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昙略记
梵文书籍

自选书籍:麦克唐纳: 《学生梵语语法》裴文: 《梵语通论》《梵语教程》罗世方先生: 《梵语课本》季羡林先生: 《基础梵语读本》《梵文字典》常青树出版社《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林光明《简易学梵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网页:中文编排的梵文学习资料字母类:《同文韵统》新文丰出版公司《梵文字帖》青海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兰扎字帖》 (简体字)《瓦德字帖》 (简体字)《梵字悉昙入门》全佛出版社《简易学梵字 (基础篇)》【附CD】全佛出版社《简易学梵字 (进阶篇)》【附CD】全佛出版社《梵文字典》常青树出版社《藏文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兰札体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城体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佛菩萨种子字书写手帖 (一般用)》全佛出版社《佛菩萨种子字书写手帖 (书法用)》全佛出版社《梵字练习本(一般用)》全佛出版社《梵字练习本(书法用)》全佛出版社《梵字悉昙习字帖》弥勒出版社现代佛学大系:21《悉昙经传》新文丰出版公司《景佑天竺字源》巴蜀书社佛藏辑要第32册《悉昙字记》(1卷)【唐智广撰】大正藏:54《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大正藏:54《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大正藏:54《唐梵文字》(1卷)【唐全真集】大正藏:54《梵语杂名》(1卷)【唐礼言集】大正藏:54《唐梵两语双对集》(1卷)【唐僧怛多蘗多.波罗瞿那弥舍沙集】大正藏:54 《梵字悉昙字母释义》(1卷)【日本空海撰】大正藏:84《悉昙藏》(8卷)【日本安然撰】大正藏:84《悉昙十二例(》1卷)【日本安然记】大正藏:84《悉昙略记》(1卷)【日本玄昭撰】大正藏:84《悉昙集记》(3卷)【日本淳佑集】大正藏:84《悉昙要诀》(4卷)【日本明觉撰】大正藏:84《多罗叶记》(3卷)【日本心觉撰】大正藏:84《悉昙秘传记》(1卷)【日本信范撰】大正藏:84《悉昙轮略图抄》(10卷)【日本了尊撰】大正藏:84《●●三密钞》(7卷)【日本净严撰】大正藏:84《梵学津梁总目录》(1卷)【日本慈云饮光撰】大正藏:84文法与读本类:《梵文入门》鹅湖《梵文初阶》法鼓文化《梵语课本》商务印书馆(简体字)《波你尼语法入门:Sarasiddhantakaumuda《月光疏精粹》述解》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体字) 《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收录于《梵佛探》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文基础读本:语法课文词汇》北京大学(简体字)《梵语诗文图解》商务印书馆 (简体字)《梵文文法》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梵文文法动词及梵英字汇对照表》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7《梵汉汉梵陀罗尼用语用句辞典》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9字典类:《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2、13《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梵语索引》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4《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欓K树出版公司《梵汉对译佛教辞典:翻译名义大集》新文丰出版公司《梵汉大辞典》嘉丰出版社《简明佛教梵英辞典》长春树出版社《梵中日大辞典》长春树出版公司《基本汉藏梵英佛学术语》慧炬出版社《佛学名词中英巴梵汇集》慧炬出版社《梵藏汉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简体字)《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汉译词索引》巴蜀书社梵文佛经和真言:《蒙藏梵汉和五译合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1《梵语佛典导论》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79《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拉丁字母转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胜乐轮经〉及其注释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简体字)《梵语阿弥陀经》弥勒出版社现代佛学大系:21《阿弥陀经译本集成》嘉丰出版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汉藏对照) 如实佛学研究室《金刚经译本集成》迦陵出版社《入楞伽经》梵本新译全佛出版社《宝性论》梵本新译全佛出版社《梵藏心经自学》全佛出版社《超越智慧的完成:新译般若心经--梵汉英藏对照与注记》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室《心经》音写抄本校释初稿之一〉--《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9期(2004年)页73-125〈敦煌石室《心经》音写抄本校释序说〉--《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2004年)页95-121《陀罗尼字典》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0《往生咒研究》嘉丰出版社《梵文咒语ABC - 1》嘉丰出版社《真言事典》嘉丰出版社《金刚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汉传唐本尊胜咒研究》嘉丰出版社《梵文读本:经咒法本汇编=Sanskrit reader》大乘精舍《珍藏梵文咒本》大乘精舍导读:《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简体字)《梵语文学史》人民文学(简体字)《天竺诗文》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中国的梵文研究〉-收录于《周一良集(第三卷:佛教史与敦煌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简体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语文篇:悉昙学绪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徐梵澄 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收录于《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收录于《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佛教》--季羡林文集第7卷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异域神游心影:金克木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季羡林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文课〉--《万佛城月刊》(1997年10月)--页34-35《印度文化余论:《梵竺庐集补编》》学苑出版社(简体字)。
悉昙51字母简介之1--51字母发音分类

密教简介--悉昙51字母简介(之1)─51字母发音分类(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以免犯戒。
)一、要学好悉昙先持下咒行菩萨道行者,要祈求开显一切智,得从悉昙真言门下手,始得能进入陀罗尼门殿堂。
要学好悉昙就请每次学习悉昙前,就要先持诵此咒语。
南无菩陀耶 (皈依佛)Namo buddh2ya南无达摩耶 (皈依法)Namo dharm2ya纳谟曷僧伽耶 (皈依僧)Nama` sa{gh2ya纳谟曷萨嚩枳娘耶悉昙(归礼一切智成就吉祥)Nama` sarvaj#2ya siddh23二、悉昙51字母发音分类组别分析(一)、前言近代人学习悉昙(帆siddh23吉祥成就学)字母,或者是梵文(sanskrit)以为把五十一字母分元音、子音两部份学习,就能把悉昙字母学好,其实不然,不经过一番理解组成结构,不能充分掌握其悉昙真髓。
若要能深入悉昙领域,就要研读古德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仔细详加以分列,当能深切地、自在地掌握悉昙字母的学习,也能准确地掌握发音的位置,才能发出正确的梵音,尤其是大空、重空等字元音。
但无悉昙基本知识者又看不懂古德的心髓结晶,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末法时期的无奈。
在我佛慈悲的加持下,本人能走入悉昙领域,洞悉其无上密意,了解悉昙的来龙去脉,除开课显示密义外,也在此之时,令我能为世界佛弟子尽一份心力,让古德悉昙心声开显,在网站上透露一些无上密意。
在此特别感恩三宝加被,能让本人好好来介绍悉昙。
若有意要行菩萨道,进入陀罗尼门行者,就依本文所介绍,深入体会无上密法之真谛,也希望能学好悉昙,让密教悉昙能再发扬光大,如千余年前的辉煌的唐密,是所祈求。
(二)、悉昙字母组成分类悉昙五十一字母由三大部份组成,三大部份者:一为元音(韵母)、二为子音(声母)、三为遍口音(某些字含有半元音之功能)等三部份,详述如下。
1.第一部份元音(摩多m2t4k2),是由阿狣a字母转化成十二音,再加别摩多(n2n2-m2t4k2)四字母,共合成十六字元音。
悉昙集记(石记)卷中(大正藏2705部)

悉昙集记(石记)卷中(大正藏2705部)悉昙集记(石记)卷中悉昙字纪娜闏娑(上)啰□社若(而也反)也悉昙(去声)已上题目林记云。
今谓梵娜闏。
此云归命。
梵娑(上)啰□此云一切。
梵社若此云智。
梵悉昙此云成就。
弘法大师字母悉昙云(悉昙啰窣都)唐云成就吉祥章。
问今于此悉昙章题表归命一切智句。
将有何义益耶。
答有尊重道法义。
又有归依一切智之益也。
故传教圣者。
章初置此句。
意云。
能学者所求之果。
是一切智道故。
故弘法大师字母悉昙云。
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
遍十方以不改。
学之书之定得常住之佛智。
诵之观之必证不坏之法身。
诸教之根本。
诸智之父母。
盖在此字母乎(云云)明智能学者之所求即在此字母等。
问就字门若分别定惠耶。
为当不分别而一向为智门耶。
答等是惠也。
等是三昧也。
诸佛定惠悉含此字母。
离于此字门之外亦无智慧三昧。
具说如别。
短阿字(上声短呼。
音近恶引)长阿字(依声长呼。
别体作)短伊字(上声声近于异反。
别体作)长伊字(依字长呼。
正作)短瓯字(上声。
声近屋别体作)长瓯字(长呼。
别体作)短蔼字(去声。
声近樱系反)长蔼字(近于界反)短奥字(去声近污。
别体作长奥字(依字长呼。
别体作)短暗字(去声声近于鉴反。
别体作)长痾字(去声。
近亚)已上梵文十四字在上界。
义净三藏云。
上之三对。
上短下长。
下之三对。
上长下短。
右悉昙十二字为后章之韵。
如用迦字之声。
对阿伊瓯等十二韵呼之。
则生得迦机钩(矩侯反)等十二字。
次用佉字之声。
则生得佉欺丘(区候反)等十二字。
次生伽其求(瞿侯反)等十二字。
已下例然。
且先书短迦字一十二文。
从第二已下加其闏多即字形别也。
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
佉加已下至叉字例然。
以成一章。
旧云十四音者。
即于悉昙十二字中瓯字之下。
次有纥里。
纥梨。
里。
梨四字。
即除前悉昙中最后两字。
谓之界畔字也。
余则为十四音。
今约生字除纥里等四字也(已上本文二百六字)林记云。
阿等十二字。
义净三藏等者述异解也。
而仪轨中皆谟字之注加引字。
帝字之注亦有引字。
今以此勘会义净之义□于仪轨。
日本悉昙家所记“晓、匣、喻、日、来”母

日本悉昙家所记“晓、匣、喻、日、来”母日本悉昙文献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古音信息,利用对音还原法研究悉昙对音,我们发现:晚唐五代匣母发生了清化,与晓母混而不分,音值为[x];喻母三四等有别;日母可拟为[],来母为[l]。
标签:悉昙“晓、匣、喻、日、来、母” 对音引言悉昙,是梵语siddha一词的音译,多指讲梵文字母及字母拼合法的《悉昙章》。
佛教盛行和准确诵读佛经推动了对悉昙章的研究,而对悉昙章的研究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古音信息,对此进行研究对汉语语音史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主要利用对音还原法,根据晚唐五代的悉昙材料对晓匣喻日来母做一些研究。
我们的材料来源于日本《大正藏》①第84册悉昙部:空海《梵字悉昙字母释义》②(1卷)、安然《悉昙藏》③(8卷)、安然《悉昙十二例》(1卷)、玄昭《悉昙略记》④(1卷)、淳佑《悉昙集记》⑤(3卷)。
一、晓匣喻母音值的确定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晓匣喻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悉昙标“。
”,密咒标“*”,音注标“()”,下同):古匣母为全浊,晓母为次清。
晚唐五代的悉昙著作中多用匣母晓母对译梵文舌根擦音[h],如“ha音贺”(《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hma憾麽”(《悉昙十二例》)“贺”和“憾”都是匣母字。
多用喻母四等对译y,这与施向东统计的格局基本相同,说明匣母晓母从唐初到五代都未发生变化,而且说明匣母发生了清化。
王力先生[1]认为中唐以前匣母喻三读为[],晚唐以后喻三并入喻四,读为[j],且构拟匣母为浊擦音[ɦ],晓母为[x],他的构拟无法得到悉昙对音材料的支持。
这里由于喻母三等未出现,我们认为喻母三四等有别,但喻母四等的音值我们暂时存疑。
二、日母和来母的音值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日母和来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王力认为中古日纽的音值与梵文r完全相同,为颤舌音。
尉迟治平根据周隋对音推断日母应该是舌面鼻音[2]。
施向东认为唐人不会发[r]音,唐初中原方音中没有[r]声母,日纽的音值当为[],且他统计的梵文l、r都用来母字对译[3]。
梵文书籍

自选书籍:麦克唐纳: 《学生梵语语法》裴文: 《梵语通论》《梵语教程》罗世方先生: 《梵语课本》季羡林先生: 《基础梵语读本》《梵文字典》常青树出版社《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林光明《简易学梵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网页:中文编排的梵文学习资料字母类:《同文韵统》新文丰出版公司《梵文字帖》青海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兰扎字帖》 (简体字)《瓦德字帖》 (简体字)《梵字悉昙入门》全佛出版社《简易学梵字 (基础篇)》【附CD】全佛出版社《简易学梵字 (进阶篇)》【附CD】全佛出版社《梵文字典》常青树出版社《藏文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兰札体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城体梵字入门》嘉丰出版公司《佛菩萨种子字书写手帖 (一般用)》全佛出版社《佛菩萨种子字书写手帖 (书法用)》全佛出版社《梵字练习本(一般用)》全佛出版社《梵字练习本(书法用)》全佛出版社《梵字悉昙习字帖》弥勒出版社现代佛学大系:21《悉昙经传》新文丰出版公司《景佑天竺字源》巴蜀书社佛藏辑要第32册《悉昙字记》(1卷)【唐智广撰】大正藏:54《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大正藏:54《梵语千字文》(1卷)【唐义净撰】大正藏:54《唐梵文字》(1卷)【唐全真集】大正藏:54《梵语杂名》(1卷)【唐礼言集】大正藏:54《唐梵两语双对集》(1卷)【唐僧怛多蘗多.波罗瞿那弥舍沙集】大正藏:54 《梵字悉昙字母释义》(1卷)【日本空海撰】大正藏:84《悉昙藏》(8卷)【日本安然撰】大正藏:84《悉昙十二例(》1卷)【日本安然记】大正藏:84《悉昙略记》(1卷)【日本玄昭撰】大正藏:84《悉昙集记》(3卷)【日本淳佑集】大正藏:84《悉昙要诀》(4卷)【日本明觉撰】大正藏:84《多罗叶记》(3卷)【日本心觉撰】大正藏:84《悉昙秘传记》(1卷)【日本信范撰】大正藏:84《悉昙轮略图抄》(10卷)【日本了尊撰】大正藏:84《●●三密钞》(7卷)【日本净严撰】大正藏:84《梵学津梁总目录》(1卷)【日本慈云饮光撰】大正藏:84文法与读本类:《梵文入门》鹅湖《梵文初阶》法鼓文化《梵语课本》商务印书馆(简体字)《波你尼语法入门:Sarasiddhantakaumuda《月光疏精粹》述解》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体字) 《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收录于《梵佛探》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文基础读本:语法课文词汇》北京大学(简体字)《梵语诗文图解》商务印书馆 (简体字)《梵文文法》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梵文文法动词及梵英字汇对照表》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7《梵汉汉梵陀罗尼用语用句辞典》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9字典类:《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2、13《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梵语索引》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4《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欓K树出版公司《梵汉对译佛教辞典:翻译名义大集》新文丰出版公司《梵汉大辞典》嘉丰出版社《简明佛教梵英辞典》长春树出版社《梵中日大辞典》长春树出版公司《基本汉藏梵英佛学术语》慧炬出版社《佛学名词中英巴梵汇集》慧炬出版社《梵藏汉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简体字)《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汉译词索引》巴蜀书社梵文佛经和真言:《蒙藏梵汉和五译合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1《梵语佛典导论》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79《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拉丁字母转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胜乐轮经〉及其注释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简体字)《梵语阿弥陀经》弥勒出版社现代佛学大系:21《阿弥陀经译本集成》嘉丰出版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汉藏对照) 如实佛学研究室《金刚经译本集成》迦陵出版社《入楞伽经》梵本新译全佛出版社《宝性论》梵本新译全佛出版社《梵藏心经自学》全佛出版社《超越智慧的完成:新译般若心经--梵汉英藏对照与注记》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室《心经》音写抄本校释初稿之一〉--《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9期(2004年)页73-125〈敦煌石室《心经》音写抄本校释序说〉--《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2004年)页95-121《陀罗尼字典》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10《往生咒研究》嘉丰出版社《梵文咒语ABC - 1》嘉丰出版社《真言事典》嘉丰出版社《金刚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汉传唐本尊胜咒研究》嘉丰出版社《梵文读本:经咒法本汇编=Sanskrit reader》大乘精舍《珍藏梵文咒本》大乘精舍导读:《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简体字)《梵语文学史》人民文学(简体字)《天竺诗文》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中国的梵文研究〉-收录于《周一良集(第三卷:佛教史与敦煌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简体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语文篇:悉昙学绪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徐梵澄 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收录于《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收录于《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字)《佛教》--季羡林文集第7卷江西教育出版社(简体字)《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异域神游心影:金克木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简体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季羡林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简体字)〈梵文课〉--《万佛城月刊》(1997年10月)--页34-35《印度文化余论:《梵竺庐集补编》》学苑出版社(简体字)。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三(大正藏2709部)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三(大正藏2709部)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三一。
单余重章事。
右先初章者。
字体单字故云单章也。
次单章者。
纪云。
余单章○即第二第三及第八第九第十章也。
字非重成简于第一故云余单章也(文)要集记云。
释余单章云。
是非正字体。
犹如点画(文)智广纪云。
○罗此犹如点画○半体之文○祇耶(文)次重章者。
纪云。
重章○重成也。
即第四五六七及第十一已下四章也(文)又第一单章有字。
此二合字而一字体也。
依之初章三十四字者一类字故有余单义有重章义。
又余单章纪云。
余单章除之二(除啰罗二字文)又云。
今详祇耶当是耶字之省也。
若然亦同除重(文)已上所合章字或除罗字或除耶重之上者余单章还成重章毕。
又重章字(四五六七章)属余单第八章之上者重章还成余单者也。
又纪云字○第九已下四章用之。
重重全非字也(文)林记云。
谓第九已下四章者。
今案此文疑误谬欤。
可谓第九已下六章。
若又可言第九已下至于第十四章矣。
岂但第九已下四章重重非字。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得成字乎(文)东记云。
啰字若存九十一二三四章。
九中第二则成形。
全非字亦无其音。
诸梵文中亦无此字。
故可云第九已下六章用之(文)更重重全非字也。
而云四章恐字误也(文)山记云。
其第九已下用者。
可有是等三字重体诸梵文中所未见也。
故今可入非字之内(文)石记十八章等文皆同之。
悉昙私抄云。
问○然者曰四章本文始终是可误哉。
答。
不可尔。
以前疑难释文虽为古典所载先达料简。
恐于九十两章忘余单义说也。
夫第九已下四章者会有二义。
一言总意别义。
谓云第九者言总也。
是即不分单重总而举三合以下章字。
云四章者重章也。
是即为撰非字别而指十一已下四章也。
是以捃拾只乍此文或可读点欤。
谓第九已下四章(云云)二扬略互显义。
谓云第九已下四章者。
为将下四章之非字于上九十同显有非字义用上九十章之余单于下四章共显有余单义。
纪主扬略释第九已下四单。
是巧非显二意乎。
何偏得处误谬矣(文)问。
彼单余重三章与异章已下四章其通别如何。
答。
诸章自重字皆属孤合章(文)者。
周一良:中国的梵文研究

周一良:中国的梵文研究梵文(一)我国自来称印度文为梵文。
因为印度人相传,他们的文字是梵天(Brahma)所制(《西域记》卷二)。
但在印度本土,普通却不叫梵文。
只有大史诗《Mahabharata》里,曾称梵文为brahmi vac,意思是神圣的语言,仅仅当作一种别名或美称而已。
那么,印度人称他们的文字叫什么呢?他们称为Sanskrit。
这字的原义有文饰、修整、精制一类的意思。
顾名思义,我们不由得想到中国的‘文言’。
梵文在印度的地位,确和中国的文言文体很相像。
Sanskrit 这字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印度最古的文献。
这部书的文体就是一种古梵文。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同时也只有四种姓里最上层的婆罗门才有资格学习。
大约从很古的时期,梵文已经是上层种姓专有的语言了。
以后注释吠陀的书,也都是用梵文。
到了西元前五世纪,波腻你(Panini)作了一部梵文文法,奠定了梵文文法的基础。
直到现在两千多年来,写梵文都要受《波腻你文法》的约束。
也就是因为大家都遵守他的轨则,两千多年来梵文竟没什么大变化。
中国虽没有波腻你的文法,因为作文章的文要摹古,于是乎无形之中文言和白话分了家。
文言成了知识分子唯一的表达工具,情形正和梵文在印度相同。
不过梵文之占优势,最先和宗教有相当关联,中国文言文的流行则不然。
还有一点,就是印度人不但写梵文,并且说梵文。
现在印度的梵文学者还能用梵文会话,‘出口成章’呢。
古代印度除了社会上层所说的梵文以外,还有口语。
玄奘关于天竺语言,曾说,‘因地随人,微有改变。
语其大较,未异本源。
’(《西域记》卷二)这些口语总名之为Prakrit。
这个字原来有自然发生、本质、原料等义,是和Sanskrit的原义相反的。
换言之,Prakrit就相当于中国的白话。
在古代印度戏剧里,婆罗门刹帝利种姓的角色,一定要说梵文,表示他们的身分。
女人、奴隶、商人等等全都说白话。
现代的印度口语,便是从这种古代白话演变而来。
梵文跟希腊文、拉丁文都属于印度欧罗巴语一系,是一种语根变化最繁复的语言。
梵文简介——精选推荐

梵⽂简介【西元】:西⽅国家记载年代的⽅法,以耶稣降⽣之年为纪元开始,故称为「西元」。
亦称为「公元」。
【西元,世纪,年代】以传说耶稣基督诞⽣那⼀年作为西元元年,从西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
后来破世界多数国家所公⽤,於是就改称“西元”,常⽤A.D表⽰·(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年”)。
梵⽂简介拼⾳fàn wén梵⽂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也是佛教的经典语⾔。
梵⽂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称“贝叶经”。
梵⽂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词汇进⼊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
新疆的焉耆回族⾃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字。
[编辑本段]梵天创造梵⽂字母梵天创造了梵⽂字母及所有婆罗迷系统字母,梵天创造梵⽂字母的事在中国古代⽂献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记载。
梵⽂字母及拼写规则梵⽂从⼗⼆世纪开始使⽤天城体字母,每个梵⽂字母顶部都有⼀条横线,拼写的时候把字母连在⼀起。
梵⽂⼀共有⼀千多个辅⾳串字母,辅⾳串字母是学习梵⽂拼写的主要难点。
梵⽂的现状梵⽂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梨俱吠陀正统写法词与词之间⽆格隔开梵⽂及梵语是现今印度23种官⽅⽂字及官⽅语⾔之⼀,直⾄⼆⼗世纪初梵⽂还是尼泊尔的官⽅语⾔之⼀,梵⽂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级僧侣的交流语⾔,在印度有数份⽤梵⽂出版的报章和杂志,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有49,736 ⼈,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第⼆语⾔的有194,433⼈。
古悉昙梵字(梵⽂悉昙体)概述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多为天城⽂,并⾮古悉昙梵⽂,今天也只有在⽇本⾼野⼭,才能学到完整的古悉昙梵⽂。
但随着后来,中国发⽣历史事件,导致梵⽂悉昙体逐渐消亡,⽽⽇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师那⾥继承了悉昙梵⽂,故带回⽇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2704悉昙略记悉昙之意弥坚弥深。
传习已废殆及荒绝矣。
古来梵书翻以汉语。
唯有陀罗尼存梵不翻。
是则菩提捷入之门。
萨埵超升之路。
文多秘密理含众德。
梵音不全真言既谬。
贤圣不降难得成就。
若不学悉昙者孰了其正音哉。
所以一两学徒欲易觉知。
今依管见聊抄要文。
勒成七篇门以为一卷记。
庶乐法者幸勿怪之。
第一梵字本源门第二母字翻音门第三梵语调音门第四母字众本门第五母字入义门第六梵字异形门第七梵字章段门第一梵字本源门字母释云。
夫梵字悉昙者印度之文书也。
西域记云。
梵天所制。
五天竺国皆用此字。
然因地随人稍有增减。
语其骨体以此为本。
劫初之时世无法教。
梵王下来授以此悉昙章。
根原四十七言。
流派余一万。
世人不解元由谓梵王所作。
若依大毗卢遮那经云。
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
非如来所作亦非梵王诸天之所作。
若虽有能作者如来不随喜。
诸佛如来以佛眼观察此法然之文字。
即如实而说之利益众生。
梵王等传受转教众生(云云)智慧轮字母序云。
天竺梵书名曰记论。
其源无始制作莫知。
每劫初成梵王先说传授天人。
是故名曰梵书。
梵字有百千颂云声明记论。
以其广记诸法复能诠表。
至住劫天帝释略为十万颂。
后巘驮罗国婆罗门仙又略为八千颂。
天竺盛行。
此并音字之本(云云)悉昙藏云。
梵文相承有四。
一承劫初梵王。
二承海中龙宫。
三承释迦如来。
四承大日如来。
一承梵王者。
成劫之初光音天下成大梵王。
随梵王念生八天子。
八天子下成八十天。
又光音天下生六欲天。
亦生四洲乃成四姓。
劫初自在犹如色天。
由一恶增生四恶趣。
梵王化形下利人间。
是名商羯罗天。
亦名摩醯首罗。
摩磕首罗亦有三种。
一四禅主名毗遮舍。
此乃金刚顶经。
佛初成道令不动尊降伏三千界主大我慢者是也。
二初禅主名商羯罗。
此乃大日经中。
商羯罗天于一世界有大自在。
非于三千界主者是也。
三六欲天主名伊舍那。
此乃寿命经中。
佛下须弥令降三世降伏强刚难化天王大后是也。
故知般若菩提所传南天祖承摩醯首罗者是。
大梵王制四十七言者是也。
惠均僧正所言光音天造四十二言者。
亦是同时下生人种者是也。
二承龙宫者。
贤劫千佛四佛已出各至法尽皆移龙宫。
今我释尊灭度后初五百年小乘教兴。
诸大乘经皆移龙宫。
后五百年大乘教兴。
龙树菩萨入海取经所传。
中天兼龙宫文者即是也。
三承释迦者。
寂场成佛至第七日。
于伽耶山顶说文殊问经中。
佛答文殊始说五十字母。
第二七日经十天处说华严经中。
善财知识始说四十二字门。
又第三七日后亦说方广大庄严经。
始说释尊为太子时亦入学堂创唱四十六字母。
又第十六年欲色二界中间说大集经。
佛答海惠广说门句法句金刚句中。
而说二十八字门句。
又三十年中大般若经亦说四十二字等语等。
又八十年终大涅槃经亦说一十四音五十字义。
大智论云。
迦叶阿难往王舍城结集小乘三藏。
文殊弥勒与阿难等于铁围山结集摩诃衍藏(抄)故知。
文殊弥勒与阿难等祖承释尊结集传世(云云)四承大日者。
大日如来在尼吒天现成正觉。
说金刚顶十八会经中。
有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说五十字。
又于一时在法界宫智处城中说大日经。
诸尊来集生曼荼罗。
亦释字轮品等广说真言种子字义。
六波罗蜜经云。
阿难受持修多罗藏。
忧波离受持毗奈耶藏。
迦叶受持阿毗昙藏。
文殊师利受持般若波罗蜜多藏。
执金刚手受持陀罗尼藏(抄)故知。
执金刚手祖承大日受持传世(云云)今五天竺四姓之辈。
元虽光音天种而以四禅主各称梵王。
至其种族亦称梵人。
所言梵者是语略也。
具足可云波罗贺摩。
然彼梵人本承梵王。
故称梵字。
其五天外乃是四主之地。
所用文字难以寻详(云云)。
第二母字翻音门。
字记云。
悉昙十二字为后章之韵。
如用迦字之声对阿伊瓯等十二字韵呼之则生得下迦机钩(矩侯反)等十二字。
次用佉字之声则生得佉欺丘(区侯反)等十二字。
次生伽其求(瞿侯反)等十二字。
已下例然。
且先书短迦字一十二文。
从第二字已下加其闏多。
即字形别也。
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
佉伽已下。
至叉字例然以成一章(云云已上文)先明迦字转。
第一迦阿合成迦音第二迦阿(引)合成迦(引)音(字右加阿(引)点也)第三迦伊合成机音(字左加伊点也)第四迦伊(引)合成机(引)音(字右加伊(引)点也)第五迦邬合成矩音(字下加邬点也)第六迦邬(引)合成矩(引)音(字下加乌(引)点也)第七迦□合成醯音(字上加□点也)第八迦爱合成吤音(字上加爱点也)第九迦污合成叩音(字上加污点也)第十迦奥合成矫音(前爱点上加奥点也)第十一迦暗合成剑音(字上加暗点也)第十二迦恶(入)合成脚音(字傍加恶点也)已上十二迦字转。
是为十一点。
若除第二去声为十闏多。
次佉哦字已下至乞叉字三十三字之转可例此也。
中天上三对上短下长。
下三对上长下短。
字母释云。
从此一迦字母门出生十二字。
如是一一字母各各出生十二字。
一转有四百八字。
如是有二合三合四合之转。
都有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二字。
此悉昙章本有自然真实不变常住之字也。
三世诸佛皆用此字说法。
是名圣语。
自余声字者是则妄语也。
非法然之道理。
皆随类之字语耳(云云)。
义释云。
梵有二音。
一名阿刹罗。
是根本字也。
二名哩比鞞是增加字也。
根本者即是本字。
如阿字最初者即是根本也。
次从伊(上)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
悉是女声。
其根本字是男声也。
根本增加不一不异。
犹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离器。
此亦如是。
更相依持能遍内外也。
非但阿字遍一切处。
从迦佉等乃至娑诃亦遍一切处(云云)。
又云迦等二十字智慧字也。
次伊等八字皆是三昧声也(云云抄)凡阿等十二字为翻音之点。
迦等二十字为体文。
仰等五字为大空点(仰口内。
娘拏曩舌内。
摩唇内)野罗等八字为涅槃点。
伊里等四字为助声字(云云)又迦等二十五字云毗声。
耶罗等九字云超声(云云)。
字记云。
有十一闏多罗。
此犹点画。
阿阿(引)等韵生字用。
十闏多后字傍点。
名毗洒勒沙尼。
此云去声。
非为闏多(云云已上)。
义释云。
摩是重空。
此于阿空点加仰月形为重空也。
字记孤合章云。
或形非闏多。
独为严事之文。
字上仰月画也(云云)故知。
字仰月非十闏多之内也。
字记孤合章云。
或字有所阙。
则加怛达之文而制音呼之。
如迦佉等字下有画。
则云秸(古八反)楔(苦八反)等(云云)又云。
纪哩章用迦等字体以别闏多合之。
谓之讫里。
今详讫里之闏多。
只是悉昙中里字也(已上)故知。
三十四字下加里字非十闏多之内(云云)今是字之省也。
迦字之下若合此字有纥哩音。
车字之下若合此字有齿里音。
余字亦然。
大佛顶之中。
底理步没哩始止等文是也。
字记云。
或不从字生。
独为半体之文如怛达只耶等。
用则有之。
字体无也(云云)次文云。
只耶当是耶字之省也(云云已上)。
今此字一云字之省。
一云不从字生。
可问。
第三梵字调音门。
初明盎迦章音。
次明梵语调音。
初明盎迦章者。
字记云第十五章以迦遮吒多波等句末之第五字。
各迦于当句前四字之上。
及初句末字加后等九字之上。
名盎迦安遮安吒安多庵波盎耶等。
其必不自重(盎字阿党反。
安字阿檀反。
庵字阿感反)又云。
此章字两字重成。
不得依字呼之。
异于诸章故云异章。
然盎安等将读之际。
潜带其音亦不分明。
称盎安也(已上抄)今此盎迦章字多用真言中。
若细记者以当句末第五仰字加当句前迦佉哦伽四字之上。
呼盎音为口内空点。
谓盎迦盎佉盎哦盎伽等四字也。
此等字若有他字下。
其上字可读口内空点。
大佛顶中。
僧伽驷迦罗陵哦等文是也(已上牙声口内字)又以当句第五娘字。
加当句前者车社社四字之上。
呼安音为舌内点。
谓安者安车安社安社等四字也。
此等字若有他字之下。
其上字可读舌内空点。
假令闏字若有此等字之上。
可读满车等也(己上齿声舌内字)。
又当句第五拏字。
加当句前吒吒拏荼四字之上。
呼安音为舌内空点。
谓安吒安吒安拏安荼等四字也。
此等字若有他字之下。
其上字可读舌内空点也。
诸真言中半拏啰战拏赞尼等是也(己上舌声舌内字)。
又以当句第五曩字。
加当句前多他娜荼四字之上。
呼安音为舌内空点。
谓安多安他安娜安荼等四字也。
此等字若有他字之下。
其上字可读舌内空点也。
诸真言中三满哆扇哆兰驮半曩等是也(已上喉声舌内字)。
又以当句第五闏字。
加当句前跋颇闏婆四字上。
呼庵音为唇内空点。
谓庵波庵颇庵闏庵婆等四字也。
此等字若有他字之下。
其上字可读唇内空点。
诸真言中染婆糁薄娑瞻婆禁畔苏庵(二合)幡奶等是也。
真言中有俨鼻□文。
若俨字无空点者。
可书俨鼻□等也(已上唇声唇内字)。
又以初句第五仰字。
加后野啰逻□舍洒娑贺乞洒等九字之上。
呼盎音为口内空点。
谓盎野盎啰盎逻盎□盎舍盎洒盎娑盎贺盎乞洒等九字也。
此等字若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可读口内空点。
假令字若有此等字之上。
可读闏盎贺等也(已上遍口声口内字)。
次明梵语调音。
凡于梵语有粗显声(浊音)此字若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自有空点音。
且如跋折罗云晚日啰也。
亦真言中有本祖播抳舜你也之文是也。
空点有三。
且真言中楞儗是口内空点音。
散祖是舌内空点音。
蓝婆是唇内空点音。
若于一字。
讲是口内。
杆是舌内。
唅是唇内也。
又有耎密声(清音)此字若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如涅槃音。
诸真言中壹车鯱车瑟吒目佉等文是也。
涅槃点有三。
真言中索诃是口内涅槃音。
萨埵是舌内涅槃音。
飒多是唇内涅槃音。
若于一字。
脚口内。
竭舌内。
却唇内也。
又以啰字加诸字之上。
其上字如有涅槃点。
随求之中。
萨□沫达钵啰窒剔迦末闏羯伽你(入)佐等文是也。
悉昙藏云。
萨□以半体啰字加□字之上。
或时具足云娑啰□。
或时简略云萨□者。
以啰半音隐娑字下呼云萨□。
以粗显音呼简略云散婆(云云)又云。
或第五五字及九字中□字。
皆于上字注空点。
或九字中啰□舍洒贺娑乞叉等字。
皆于上字注涅槃音。
真言中索诃避洒等也。
又云。
啰□二字加诸字之下。
其上合字如涅槃音。
诸真言中吉罗吉骎鯱啰室啰萨啰怛罗等也(已上抄)又迦字若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如涅槃音。
诸真言中托迦萨得迦博迦。
又三藐三没驮毗色讫帝等是也。
又没驮字。
此驮字以第三加第四驮之上。
以音摄上字入声也。
诸真言中若此驮字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有涅槃音。
谓没驮秫驮悉昙等也。
没字或本用勃字。
秫字或本用术字。
又用舜(入)字也。
悉字或本用七字。
皆是上字入声字也。
大佛顶中飒哆字可例之也。
无垢净光真言有飒哆之文。
大悲心陀罗尼有摄娜之句。
是则下字字摄上字入声也。
释迦牟尼云释迦文。
吠室啰摩拏云毗沙门。
波罗密多云波罗蜜。
阿噜利迦云阿噜力。
皆是下字摄上字声也。
或记云。
其字上不加字则名半字。
若加字乃名满字(云云)今见梵书。
迦啰娜等之字。
有诸字之下。
其上字多分有涅槃音。
悉昙藏云。
枳娘字。
第二句末若第三句末拏。
合两字省以为一字。
此若拏字。
中天云娘(女两反女字汉书)。
拏(陀爽反)北天云若(人者反人字汉书)拏(乃亚反乃字汉音)南天云若(而下反而字吴音)拏(掏下反掏字吴音)故合两字或云社若。
或云枳攘。
或以此字直呼云攘(吴音已上抄)。
难陀读以为若(吴音)野。
宝月读云尔(汉音)若(吴音)野(引)今就此字可作二说。
一者见此字体梵书之中或作或作。
此两作是生不可得字。
虽无智慧之义。
佛部真言尔那尔迦字也。
佛部岂无智慧之义哉。
二者是智不可得字也。
此字或作。
以此作加拏之省也。
又二字相通可寻之。
第四母字众本门。
母字梵书汉字影对。
汉本不同有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