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之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
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之九

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景交融法古诗四步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导入新课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析《赤壁》1、导入新课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是个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1、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诗词曲五首》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静夜思》和《登高》五首作品的诗义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五首诗词的意义和诗歌特征。
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3.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诗词朗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诗词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4.诗词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教导学生掌握诗词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引入《诗词曲五首》1.通过辨析五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进行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分析《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分析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每首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修辞等。
第四步:进行诗词鉴赏1.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第五步: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5. 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诗词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词曲的韵律和意境。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五首诗词曲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每首作品的主 题和情感。
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曲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运 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分析意象
分析诗词曲中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 情感方面的作用。
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每首诗词曲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创作意图。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第课诗词曲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曲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通过诗词曲所表现 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 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 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自然风 光、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的背景
和内涵。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课诗词主题相 关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 视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五首诗,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古代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情感。
2、学习古人用典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提纲:1、给下列字注音:柯(kè)戟(jǐ)寥(láo)绮(qǐ)阙(què)婵娟(chán juān)踌躇(choú chú)2、解释下列各词(1)酬(以诗相答)(2)弃置身(将自己安置在这里)(3)旧(老朋友)(3)闻笛赋()(4)烂柯人()(5)舟(船)(6)暂凭(暂且凭借)(7)销(销蚀)(8)将(拿起)(9)与(给)(10)絮(柳絮)(11)萍(水中的浮萍)(12)惶恐(惊慌害怕)(13)零丁(孤苦无依)(14)丹心(红心)(15)汗青(指史册)(16)兼怀(一起怀念)(17)把(端,拿)(18)胜(经得起,经得住)(19)朱阁(红色的楼阁)(20)恨(怨恨)(21)聚(会聚)(22)山河(华山黄河)(23)踌躇(心里不安)3、下列加点的词语分别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它们实际指的是什么?(1)干戈寥落四周星(兵器,代战争)(四年)(2)留取丹心照汗青(代史册)(3)照无眠(词人自己)(3)千里共婵娟(代月亮)(4)东风不与周郎便(代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第二课时学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1、题解: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罢官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官苏州刺史后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附当时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乐,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读全诗,思考如下问题1)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诗五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诗五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五首》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诗五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示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掌握和感悟诗的表示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示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和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示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研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实际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材分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景交融法古诗四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析《赤壁》
1、导入新课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是个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师生共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2、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3、指导朗读
4、整体把握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问题: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②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2)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1)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3)悟诗
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品诗。
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水乳交融(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述怀诗)追忆过
去丹心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