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复习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二年级下册应用题1.一本课外书有46页,张华每天读9页,他多少天能读完这本课外书?2.水果店有苹果、梨和香蕉共260千克,苹果和梨共157千克,香蕉和苹果218千克,水果店有多少千克苹果?3.去公园划船。

(1)他们至少需要租几条船?(2)如果每条船每时租金为4元,那么25元钱最多可以供1条船划几时?4.有27名同学乘车去秋游,每辆车限乘7人,至少需要租几辆车?5.33个同学租车外出郊游,一辆小车可以坐6人,一辆大车可以坐9人.(1)如果他们全部租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2)如果他们全部租大车,至少需要多少辆?(3)如果想让租的每一辆车都坐满,还可以怎样安排?6.猴子妈妈摘了50根香蕉,它最少拿出多少根香蕉才能平均分给它的6个孩子?每只小猴子分到几根香蕉?7.为了吸引顾客,超市准备用“2支牙膏,3把牙刷”进行捆绑,制成礼盒再销售。

商品名称数量牙膏16支牙刷23把8.植树节期间,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植树253棵,三年级同学植树31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423棵。

(1)问题:?315-253=竖式计算:(2)问题:?423-315=竖式计算:(3)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问题:列式:竖式计算:9.一页书大约有500个字,这样的几页书大约有一万个字?10.36名同学去游乐场玩。

碰碰车:每人8元划小船:每人5元小火车:每人4元(1)如果每7人坐一列小火车,至少需要租几列小火车?(2)50元可以让几人玩碰碰车?11.数一数,填一填。

12.二(1)班李老师带52名同学去公园划船。

公园里有大、小两种船供游客租用。

大船每条坐9人,小船每条坐7人。

(1)如果都坐大船,需要租几条船?(2)如果都坐小船,需要租几条船?13.二年级有82个学生,坐车去沂山旅行,每辆车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辆车?14.丽丽家、天天家、超市都在同一条路上,丽丽家离超市1600米,丽丽家和天天家相距200米,天天家离超市有多远?(画图表示出两种情况并解答出来)15.二(1)班有38人租车去春游,每辆面包车限乘8人,至少需要租几辆车?16.画一画,填一填。

二年级湘教版数学下学期应用题专项复习

二年级湘教版数学下学期应用题专项复习

二年级湘教版数学下学期应用题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1. 看图解决问题。

(1)买8个羽毛球要多少钱?(2)一个足球的价钱是一个乒乓球价钱的多少倍?2. 从甲市开往乙市的火车上有乘客968人,到某站下车259人,上车276人,这时火车上的乘客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时火车上有乘客多少人?3. 每人发一本,还差多少本?4. 我爱古诗。

这首古诗一共有多少个字?5. 超市一个玩具熊7元,一个小皮球8元,如果买4个玩具熊和1个小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6. 买其中两样物品,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最多需要多少钱?最少需要多少钱?36元 48元 52元7. 下面是某地区8、9、10三个月的降水量。

月份8月9月10月降水量210毫米160毫米70毫米(1)8月份的降水量比9月份多多少毫米?(2)9月份和10月份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共是多少毫米?8. 看图回答问题。

9. 学校买来7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个班能分几个,还剩下几个?10. 看图解决问题。

2元一枝 18元一个 27元一本 6元一副(1)买一枝铅笔,一个放大镜和一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元?(2)30元你可以同时买哪三件商品,还剩下多少钱?(3)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11. 一把直尺7角钱,3元钱能买几把直尺,还剩多少钱?12. 动物园的门票是8元一张。

(1)笑笑的爸爸拿出50元,买6张门票够吗?(2)小林的妈妈买了4张票,还剩3元钱,小林的妈妈带了多少钱?13. 逛商场。

(1)童车在特价期间,优惠了多少元?(2)乐乐买了1个书包和1辆玩具汽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3)王老师买了6个玩具足球和1只玩具熊,一共要花多少元?14. 王村修了一条公路,每天修29米,修了6天后,还剩248米没有修,这条公路长多少米?15. 一次跳远中,小明跳了80厘米,小花跳了9分米,谁跳的远?远多少分米?16. 李老师去超市购物。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 下册 ) 数学应用题复习题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应用题专项练习复习1、原有 32 人在看篮球竞赛,走了 8 人,又来了 12 人,此刻看竞赛的有多少人?2、二( 1)班有男生 27 人,女生有 25 人,有 36 人参加竞赛,有多少人没参加竞赛?3、李明买了 7 盒牛奶,每盒 8 瓶,喝了 17 瓶,还剩多少瓶?4、妈妈买米用了 35 元,买油用了 17 元,给售货员阿姨 50 元,够吗?5、兔妈妈一共拔了 23 个萝卜,小白兔一天要吃 8 个萝卜,吃了 2 天,还剩多少个萝卜?6、陈老师去买杯子。

假如买 6 元一个的杯子,需要36 元。

假如换买4元一个的杯子,需要多少钱?7、花店里有 2 束玫瑰花,每束 9 枝,还有 6 枝百合花。

玫瑰花的枝数是百合花的几倍?8、二(1)班去郊游,每只大船坐 4 人,每只小船只好坐 3 人,假如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6 只大船,但是假如所有坐小船,需要几个小船呢?9、把一根木头锯成8 段,每锯一段用 3 分钟,一共要用几分钟?10、游戏小组共有 56 人,均匀分红 8 组,每个小组有几人?假如每组中女生有 4 人,那么男生有多少人?11、同学们分红4 组做风车,每组做了8 只,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8 只,还有多少只?12、公园的门票价钱以下:成人:每人8元少儿:每人4元①买 5 张成人票和 1 张少儿票,共需多少钱?②小华拿 50 元钱买了 8 张少儿票,应当找回多少钱?13、学校买来 38 米绳索,做晒衣绳用去了 20 米,剩下的绳索做 9 根相同的跳绳,每根跳绳有几米?14、小兔把萝卜切成块来款待朋友,每根萝卜能切成8 片, 50 片至少要几根萝卜?15、一本书共 68 页,小明已经看完 23 页,剩下的 5 天看完。

他均匀每日要看几页?16、有35 人个要去公园。

有两种车子,一种是小轿车,每辆限坐3 人,另一种是面包车,每辆限坐 8 人,已经来了 3 辆面包车,还需要几辆小桥车?1.妈妈买了一些蛋糕,每盘装 5 个,装了 4 盘还多出 3 个,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蛋糕?2.二年级有 4 个班,每班发 2 个篮球和 5 个排球,一共需要多少个球?3.小胖和他 4 个同学去公园,门票每张 5 元,他们一共带了 20 元钱,够不够?4.彩球有 24 个,足球有 8 个,彩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几倍?5.每袋糖有 10 粒, 5 袋装一包, 2 包一共有多少粒糖?6.一个乒乓球 2 元,一盒乒乓球有 5 个,买 4 盒共要多少钱?7.每盒皮球有 6 个, 3 盒装一箱, 36 个皮球能够装多少箱?8.草地上飞走 9 只鸽子后还剩下146 只,草地上本来有鸽子多少只?9.一列火车本来有乘客700 人,列车到站下去一批乘客后车上还有550人,下车多少人?10.每条船最多坐 5 人, 38 个小朋友划船,租7 条船够不够?11.小丁丁带了 100 元钱请小胖、小亚、小巧一同去看电影,电影票每张 15 元,买电影票共用去多少元?还剩下多少元?12.水果店有 218 箱苹果, 125 箱梨,苹果和梨共有多少箱?13.幸福小学合唱队有 156 人,舞蹈队有 78 人,合唱队和舞蹈队相差多少人?14.学校图书室有故事书 756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 348 本,科技书有多少本?15.王大妈养了 5 只兔子和 8 只鸡,它们共有多少条腿?16.小丁丁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 128 页,还剩 72 页没看,这本书有多少页?17.面包 5 元一袋,饮料 3 元一瓶,小胖买了 3 袋面包和 5 瓶饮料,一共需要多少钱?18.妈妈买了一双皮鞋 228 元,一个皮包 258 元,两样东西一共多少元?她付了 500 元,应找回多少元?19.二年级有 50 人参加踢毽子竞赛,每 5 人编成一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教案

课题: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执教教师:(3)明确: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2.(1)生找出相关信息并回答。

(2)要求一共用了多少钱,先必须求出买4枝康乃馨花多少钱。

列式为4×3=12(元)。

一共用的钱:12+5=17(元)。

要求还剩多少钱,要先求出两种花一共花了多少钱。

列式为5+3=8(元)。

还剩的钱:10-8=2(元)。

(3)综合列式为:4×3+5=17(元)10-(5+3)=2(元)3.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三、巩固练习,强化方法1.①对②×③×(2)计算教材第58页第1题。

64-28-17 64-(28+17)35-23+18 35-(23-18)12÷2÷3 12÷(2×3)24÷8×2 24÷(8÷2)你发现了什么?(3)综述运算顺序。

2.整理和复习两步应用题(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2题)(1)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一共用了多少钱,先必须求出什么?要求还剩多少钱,要先求出什么?(3)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这两道题吗?3.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梳理,看(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思维导图),是不是看起来更明了、更清晰了?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完每个单元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强化方法1.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过来。

① 8×3+4 ② 12-3×4 =24+4 =9×4=28 =36③ 4+4÷42.3.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算法。

四、课堂小结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8+4=22.先填空,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第58页第2、3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复习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复习课件

(3)用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你能找出得数为7 的算式吗?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2÷1 4÷2 6÷3 8÷4 10÷5 12÷6 14÷7 16÷8 18÷9 3÷1 6÷2 9÷3 12÷4 15÷5 18÷6 21÷7 24÷8 27÷9 4÷1 8÷2 12÷3 16÷4 20÷5 24÷6 28÷7 32÷8 36÷9 5÷1 10÷2 15÷3 20÷4 25÷5 30÷6 35÷7 40÷8 45÷9 6÷1 12÷2 18÷3 24÷4 30÷5 36÷6 42÷7 48÷8 54÷9 7÷1 14÷2 21÷3 28÷4 35÷5 42÷6 49÷7 56÷8 63÷9 8÷1 16÷2 24÷3 32÷4 40÷5 48÷6 56÷7 64÷8 72÷9 9÷1 18÷2 27÷3 36÷4 45÷5 54÷6 63÷7 72÷8 81÷9
5.(教材P45第3题)
巩固
5元/盒 2元/根 ?元/瓶 (1) 30元一共可以买多少盒冰淇淋?
30÷5=6(盒) 答:30元一共可以买6盒冰淇淋。 (2) 12元可以买4瓶相同的矿泉水,一瓶多少钱?
12÷4=3(元) 答:一瓶3元。
5.
5元/盒 2元/根 ?元/瓶 (3)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2.面包房。
小熊面包 每个5元
红枣面包 每个6元
(1) 45(个) 答: 45元钱可以买9个小熊面包。
面包圈 每个?元
2.面包房。
小熊面包 每个5元
红枣面包 每个6元
面包圈 每个?元
(2) 16元买了2个面包圈,一个面包圈多少钱?
16÷2=8(元) 答:一个面包圈8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 (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 (1)

《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第一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科书第8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

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1.教学例3。

(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

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2)全班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不能)那我们要求“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怎样列式?[4X3=12(人)]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玩跷跷板,那第二步该算什么?(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2+7=19(人)]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4X3+7=19]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案。

列式:4X3=12(人) 或4X3+712+7=19(人) =12+7=19(人)答: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3)小结:这一道应用题时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1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

(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

小明共玩了几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3:……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9篇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

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

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

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2.设疑引入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2)还剩多少张?(19-9=10(张))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

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

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先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30-12=18(个)18-9=9(个)答:还有9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复习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复习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复习课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40-437+10
60-40 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
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复习时,教师说明摆的要求,发挥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于与后面教学联系.通过操作,使学生对相
比较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得初步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应用题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两道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