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
中医养生秘籍:巧搭配让黄芪药效翻倍,健康生活从“芪”开始

中医养生秘籍:巧搭配让黄芪药效翻倍,健康生活从“芪”开始在中医养生的世界中,黄芪被誉为“百草之长”、益气补中的佼佼者,被广泛运用于调养人体、增强免疫力的方方面面。
然而,很多人对于黄芪的搭配并不甚了解,其实恰到好处的搭配可以使黄芪的药效大大增强,让其功效更为显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如何巧妙搭配,让黄芪的药效翻倍,为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黄芪的功效与适用人群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脾经。
其主要功效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适用于气虚不足、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出汗过多等症状。
黄芪还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用于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二、黄芪的搭配原则搭配人参: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黄芪与人参的搭配,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选。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与黄芪相辅相成,既能增加身体的活力,又能调和气血,更好地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适用于体虚乏力、容易感冒的人群。
搭配党参:增强体力,改善气血不足党参与黄芪的组合,有助于增强体力,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党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和胃的特点,与黄芪的药性相得益彰,可用于体力不支、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等情况。
是一款非常适合缓解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良方。
搭配当归:调经养血,缓解女性月经不调对于女性而言,黄芪与当归的搭配尤为重要。
当归具有调经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与黄芪的补气养血相辅相成,可调和女性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这样的搭配,对于女性朋友在生理期间的调理尤为有益。
搭配枸杞子:明目养肝,滋补肝肾黄芪与枸杞子的搭配,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于明目养肝的方剂中。
黄芪补气养血,而枸杞子则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润燥的功效,二者相结合,不仅可改善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目眩等症状,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三、黄芪的巧妙搭配实例黄芪党参炖鸡汤食材:黄芪、党参、鸡肉、枸杞子、姜片。
做法:将黄芪、党参、枸杞子洗净,与鸡肉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加入姜片,用小火炖煮1-2小时。
黄芪一身宝,可惜3类人需忌口

龙源期刊网 黄芪一身宝,可惜3类人需忌口作者:佚名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9年第06期黄芪是一种中药材,很多人都用来补气血,调理气色。
但是再好的药材也有禁忌,不能盲目地吃。
那么黄芪的作用和禁忌都有哪些呢?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补气养血。
黄芪可以调节人们的营养结构,从而达到补气、养血、益中功效。
如果出现气血虚弱、脾虚泄泻等症状,可用黄芪制成汤药,然后加入适当的枸杞或者杜仲,有助于以上症状的缓解。
2.降血压。
黄芪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让血管更加流畅,减少血管内的附着物,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人体的心脏,达到抗衰老、促进血液循环流效果。
高血压患者如果平常出现血栓的症状,可以适当服用黄芪,在医生的帮助下控制使用剂量,从而达到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的目的。
3.增强免疫力。
日常多喝黄芪水,有助于维持健康,增強身体免疫能力,还能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
在饮用前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当的糖分,如果结合浮小麦与麻黄根,还能治疗盗汗的情况。
1.肾阴虚、湿热者。
如果出现肾脏亏损的症状,不要服用黄芪水,因为有可能会损害肾脏,导致肾虚。
若想要控制肾脏虚弱的情况,可将黄连、败酱草泡水服用,尽量不要用黄芪。
2.肺结核患者。
这类患者常常会出现口干舌燥、身体发热、头痛,如果服用黄芪,可能会影响头部的健康。
这类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相互搭配。
3.孕妇。
在怀孕的时候,如果服用黄芪,有可能会引起腹内羊水减少,分娩时增加了胎儿的危险等。
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孕妇服用黄芪之后,有可能会导致母体的染色体畸形,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所以怀孕期间不要服用黄芪。
(摘自搜狐健康)。
中药养身黄芪的提神效果

中药养身黄芪的提神效果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和药膳调理中。
除了它的药用价值,黄芪还有提神效果,能够帮助控制疲劳,增强体力和精神状态。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提神效果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黄芪来获得最佳效果。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属豆科植物,是一味中药药材,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黄芪主要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被广泛用作中药、保健品和药膳食材。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黄芪成为了提高身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选择。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功效,可有效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在中药理论中,黄芪被归入“补气”的范畴,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益气固表,能够增强体力,提升免疫力,改善机体状况。
黄芪的提神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增强体力:黄芪具有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肌肉的耐力,减少运动引起的乳酸堆积,从而延缓疲劳的发生。
长期服用黄芪能够增强人体的体力,使人更加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2. 调节免疫力: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
黄芪还可以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机体对各种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长期服用黄芪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调节精神状态:黄芪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它可以舒缓情绪,减轻紧张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黄芪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心情愉快,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尽管黄芪有着诸多提神效果,但是正确使用黄芪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使用黄芪的一些建议:1. 建议咨询中医师:黄芪虽然药效温和,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为了确保安全和合理使用黄芪,建议在使用之前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
2. 选择优质黄芪:市场上的黄芪品种较多,质量良莠不齐。
益气补血黄芪水经期千万别喝 黄芪这么吃养生效果加倍

益气补血黄芪水经期千万别喝黄芪这么吃养生效果加倍
益气补血黄芪水经期千万别喝黄芪这么吃养生效果加倍
黄芪素来有小人参的美誉,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款中药,具有排毒、消肿、利尿的功效,也是现代人比较推崇的一款绿色保健食品。
说了黄芪这么多的好处,除了日常可以泡水喝之外,黄芪吃法也是十分讲究的,
黄芪怎么吃效果最好?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烧饭或者熬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对于身体也大有裨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4、冬季煲汤的时候放上一些,搭配一些益气滋补类的药材也是很不错的。
比如当归、红枣、羊肉等食物。
黄芪乌鸡汤另类做法推荐
主料:乌骨鸡600克
辅料:黄芪10克胡萝卜30克
调料:大葱10克姜10克盐5克胡椒粉2克各适量
1.乌骨鸡宰杀,去内脏,清洗干净;
2.黄芪切片;
3.胡萝卜洗净,切片;葱姜切丝,备用;
4.用沸水把乌鸡焯煮一下,沥去血腥腻味;
5.乌鸡放入大的汤碗,配上黄芪和胡萝卜;
6.将盐、胡椒粉用水化开;
7.化开盐椒水浇在黄芪和乌鸡之上,上锅蒸半个小时即可。
月经期间可以喝当归黄芪水吗?
黄芪是一种温热的药材,有益气补血、补气升阳、益气摄血的功效,经期体内的淤血是要排出体外的,这个时候喝黄芪水的话,就会导致气血紊乱,影响月经的正常运行周期,所以在经期是不建议喝黄芪水的。
黄芪粉的作用与功效

黄芪粉的作用与功效黄芪粉的作用与功效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被称为黄芪、黄芪草等。
黄芪可以入补中,除寒湿,除郁气、解毒、止血等多种功效。
它被广泛用于中医养生和药物治疗中。
最近几年,黄芪粉也成为一种流行的保健品,其作用与功效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黄芪粉的作用与功效,并介绍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一、黄芪粉的作用与功效1. 养血补气:黄芪粉是一种很好的补益品,具有补血和补气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疲劳感,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因此,黄芪粉被广泛应用于虚弱、贫血和乏力等症状的调理。
2. 抗炎止痛:黄芪粉富含黄酮化合物、三萜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
它可以减轻炎症症状,缓解疼痛,并有助于愈合创伤。
黄芪粉被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淤血、瘀伤和肌肉疼痛等问题。
3. 改善生肌敛瘀:黄芪粉具有较强的生肌敛瘀作用。
它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加快组织再生,减少疤痕形成。
黄芪粉被广泛应用于烧伤、溃疡、慢性创伤和手术后恢复等治疗。
4. 调理脾胃:黄芪粉对脾胃功能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黄芪粉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纳差,腹胀腹泻等症状。
5. 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黄芪粉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它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传播的能力,对预防和治疗癌症有一定的作用。
6. 调节血糖和血脂:黄芪粉可以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对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它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以上只是黄芪粉的一些常见作用与功效,实际上黄芪粉在中药学中有很多其他的作用与功效,如补肾壮阳、益肺止咳等。
不同人体质和病情有不同的反应,也要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二、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尽管黄芪粉具有很多好处,但仍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需要考虑。
1. 药物相互作用:黄芪粉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乌臣推荐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药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养生原理黄芪性味甘温,是一味常用的补气中药。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许多功能靠“气”来完成,人之生存就是“有一口气”,人经亡叫“断气”。
气的作用大致分为四种:气可推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常指各脏器的生理功能;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即体虚易致病;有固摄作用,对体液等有统摄控制作用,气虚者汗液不止;还有气化作用,指气来促进精、气、血、精液等作用。
中医认为,气虚可造成许多病证,如易感冒,易汗出;气虚易血瘀,气虚血瘀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气虚者易出血,称气不摄血;气虚常导致肾下垂、内脏下垂称气虚下陷;气虚者易肢肿称气升则水自降。
因此利用黄芪补气则可防治气虚诸症,美容养颜,强身健体。
精选黄芪药膳黄芪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黄芪入药膳在我国历史上备受大家喜爱。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黄芪煎汤,泡水当茶饮,与糯米煮粥喝,还可配党参、山药、大枣、母鸡、羊肉、猪肉、乳鸽等温补性食品,烹调成老少皆宜的药用膳食,皆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黄豆煲猪脚材料:猪脚1500克,黄芪10克,黄豆100克,葱姜适量。
制法:猪脚洗净,黄豆泡发待用;葱切段,姜切片。
锅中入水,把猪脚放入锅中烧开后加入料酒,烫3分钟捞出,再用冷水洗去猪脚上的白沫;黄芪放入布包中,然后黄芪、猪脚、黄豆、葱、姜一起放入砂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到熟烂,按口味放入调料即可。
功效:黄芪补气,猪脚补充胶原蛋白,黄豆也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因此此汤可以补气养颜。
补虚正气粥材料:黄芪20g,党参10g,粳米100g,白糖适量。
制法:将黄芪、党参用清水浸泡40分钟,按水煮提取法提取浓缩液30ml。
粳米粥将成时加入浓缩液,稍煮片刻即可。
早晚各食1次,服时酌加白糖。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抗衰老。
用于内伤劳倦,年老体弱,久病身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脾虚久泻,食欲不振等症。
黄芪的保健预防作用,黄芪的做法

黄芪的保健预防作用,黄芪的做法黄芪,被《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有“补气诸药之最”一说。
它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脾为后天之本,补气诸药之最”,深得人们的喜爱。
与薏米药材的巧妙搭配,不但可以治疗补气、祛暑,还能健脾、化湿!一、黄芪的保健预防作用1.补气说到黄芪,首先提到的就是补气。
适合气虚者,比如很容易疲劳、没有精神、年老体弱、不想活动还怕冷、手术后以及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
黄芪什么气虚都能补,补的最好的是脾气虚。
2.提高抵抗力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研究也表明,黄芪中所含的黄芪多糖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3.预防糖尿病黄芪有助预防糖尿病,黄芪中的多糖可抑制糖尿病的蛋白表达和活性,从而发挥良好的预防糖尿病和胰岛素增敏作用。
4.有益心脑血管健康黄芪制剂还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舒张冠状动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防止循环衰竭。
不少中风病人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可选用黄芪进行治疗,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黄芪的做法1.黄芪养生粥养生粥: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用黄芪浸泡过的水大火煮开,换小火煮40分钟,再放入枸杞煮10分钟。
2.黄芪药茶保健茶:黄芪、黄精、西洋参(人参)、枸杞。
3.黄芪抗癌方在使用的方子中,黄芪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黄芪这味药的益气补虚,固表扶正的功效。
有的癌症患者,在医生的叮嘱下长期服用黄芪,能起到较好的扶助正气的效果。
4干嚼把生黄芪当瓜子一样,放在嘴里嚼着吃,黄芪的味道非常好,有一种豆香的感觉。
5泡茶黄芪片5-10克,原则上每次不超过15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
6煮粥黄芪15克,党参10克,粳米100克,大枣30克,先将黄芪和党参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枣和粳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
7黄芪当归瘦肉汤原料:黄芪30克,当归15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黄芪、当归洗净,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黄芪,又名黄芪草、黄芪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和保健品中。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中、固表止汗、利水除湿、化痰止咳等功效。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以及正确的食用方法。
首先,黄芪具有益气补中的功效。
黄芪能够补充人体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因此,适合于体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其次,黄芪还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在中医药中,黄芪被广泛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状。
长期服用黄芪可以调节人体的汗腺分泌,减少不正常的出汗现象。
此外,黄芪还具有利水除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对于湿热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适合于湿热体质的人群食用。
另外,黄芪还可以化痰止咳。
在中医药中,黄芪被用于治疗痰饮咳嗽、气管炎等症状。
长期服用黄芪可以起到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关于黄芪的食用方法,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 黄芪煮汤,将黄芪与其他药材一起煮汤,可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这种方法适合于体弱气短、乏力的人群。
2. 黄芪煮粥,将黄芪与大米一起煮粥,不仅可以起到滋补作用,还可以增加饱腹感。
适合于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的人群。
3. 黄芪炖鸡,将黄芪与鸡肉一起炖煮,可以起到滋补养生、益气补中的作用。
适合于体弱乏力、气短乏力的人群。
4. 黄芪泡水,将黄芪切片后,放入开水中泡饮,可以起到滋补养生、益气补中的作用。
适合于日常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黄芪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进行合理搭配和用药,不宜过量。
另外,孕妇、儿童、患有感冒发热、腹泻等疾病的人群慎用黄芪。
综上所述,黄芪具有益气补中、固表止汗、利水除湿、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适合于体弱乏力、气短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正确的食用方法包括煮汤、煮粥、炖鸡、泡水等多种方式,但需要注意合理搭配和用药,避免过量食用。
希望大家在食用黄芪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发挥其最佳的药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提要:最近很多人在网上及各种讲座看到黄芪保健养生是极上品,咨询有哪些禁忌症及配伍?黄芪虽然说是补养上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那么,黄芪在应用和搭配时又有什么样的禁忌呢?下面介绍:一、服用禁忌: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但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合理搭配。
黄芪也是有配伍禁忌的,因为中药的传统是以养为主,既然要养,不要养出病来,同时一种药是养不出来的,而且还需要其他辅助配伍的支持,2、从身体疾病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10至30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
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
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如果在春夏两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特别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上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就会养出病来。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
5、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
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6、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
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热、烦、躁、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在服用时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
有人提出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
二、历代配伍禁忌: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
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老中医王圣尉搜集整理个人经验编辑仅供参考。
黄芪的配伍介绍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功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可治疗多种虚损之证。
其配伍应用如下:肺脾气虚中气下陷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肺脾气虚,食少便溏,咳嗽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及崩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黄芪。
若气虚甚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见食少便溏,除配党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配人参、五味子、紫菀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虚不摄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黄芪既善补气,又长于升阳,故中气下陷而致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诸病,黄芪为必用之药。
临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加强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现临床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
卫虚自汗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治体弱卫虚表不固而致自汗,与防风、白术配用,补气固表之功尤着,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等收敛止汗药同用,以增强止汗的作用,如《局方》牡蛎散。
至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与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温阳,固表止汗,如《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对于阴虚盗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与生地、黄精等到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
气血不足之疮痈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故常用于疮疡属气血不足者。
若日久脓成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剌等配用。
以托毒排脓,方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若疮疡溃久不收口者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白术等配用,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如《局方》十全大补汤。
如小儿痘疮,气虚塌陷,可与在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以益气透疹,如《博爱心鉴》之保元汤。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
水肿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黄芪的十大功用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医家喜用之良药。
《汤液本草》谓其“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本草求真》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芪之称”。
本文就多年运用黄芪之经验概述如下:1.益气活血除胸痹黄芪补肺气行血脉,善温胸中大气下陷,用治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之胸痹证,常配丹参、赤芍、红花、川芎、葛根等,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之品,其意在通,既大气一转,其痹乃通,特别是对胸痹证见舌胖嫩边尖齿痕者,尤为特效。
曾治权某,女,58岁,患冠心病多年,心悸胸闷,时发剌痛,遇劳累及情绪剌激则发,每发均需住院。
查舌淡胖,舌底络脉青粗,脉涩迟,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胸痹病,气虚为因,血瘀为果,治当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以黄芪50g,配丹参、党参、川芎、苏木、降香、桂枝、附片、郁金等,加减服药二月,诸症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继配为丸剂巩固疗效。
2.补气通络治偏瘫黄芪为补气药之最,气行则血行,故能推动瘀血的运行和消散,对中风气虚血滞,类中风瘀阻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本,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常重用黄芪配蜈蚣、地龙、水蛭、全蝎、鸡血藤、当归、威灵仙、桃仁、红花等,经治多例,均收良效。
3 .甘温除热拯肺痨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本草逢原》称:“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去肺热。
”曾治一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患者,男,24岁,半年来一直发热不退,高热无定期,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倦怠咳嗽,咳声不畅,食少便溏,机体消瘦,体重比病前下降11kg,舌淡红边尖齿痕。
脉细弱而数,遍服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中药百余剂,西药抗痨治疗二月余,发热一直未退,患者及家属已失去治疗信心。
余诊后,再三思之,此脉虽细数但无力,机体消瘦但面色苍白,高热为无定时,而非午后潮热,又无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之征象,当属气虚无疑,当忆李克绍教授以黄芪退痨热之经验,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秦艽,重用黄芪50g,服药七剂,体温开始下降,最高在38℃,纳开,患者信心大增,继服十四剂而热退,稍事加减,配合西药抗痨,治疗三个月,胸片示两肺病灶明显吸收,体重恢复。
可见黄芪退痨热,拯肺痨的功效确实可靠。
4 .健脾固精摄蛋白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认为属肾气虚损,摄精无权,精气外泄,主张以补肾固精为主,余曾治多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消除的患者,用补肾固摄之法,久服少效,而转用在补肾药中加用黄芪、党参、莲子肉、升麻等升脾益气助运化而收功满意,可见蛋白尿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升清摄精失常有关,因为五脏之精虽藏于肾,但赖于后天脾气的运化输布和补充,如果脾气健旺,中州得以斡旋,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敷布,不致流失则蛋白尿减少,故健脾升清以消除蛋白尿的治疗思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5 .益气固摄治血证黄芪养脏腑而补中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固则血止,故曰血脱益气。
《景岳全书》谓:“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升阴长而血自归经”。
余多年来,一直以黄芪为主,配用人参、炮姜、艾叶、生地、白芨、海蛸、阿胶等随证出入,治疗胃出血、便血、妇人崩中漏下等血证,呈脾胃虚寒气不摄血者,屡收奇功,亦曾有多例尿血病人以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收功的病案,说明益气止血,功在升固。
6 .安奠两天救滑胎黄芪补气升阳而治诸下陷,善治胎漏、胎动、滑胎。
张乙畴说:“脾为一身之津梁……养胎全在脾肾,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肾虚则根怯,脾虚则本薄,育胎譬如悬钟于梁,梁软则钟坠,折则坠也”。
任主胞脉,胞系于肾,胎孕既成,赖母体之气血蓄聚以养之,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姑妊娠之始终,得先天肾气之充和后天脾胃之旺方可孕育生养。
曾治王某,女,28岁,婚后五年,孕四流四,此次孕已二月,近日腰酸不适,为防再次流产而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辨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拟温补脾肾育胎法: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熟地12g,山药24g,枸杞12g,续断12g,寄生15g,菟丝子12g,杜仲12g。
嘱隔日一剂,分房静养,避免劳累,连服五月,足月顺产一男。
7 .鼓动气血蠲痹痛筋骨脉络之痹疾日久,关节僵硬,肢体浮肿,用搜风祛湿、逐寒通络之品少效者,加黄芪配桂枝、当归、白术补气通络,旋转气血,大气一转,邪气自出,痹痛自解。
经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偏服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之品见效甚微,改从益气温经通痹之黄芪五物汤加当归、白术、附片、秦艽而收效满意。
实践证明,对于痹症,运用祛风散寒燥湿之药物来治,新病有效,顽久之症,服用日久,疼痛非但不止,反会加重,只有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二者兼顾,才能提高疗效。