以为大。
中考最常出题的文言文15篇

中考最常出题的文言文15篇
以下是中考中常出题的文言文15篇(仅供参考):
1. 《论语》中的《学而篇》
2. 《孟子》中的《离娄上》
3. 《史记》中的《陈涉世家》
4. 《左传》中的《僖公二十二年》
5. 《诗经》中的《关雎》
6. 《周易》中的《乾》
7. 《庄子》中的《逍遥游》
8. 《韩非子》中的《五蠹》
9. 《论衡》中的《儒林》
10. 《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
11.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12. 《水浒传》中的《燕青救赵员外》
13.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
14.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15. 《老子》中的《道德经》
这些文言文主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以及哲学著作等。
请注意,出题情况可能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具体以各地中考考试的命题为准。
建议学生广泛阅读文言文作品,扎实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0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①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②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注释①服:被任用。
②坠: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望:(2)不敢稍染.官宦习气染:(3)尔年.尚幼年: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可以.处乐何以.战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3分)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结合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信中所提“家风”具体指什么?(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篇富贵不能淫
文本回顾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段解]用景公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一发脾气,诸侯便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②”
[段解]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强调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孟子说:“这样怎能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以顺从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
(至于男子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
①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遵循正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我的心迷惑,贫贱不能使我的志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②”
文本研读
知识盘点
类别内容
文学常识见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主旨
本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在古代“大丈夫”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正义的目标去奋斗。
写作特点
①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文言实词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
古今异义
丈夫
..之冠也
古义: 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
①戒
②居
③得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本义:惑乱,迷惑句中意思:
②贫贱不能移.
本义:改变,动摇句中意思:
③威武不能屈.
本义:屈服句中意思:
(2)动词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本义:居住句中意思:
重点实词①安居而天下熄.熄:
②丈夫之冠.也冠:
③父命.之命:
④往.之女家往:
⑤无违夫子
..夫子:
⑥以顺.为正.者顺:
正:
⑦与民由.之由:
⑧独行
..其道.独:
行:
道:
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强权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请结合选文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10分)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二)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 ①律: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公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丈夫
..之冠也丈夫:成年男子
B.往之女.家女:女子
C.父命.之命:教导
D.富贵不能淫.淫:使……惑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文:
(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
3.语段(一)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
4.语段(二)中苏武的大丈夫行为是怎样体现的?请用语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
答:
第17篇富贵不能淫
文本研读
通假字
汝你
古今异义
成年男子
一词多义
①告诫谨慎②居住居所,住宅③能,能够实现
词类活用
(1)①使……惑乱②使……改变③使……屈服(2)居所,住宅
重点实词
①太平②行冠礼③教导、训诲④去,到⑤丈夫⑥顺从准则,标准⑦遵循⑧独自固守,坚持道路
跟踪训练
1.B 女:同“汝”,你。
2.答案(1)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2)贫苦穷困、地位低下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改变,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解析(1)关键词“女”“戒”要译对;(2)关键词“移”“屈”要译对。
3.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从“仁”的角度出发,没有做到站在人们的立场上想问题,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他们不是大丈夫。
解析首先要找出语段(一)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肯定是反驳景春
所提出来的观点的,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首先要读懂文意,具有哪些行为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大丈夫,然后将苏武的行为与这些行为相匹配,即可找出答案。
[参考译文]
(二)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因胁迫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和吃的。
天下着大雪,苏武躺着嚼雪,把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几天都没有死。
匈奴人视他为神灵。
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公羊,等到公羊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来。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在别的地方。
苏武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野鼠、收野果来吃。
他拄着汉朝的符节牧羊,睡觉、醒来都拿着,以至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