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 难舍难分 杜牧《赠别》及赏析

合集下载

赠别其二全诗赏析杜牧

赠别其二全诗赏析杜牧

赠别其二全诗赏析杜牧赠别其二全诗赏析杜牧赠别是杜牧的代表着,下面一起看看赠别其二全诗赏析,一起了解一下。

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全诗赏析杜牧【赏析】《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诗歌鉴赏】杜牧《赠别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赠别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赠别?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赠别?其二》原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其二》注释、“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杜牧《赠别?其二》翻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杜牧《赠别?其二》赏析《赠别?其二》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

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赠别》是杜牧的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一共有两首,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让我们来仔细鉴赏一下。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

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

“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

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

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

“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 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 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 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 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 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 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 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 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 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 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 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 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 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 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 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
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 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 “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译文玉瓶中装着美酒佳酿,已经送别了数里地,该是返回之时了。

把马系在垂杨下,在大道上饮酒。

远望天边看到幽幽绿水,遥远的海上看到隐隐约约的青山。

酒兴过后就要分别了,你们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离别的悲伤情态。

注释广陵:今江苏扬州。

沽:买。

垂杨:即垂柳。

渌水:清澈的绿水。

袂:衣袖;分袂,指离别。

赏析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

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

这种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确:“数里送君还”,送君数里,可见为了送别朋友走了很长的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送别诗中常见柳色依依。

系马于垂柳之下,举杯于大道之间,作者通过两个前后相承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开阔畅达的意境,暗示出这并非是一次黯然销魂的伤情之别。

需要提出的是,这两句语言虽舒缓平易,却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垂杨、大道、系马、举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柳阴送别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地处内陆,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所以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

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即将离别,相知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两句是对朋友说:此去一行,你将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见到缥缈的青山。

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着对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见勉励之辞而暗含勉励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杜牧赠别的赏析

杜牧赠别的赏析

杜牧赠别的赏析杜牧赠别的赏析赠别是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赠别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赠别原文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赏析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赠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别》原⽂及翻译赏析1 多情却似总⽆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时⽆法表达,只能⽆⾔相对,倒象彼此⽆情。

樽:酒杯。

赏析 这⼀⾸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名写离筵之上压抑⽆语,似乎冷淡⽆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情,⽽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因事的不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也不是“悲”、“愁”⼆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同所爱不忍分别,⼜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情”,明明多情,偏从“⽆情”着笔,著⼀“总”字,⼜加强了语⽓,带有浓厚的感情⾊彩。

诗⼈爱得太深、太多情,以⾄使他觉得,⽆论⽤怎样的⽅法,都不⾜以表现出内⼼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情,这种情⼈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从“笑”字⼊⼿。

⼀个“唯”字表明,诗⼈是多么想⾯对情⼈,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盾的情态描写,把诗⼈内⼼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的惜别之情。

然⽽诗⼈⼜撇开⾃⼰,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带着极度感伤的⼼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徘徊”(《⽂⼼雕龙·物⾊》)。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在诗⼈的眼⾥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把蜡烛拟⼈化了。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赠别》是杜牧的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一共有两首,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让我们来仔细鉴赏一下。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

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

“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

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

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

“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杜牧《赠别》及赏析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赏析
这个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
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以前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
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
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
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
增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
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
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
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
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
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
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因为“多情”,“笑不成”是因为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
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不过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
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
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
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
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
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
流蕴藉,意境长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